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逆流伐清- 第4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硝烟弥漫,杀声震天,各种声音如同天崩地裂一般,明清两军在此进行着殊死的战斗。

    荡朔军的三千龙骑兵急奔近百里,终于抢在沈阳清军之前卡断了通往鞍山的大路。面对着清军的疯狂攻击,这三千龙骑兵死战不退,以伤亡超过四分之三的代价,坚持等到了轻装的步兵援军。

    沈阳清军随即被击败,退向鞍山,而明军则抓紧时间就地抢挖壕沟,抢修工事,死死阻住了盖州清军北逃的道路。

    阻击与突围的战斗很快便开始了,盖州清军的先头部队受挫而回,布尔泰亲率大军又奋力来战。绝望化成了勇气,清军的攻击疯狂而猛烈。明军也不示弱,依仗着火器优势,依靠着壕沟、工事,与突围的清军血战厮杀。

    一万多明军,对三四万清军,如果不是明军火器犀利,如果不是战场狭小、兵力施展不开,这场阻击对突围的战斗并不好轻易判断胜负。但一天一夜的时间已经够了,荡朔军的主力不断赶到,鞍山的残败清军见势不好,不战而逃,东北军区的追击部队也逼压过来,与突围清军的后卫接战,战争的结局终于确定了。

    “杀,杀过去呀!”梅勒章京硕哈绝望地嘶吼着,明知已不可能,却还维持着那一丝的侥幸。

    对面的明军太多了,尸体枕籍的阻击阵地之后,严整的步兵方阵正在形成,一门门火炮在布放排列。

    杀过去又怎样?这几道壕沟已经吞噬了太多满人的性命,那攒射的火枪,也终结了太多满人勇士的征战之途。对面是火炮、火枪组成的铜墙铁壁,冲过去的结果是什么,不用想也知道。

    不知不觉间,硕哈已经泪流满面,视线模糊中,对面的明军阵地上火光频闪,炮击开始了。

    卓布泰脸色惨然,明军的反攻很猛烈,久战的清军很疲惫,抵挡不住在烟火中推进的明军方阵。排枪一波接一波,佛朗机炮的轰鸣一声接一声。周围将兵的脸上都是惶恐之色,全军崩溃就在眼前了。

    火炮的轰鸣再次响起,虽然不是那么震耳欲聋,却让清兵从上到下都是心生寒意,如堕冰窟。那是从后卫的方向传来的,追击而来明军似乎越来越近了。不,不是越来越近,而是后卫败下来了,明军已经近在咫尺。

    前方,明军的三个方阵时而前进,时而停步,不断发射霰弹与排枪,将清兵打翻阵前。

    后面,是奔逃而来的后卫清兵,而明军的呐喊声似乎也听得见了。

    “向东走!”卓布泰突然抬头,冲着四周的将官吼道:“能走多少是多少,能活几个是几个,不能都死在这里。”

    东面?那里没有回沈阳的路,也不知有没有明军阻截,但却是现在唯一的生路。只要不是马上死在这里,哪怕向东逃只能多活一天,处于绝境的清兵也会选择。

    大纛旗飞快向东,卓布泰率领着亲卫先行逃离战场,更多的清兵丧失斗志,仓惶地跟着主帅逃窜。

    “杀奴,杀奴!”的呐喊声铺天盖地,人喊马嘶,枪声轰响,在明军的两面夹击下,清军全乱了,曾经的武勇变成了逃命的仓惶,甚至连回头看一眼的勇气也丧失掉了。

    率先发起冲锋的是荡朔军,嘹亮的军号响彻原野。

    “冲锋!!!”各级军官全力怒吼。

    “冲啊,杀呀!”成千的战列步兵齐声大喊,向前涌出,红色的直线变成了无数红色的小点,水银泄地般漫过大地。

    红色小点追逐着逃窜的清兵,在山呼海啸的喊杀声中,火枪射击,刺刀捅杀,收割着战场上廉价的人命,落后或者没了马匹的清兵发出声嘶力竭的嚎叫,慌不择路的亡命奔逃。

    耳中充斥着无数尖利的叫声,章京硕哈第三次摔落在地,幸运的只是战马被铅弹打中,他却没有大的损伤。昏头胀脑地爬起,他在人丛中不知疲倦的奔跑,脑袋中一片空白,他根本不知道逃跑的方向,只是跟着别人跑着。这时候,他与一个小兵没有什么区别,也没人谦让他这个章京。

