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2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感到手头兵力不足的英印总督在印度进一步增大了征兵的力度,但是出于对印度人的不放心,军官还是得由英国人来当,而且武器弹药从国内万里迢迢运过来的成本也实在不低,对英印总督不断的要人要钱逐渐感到难以承受的英国政府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颅,主动向中方求和。 中国政府对此自然是欢迎的,但英方代表在谈判中的固执却很快令谈判再次陷入了僵局,他们居然要求中国停止对尼泊尔王国政府和不丹王国政府的敌对行动和对印度赤色党的支持,并以此作为开启正式谈判的先决条件。全权负责此次谈判的胡卫东自然不会答应,结果这么一拖,就拖到了克里姆纵横北非的消息传来,胡卫东由此在谈判中越发硬气,而英国因为自己没被直接牵涉进去,所以依然死犟着不肯退让,而当德军入侵波兰的消息传来之后,胡卫东顿时哈哈大笑,“终于让我等到了,现在就算他们作出重大让步,我也没兴趣和他们谈下去了!”
就像拉美是美国的后院一样,东南亚也是中国的后院,尤其是陆上直接相连的中南半岛,胡卫东更是志在必得。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相比,如今的中南半岛除了泰国之外都被英法长期殖民,民族意识正是最弱的时候,加之历史上又深受中华文明影响,如今不但各地经济大都操控在华人手上、华人的人口比例和影响力也为史上最高(注2),因此中国“解放”中南半岛之后将其完全消化并不困难。。。。。。
注1:对于印度东北部那些土邦的居民来说,除了经济上的压榨之外,英印政府还强迫他们学习印地语和英语、放弃藏传佛教信仰,这也是当地人所难以容忍的。
注2:历史上后来中南半岛各国独立之后都掀起过不同程度的排华浪潮(与南洋的印尼、菲律宾等岛国不同,中南半岛的国家当中除了越南,此前都没有过排华的历史,但独立热潮强化了民族意识,华人就成了众矢之的,当然,冷战的历史背景也是一个原因。),除了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华人在当地民间的主导地位也由此一落千丈,而且更有大量华人华侨死难或者被迫离开,再加上当地人的生育率明显高于华人,因而华人所占人口比例也有大幅下降。(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八章 席卷中南(上)

ps:  感谢书友“太阳真人”、“热血汉唐”、“nqm”和“zkn”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尤其重要的是,二战既然已经全面爆发,那么世界列强便都没了余暇干涉中国,而即便二战如同历史上那样打五六年,也足够中国慢慢消化了。何况现在中国置身事外,又岂会不在世界大战中搅一搅局?至少胡卫东是决不会让西方和苏联那么快就将德国干趴下的,而他之前就已经为此做了相当多的工作。。。。。。
虽然始终将英国人视为最主要的敌人,但胡卫东还是选择先打法国的殖民地印度支那,这一方面是看到了法军布防的弱点,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出其不意。结果仅靠海军陆战队的几万人马(在空军和海军的配合下)就将印度支那的数十万法军几乎全歼,期间缅甸英军也曾经想要东进救援,但最终还是没有成行,因为老挝境内全是崇山峻岭,等到英军艰难跋涉赶到越南的时候,估计中国人早就结束战斗了,那时已经劳累不堪的英军对上以逸待劳的中**队,结果还能好得了吗?而且地形的阻碍不但令英军通过不易,一旦过去了之后想再赶回也同样麻烦,到时候万一中**队突然在缅甸乃至印度发动大的攻势,兵力本就不如对方的英军很可能会被各个击破。。。。。。
话虽如此,法军却又不能不救,因此缅甸英军只能选择对“失陷”的缅北三邦发动猛攻。希望能够收到“围魏救赵”的效果,尽管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成语,但这样简单的计策,对于现代军人来说还是不难想到的。
可是30万英缅军发动的猛烈攻势只进行了三天时间就已经完全失败。皇家空军的数百架飞机碰上了性能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歼…1,战斗完全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虽然战役期间有英国飞行员注意到敌机是木质结构、并据此提出了使用燃烧弹来对付歼…1的办法,也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主要是不必靠得很近才能对歼…1造成有效毁伤了),但是交换比由50:1变成20:1对英国皇家空军来说,结果并不会有多大区别。
