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1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这连续两场漂亮仗中,胡卫东仅仅靠着十五军、新51师和战役期间南下驰援的新38师这十六七万野战部队,便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几乎将整整40万rì军全部歼灭(这40万鬼子之中还是多少逃掉了一部分,但是rì纵在蚌埠的战果之中有一部分是在这40万之外的,加起来十分接近于40万这个整数。),共计击毙rì军17万余人、俘虏22万余人,却只付出了3万余人伤亡(若算上rì纵以及战时编入部队的rì籍“解放战士”的伤亡,则为5万人左右。)的微小代价。虽然弹药的消耗量实在是大了点,以致于十五集团军暂时失去了强攻徐州的能力,但是消灭了40万鬼子之后,分别被八路军与十五集团军主力包围的开封与徐州rì军均已成为孤军,遭到歼灭只是时间问题,而抗rì战争也正是由此开始转入了全面反攻阶段,率军歼灭rì军几近百万的胡卫东也从此彻底奠定了其抗战头号名将的地位,但他的穿越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却也愈发地强烈起来
淮北战役看上去简直是匪夷所思的辉煌胜利,令包括西方列强在内的整个世界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甚至有极少数西方人第一次喊出了“赤sè中国威胁论”,认为一旦让赤sè党统治了全中国,中国将很可能成为继苏联之后的第二个红sè帝国,对西方“zì yóu世界”(其实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mín zhǔ”一直都是赤sè阵营的代名词,当时西方只能标榜“zì yóu”)构成巨大的威胁
注1:不过由于子母弹与空爆弹的杀伤力都太依赖弹片,加之rì军阵地面积不小,很少有炮弹反复落在同一处地点的情况发生,因此鬼子伤多死少,阵亡的只有五千多人。其实火箭炮只是声势吓人,对敌军士气的打击较大,真论绝对杀伤能力其实并不怎么强,除非敌人遇袭时没有阵地掩护且人员密集扎堆,否则光靠火箭炮就想将同等规模敌军大部消灭是几乎不可能的,何况目前十五集团军火箭炮的装备数量也还是偏少了。(未完待续。)
PS:急需推荐票,求支援^_^


第三百七十六章 不可复制

胡卫东后来听到这些论调,登时就吓出了一身冷汗,再没什么比还没崛起就被人jǐng惕乃至遏制更加糟糕的处境了,还好当时的世界上相信这些论调的人根本没有几个,毕竟中国贫弱的国力还摆在那里。更重要的是,等到有部分西方领导人开始jǐng惕和防范新中国的时候,二战也差不多正式拉开了序幕,因此即使是那些先知先觉者,也不可能再遏制乃至绞杀新生的人民政权,反倒是更担心中国投入敌方阵营,而不得不花费不小的代价尽力拉拢 。。
同样震惊世界的,还有原本只在中国西北地区威名赫赫的马仲英,虽然就连昔rì曾经击败过十一国联军、并且尚未受到大清洗影响的极盛期苏军也在他手下吃过大亏,但是由于西北交通闭塞、苏联人又对此讳莫如深,马仲英的名声一直没能传播到更大的范围。而在苏军依靠着人数和兵力的优势将其击败后,马仲英仿佛是心灰意冷地丢下残部入苏留学,却意外地将苏军的装甲战术与自己擅长的骑兵战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出了独一无二的装甲骑兵战术,为其后来的一鸣惊人奠定了基础
当胡卫东奉太祖之命设法说服苏联方面放人、成功地将其带回国内、从而改变了历史之后,马仲英果然没有辜负太祖和胡卫东的期望,依靠其独创的装甲骑兵战术巧妙地破解了敌军针对xìng很强的反坦克工事,并以微乎其微的损失歼灭了几近20万rì军jīng锐,他也由此一举成为后世公认的第一位有世界影响的装甲兵名将,但列强的军事家在高度赞扬马仲英杰出将才的同时,对于他赖以成名的装甲骑兵战术却大多不置可否,这并不是说他们认为这种战术不厉害,而是因为他们都看出这种战术只有在特定的使用者、特定的攻击目标以及中国抗战的独特环境下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是几乎不可复制的,对于西方列强来说也并没有太大的学习价值 。。
