《逆流伐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逆流伐清- 第3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北一带),位置极为重要。

    同样的,明军继续向北向西推进的阻力也将越来越大。青海和硕特部,回疆和卓,以及漠南的察合台等蒙古诸部,态度不详,形势复杂,处之不慎,则有战事扩大且不可收拾的可能。

    “圣上英明。有拉有打,尽复河套或者困难,收复前套当无问题。”高文贵盯着地图说道。

    河套地区按照方向可分为两部分,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内蒙古部分叫的“东套”。而东套又分为 “后套”和“前套”。

    高文贵所说的却是以明朝疆域来划分的名称,即黄河以南、 长城以北的地区称前套 ,黄河北岸称后套。(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一章 西北大战略

    青海有和硕特部,前套的包头地区又是土默特部的游牧地,又有回部占据着前套的部分地区,如果明军只是以长城为界的话,还能相安无事。可一旦越过长城北上,冲突便在所难免。

    晋王李定国并不象高文贵这般乐观自信,毕竟他站得比较高,看得比较全面。尽管他知道皇上很强势,有一颗强烈的扩张之心,但他也知道皇上的冷静和沉着,知道皇上处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更加全面。而且,他和朱永兴是有书信联系的,再加上兵部的通报,使他对西北目前能够采取行动的规模很清楚。

    “收复河套地区虽是势在必行,但如何行动,还需谨慎斟酌。”李定国缓缓说道:“先据长城,封闭关口,然后再视情况而动,这也是万岁的意思。除了军事,经济手段也将随之展开,或者能收到不战而胜的效果。也就是说,军事行动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动用的兵力也要限制一个数量级别。”

    “那多少人合适呢?”高文贵问道:“如果是纯骑兵,以千五之数为单位,是可以的。”

    “骑兵最好不要单独行动。”李定国坐正了身体,思索着说道:“我的想法是混编,以一千骑兵,三千步兵,千余炮辎兵,组成五千余人的作战单位分驻要地。战斗的规模,以最多出动三个作战单位为限。如果超出,或取消,或请旨定夺。”

    高文贵想了想,有些遗憾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出动多少人马,不是拍脑袋就定的,要根据粮草物资的储备来计算,就目前来说。西北和东北是翘翘板,必然有倾斜,而不会是平行的地位。

    “这样的情势应该不会维持太长时间。”李定国笑着安慰道:“最多一年,朝廷的财政情况便将有很大缓解。现在拖累最大的,还是北地凋弊。圣上仁厚,不忍子民嗷嗷待哺。十万大军南调就食。也是无奈之举啊!”

    “万岁实乃五百年难得一见的圣明君主。”高文贵感慨道:“文治武功且不说,单就中兴大明,重复华夏,便无人能及。嗯,连高皇帝也比不过圣上。晋殿下所言极是,最多也就等一年,咱们就有底气横扫东虏,尽复汉家失地了。也许半年就差不多呢,那湄、河两省是一年三四熟。江南也是一年两三熟,有了粮食,别的都好说。或者,天气暖和了,十万大军再度北调,一鼓便能灭了鞑虏,尽复辽东呢!”

    “这不太可能。”李定国摇了摇头,猜测着说道:“一来一去耗费太大。大招北地之兵,进行北地征战。圣上的意思已经很明确。”

    “可惜,那南调的大军要闲着了。”高文贵最近只专注于招收骑兵,以补缺额,对朝廷的举动并没有仔细分析研究。

    “闲着是不可能的。”李定国呵呵一笑,说道:“你当广州军区成立是为了什么?有湄、河两省的好榜样,圣上岂会不继续开疆拓土?象你说的。一年三四熟啊,种一亩地等于种三四亩呢!以南济北,这个思路是不可改的。”

    “安南郑氏,或者还有占城国。”高文贵猜测着,然后嘿嘿一笑。“十有**是要完蛋了。嗯,听说为了宗守义入阁一事,朝廷众官员与圣上争论不定。要是宗守义能有灭国之功,或许圣上便是给他这个机会呢!”

    “圣上学问渊博,所以才有包容万人之海量。争论也罢,反对也罢,圣上并不为难臣下。”李定国沉吟了一下,说道:“但有一点,那就是明君圣主面前容不得谋私,若有私心也说在明面,圣上尚可原谅,若是背后搞手脚,那便是罪不可恕啊!”