完全夺取了制空权后,英缅军的地面进攻部队在中国空军的打击下损失异常惨重。尤其是好不容易才派过来的几百辆坦克和装甲车。对于装备了4门航炮的陆战型斯图卡来说,简直就如同拿起子打开啤酒瓶盖一样简单。
即使是历史上二战初期曾以皮糙肉厚逼得隆美尔想出高射炮平射妙法的英国“玛蒂尔达”2型坦克,其顶部装甲也相对薄弱,根本挡不住斯图卡轰炸机标配的2门37mm航炮发射的穿甲弹。甚至机翼上加装的20mm航炮。使用了胡卫东亲自“设计”的“整体式脱壳穿甲弹”(注1)之后。也足以轻松敲开英国坦克的顶甲,装甲防护世界领先的“玛蒂尔达”2型坦克都这么不堪一击,别的坦克和装甲车就更是不堪一击了。。。。。。
能动的坦克装甲车都遭到了猛烈的空中打击。不能动的大炮就更不用说了,没了装甲兵和炮兵之后,仅能依靠步兵战斗的英军连日本陆军都比不上,又如何与天下第一的解放军轻步兵抗衡?何况现在的解放军不仅有轻步兵,更有列强级别的庞大炮兵部队和数量虽少、但质量却不逊于列强的强大空军部队,加之还有早就修好的坚固工事可以依托,英缅军的数量就算多出十倍,也一样注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其实英国人本来还想让那二十多万**残部作为炮灰帮他们多少消耗一点解放军的兵力、至少是弹药储备,谁知退到缅甸后一直表现得十分怂包的**在关键时刻竟然反水了,大多与赤色党有着血仇的他们突然调转枪口对英缅军发起了攻击,而这时缅北的数万(考虑到后勤补给的问题,胡卫东布置在一线的部队并不多,缅北10万、广西边境15万。)解放军精锐乘势南下反击,在中**队的内外夹击之下,英军全线崩溃,而缅甸士兵见到主子完蛋了,自然更不会有什么斗志,纷纷弃械投降。而这个时候,云南的西南军区主力也开始分批南下,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解放了缅甸全境,超过10万英军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残部突然于战场上起义,其根本原因在于解放军强大的战斗力对其产生的强大威慑,而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决定了**基层官兵心底里对于帮着外国人打自己同胞多少都有些抵触。不过更直接的原因,则在于老蒋夫妻没了,**残部现在名义上的首领是曾经深受赤色思想影响的蒋经国,当他得知解放军一次次击败列强、以及国内辉煌的建设成就的时候,心底里不禁五味杂陈,但考虑到自己毕竟是老蒋的儿子,担心“父债子还”的蒋经国又不敢贸然反正。直到后来派出的密使得到了周公与胡卫东两人的承诺,小蒋知道两人的信用都很不错,这才终于下了决心。
而长征时期曾经差点将红军逼上绝路的薛岳情况也差不多,得知太祖表态说长征时的恩怨是“各为其主”、而且称赞薛岳“抗战有功”,周公更是还记得当年“四一二”的时候,薛岳宁可辞去师长职位也不愿意帮着老蒋杀害赤色党人的恩情之后,他也终于放下心中的芥蒂,投入了人民的怀抱。。。。。。
至于白崇禧,则被两人合伙以“议事”为由骗来扣下,他眼见大势已去,最终也只得降了。而太祖虽然对他的顽固十分生气,但出于爱才之心,还是出人意料地予以了重用。被委任为新建的中南野战军司令员的白崇禧深受感动,从此尽心尽力为国效力,再没起过半点二心。。。。。。
注1:历史上这种弹药由中国的浦发教授发明,与通常的分瓣式脱壳穿甲弹相比,不但避免了弹壳碎片被吸入喷气发动机的风险,而且弹芯的穿甲能力也明显增强,对于30mm口径的航炮来说,能够让钨合金脱壳穿甲弹达到同口径贫铀弹的水准,而且口径越小、提升幅度越大。浦发教授已经不幸身故,但他为中**工所做的贡献,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九章 席卷中南(中)

中南军区成立后,胡卫东受命对20余万**降兵进行和平改编,在这20余万人的基础上补充了数万名政工干部和军事指挥员、以及不下10万人的当地新兵,并将解放军目前唯一的一个机械化军编入其中后,总兵力超过40万的中南野战军很快就成形了,虽然暂时还有点乱,但无论是胡卫东,还是薛岳与白崇禧,都拥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在其军旅生涯中也都曾经带过更乱的部队并取得胜绩,因此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
在中南军区成立的同时,中南局也理所当然地建立了起来,调任中南局书记的胡卫东不但因为“党指挥权”的原则而拥有对中南军区和中南野战军的领导权,而且全面负责中南地区基本政治经济政策的制定,同时他甚至还被赤色党中央授予了对外宣战和终战的大权。而胡卫东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令两位昔日的**大将瞠目结舌,“将整个中南半岛都并入中国?那不是侵略吗?”
