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2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轰炸机数量的不足。但即便如此,台湾日军在短时间内仍然调不出太多的轰炸机,而由于特遣编队一旦入夜就能摆脱日军侦察机的追踪、哪怕只是暂时摆脱,以重巡的高航速,只要中国人决心南下,两三天时间也足以让其远离台湾日机的侦查范围,到时候可就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因此日本海军明知没有必胜的把握,依然命令台南的几支航空队马上出动,并请求陆航的一个飞行团配合作战,一起追击特遣编队。。。。。。
“想不到鬼子还来给我们送行,那咱们可不能太小气。。。。。。”,叶飞看着雷达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光点冷笑道。从雷达侦测的结果来看,鬼子这次出动了大约七八十架飞机,数量虽然不少,但对舰队防空能力充满自信的叶飞毫不畏惧,但他还是命令两舰加速南下,原因很简单,无论是轰炸机还是战斗机,作战距离每大一分,作战效率都将相应下降,六七公里的距离看起来不长,但在并非必胜的战斗中,这一点差别或许就将决定成败。
由于担心敌人的舰队再次夜遁,日军的轰炸机群也不试探,直接就朝两艘重巡猛扑了过去,而且与之前高雄航空队的那些菜鸟不同,驾驶这些轰炸机的飞行员都是技术出色的好手,因而很自然地采用了新战术以减少敌舰大口径高射炮所造成的损失。但鬼子却不知道,自从他们搞出这种新战术之后,包括胡卫东在内,中国的防空部队官兵与军工技术人员一直都在思考着破解的办法,一度被放弃了的57mm高射炮之所以能够定型生产并装备部队,固然是因为晶体管近炸引信的研制成功使得近炸引信的体积大为缩小,也由于这款有效射高五千米左右的中口径高射炮用于对付鬼子轰炸机编队的新战术有奇效。。。。。。
由于大口径高射炮的杀伤效率被日军飞行编队的新战术大大削弱了,因此为了节省炮弹,叶飞命令两艘重巡洋舰上的127mm高平两用炮和88mm高射炮暂时不要开火,这无疑进一步助长了鬼子飞行员的气焰。但就在他们冲进五千米的距离内迅速组成作战编队的时候,特遣编队舰上装备的众多127mm高平两用炮、88mm高射炮与57mm高射炮却同时猛烈开火,其中57mm高射炮以其每秒2发以上的恐怖射速、杆式战斗部惊人的破坏力和陀螺瞄准具带来的超高射击精度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这一距离下防空的主力,在其猛烈而精准的打击下,天空中不断有日军飞机被击落、甚至直接在空中解体。。。。。。
即使是经验再丰富的鬼子飞行员也从未见过如此密集的中距离防空火力,心中难免恐慌,他们刚刚组成的轰炸队形登时就被打乱了,某些勇敢的飞行员驾机冲锋在前,而一些被吓住了的则不自觉地减缓了飞行的速度。而与此同时,两舰上配备的众多小口径速射炮却先后开火,不但弥补了大口径高射炮因为距离太近失去作用而导致的火力减弱,而且给日军的机群造成了更大的杀伤。。。。。。
见到敌机飞进有效射程,致远舰上一个“天网”近防火炮的炮班立即操纵火炮瞄准其猛烈开火,“还真有不怕死的,看老子给你点名!”(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一章 胜利余波

ps:  感谢书友“钢镚与铜板”投出的月票,再次求推荐票^_^
“天网”近防火炮的射速远远超越了这个年代人们的想象,那个驾机冲在最前面的日军飞行员连惨叫声都没来得及发出,就与他的那架俯冲轰炸机一起被命中机身的至少上百发25mm炮弹撕成了碎片。。。。。。