其中,以此时还在中原边区学习观摩的后来德国“装甲之父”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认识最为深刻。他认为装甲骑兵战术下坦克与装甲车辆战损率低的优点其实只对敌军的地面攻击、特别是步兵反坦克力量有奇效,如果敌军有着强大的空军或者是远程重炮群,那么装甲骑兵战术因为老要绕圈子迂回穿插、行程更长而将不可避免地给敌人更多的远程火力覆盖的机会,因此反而可能蒙受比看似简单的装甲集群突击战术更大的损失。
同时。装甲骑兵战术虽然在特定的情况下确实可以大大减小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的损失,但却是以作战时间大大延长作为代价的,而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也就是在贫弱落后的中国,因为装甲车辆与装甲兵都十分稀缺,同时又缺乏支援装甲集群正面进攻的强大空军和远程炮群,使得装甲部队正面进攻的难度大为增加,这才显得相对划算很多。
而对于装甲骑兵战术中至关重要的轻型坦克,古德里安更是毫无兴趣,因为这在他看来完全是因为中国的基建实在太差(主要)、地形又太过崎岖(次要。因为山地比例再高,jīng华地带也永远是平原地形。)所致,若是在基建发达且地势开阔平坦的欧洲大陆上,装甲薄、火力弱的轻型坦克几乎没有任何价值。虽然轻型坦克造价相对便宜,而且故障率一般也较同等工艺水平下设计生产的中型坦克低一些。但在古德里安看来,德国工业生产能力和后勤维修力量强大,而人力资源相对不足,这两个优点的价值其实十分有限,根本不必为此“因小失大”
简单来说,所谓的装甲骑兵战术,只有在敌我两方都并非强大工业国的前提下才有较大价值,因此对于西方列强乃至于红sè苏联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对于工业化水平(注1)世界第一的德国来说就更是如此。而且装甲骑兵战术对于指挥官的战术素养与临机应变要求极高,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将领的天赋与经验,这是西方军校模式所无法培养出来的,只能在战争中进行残酷的自然选择,而即使是以此大获成功的中国赤sè党军,目前也仅有马仲英自己能够运用自如,可见人才难得。因此对于工业发达、人命也相对值钱得多的西方列强来说无疑显得更为鸡肋。
与之相比,看似没有太大技术含量的常规装甲集群突击战术虽然损失率高,但在古德里安看来,以德国雄厚的工业基础,只要最终获胜,预期中为了消灭几十万人而不得不损失掉的几百辆、乃至一千多辆坦克与装甲车只需一两个月就能重新补齐,而且在德国能开坦克的人多的是,可不像在中国这样金贵,反而是常规装甲集群突击战术下坦克装甲车更快的推进速度对于德国来说更具价值,毕竟他们的对手同样也都是工业强国,因此德军宁可前期损失大一点,也要迅速将敌人的抵抗打垮,否则就变成了双方靠着工业实力拼消耗,那无疑对资源匮乏而且缺乏纵深、人力也不算太充足的德国更加不利
注1:比总量的话和美国这个巨无霸没法比,但那主要是因为美国人口远比德国多得多,只论工业与科技水平的话,当时的德国应该是毫无争议的世界第一,尽管优势远没有很多德粉所言的那么大,尤其是在无线电等很多重要部门德国反而不如英美,综合考虑的话,最多也就比美国强10%、比英国强5%。其实当时因为西方各国之间科技交流很多,因此列强的工业与科技水平的差距普遍很小,只有不属于西方世界、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技术封锁的苏联和rì本例外(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七章 国情决定战术

苏联人同样不想学习装甲骑兵战术,但却是基于苏联规模世界第二的强大工业生产能力与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他们认为在年产一万辆乃至更多坦克的强大产能支持下,装甲战术如果设计得过于jīng细,反而会增大指挥与配合的难度,与之相比,“简单的战术+恐怖的数量”更加符合苏联的建军思想
与重视装甲战术的德苏两国相比,美英法意四国的重视程度明显差了很多,研究了一年多都没得出明确的结论,那时二战都已经开打了。而相对来说,工业基础不足、战场也都是基建极差的烂地的rì军倒是最适合学习装甲骑兵战术的,而rì本的决策层也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但是rì本此时原有的一千多辆战车已经几乎损失殆尽,虽然因为和海军方面当初达成的秘密协议,国内战车的产能远远超过历史同期,但要想再生产出足够的数量并形成战斗力依然需要一段时间,尤其鬼子还因为之前战斗中的不佳表现而对坦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一来等到新型战车投产后,生产线必然还得重新调整,于是就更慢了,而已经转入全面反攻的中**民却是绝不会给他们这个时间的。 。
