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3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的优势。
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尼米兹即使明知日军可能是声东击西,也不得不率领舰队驰援新西兰,因为就算所罗门群岛的那几个岛屿得而复失,日军也还得经过血战才能占领澳大利亚,而一旦新西兰陷落导致澳大利亚的美军断了补给和后路,甚至不战而溃都是有可能的。尼米兹对美军大兵的脾性实在是太了解不过了,他们虽然隐藏着不逊于任何强军的血性和勇敢,但是吃苦耐劳这个形容词却是与他们根本无缘的。。。。。。
此外尼米兹也多少有些侥幸心理,如果日军真想强攻新西兰的话,他以4艘战列舰、1艘航母和数十艘辅助舰与新西兰两岛上的数百架陆基飞机配合,未必就打不赢,运气好的话还能借机重创日本联合舰队主力,从而扭转整个太平洋战场的局势。然而,日本海军第二航空舰队的司令官小泽治三郎却并没有这样鲁莽,他的那些动作确实就是声东击西。。。。。。
结果,之前美军好不容易夺回的几个岛屿又很快得而复失,同时日占岛屿上的那些机场这时也陆续修复并进驻了大量的日军飞机,这样一来就算尼米兹舰队杀个回马枪,也无力再将那些岛屿重新夺回了。而日军则乘胜袭取了之前跳过(注1)没打的吉尔伯特群岛,为其下一步的进攻扫除了后顾之忧,之前极为活跃的美国潜艇也因为补给线的拉长而受到了不小的限制,尽管这个问题完全暴露还要再过一两个月。。。。。。
随后日本海军两大舰队又合兵一处进攻所罗门群岛东南方的新赫布里底群岛和新喀里多尼亚群岛,尼米兹权衡之下,没有冒险出击,最终导致两个群岛先后陷落,到1942年6月中旬的时候,日军已经对澳大利亚形成了半包围。。。。。。
注1:山口多闻在华期间从中国海军的战术研讨中学到了历史上后来美军使用的“跳岛战术”(自然还是胡卫东提出来的),并直接在太平洋战争中大量运用,令初期对此缺乏防范的美军吃了不小的亏。即使后来熟悉了这种战术,处于被动的美军也不得不处处设防,不但额外耗费了大量物资,而且还导致反攻的日期大为滞后。。。。。。(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五章 风云变幻

ps:  感谢书友“力气垒”的打赏和书友“望云山人”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但在此期间,盟军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守备力量也较珊瑚海战役时大为增强,其中仅是进驻新西兰的盟军作战飞机数量就超过了500架,总兵力也超过了10万,而由于新西兰两个主岛距离北面的那些小岛少说也有七八百公里距离,超出了陆基飞机的作战半径,使得日军只能依靠舰载机来进攻,难度可想而知。但至少日军的战斗机性能优势还算明显,飞行员素质虽然已经明显下滑,但暂时也还略强于盟军,因此制空权并非完全没希望夺取;反而是日本地面部队兵力不足,令山口多闻迟迟下不了进攻新西兰的决心。。。。。。
侵华的失败令日本永久性地损失了200万青壮,即使之后休养生息了三年,日本也远没有完全恢复元气;此外战后中国政府一直在从日本引进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加上一直没被中国政府释放(理由好找得很,以日本侵华时犯下的累累罪行,不杀就已经算是便宜了。)的部分日本战俘,到1942年6月的时候,总数已经不下百万,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同样是青壮年,使得日本国内青壮劳力更加缺乏。
由于这些不利因素,即便这几年里因为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飞速进步,日本的工业劳动生产率较之全面侵华之前已经翻了一番还多,现在的日本能够动员入伍的青壮人口也很难超过100万。这还是将中日停战时选择加入日本的那些朝鲜人与台湾人都算进去的结果。。。。。。
早在珍珠港事变之前,日本政府就已经秘密开始了战争动员,珍珠港事变后更是立即开始了全民总动员,但即使如此,1942年6月的时候日本重建不久的新陆军也仅有11个师团,总兵力大约30万人,加上海军扩编到20万人的陆战队,总共仅有50万的地面部队。而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他们需要守卫的地盘越来越大,光是这一点就需要至少二三十万人。然后本土和朝鲜也总得留兵吧?即使目前日中关系还算不错。日本政府也不敢对华不设防,因此怎么也得留下十几万人,于是日本现在可以用于进攻的地面部队全加起来也不会超过10万人。