“这炮是真好使,指谁谁死啊,我进这个炮班以来,还没见那架鬼子飞机被其瞄上了之后还能飞回去的。就是这炮弹用起来也太快了,一梭子就是300发,备弹只够打三次(军舰的弹药库里自然还有储备,但是炮班的手边只有900发炮弹可用,毕竟堆太多的话,且不说殉爆的威胁会成倍增加,“天网”的炮座上也得有地方放才行。)。。。。。。”,这个炮班年纪不大却已经身经百战的老班长感叹道。
“这种火炮本来就主要是用来威慑敌人的,你看鬼子不是被吓住了么?”,一个有着高中文化的新兵抓紧时间卖弄道。谁知他话音刚落,就见一架尾部拖着滚滚浓烟的敌机竟然朝着致远号撞了过来。。。。。。
炮班连忙操纵这门“天网”对其猛烈开火,直接就将其打得凌空爆炸,那个高中生这才松了口气,同时还不忘补充道,“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解决这些能够对军舰构成致命威胁的目标。。。。。。”
鬼子飞行员进行自杀式攻击可不是他活腻了,实在是两舰的防空能力太过强大。以致于不少鬼子都心生绝望,才无奈地选择了这种极端的做法。不过严格来说,日军没能取得胜利与其本身的问题也有很大关系,自从当初在世界上率先放弃了鱼雷轰炸机之后,日本海航轰炸机的攻击方式就只有高空的水平轰炸和低空的俯冲轰炸两种,而其中的水平轰炸方式,由于鬼子飞行员近乎变态地追求投弹精度,因此投弹高度往往会放低到2000米左右、而不是通常的3000米甚至4000米,虽然800公斤的重磅半穿甲航空炸弹即使在2000米的高度落下依然足以击穿除了新型战列舰以外任何一种军舰的水平装甲,但是轰炸机本身被敌舰防空火力击中的概率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至少好几倍。别说是大口径高射炮。就连小口径的速射炮(“密集阵”除外)都能够得着了(ps:珍珠港事变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战果,除了偷袭的因素外,港内的战列舰多已老旧,舰上防空武器、尤其是小口径高射炮配备不足、水平装甲厚度也不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而同时一样是为了追求投弹精度。鬼子的轰炸机飞行员投弹前一定会尽量保持平飞以减小误差。可这样做同样增大了日军轰炸机被敌舰防空炮火击中的概率。。。。。。
至于俯冲轰炸,倒是要比水平轰炸灵活得多,但问题是日军的俯冲轰炸机载弹量普遍偏小。不管是陆航的三菱九七式轻型轰炸机、川崎九八式轻型轰炸机,还是海军新装备的九九式舰载轰炸机,载弹量都只有400…450公斤,而机腹挂载的航弹更是只有250公斤重。客观地说,250公斤的航弹虽然威力略显不足,但对付重巡级别的军舰也勉强够用了,可问题是。。。。。。
战后叶飞感慨道,“老军长(胡卫东)对小鬼子的脾性摸得太准了,他就知道鬼子一定会集中轰炸炮塔等要害部位,想要将咱们的军舰一下子炸沉,所以让造船厂特别加强了这些位置的装甲(不光是简单地加厚,而且换用了最新型的双面硬化装甲钢,使得两舰要害部位的防御力甚至超过了金刚级战列舰。。。。。。),结果小鬼子还真就死命地往这些位置扔炸弹。不过也得感谢鬼子投弹太准,如果扔偏了砸在其他位置,可能反而会比较麻烦。。。。。。”
就这样,特遣编队以不足百人的伤亡(其中牺牲29人、重度伤残11人,由于舰上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因此永久性减员的比例较高。)击落击伤敌机六十余架,令台湾日军航空部队孤注一掷的疯狂攻击完全破产,带着他们几近30万吨的辉煌破交战绩和并未受到实质性破坏的两艘军舰摆脱了日军侦察机的追踪进一步南下,这下日军想要恢复南洋航路的通畅,就非得派舰队不可。但令胡卫东惊讶的是,日本当局在这个时候竟然派人来解放区求和了,或许他们也终于意识到侵华战争注定会以可耻的失败来收场了吧?