    轰隆隆的马蹄声在身后响起,大地似乎都在颤动,硕哈不用回头看,他听得出来,却不知道明军何时有了这么多骑兵。

    王辅臣、高得捷面目冷森,率领着数千骠骑如狂风般冲入乱兵之中,锋利的马刀挥舞着将附近的清兵砍翻,然后无情地践踏而过。

    “杀!”王战怒吼一声,骑枪一挑,一个敌人便惨叫着倒地,他目光一闪,重新注视着前方,根本没有想到一个章京就这么死在了他手上。

    从去年一战之后,骠骑兵便很少大规模出战,只是小部队出动,进行适应性的实战训练。而扩充和训练却一直在进行,现在,这支铁骑再露峥嵘,将给予逃窜的清兵以最后的打击。(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九章 经济手段

    “前之谓国战,今之谓剿匪,盖因时势已变……”

    锦州大捷后,朱永兴便发下圣旨,以后不以满清称之,不以后金称之,全部以鞑虏叛匪作为称呼。

    也就是说,现在的满清已经没有资格被视为一国,且建州女真本属明之藩属,视其为反叛作乱,也是名正言顺。同时,这也表示了大明的坚决态度和决心。国与国之间可以停战,可以谈判,但对国内的地方叛乱却绝没有妥协的道理,一定要平定剿灭。

    起初称之为国战,那是对自己的凛惧,提振起民心士气,以最大的警惕和能力进行这场战争;现在称之为剿匪,则意味着辽东战事已经是地方性的平灭叛乱。概念的更改,显示着大明朝廷的信心,也给了民众百姓以安心。同时,也给那些在明清两方摇摆的势力,比如蒙古诸部,以最明确的态度。

    没有议和,没有谈判,甚至连建州也不会再是鞑虏的安身之所,除了投降,就是被彻底消灭。附清者就是反叛,不依附而态度暖昧者,也不会得到大明的善意对待。

    辽东战事正在进行,大明还不能对那些依附鞑虏的蒙古诸部进行直接的军事打击,但却有一个帮手——察哈尔部为首的叛清武装。各有目的、互相利用,明廷和叛清武装就是这样的关系,但现在却还合作得甚是融洽。

    明廷不仅给予了察哈尔部边市贸易的优惠和特许,还出动了数千龙骑兵助其作战,给予了附清的土默特东旗、科尔沁左旗等蒙古部以沉重打击。同时,察哈尔部用自己的和缴获的牛羊牲畜,再从明廷那里换取物资,既能继续征战掳掠。又能用这些物资拉拢其他蒙古诸部的归附。

    这在目前来看是个双赢的局面,明廷得到了所缺的牛马牲畜,拉拢了一支打击鞑虏的武装;察哈尔部则势力逐渐扩张,夺取了大片的草场,也使越来越多的蒙古部落表示臣服。

    而明廷内部对这样合作的顾虑不是没有,养虎为患。这或许是相当贴切的形容。等到鞑虏灭了,是不是又会出现一个强大的东虏集团,会不会又是一场动乱的战争?

    对此,朱永兴有自己的看法,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而察哈尔部尽管会变得强大,但却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与鞑虏相比,他可能会构成威胁,但程度却是日益强大的明国所可以承受的。标准化。制度化,加上强悍的火力,明军将足以碾压一切对手,横扫一切历史名将。

    而这就是朱永兴真正的本钱,真正的倚仗,他不怕蒙古诸部,更不怕布尔尼。

    先进战胜落后,文明战胜野蛮。这虽然也有特例,但几率还是比较小的。游牧民族有着先天的不足。只要明国不出现问题,时代和科技又在发生着对农耕民族有利的变化,朱永兴不认为草原上会出现类似成吉思汗那样的统一英雄,也不认为察哈尔部的布尔尼有那样卓越的能力和智慧。

    当然,明廷也不是无条件地支援布尔尼,各处边市的设立。也是拉拢、控制其他蒙古部落,对察哈尔部形成一种牵制和羁绊的力量。

    蒙古部落众多,看起来所占地域极广,势力极大,但其始终不能统一。这是致命的弱点,使其再难重复成吉思汗时的荣光。

    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他们的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舒服。虽然养着牛羊,也不代表他们可以经常吃到肉。

