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2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太祖一向主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他看来,舟山之战只是消灭入侵的敌人,要想让英国人彻底放弃侵略的野心,必须主动出击,让他们胆寒,何况陆军本来就是中国的优势,以此对付英军远比动用海军空军要有利得多。不过为了避免战争过度扩大,他只是命令三大野战军向缅北的三个汉邦进军,主要消灭**残部。对英军以威吓为主。他们顽抗就坚决消灭,如果撤退就不要追了,为日后的和谈创造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江心坡还没被蒋政府割让给英国(历史上于1941年割让)。因此解放军的进攻就有现成的前进基地可用。后勤补给也因此可以得到较好的保障。而这个时候缅北**残部的处境却只能用凄惨来形容。他们的人数实在太多,英国的大爷们又不肯降低自己的待遇来养这些丧家之犬,加之因为舟山之战的惨败。英国的张伯伦政府迅速倒台,新任首相丘吉尔正忙着组阁收拾烂摊子,因此增发的补给也就晚到了几天,几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缅北的数十万**残部与其他人员纷纷陷入了食不果腹的境地,加之普遍缺乏热带生活经验、当地卫生状况又差,而引发了热带病的流行,饿死病死的人数成千上万,就连老蒋的夫人宋美龄也因为感染了登革热而病死在军营之中,遭到这一打击的老蒋仿佛一夜之间老了十岁,当解放军总攻发起后,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已经相当虚弱的老蒋竟然惊悸而死。。。。。。
老蒋一死,没了主心骨的国家残部顿时四分五裂,纷纷放弃缅北向南各自逃命,好在解放军占领缅北之后就没有继续深入缅甸,这些残兵败将才总算是松了口气。此时**的残部已经完全成为了一支支效忠于私人的武装,其中较大的力量主要有三支,一是白崇禧的桂军残部加上一部分愿意跟随他的滇军,兵力不多,只有两万多人,但战斗力最强;二是薛岳的部队,兵力六七万,战斗力也不弱,综合实力最强;三是效忠于蒋经国的部队,大部分是原先陈诚的部队,实力不如薛岳的部队(因为中央军是解放军优先打击的目标,所以损失最大。),但小蒋好歹是正牌的继承人,因此三家势力当中还是隐隐以其为首。
由于实力差距太大,缅北的英军不敢力敌,纷纷主动南撤,因此解放军消灭的顽敌并不多,这也为双方的谈判创造了条件,但就在一贯强硬的丘吉尔都准备低头的时候,本来与此没什么关系的法国政府却怕中国势力扩张后对自己的印度支那殖民地构成威胁,因此提出与英国合作一同对抗解放军,由于两国之间本来就有盟约,因此当天就达成了一致。而既然已经决定继续作战直到中国人退出“侵占”的所有土地,丘吉尔一不做,二不休,通过威逼利诱,将泰国政府也拉上了这条贼船,准备合三国之力共同对付中国。。。。。。
这样一来,中南半岛上的敌军总数就大大增加,除了15万多人的**残部外,还有20万英军(在重建远东舰队的同时,英国政府也对印度和缅甸增兵30万人,而且都是本土的精锐部队,同时殖民地部队也相应地扩充了不少。)、10万缅甸仆从军、20万法军(也增兵了)、10万印支(主要是越南)仆从军、20万泰军(注1),总兵力将近百万,而且英法两国可能持续增兵,泰国也可能会举国动员,这下三大野战军的压力就大了。
对于出现这样的情况,中央虽然也有预案,但终究还是棘手,因此很快就将胡卫东召到洛阳,特地征询他这个西方问题专家的意见。对此胡卫东认为,英法联手虽然实力恐怖,但中国有地缘和兵力(指的是全国兵力)的优势,至少防御不成问题,可是在边境上留着一百多万军队与敌人长期对峙,于国内的经济建设而言无疑十分不利,但英国骤得强援,信心正是高涨的时候,想要与他们达成不太吃亏的和议并不容易,这该怎么办呢?