    “圣上就是太仁厚了。”高文贵连连摇着头,“那些嘴巴上厉害的文官,早就该收拾收拾了。”

    “莫要胡说。”李定国皱眉低斥,“圣上效光武,乃是群臣之幸,岂有希望圣上非刑杀人的?”

    “啊,对,对,失言了。”高文贵经此提醒,也想起自己的出身来,连忙又点头,“仁厚好,仁君圣主啊!”

    “抓紧时间招兵训练吧!”李定国有些无奈地摆了摆手,“西北多健儿,边民多擅骑,这应该不是很难。对了,还有军屯,别的不说,那个苜蓿要多种,人能吃,又是草料,以后缺不了啊!”

    “明白。”高文贵站起身,拱了拱手,笑道:“那末将便告退了。嘿嘿,先去驯服那大洋马去,早骑早威风。”

    “去吧,去吧!”李定国连连摆手,心中也有些痒痒,那高头大马,确实令人眼红心热,如果明军的骑兵能配备此马,有一万则足以横扫东虏。

    ……………

    战略重心在东北,固然是形势使然,而在西北暂时放缓步伐,却也是反复商议研究的结果。

    若论蒙古诸部的总实力,那是很强大的。但蒙古人的心目中,更多的是部族概念,互相征伐掠夺也丝毫不会因同语同族而手软。此时朱永兴视为强敌的准葛尔部刚有兴起之势,葛尔丹还未成为首领,其地又远在天山伊犁,想击败他很困难。而反过来想,朱永兴发现任由准葛尔部强大,任其攻打兼并漠西漠北蒙古诸部的话,似乎也是有利的事情。

    这样一来,既省了明军要一一击败收服蒙古诸部的麻烦,又使准葛尔部树敌众多,甚至会有不少蒙古部族转而向明朝寻求庇护,并在日后明朝向准葛尔用兵时提供帮助。

    比如青藏地区的和硕特部,将是葛尔丹东进的障碍,也将是最有可能在压力下依附明朝蒙古部族。如果照历史的轨迹发展,明军收青入藏便极为便利,困难大大减少。

    再者,要征服或控制蒙古诸部,军事压力很重要,政治经济手段也不可或缺。当时的蒙古牧民所用的棉絮、棉线以及台吉、宰桑用的绸缎、丝绣等物,均需向中原地区购买,蒙古贵族对中原所产之奢侈品更是十分倾慕。

    对此,梁份《秦边纪略》的《嘎尔旦传》中有一段生动记述:“又与以织金大蟒,立蟒剌绣诸彩色。嘎尔旦皆罗列露文绣于外,引各台吉及各夷来视之。诸彝咸艳慕之,徘徊不能去云。”

    所以,通商贸易便又是一个收买拉拢的机会,可以分而治之的好办法。这与历朝汉人政权用茶为武器,控制游牧民族是差不多的道理。

    甘陕既得,马匹是不愁的。不管是夺了河套地区自产,还是通过各种商品交换,来源已经不再局限于滇川与藏的茶马互市。这意味着明军的骑兵数量将有一个飞跃式的增长,当然,骠骑兵要求严格,数量会有局限。同时,粮草的供应也会有所阻碍。但,无论怎样,只需要时间,明军的强大是不可置疑的。而且,相对于准葛部的发展壮大,明军实力增长的速度绝对要快很多。

    所以,让葛尔丹东征西讨,替明军扫平蒙古诸部,打乱西北地区的政治状态,再用几场决定性的大战击败他,趁势进军天山,收复新疆,也是相当好的策略。

    当然,这个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调整。比如葛尔丹与沙俄的勾结,对喀尔喀部和土谢图汗抗击沙俄的援助,准葛尔部葛尔丹与倒子策妄阿拉布坦的矛盾等等,正是要纵横捭阖施展外交手段来加以利用和解决的。

    显然,西北的形势比东北更加复杂,处理起来更考验睿智灵活的政治手段。西藏、新疆、回疆,能否顺利收复,能否保持长久的稳定,确实不是军事单方面能够解决的。

    而决定性的作战在朱永兴的心目中不只是在将来击退东进的葛尔丹,要打就彻底解决,葛尔丹之后不是还有策妄阿拉布坦,还有罗卜藏丹增的叛乱吗,争取一起解决,在西北将兵锋顶到沙俄的鼻子底下。