    事实上,他们的生活,非常的忙碌、艰苦,整天就是放牧、挤奶、制酪、剪毛、鞣皮、制毡,还要收集畜粪作为燃料,到了秋季,还要割牧草储备过冬。

    除此外,还要狩猎、采集,甚至从事农作等,忙忙碌碌,却也只是吃饱肚子。由于生产的单一,他们抵御灾害的能力很差,一旦遇黑灾与白灾,饥荒便不可避免。

    因此,他们经常要用牛羊皮毡等,向中原百姓,交换物品,粮食是其中之一,如布匹、茶叶、盐巴、铁锅等生活物资,也是他们缺不了的。

    …………。

    一眼望不到边的车辆逶迤而行,车上除了粮食外,还有茶叶、棉花、丝绸、烟草、蔗糖、铁钉铁锅、瓷碗瓷盘等各色商品。又有许多本地的农户,用车运着菜蔬等物赶来市易。

    “这塞外东虏是什么都缺吧,嗯,除了牛羊马匹。”一个军官站在城头,低声嘟囔着,却让旁边的晋王李定国都听到了。

    虽不是全中,可也差不多。对此,李定国也有同感。一月两次的大市易,在兰州城外,由明军完全控制。当然,明军只是维持治安,震慑宵小。要知道,没有武力的保障,游牧民族还是认为用抢来得比较合算。

    起初还是试探性的,但明军并不抢掠,明商也不算欺诈,交易的公平性和安全性能够保证,便有越来越多的蒙古人通过边境的盘查,领到了市易许可证,赶着牛羊前来换取生活必需品。

    交易量在不断攀升,大量的牛马牲畜流入大明,既给兰州军区提供了战马资源,使骑兵不断扩充,又使内地农民能够逐渐摆脱人力耕种,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而明商所赚到的利润,更有一部分直接化成了兰州军区的军费,变成了仓库里不断增加的粮食,不断增加的武器装备。

    当然,兰州边市的对象是对青海的蒙古诸部,他们本来与满清便没有什么勾结,不同于漠南蒙古这样的帮凶。若是在大同、张家口等边市,限制则严格得多,想得到市易许可证相当困难。

    而在政府的严厉监管下,没有哪个商人敢冒着抄家流放的危险违反规定,私自与蒙古诸部交易。皇商八大家等奸商的下场,可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晋王李定国看着城外逐渐形成的大市场,轻轻吐出一口长气。除了市易,朝廷还有另外的政策,招募番骑,异地作战,真的可行吗?

    …………。(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章 变革大潮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斗争绵延两千多年,其中汉族真正占优势的时候甚少。唐太宗时期的中原王朝强盛无伦,灭东西两突厥只用了三十多年。许多番将成为唐军将领,并确实为唐王朝的征战尽忠效力,如太宗时期的契必阿力(铁勒人)、玄宗时期的李光弼(契丹人)、哥舒翰(突厥人)等。

    而武功盖世的唐太宗被众多臣服于他的北方游牧民族推举为天可汗,这一切使之产生了一种天下归心的感觉。故唐太宗充满自信,标榜自己与过去的帝王不同。他声称自己对华夏和狄夷一视同仁,不取偏见。

    唐太宗的见解当然正确,但这一正确的观点是以唐王朝在民族斗争中居主导地位、强者地位为依据和后盾。同样道理,其他居被动防守地位的中原王朝持“华夷之大防”也是有其缘由的,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弱者心态。

    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是汉族士大夫在历史长河中的一种经验的总结。这其中当然包含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不信任、疑惧、警惕,也是汉族频遭野蛮民族外来侵略,多次遭受浩劫的本能反应。

    但同时,历经秦、汉、晋、隋、唐、两宋、元、明各朝各代,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已经形成,这是大势所趋,这是自然规律,这是历史必然,这是改不了的事实。

    所以,即便朱永兴很欣赏“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也视“强汉”为汉朝(国家),而非其他。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朱永兴认为必须保持和尊重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民族自豪感,但狭隘的民族观却是阻碍国家强盛并容易形成分离倾向的主要原因。在这一点上,不光是汉族。其他民族也是一样。

    不以血统和族类来区分,而是以文化上的认同来判断你是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