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大唐-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哼,晚了!让开,本小姐还没到嫁不出的时候!”裴盈自幼习武,武艺高强,躲过武清拦截,几个起落,便没了踪影。
  裴柔见妹妹走了,心下黯然,她自幼学的是琴棋书画,不曾学武,故而便说道:“公子,若妹妹不愿,那奴家也不愿,奴家这就告辞了。”
  武清苦闷异常,这算什么啊,当下忙命人安排马车送裴柔,此事只能从长计议了。
  武清十分烦闷,取过一杆铁枪,神情蓦然凌厉,只见一枪刺出,数个枪头齐齐出现,枪术又大进了一步。
  这个时候,秋菊来到了院中,昨夜她本伺候着公子饮宴,后来她也被屏退了,但她并没有离开,她一直守候在大堂之外,她亲眼见到公子把那裴氏二女掳上了胡床,那一刻她伤心了。但她明白这就是她的命,于是第二日一早,她依旧为公子梳洗,依旧面带笑容,她要让公子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笑容。
  “何事?”武清收枪而立。
  秋菊欠身,“太子薨了。”
  “什么?你再说一遍!”武清大声吼道。
  秋菊从未看到武清如此愤怒的表情,不禁有些惧怕,“奴婢,奴婢说,太子,太子他。。。。。。”
  武清打断了,忽然间感到一阵索然无味,幽幽地说道:“秋菊,你先下去吧。”
  武清坐在了地上,斜靠着一棵古柏,闭上眼睛,为什么会这样?还记得李弘接自己出天牢的那天吗?
  那一天李弘咳嗽着,脸色苍白而憔悴,但面带笑容,说道:“表弟年少轻狂,如今出了牢笼,当好生反省。”而后递到耳畔悄悄地说道:“表弟,父皇已经答应,大婚之后便禅位给我,到时候,你便是我的第一个宰相,我要请求父皇和母后敕放上官婉儿,亲自主持你和婉儿的婚礼。”
  言犹在耳,斯人却已逝。
  武清不知道,李弘的死是否跟天后有关,但他肯定知道,以李弘的身体条件,要不是每日以珍贵药材调养,李弘早就挂了。但在这个节骨眼上死了,不得不让人怀疑。
  没过多久,朝廷讣告下达各州各县,举国哀丧。百官对天后产生了怀疑,但很明显有高宗作证,这与天后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听到合璧宫太监禀告才去的合璧宫。而他们到了以后,也已经晚了,太子已然早亡。天后悲伤过度,晕了过去。
  朝会上,高宗拖着病体,天后面容悲戚。
  高宗说道:“昨夜朕痛失爱子,诸位爱卿失去了一位温文尔雅的太子,朕已经跟太子说好,等大婚之后,朕禅位于他,没想到竟然会是这个结局。朕和天后悲痛万分,朕决定追封李弘为皇帝,谥号孝敬。葬于偃师景山,曰恭陵。”
  有大臣问道:“陛下为何不葬于长安?”
  这个时候,天后起身,抹了两滴眼泪,说道:“去岁,本宫曾向天皇提出了建言十二事中,就有‘劝农桑,薄徭役。’如今农耕在即,田务开始,重归长安,恐有劳废,我儿虽没,岂敢不以身作则。”
  “天后仁慈,天皇万岁!”百官齐齐呼道。
  三日后百官到太子灵前祭奠,高宗下旨诏蒲州刺史李仲寂监造太子陵寝,由司农卿韦玄机设计陵墓,征用洛州民夫数万日夜修建。
  武清身着素服,到太子灵前拜祭,他取出了半瓶蒸馏酒,这是去年蒸馏酒试验出来的第一瓶,跟李弘喝了半瓶,如今还剩下半瓶,本来是要留作纪念的,如今李弘已去,武清便拿出来祭奠李弘。
  武清也不理会李弘的妃子和宫女,还有为太子守灵的一些太**属官,他启开了泥封,酒香四溢,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此酒虽好,但没了表哥你,表弟我实在饮之无趣,还不如让你带走吧。人生终有一死,或早或晚罢了,你只是比我先走一步而已,干了!”