而区区10万地面部队,即使能够勉强拿下新西兰。也必定伤亡过半。到时候日本还拿什么去进攻澳大利亚?要知道澳大利亚的盟军总数已经多达30万。就算因为海路不太通畅而缺乏充分(只是相对不足,并非绝对不足。)的补给,也绝不是几万日军残兵可以打败的。。。。。。
说到底。山口多闻苦恼的根源还是日本人力资源的枯竭,如果日本能像美国那样毫不费劲地扩编出几百万军队,那么一切问题就都不存在了。但令山口多闻意外的是,盟军在另一条战线上取得的重大胜利却反而解了日本的这一困境。。。。。。
1942年6月21日,最后一座印共控制下的城市被英印军攻克,印共亲苏派坚持的“城市中心论”至此彻底宣告破产,虽然少数毛派人士退入山区坚持斗争,但因为之前一直受到排挤的缘故,他们的实力非常有限,又没有太祖那样能够力挽狂澜的英明领袖,能在英印军队不断的围剿下生存就已经殊为不易、更不要说是将根据地武装发展壮大了,而当初某些过激的政策导致他们几乎失去了所有高种姓知识分子的支持,也是印共(毛)成不了气候的重要原因。
当然,如果背后有大国支持,他们或许还是有可能搞些风浪起来的,但苏联不可能当冤大头支持即便成功也只会成为中国赤色党第二的印共(毛),而中国政府目前的工作重心是国内建设,何况还有着中英和约的限制,不会无谓地得罪盟国并背上不守信义的恶名,因此印共(毛)虽然浴血奋战,但始终都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印度的全境“光复”对于这一年来连遭败绩的盟国来说不失为一针强心剂,首先他们可以重新获得印度丰富的资源和人力,即使印度已经因为连年的战乱而满目疮痍,但毕竟3亿多的人口摆在那里,即使仅仅充作炮灰,也多少能够解一点盟军现在的燃眉之急。
更重要的是,印度革命的失败令斯大林意识到赤化印度已经没了可能,再加上苏军也被阿富汗泥潭弄得越来越焦头烂额,斯大林最终无奈地下令从阿富汗撤军。而苏军撤离阿富汗不但令苏联与美英盟国之间的关系有了弥合的契机,更让苏联庞大的军事力量腾出手来,仅此一点就足以让之前坚持“东守西攻”策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德国人坐立不安。
罗斯福自然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当即派出密使访问苏联,不但许下了一大堆美妙的承诺,更直接转让了一些苏联早就眼热的先进技术,希望将其拉上盟国的战车,从背后攻击德国。而斯大林早就有心赤化欧陆,更对德国的日渐强大心存忌惮,即使美英不给好处,他的“大雷雨计划”也已经开始准备实施,两者当即一拍即合。但为了打德国一个猝不及防,双方并没有公开结盟,只是暗中达成了默契。
尽管苏联入盟一事暂时还是秘而不宣,但在东方的中国,伟人在得知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后,就已经预见到了其可能引发的国际形势变化。经过中央领导们的讨论,大家普遍认为苏联如果真的入盟,必将导致战争的天平完全倒向盟国一边,如果德国准备不足,被苏军可怕的钢铁洪流一下子冲垮都有可能,到时候二战很可能会出人意料地提前结束。事实上,即使苏联不入盟,盟国的胜算依然比轴心国大得多,因为虽然战场上依然处于被动,但美国那恐怖的工业实力与动员能力已经渐渐露出了冰山一角。。。。。。(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六章 美苏之强

1942年6月,美国飞机的产量首次突破3000架大关,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f4u“海盗”舰载战斗机比历史上更早地定型并开始了批量生产,从而改变了之前历次战役中美军舰载战斗机远远落后于日德的不利局面;6艘埃塞克斯级重型航母和由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改装而成的6艘独立级轻型航母也都先后下水,预计将在三个月内全部完工入役,当它们形成战斗力后,美国海军的实力将远远超越珍珠港事变之前。。。。。。
陆军方面,较为先进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开始大量装备部队,月产量也不断增加,1942年6月首次突破1200辆大关(仅指m4这一种型号的产量),超过轴心国该月(所有型号类别)坦克产量的总和;即使是轻武器,也同样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在火力上全方面地压制日德,美国政府早在珍珠港事变之前就准备用突击步枪全面替代拉栓式和半自动的步枪,经过半年多的研制,美国的第一款自动步枪m14问世并开始装备部队,虽然它后来在战斗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但的确大大加强了美军的步兵火力。。。。。。