注1: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泰**队虽然数量不多,但野战部队都实现了摩托化,真的,5个摩托化军,当然,摩托化不代表战斗力就一定强,事实上东南亚除了越南,就没哪个国家的军队战斗力强过。。。。。。(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一章 英雄克里姆(上)

ps:  感谢书友“tiantian2”与“zj3451694”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不过胡卫东却并不慌张,在他看来,英法的根本利益还是在欧洲,只要欧战爆发,英法不但不能再向中南半岛增兵,甚至还得抽调兵力回援本土,那时西南战争肯定是全胜的局面。只是胡卫东虽然肯定德国必然会发动欧战,但小胡子到底什么时候动手,却还难以判断,要是德国拖个两三年才开打,那中国的损失就太大了,毕竟是同时跟两个列强拼消耗,想想都觉得可怕。但胡卫东这时却突然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如果能够让此公出山,法国是肯定顾不得印支殖民地了,而没有法国的参与,人力不足的英国是肯定没法跟我们一直耗下去的。。。。。。
克里姆,全名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克里姆。海泰比,生于摩洛哥北部山区阿杰迪尔村,出身于伊德里斯王朝的谢里夫(即圣裔)家庭。其父为本部落有名望的教法官(也有说法是当地部落酋长),他自幼受到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晓柏柏尔(注1)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1905年克里姆进入卡拉维因大学攻读伊斯兰教法律,曾对伊斯兰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深受进步思想影响。他反对当时的封建割据,主张国家民族的统一。
1908年毕业后,克里姆来到了西班牙属梅利利亚城。先在土著事务所任职,后在阿拉伯学院当教员,并负责《里夫电讯报》的阿拉伯文编辑工作。1915年担任该城伊斯兰教法官。1912年,法国和西班牙政府迫使摩洛哥苏丹签订不平等条约,将4/5的国土分割为两国的“保护区”。1916年,克里姆因谴责西班牙殖民当局对里夫地区(里夫是摩洛哥的一个省,以山区为主,人口不多但民风强悍。)的分割而被捕入狱,后获释,此后全心投入到武装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中去。1920年西班牙殖民军进犯里夫地区。克里姆同其父组织武装。并被乌里阿格勒部落选为军事首领,率军阻击敌军,揭开了里夫起义序幕。。。。。。
1921年初,西属摩洛哥最高军事统帅西尔维斯特将军向西班牙国王狂妄宣称。他将迅速结束摩洛哥战争。他亲自率军近3万人。仗着兵力与武器上的优势。向里夫山区长驱直进。西班牙军队一路烧杀抢掠,激起了里夫人民的极大愤怒,纷纷向刚继任首领的克里姆请战。决心誓死保卫家乡。
克里姆在6月1日夜里率领300名战士偷袭立足未稳的敌军,首战告捷,歼敌400人,收复了达尔阿巴拉并缴获大批物资。在这次胜利的鼓舞下,参加西班牙殖民军的摩洛哥人雇佣军纷纷投奔里夫军队,原先动摇不定的某些里夫人部落也都集合到克里姆的旗帜下。在短短时间内,里夫军队迅速发展到3000人。
7月21日,里夫军民再接再厉迎头痛击孤军深入阿努瓦勒城(一译“阿奴阿尔”)由西尔维斯特率领的西军主力。克里姆先派小分队切断西军供应线,拔除周边据点,逐渐进行包围。里夫军人数居劣势,但扼守要道,避实击虚,使西军炮兵、骑兵无用武之地。西尔维斯特在困境中诈降,枪击受降代表,里夫军在愤怒中发动总攻。结果在短短六天之内,里夫军以5000人的实力,歼灭西军14700余人,缴获大炮一百三十九门,机枪四百多挺,步枪三万九千多支,此外还有许多粮食和其他日用品。
西尔维斯特战败自杀后,里夫军乘胜追击至阿鲁伊山。8月6日,纳瓦罗将军统率的残余西军3000人也向里夫军投降。1年半后,里夫共和国宣告成立,此战震动了欧洲,当时报刊舆论称之为“阿奴阿尔惨剧”,这也是西方殖民者近代以来最大的一次败仗。
1923年,里夫中部和东部实现了统一,经各部落代表大会确认,克里姆成为里夫的埃米尔,宣告独立的里夫国家成立,首都阿杰迪尔。克里姆在政治、军事、司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建立立宪共和政体和实现民族独立、自由和平等。制定了《民族誓约》,作为里夫的施政纲领。在军事方面,克里姆建立了里夫的常备军,新组建了空军和炮兵(技术兵员大多由被其说服了的西班牙降兵担任),制订了兵役制,设置了军事情报机构。在司法方面,废除了各部落的习惯法和地方仲裁法庭,确立以《古兰经》和圣训为立法准则,实行统一的伊斯兰教法,设立国家监狱和地方法庭,由埃米尔任命卡迪,实行司法独立,卡迪依法审理刑事案件和民事纠纷,各部落酋长不得干预。此外还创办宗教及文化学校,培养各种人材。