  武清说罢,自己喝了口,而后把酒瓶放在了供案上。而后转身离去。
  此后每每有人祭拜,都能闻到浓烈的酒香,打听之下,才知道这酒是武清祭献的。
  自有人告知武后,武后虽然面容憔悴,但依旧幽然说道:“这孩子,倒也说出了人生本质,可未免太过颓废了。人生在世,当活出一个样儿来,也不枉来世一遭。看来这孩子心中疙瘩未解啊。”顿了顿,又说道:“传本宫口谕,皇上有旨,准许武清参加春闱。”




 第八十六章 枯燥之科举

  太子李弘的死并不能阻止大唐选拔人才的脚步,高宗颁下旨意,其实这个时候已经算是天后颁下旨意,立沛王李贤为太子,并于七日后举行春闱。
  天下举子为太子李弘悲伤之后,也开始投卷找后门托关系,大唐的科举不像几百年后那么严格,进士科的举子们在科举之前,为了提高知名度,可以先把自己撰写的文章诗赋等送到主考官那里,若被主考官看中说不定已经算是登科了。
  至于找后门和托关系的举子,都是一些水平有限,但想着登科的废柴,这些人一般都是世家子弟或者是皇亲国戚。所以大唐的科举从某种方面来说并不能反映出举子们的真实水平,但这些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及第者都是有真才实学的。
  也有自恃才高的,虽然在这几日里不能饮宴作乐,但总能去秦楼楚馆喝点伤情的酒,作作悲苦的诗以哀悼太子的去世。大唐的才子是很会变通的。虽无丝竹,但终究是怀中抱着美人儿,虽不能放声大笑,但总能在红罗帐里婉转低吟吧。
  四日后太子灵柩放于景山恭陵,期间民夫罢工,高宗急忙赐食安抚。
  很快洛阳迎来了春闱,大唐的科举没有像几百年后那么重视,主考官也不是朝中重臣,行卷也不会糊名,所以这里面进士及第者的水分也是很大的。
  这一日,洛阳的礼部和吏部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候,一共约万人的举子应举,达到了自大唐开国以来之最。
  主考官为吏部考功员外郎郑益,是一个博学的老者,他曾经是贞观年间的进士,资历是足够的。这一次应进士科的举子有将近三千人,其余则是应明经科的举子。所以便分在了两处,进士科在吏部别院,明经科在礼部别院,其实这相当于后世的贡院。
  武清自然是知名人物,所以当武清走进吏部别院的时候,郑益也是点头微笑,考官有户部官员,因为要一一核对报名信息,还有金吾卫兵卒进行全方位的搜身,还要像检查牲口一样让你张开嘴,看看牙齿。
  曾经有心高气傲之辈,忍受不了这种屈辱,便拂袖而去。武清依然接受检查,他此次来,只是为了完成老娘武氏的愿望。
  秋菊给武清准备好了干粮,装在包袱里面,因为要考一天,所以时间漫长,这些是必须准备的。武清在甲字十号院(此为杜撰),位置很好找。走进去一看,整个院子被分割成了无数个格子,中间被一条宽约十步的走道隔开,这也为了防止抄袭。每一个格子里仅容一人一案,案上已经准备好了纸笔,墨和砚台需要自带。
  等所有举子进场之后,随着鼓声一响,便告知考试开始,自有胥吏发下考题。
  首先是贴经,进士科的贴经只贴大经《礼记》和《春秋左氏传》。
  武清翻开纸卷,只一看,便大皱眉头,只见开头写了一句,“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中间空了一大片,最后一句是“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
  武清有一种骂人的冲动,这什么贴经,这纯粹是在折磨人吧。心里虽然有准备,但是对于贴整片经还是大感头疼,这是《礼记》里的《祭统第二十五》。
  武清继续看向了下一题,是《春秋左氏传》,要贴十条,没有大篇幅的贴经,不容易出错。
  最后是论策三道,武清暂时不去看,先贴经再说。
  看了贴经内容,武清整理了下思路,这些对于自己来说不难,加之自己记忆力超群,但将近五千字用毛笔写下来,实在是太蛋疼了。不过即使蛋疼,他也得写。于是拿起了毛笔,往砚台中倒入墨,研磨一番,顺了顺笔,在纸上写下了第一个字。
  时间飞逝,武清用的是行楷字体,接近于楷书,但却是行书的本质。不过三个小时,贴经算是完成了,看着厚厚的一摞,武清伸了伸懒腰,活动了下肩膀,甩了甩发酸的手腕,而后嘎嘣嘣转动了下脑袋。
  “你在做什么?”