比起军火产量的激增,美军恐怖的扩编速度更是令人震惊,距离珍珠港事变不过半年时间,在先后损失了超过10万军人的情况下,美军的总兵力已经如滚雪球一样迅速增加到了200万以上,而这同样只是一个开始。。。。。。
美**火产量的增加由于保密措施得力。各国政府对此并不十分清楚,但胡卫东这个穿越者却可以根据历史上的情况作出大致的估测,而美**队的迅速扩编则是根本瞒不住的。
与美军暂时只有潜力而实力尚显不足相比,现在的苏联红军无论是在空中还是在地面,都拥有不逊于德国的强大实力,1942年6月苏联的作战飞机数量已经超过2万架、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的总数同样超过2万辆,火炮数量更是超过全世界所有其他国家的总和,而且如今苏军的武器装备已经大多完成了更新换代,虽然暂时还比不上德军,但差距已经不像历史上苏德战争爆发时那么大(注1)。
而苏联的动员能力更是德国所望尘莫及。光是常备军就有550万人。同时因为其独特的“隐形部队”制度,令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理论上只需要24小时,实践中也只需要不到20天。)内再动员数量相当的后备军,他们的战斗力虽然比不上常备军。但因为军官都是现役作战军官。而非预备役人员。他们军事素质过硬,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而且彼此之间本来就长期一起共事。配合上也十分默契,而军官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关键,所以新动员的军队比起常备军也差不了太多,远非其他列强的预备役可比。
而且苏联的动员体制并非到此为止,“隐形部队”成为正规军后,他们自己的“隐形部队”军官班子也会迅速建立起来,使得苏联的兵力源源不绝。在不丢地盘的前提下,苏联能够一直维持超过1000万的军队规模,并将其中500多万投入一线的战斗,这是德国根本无法比拟的。
综合这些因素,胡卫东认为如果德国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被苏军偷袭到了,很可能连一年都撑不过去就被横扫了,即使苏联像历史上那样被德国人先下手为强而吃了大亏,只要美国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给苏联,二战的结局也一样毫无悬念,区别只是盟国要为胜利付出多大的代价而已。当然,这些估测都是排除了中国这个因素的前提下作出的。。。。。。
因此胡卫东认为,之前确定的疏远轴心国的策略必须作出一些调整,为了让二战打得更惨烈一点、持续时间更长一点,中国必须想办法帮帮轴心国。当然,直接参战是不可能的,那只会将综合国力还很有限的中国拖入深渊。。。。。。
为了表明中国严守中立的态度,也为了避免给苏联干涉的借口,中国政府最终还是按照原定计划将德国在华的武装人员统统赶了出去,但与此同时却又秘密与德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技术交换,与此前都是中国占便宜不同,这次中国政府并没有在价格上斤斤计较,胡卫东一分钱没要就将59式中型坦克的设计图交给了德国,以德国的工业基础,完全有能力将这款具有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坦克山寨出来,而能够在美苏先进坦克装备部队后继续保持德国坦克的性能优势。
胡卫东给的59式设计图只是最初的型号,性能与后世的所谓“59魔改”根本没法相比,但在二战时期也绝对可以横着走了,堪比重坦的火力、防御力和强于中坦的机动性、可靠性结合在一起,那简直就是无敌。而且胡卫东考虑到目前各**队都大量装备了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炮,甚至坦克炮的炮弹也大多采用了反装甲能力超强、并且受炮弹初速影响不大的破甲弹,而特地给59式的原型增加了格栅装甲(可以理解成铁丝网)的设计,这个设计虽然十分简单,但却可以令聚能破甲原理的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