“我们是解放英法殖民地,这怎么能够叫做侵略呢?”,胡卫东毫不脸红地义正辞严道,“至于并入中国,这个说法不对,应该是回归中国才对,自古以来中南半岛上的国家就一直都接受中国的册封,并且朝贡不绝,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藩国在近代化以后本来就该变为宗主国的直属领土,不然现在的西方列强都只有首都那么一点大了,只是亚洲的这一进程被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打断了。现在英法殖民者已经被我们打败了。中南半岛自然要回归祖国了!而且现在无论是中国本部,还是中南半岛,与西方相比都还十分贫穷落后,即使为了避免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殖民者卷土重来,我们东方人也应该抱团取暖,以增强抵御外敌的力量。。。。。。”
两人无语之余,心底里也不禁有些激动,身为一个中国人,尤其还是一个中**人,有谁不愿意开疆拓土?可是两人想到这样做的后果。又多少有些担心。“这样可就把英法往死里得罪了,等他们打赢欧战之后过来跟我们拼命怎么办?如果是人家打到咱们的国土上来,那么就算死再多人咱们也得将敌人打回去,可如果是为了这块(不属于中国的)地盘跟列强死拼。真的值得吗?”
胡卫东闻言冷笑道。“打赢欧战?赢或许到最后还是能赢。但哪儿有你们想的这么容易?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这次世界大战都会比一战大得多,一战之后英国人丢了世界霸主地位。二战之后英法都会沦为二等列强,而咱们只要抓住这一发展良机,纵然到时候还比不过美苏,但两个二等列强,还真不必放在心上。何况英法二战打完之后,别说这些丢了的殖民地,就算现在还占着的殖民地,到时候恐怕也会为了卸包袱而不得不丢掉一部分。。。。。。”
两人毕竟不是政治家和战略家,对于胡卫东的论断多少有些将信将疑,不过“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两人又新附不久,所以并没有过多的争辩,而胡卫东这时则已经对之前与英法结盟的泰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解除境内的英法武装并将人员全都交给解放军,同时借道给中国向英属马来亚继续进攻。
泰国政府自然不会同意,于是胡卫东立即以此为借口命令中南野战军攻入泰国,同时一直听命于中国赤色党的泰共也在国内起义策应,局战争很快就呈现出了一边倒的局面。本来对于泰国那5个装备精良的摩托化军,胡卫东多少还是有点忌惮的,结果开打之后却发现他们的战斗力简直是惨不忍睹,解放军一个主力团都能轻易击溃泰军的一个师。而摩托化甚至连逃跑中也没派上太大用场,虽然速度比步行更快,但却只能沿着公路行驶,结果被中国空军一路追着狂轰滥炸,死伤不计其数。。。。。。
由于此战与以前的反侵略战斗性质不同,胡卫东为了保证部队的士气,将其定位为对泰国伙同英法侵略中国的报复行动,同时帮助泰国人民推翻王室的封建统治。而等到泰国政权瓦解之后,胡卫东再通过操纵民意的办法,在泰国举行公投,“自愿”并入中国,与历史上二战之后苏联在外蒙所搞的那套把戏如出一辙。。。。。。
泰国王室在泰国威望较高,这对中国迅速消化暹罗颇为不利,不过胡卫东却并没有像十月革命时期的苏俄那样将前朝王室直接杀光了事,而是先揭露了许多历史上被隐瞒至今的真相,例如泰国现在的王室是当年发动政变杀死了对他恩重如山的养父和拯救了暹罗的英雄郑昭后篡位的却克里的后代,本身就是一群窃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