  武清抬头一看,竟然是一位考官,武清拱手一礼,说道:“学生见过大人,学生手酸颈痛,活动一下,惊扰了大人,还请大人见谅?”
  这倒是一个非常有礼的举子,便笑道:“嗯,不错,你叫什么名儿?”
  “学生武清!”武清一礼。
  那考官一愣,而后瞬间一脸敬仰之色,说道:“原来是先生,学生有礼了!”
  “啊,这是怎么回事?”武清一愣,没明白过来。
  那考官有些尴尬,便解释道:“学生曾拜读先生之《三侠五义》和《封神记》,实为旷世之作,学生心中十分喜欢,欲拜见先生而一直无缘,不想今日才见到先生。”
  得,原来是一个粉丝,武清自然谦虚一番,而后勉励一番,而后便送走了这位主考官粉丝。
  这个时候有两个士兵押着一名考生从武清眼前经过,推推嚷嚷中,武清才明白,那名举子作弊被抓了现行,他不禁大为感叹,这跟后世的考试作弊何其相似啊。
  吃了干粮,武清还得继续作答,打开考卷,往论策上看,共三道。
  第一道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道是“大国者下流。”第三道是依《周礼》阐述治国之思想。
  武清对于论策虽然有自己的看法,但要符合这个时代的思想,对于他这个拥有一千多年以后的灵魂的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一不小心就会遭到天下文人和士大夫的批判,也会遭到皇帝和百官的贬斥。
  对于第一道题出自《诗经》,武清的理解为加大与西域诸国的交流,但此时安西四镇被吐蕃占领,西域和大唐的往来贸易时有中断,比之以前大为减少。所以武清认为,应该以强大的军事力量重新夺回安西四镇,打通贸易通道。而且还可以加强海上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并收税。如此便可以吸纳他国之先进文明来增强大唐之实力。
  第二道题出自《道德经》,对于这样一道题,武清则是论述了大国气象和大国胸怀,以及皇帝的胸襟,变相地批判了高宗心胸狭隘。
  第三道题则是比较难,治国思想,《周礼》里面规定了国家范畴,封建制度,军队制度等等。武清想了想,在泛黄的竹纸上写下了“封建论”三个字。
  而此时,武清没有察觉到,有数名考官偷偷地望着武清,就包括主考官郑益。
  郑益不禁点头,说道:“看来今年的状头要落在武清头上了。”
  “也不一定,那宋之问,沈佺期,刘希夷都是文才之士。”有人就反对了。
  郑益只是微微一笑,也不辩驳。
  只见武清写道:“天地之始,果有人乎?吾不知也,人之初有贵贱乎?吾亦不知也。盖闻天下九州,始于禹帝。封建之制,始于周公。。。。。。”
  总之武清在这一篇策论里阐述了封建制的危害,武清提出,帝王可以把爵位作为一种荣誉封给那些有功之人,不能实封食邑,而且爵位不能世袭,即使能够世袭也要有功劳才行。这样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加大唐的人口数量,减缓土地兼并,增加朝廷税收,增强大唐帝国实力。最终就会看到,少有所教,老有所养,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一片繁荣景象,成为真正的天朝上国。
  当日头洒下最后一抹光辉,隐入西山之后,武清终于写完了。距离结束至少还有三根蜡烛的时间。
  武清招来考官,表示自己已经答完,可以交卷了。自有胥吏把武清的考卷封装写上姓名送到主考官的签押房中。
  武清则是满脸疲惫地出了吏部别院,便看到老娘武氏等人牵着马车等候在外面,他露出了微笑。





 第八十七章 流放

  科举放榜需要十日,所以武清想先解决了跟裴家两妹子之间的那点事情。
  武清骑着汗血马来到了修善坊,这里离南市只有一坊之地,比较远离天街,不过这边房租比较便宜,故而裴家暂时安在了这个坊里。
  武清来到了一处宅院,院门有些陈旧,他下了马,走上前,打响了门环,片刻门开了,出来一个仆役打扮的老者。
  武清拱了拱手,说道:“敢问这里可是裴清裴大人的家?”
  “正是,公子此来所为何事?”那老者面带微笑。
  “晚辈是来拜访裴家二位小姐的,在下是他们的故人。”武清只好这样说了,他也不想让人家父母知道他的来意。
  那老者脸上忽然警惕起来,说实在的,这段时间上门拜见大人的公子可不少。昨日那个什么张员外家的公子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