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御医-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得十分清楚,白字为神农说,墨字为名医说,是唐人还是今人的注释,都会在书旁特别标清楚。这本书也成为宋代一部重要的官方药典,为以后本草的再次修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从来不看医书的御医

  陈昭遇也是医学世家,当时因为“治疾无不效者”而被推荐到翰林医官院做了医官。他对于药术十分擅长,而且医德高尚,因此非常受人爱戴,世人都叫他“神医”。陈昭遇习医看病有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他不看书,问他学医都看了什么书,他回答说没有看过。大家对此难解其中的奥妙,陈昭遇则解释说,我每天拿着药囊,四处为人看病,一天下来差不多要医治百余位病患,对于各种病证的证候,我都默记在心中,然后针对他们的不同体质,按照古方来处置,这些病人现在都痊愈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口传心传,历多达妙”的道理吧,看得多了,见识得多了,总结出的经验多了,自然就能药到病除。反过来,有些人只知道死读方书,但是还是不会医治。陈昭遇注重临床实践,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治疗才是最好的行医方式,陈昭遇也用这套独特的行医方法,身体力行地治愈了各种病患。



/* 51 */
  道士领皇命,还俗编医书     

  王怀隐是京城建隆观里的道士,因为医术高明,经常被宋太宗请去诊治皇上的疾病,宋太宗时,下诏命王怀隐还俗,并任命他做了尚药奉御,后又做了翰林医官使,于是王怀隐就从道士变成了皇上的御医。

  王怀隐在给皇上服务的同时,还受诏组织人马编写了宋代第一部大型的方书。当时宋太宗下诏在全国各地征集医疗处方,收集到了10000多个,这些医方最终经过王怀隐等人之手整理,并增加了许多史籍上的可用医方,编写成了《太平圣惠方》一书。

  这本书共有100卷,由政府印刷颁行。1~2卷论述的是诊法和处方用药,3~7卷论述的五脏诸病,8~14卷讲伤寒,15~59卷是内科杂病,60~68卷为外科的内容,69~81卷为妇科,82~93卷为儿科,94~95卷为服食及丹药,96~98卷为食疗及补益。99卷为针经,100卷为明堂灸经及小儿经。全书共分为1670个门类,记载了药方16834条。每一门类,均以《诸病源候论》的病因、病理和证候等医学理论为纲,其后附录所汇集的有效方药,强调医生治病必须要先判断病情的轻重,得病部位的深浅,辨明虚实表里,然后才能进行选方用药。

  书中重视脏腑疾病,把“脏腑疾病”列在各种疾病之首,对于脏腑疾病的病理、虚实寒热、主证诸方都做了详细的划分和论述,比如有肝胆病方13种,心与小肠疾患14种,脾与胃疾患18种,肺与大肠疾患14种,肾与膀胱疾患16种等等。对五脏用药,也有明确归类,其中肝脏用药28种,心脏用药23种,脾脏用药25种,肺脏用药26种,肾脏用药21种;此外,还总结出95种病的通用药,并选用了一些前代罕用或不用的药物。

  《太平圣惠方》后经何希彭选其精要,辑成《圣惠选方》,作为太医局学习医学的教材应用了数百年,其影响十分深远。



/* 52 */
  皇帝下诏御医主编的两部方剂巨著     

  宋时设立了官办的专营药品买卖的“熟药所”,熟药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成药,主要有丸、散、膏、丹等多种中成药。宋代设立这样的药房,可以减少汤药煎制的复杂过程,后来改名为“和剂局”。不过和剂局在根据医方配制熟药时,有的时候因为药方抄写不当,或者药方残缺不全,经常也会出很多纰漏。于是宋徽宗年间下诏针对和剂局的各类医方进行校正、编纂。陈师文、裴宗元、陈承受命担任了这次编撰工作。

  陈师文、裴宗元、陈承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医官,也当过太医令、医学博士等职,他们校订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名《和剂局方》,共5卷,21门,记载医方297首,成为和剂局的制剂规范。此后该书又经过多次增补,内容日益丰富。公元1151年,经许洪校订后颁行全国,由5卷增至10卷,载方达788首,书中对每个方剂的药物组成、主治的病证都有详细描述,最重要的是把药物的配制比例、炮炙过程做具体说明,这对和剂局就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药房只要按照书中的方法进行成药的制作,非常简单易行了,所以很受药局的欢迎。