    与北极熊比,葛尔丹之流还真算不了什么;而与北极熊的角逐争夺,也将是长期而艰巨的。在这个时候,恐怕没人知道更北的地方有沙俄这个大敌,也没意识到驱除鞑虏后,中国的对外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

    一辈子太短啊!朱永兴背着手,看着墙上挂的大地图,吕宋、西域、东南亚、印度、西伯利亚、婆罗洲、爪哇……还有只是少量土著的澳大利亚,他不知道在有生之年,能否实现这样一个广阔无边的大帝国的梦想。

    或许不必苛求太过,留些功业给后代去做,也未尝不可啊!只要在自己的手中,国家强大起来,并建立起一个能够长久稳定的政治结构,兴许以后这些地方都不够子孙后代抢的呢!

    “万岁。”一个皇宫女官进来躬身施礼,说道:“新晋女进士已至大殿,请万岁前往主持金殿传胪。”

    朱永兴点了点头,略整了下衣服,便迈步而出。莺莺燕燕聚金殿,还真是一幅别开生面的场景啊,朱永兴想着,脸上露出了笑容。(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二章 水利部

    不管是为名,还是真的要为女人争气,抑或是奔着内宫嫔妃的位置来的,此次女科的录取比例都高得吓人。而不管你是否要做官,还是得个才女的名头回家待嫁,朝廷都给予了封赏和恩赐。

    赐女举人出身,见官不拜,可与县官分庭抗礼,家中免赋税三年……虽无爵,但权利与民爵几近相同。

    朱永兴算是想通了,既然在这个时代强令女子为官很困难,那便先提倡,给予这些敢于吃螃蟹的女子很高的待遇,让别人眼红心热,也就从另一方面促进了女子教育。而不管是系统的学堂式教育,还是请老师式的家庭教育,提高女子的文化水平,总是件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

    当然,也不是全部的考生都不愿任职为官,虽然少,但先建立一个独立的女官系统,把框架支起来,也是一大进步。首先的改变便是建立女犯监狱,由任职的女官在社会上招募壮女、壮妇进行由上至下的管理;此外又任命武科女官成立女子警察学校,招收学员并加以培训。这两个部门都隶属于刑部。

    其次是建立女子师范教育,培养师资力量。本来朱永兴登基之初便下旨豁除贱籍,一是彰显新帝仁厚、庶民同乐,二也是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但朝廷官员大多以“官吏守牧为君子重器,乍然脱籍即能应试入庙堂,有伤物化文明观瞻”加以反对,最后确定为脱籍五年后方许读书仕进。

    而女官确定,从社会上招募的虽然没有功名,便不属官吏,却也是吃皇粮的公务员。这样一来,朱永兴也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让那些出身不好的人也有空子可钻。比如风尘女子,便有很多精通琴棋书画,对她们来说,便是一个从良的机会。

    忙碌了一番后,科举大事已了。虽有诸多不足,但很多改革在这个时代也算是破天荒之举了。八股虽未取消。但比重大大下降,朝廷体现的意思也很明显,三年之后的大比估计改革得将更加彻底。“学以致用”,朝廷需要这样的人才,这个趋势很多人都看清了。

    有些事情不用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只要去提倡,去鼓励,既让反对者没有闹的理由,又让很多人心知肚明。主动去适应,去改变,这应该是很高明的政治手腕了。

    相对于科举的改革,国家政治结构也在作着一系列的调整,最主要的便是刑部和吏部的分权。说是分权,其实并不确切,应该算是权力的细分,也就是民政和司法审判的分离。县官只管民政。不再过问审案,而由县官之下另设由法官负责的法院进行审讯和判决。法官的职别虽在县官之下,但任用却直接归属刑部。

    这是并不完善的司法独立,但作为走出行政和司法分离的第一步,倒也无可厚非。先框架,再修补装饰,与盖房子一样。繁杂的事物要分解之后才让人有去实现的信心。光叹其难,不去做,那永远也看不到成功。

    就象治河,乍听需十年之功,需亿万钱财。便吓得退缩,以财政不敷为借口拖延,那什么时候能够成功?

    而在此次科举中脱颖而出的其实并不是什么状元、榜眼、探花,而是以水利专业晋阶官身的陈潢。而彰显朱永兴的治河决心和信心的则是从工部独立出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