可是,虽然日本当局已经意识到东北难保,但他们依然希望可以继续保有旅大“关东州”,并在东北、至少是南满地区享受日俄战争之后、九一八事变之前的特权;而赤色党方面却要求日本完全退出中国的国土,并归还侵占多年的台湾、澎湖与钓鱼岛等周边岛屿(这个是胡卫东特别要求加进去的,当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岛。。。。。。),只同意在朝鲜独立、战犯的名单和战争赔款这三个问题上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双方分歧如此严重,谈判无疑是没法进行下去了,对此谈判双方都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倒是希望中日两国恢复和平而令本国受益的美国和德国要更加失望一些。
其中美国是希望以此避免赤色中国彻底打败日本、从而获得日本的工业与科技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同时以调停之功逼迫日本当局向美国出让更多的权益,特别是那些美国很感兴趣的太平洋岛屿。。。。。。
而德国则是希望可以重新脚踩两只船,毕竟中国对于苏联的牵制作用固然巨大,但日本的强大海军同样令德国人难以放弃,虽然因为技术与经济合作的关系,德国目前选择了偏向中国一方,但合作终究有结束的一天,德国人这种微妙的态度从其不顾中国方面的反对,坚持与日本进行舰载机技术方面的合作,就可见一斑了。
不过就连胡卫东也不得不承认,没有日本人的帮助,毫无基础的德国海军很难在欧战爆发之前将陆基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改成性能合格的舰载型,但是日本海军获得了能够挂载1。8吨航空炸弹、载弹量大得完全不似俯冲轰炸机的斯图卡(日本海军希望藉此解决巴士海峡之战中海航轰炸机部队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之后,无疑将对中国海军本就不多的水面舰艇构成致命威胁。。。。。。(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二章 火力支援舰

ps:  感谢书友“看海开心胸”的打赏,顺便求下推荐票^_^
不管如何,既然谈判不成,那就只有接着打了,事实上双方也都不是省油的灯,鬼子提出和谈本来就有缓兵之计的意思,而已经蛰伏了一段时间的中原野战军也乘此机会进入了临战状态。。。。。。
如果从传统的路线前往东北战场,所需的时间必定很长,而且还会加大东北战场本就十分沉重的后勤压力,因此胡卫东的想法是走海路直接在旅大附近登陆,与华野形成南北夹击。从常理来看,胡卫东的这一计划完全不符合战争规律,制海权掌握在对方手里,制空权方面也不占优势,居然想要跨海登陆,那不是找死吗?但是胡卫东却敏锐地意识到了一个对于己方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那就是渤海海峡实在是太狭窄了,最窄的地方仅有106公里,而且渤海海峡中还散布着不少岛屿; 各相邻岛屿间距离1。4~10。7千米,这正在陆军火炮的射程之内。如果日本海军的那些主力舰还在旅大,胡卫东还不敢冒险,但是既然它们已被调走,胡卫东自然要试上一试,而且为了这次出人意料的登陆作战,胡卫东和他直接领导下的军工部门还准备了不少特殊的武器装备。。。。。。
登陆作战中火力支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足够猛烈的火力压制住敌人的反击,一开始人数还不算多的抢滩部队几乎肯定会被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守军赶下海。可是中国海军仅有的两艘大舰却都已经派了出去。光靠剩下的几艘驱逐舰和从美国买来的轻巡,根本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对岸火力支援,因此胡卫东很自然地想到了让陆军火炮上岛,但只要一动手,就必然会引起鬼子注意,而遭到日军舰艇和飞机的攻击阻挠,甚至鬼子还会派兵抢占那些之前没有占领的小岛,到那时就得与其逐岛争夺,进攻的突然性没了,而且夺岛行动完全暴露在鬼子海军和航空部队的优势火力之下。损失必定极大。这可不是“只占便宜不吃亏”的胡卫东的一贯作风。。。。。。
为此胡卫东很自然地想起了后世“火力支援舰”的概念,其实类似的军舰早就有了,那就是所谓的浅水重炮舰。可是胡卫东却并没有选择这一较为传统的方案,虽然浅水重炮舰与同等火力的主力舰种(最大的浅水重炮舰火力与战列舰相当)相比无论是造价还是建造时间都要少得多。但对于造船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来说依然是个不小的负担。何况现在中国有限的造舰产能还几乎全被与德国合作造舰的计划所占用了。因此胡卫东最终选择了后世新中国海军的做法。那就是让火箭炮上舰。。。。。。
当鬼子的主力舰队离开旅大之后,中国舰船只要善用雷达,至少夜间完全可以自由出入于日本海军那已经是四处透风的封锁网。而122mm火箭炮那几乎达到40公里的最大射程,又可以令火力支援舰免于遭到日军岸炮的反击。至于日军航空部队的威胁,由于火箭炮的特性,火力支援舰并不需要、也不可能长时间对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数轮、甚至一轮火箭弹打掉之后就可以立即撤回港内,此时天应该还没亮呢,以日军飞机那几乎可以完全忽视的可怜夜战能力,怎么可能威胁到火力支援舰?退一万步讲,即使有火力支援舰被击沉,损失也不算太大,因为无论是用来改装的自由轮、还是上舰的火箭炮,价格都很便宜(自由轮的市场价是100万美元一艘,至于火箭炮,它的主要成本从来都是火箭弹。),需要的操作人员也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