  《和剂局方》记载的药方数目虽然不多,但是都是比较常用的方剂,而且经过实践证明都是有疗效的,所以很多方剂流传至今仍在应用。比如益气健脾的四君子汤,理气和中的藿香正气散等等。

  宋徽宗时还有一部宋代最大的方剂书《圣济总录》,他是由曹孝忠等八位御医花了七年时间主持编写的。全书共200卷,分为60门,收录了医方近20000条,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13科,还包含其他养生知识,可以说是宋代的一部医科全书。曹孝忠在宋徽宗时任太医局提举,在医学上也有很高造诣。

  《圣济总录》中,探讨了补益的理论,补法分为益气、益精、益血脉、壮筋骨、驻颜色等方法,补益的要点是要适当,不能太过,补得太过也会伤元气。同时在书中还把各种补法进行了分类,诸如补虚益气、补虚益血、补虚消痰、补虚进饮食等等,对每类都列出相对应的方剂。

  书中还讲述了饮食的注意事项。根据《素问》中饮食理论,曹孝忠在《圣济总录》也强调,饮食应该以五谷为先,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谷是指黍、麻、菽、麦、稻等谷物,五果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五肉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五菜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简单的理论确是非常实在的饮食之道。同时,还提出饮食相宜,还可治病。在生病的时候,可以先了解病因后,通过饮食来调理,如果饮食达不到治疗效果再去吃药。这些对于跟饮食密切相关的一些疾病是可行的,诸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等,我们现在也依然推崇先控制饮食、再做药物治疗的方法。



/* 53 */
  “民间御医”偏方治大病     

  宋代由于皇帝对于医疗的重视,历代皇帝也都略通医术,因此对于医术的看法也是比较客观的,在宫中皇上的疾病如果御医不能治好,通常都会到民间去征召高手来给皇上看病,而这些民间医生往往应用一些偏方治好了皇上的病,宋代这样的“民间御医”事例有不少记载。

  宋仁宗时候,总是头晕目眩,一直卧病不起,御医开出的各种药方都不见疗效,于是征召民间医生入宫,民间医生用针灸的方法,针刺皇上脑后的风府穴,刚刺完,宋仁宗就觉得头脑清醒许多,没有多久病就好了。

  宋徽宗的嫔妃患咳嗽,整日不能安睡,非常难受,负责诊治她的李御医用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因为这个嫔妃当时正受宠,所以李御医非常担心,如果治不好,可能自己性命不保,果然,宋徽宗下诏说如果三日内再治不好,就要将李御医杀头。李御医回家后,十分苦闷,这时忽然听到外边喊:“咳嗽药,一文钱一贴,吃了晚上就能睡好觉!”情急之下,他就买了十贴,这是一种浅绿色的药粉,用碎葱姜蒜泡成的淡齑水滴几滴麻油后服用。李御医怕药性太强,于是把服用剂量减少了一些,分两次给徽宗的爱妃吃下,结果当晚这个爱妃竟然真的不咳了。后来李御医向卖药的小童索要医方,原来只是用蚌粉在新瓦上炒红,拌入少许青黛制成的粉黛散而已。

  宋徽宗喜欢吃冷食,经常腹痛,御医给他服用了很多药也不见效。于是请来民间医家杨吉老来看,杨吉老诊脉后说,皇上的这个病需要服理中丸,徽宗一听,大为不满:“御医给我开的也是理中丸啊,吃了很多了,也没有用!”杨吉老说:“您的疾病是因为食冰过多,所以我这个理中丸所用的汤使不同,要用冰煎药,这样药丸能够直达病原,才能治好。”徽宗半信半疑地吃了杨吉老做的理中丸,竟然真的痊愈了,杨吉老也因此入宫做了御医。杨吉老说的“汤使”,是指中药汤剂中的引经报使药,引经报使药又叫引经药,它是一种可以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原的药物。如果运用得当,药力就会大大增强。同样的理中丸在御医和民间医生手里因为用了不同的引经药,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差别,让人不能不感叹医术的深奥。在今天,这个理论在中医药学上仍然被运用,诸如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燥所致的咳喘方剂中就会加入桑白皮做引药;香附、柴胡是肝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胁肋胀痛时会加入柴胡、香附为引药等等。