装甲骑兵战术的各种问题连外国人都看到了,马仲英自己当然也不会意识不到,当初他提出这一战术的时候就对胡卫东说过这种战术也就在一段时期内作用较大,只要中国完成工业化(注1)、甚至只是初步的工业化(第二产业的总产值超过第一产业总产值3倍以上),这种战术就差不多该淘汰了。。 。
不过,对于中国工业化之后需要采用的装甲新战术,马仲英与那些外国同行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比起被称为“陆战之王”的坦克,自行火炮与搭载步兵跟随坦克作战的装甲输送车(其实也就是机械化步兵)受到了他的特别重视。前者是考虑到中国的空军发展再快。要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即使发展起来了也肯定是战斗机优先,轰炸机、攻击机等对地攻击的机型要想赶上先进国家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因此发扬自胡卫东开始的“大炮兵主义”传统很有必要,此外大口径重炮也只有制造成自行火炮后才能解决在恶劣路况下的机动xìng难题;而对机械化步兵的高度重视,则主要是为了发挥中国步兵天下第一的传统优势,同时也可以作为快速反应部队用来应付未来可能的小规模军事冲突乃至局部战争。
此外。无论是自行火炮还是装甲输送车,都比同档次的坦克要便宜得多,尤其是装甲输送车。一般来说还不到坦克造价的三分之一,这对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注2)的中国来说,无疑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事实上即使是马仲英的装甲部队建设方案对于眼下的中国来说依然有些过于超前了
虽然因为胡卫东这几年来的努力,中国的工业与科技基础相比历史同期强了不是一点半点,而且也从外界获得了甚至超过历史上新中国建国初期苏联援助的大量设备技术乃至于人才,但中国的基础还是毕竟太过薄弱了
据胡卫东此时估计。中国最快也得到二战结束以后才能实现所有类型装甲车辆的完全自主生产(这还是在设计图纸由胡卫东提供的前提下,所以只说生产不说设计。),至于完全换装并统一后勤标准,编成一个有着完全战斗力的装甲集团军,则还要等上510年。而想要像历史上冷战中后期的美苏这两大超级大国一样拥有数以万计的坦克,那就更加遥远了
但就在胡卫东为自己不能早rì看到这一天而感动遗憾的时候,远在美国的毛泽民却突然发回了一个令他欣喜若狂、甚至一度因此有些患得患失的特大喜讯
注1:书中的标准是工人(含矿工和农业工人)数量超过农民3倍以上,这一标准只适用于大国,小国因为不需要也不可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部门,只能根据劳动生产率来评判工业化程度,后面“初步工业化”标准与此同理。
注2:以中国当时的人口总量,将全世界的经济总量全都集中到中国,才能勉强让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何况现实中无论如何也只可能主要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来发展经济?事实上,考虑到当时中国不足30%的识字率(因为民国时期缺乏可靠的统一数据,因此对于平均识字率到底是多少一直都没有定论,30%是最高的一种说法,但更多的说法中识字率却都只有15%,甚至不到10%,也即是说全国有初小文化的总人数不到1亿人,而小学读完了、或者有同等学力的也就几千万,这一比例甚至不如清末。),光是普及教育就需要一代人的时间,因为第一代人只来得及将教师的缺额补足,由此来推算的话,哪怕中国可以一直无限量地免费获得同时期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机器设备,中国也至少需要两代人、也即是3040年时间的努力才能成为发达国家,何况现实要比这个残酷得多,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与设备花钱也买不到不说,次一等的也需要花高价,更重要的是,别国也在不断进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