虽然里夫共和国各方面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迹象,但终究只是一个人口不过几百万的小国,但畏克里姆如虎的西班牙与法国竟然联合起来,派出了总兵力超过40万的陆军和大量军舰与飞机,要将新生的里夫共和国绞杀在摇篮之中。。。。。。
经过接近三年的苦战,死了7万多官兵之后,法西联军终于占领了里夫全境,克里姆的7万多(其中除了不到1万老兵,其余都是法西联军发动战争后才临时征集的。)军队伤亡殆尽,被迫向法国投降,他本人也从此被流放到了印度洋中的留尼汪岛。。。。。。
注1:柏柏尔人是西北非洲的一个说闪…含语系柏柏尔语族的民族。实际上柏柏尔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是众多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统称。柏柏尔人这个称呼来自拉丁语中的barbari(野蛮人)。在北非有约1400至2500万说柏柏尔语的人,他们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少数人群最东部的可以到埃及,最南部的可以到布基纳法索,对于阿拉伯世界一知半解的中国人往往容易将柏柏尔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但柏柏尔人只是在文化上与阿拉伯人相近而已,有些类似于古代朝鲜人与中国人的关系。(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二章 英雄克里姆(下)

ps:  感谢书友“望云山人”投出的2张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克里姆在短短数年之间,以部落不足千人的武装力量起家,面对武器装备先进而且兵力众多的西班牙与法国殖民者,却一次又一次地取得了振奋人心的伟大胜利,差一点就成功地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其先后消灭西方殖民军10万余人的辉煌战绩,也为世界近现代反殖民斗争中所仅见,这样的英雄事迹就连伟人听了之后都为之神往而又叹息(注1),而克里姆虽然战败遭到幽禁,但他却依然成为了摩洛哥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历史上摩洛哥人民也一直没有将他忘记。
因此胡卫东自信地认为,若能将他救出带到摩洛哥登高一呼,必定可以迅速形成燎原之火,西班牙内战迄今仍未完全结束(注2),必定无力镇压,因此只能由法国出马解决,而起义的烽火一旦燃起,法国不出动30万以上的陆军加上海空军,是根本不可能扑灭得了的。
这样的话,除非法国进行总动员(总动员的代价是很大的,在德国虎视眈眈的情况下,除非是生死存亡的关头,英法都是不可能进行总动员的。),否则他们是决计无力再向印度支那增兵了,甚至有很大的可能会从亚洲抽回兵力,毕竟北非殖民地对于法国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印度支那,而中国解放军只是对付目前中南半岛的那些敌军,那是绝对没问题的。而等到法国灭了克里姆,那时德国人怎么也该动手了吧?
救人并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必须保证将人活着带出来,不过克里姆被囚禁已经过了十几年,留尼汪岛的守军估计都换了不知几茬,现在的搞不好都不知道被囚之人当年的威名和事迹,加之这么多年都没有出事,法国人多少会有些松懈,所以营救还是有机会成功的。不过胡卫东最大的信心之源,还是中国解放军特种部队。由于训练时间的持续增加和筛选基数的飞速扩大。如今的中国特种兵远比当初更加精锐,对于特种作战的理解也远非当初可比,而且为了此次行动的成功,一些目前还只是试验型号的武器装备也提前投入了使用。。。。。。
与德国合作试制出的第一艘水滴形验证潜艇光荣地承担起了这次任务中输送人员的重任。撤去全部的非必要载重、将其换成燃油与生活必需品之后。这艘原本只是用于技术验证的潜艇拥有了匪夷所思的续航能力。它可以在中途没有获得任何补给的前提下连续航行两个月以上,航程超过2万海里(历史上德国所造的21型水滴形潜艇的航程超过15000海里,而且上面可都是带满了武器的。)。几乎可以绕地球一圈,这就使得潜艇可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