  宋孝宗患了痢疾,御医们也是束手无措,御医总管也是屡屡受到责骂。有一天,他路过一家小药铺说能够治痢疾,就把掌柜召进宫中,这位掌柜是个隐名的江湖郎中,问了孝宗的情况后,得知孝宗喜欢吃海鲜,经常吃螃蟹,痢疾就是因为吃海鲜过多造成的。于是就开了一个药方,采新鲜的河藕用金杵臼细细捣成汁,把藕汁和热酒调和后服用。果然孝宗的痢疾很快就治好了。为此,孝宗赐予药铺掌柜金杵臼,又加官为防御。这家小药铺就打出了“金杵臼严防御”的招牌,从此名声大振。

  御医局限在宫中给皇帝治病,接触的病人自然不如江湖游医那么广泛,而且治病时也多会采取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因此有时不能药到病除;相反,这些江湖游医,由于他们见识多广,又敢于用药,被召进宫中给皇上看病往往能收到奇效。所以这些“民间御医”在宫廷医疗中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 54 */
  治病有功不忘谢扁鹊     

  许希小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后来经过一个神医治疗了很长时间,才好了起来,但是家中为了治他的病耗费了不少家财。许希病好后,开始发愤研习医书,并在家乡行医治病,慢慢有了名气,后来他的父母过世,许希独自一人到京都闯荡,结识了不少著名医家,跟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最擅长针灸,名气越来越大,很多显贵人士也来找他看病,他曾经受诏到宫中给宋仁宗的姐姐看病,治好后许希更是名声大振。

  景年间,宋仁宗胸口总是剧烈疼痛,非常难受,御医们开了很多药方,吃完了仍然不能缓解病证,于是许希受诏入宫给仁宗诊治,许希看过之后说,皇上的病要在心下包络之间的地方针刺三下就可以治愈了。皇帝身边的御医、大臣和后妃们一听都大吃一惊,说心脏是重要的部位,在心脏附近施针实在太危险了,宋仁宗听左右这么一说,也有点担心后怕,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有讨好皇上的侍臣愿意为仁宗以身试针,看到许希试针之后侍臣并没有什么异样,宋仁宗才允许许希为他施针,许希针刺之后,仁宗的心口疼真的给治好了,宋仁宗高兴地任命许希为翰林医官,又赐给他金银绸缎。

  许希向皇上行礼感谢皇上恩典之后,又转身向西方行了个礼。宋仁宗大惑不解,就问他为什么。许希说,扁鹊是臣的老师,今天治好皇上的病,不是臣的功劳,是臣的老师在暗中帮助,臣怎么敢忘记老师呢?臣希望皇上能够恩准我用这些金银兴建一座扁鹊庙,来表达我心中对老师的敬意。仁宗立即同意,并封扁鹊为灵应侯,扁鹊庙修好之后,引来很多学习医术的人到这里参拜,后来宋政府把太医局也设在扁鹊庙的旁边,许希在这里教学行医,官至尚药奉御。

  针灸从唐代开始作为一个分科在治疗中就起到很好的作用,唐高宗时就曾请御医为自己的头部扎针放血,从而治愈了头痛的顽疾。宋代对于针灸就更为推崇,许希用针灸治疗比起其他御医用药治疗效果立竿见影,也说明了针灸疗法的独到之处。许希在生前还著有一本《神应针灸要诀》,记录了自己对针灸疗法的心得体会和针灸治疗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可惜这本书没有流传下来。



/* 55 */
  不做御医留美名,却做奸臣乱朝政     

  王继先是南宋时期一个很受宠的御医,但是他又勾结秦桧,搅乱朝政,一生功过参半,最后也没得到好结果。

  王继先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他们家族以“黑虎丹”闻名,号称“黑虎王家”。王继先继承家学,对医术也非常精通,他因为给太后治病,药效显著,因此入宫成为宋高宗的御医,世人也称他“王医师”,还被授予了和安大夫之职。建炎年间,金军突袭扬州,高宗半夜仓皇而逃,因惊吓过度,出现了阳痿的症状,高宗非常苦恼,于是请来王继先,王继先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