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御医-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来的孝文帝在外出巡游时,突然染上重病,徐成伯日夜兼程赶到孝文帝身边,为他精心诊治,使得孝文帝痊愈,为此孝文帝在举办筵席时,特意安排徐成伯坐上座,并向文武百官讲述徐成伯用高超医术救治自己的功绩。徐成伯非常善于养生,还热衷于炼制长生丹药,曾经隐居嵩山一年,为皇帝炼制延年益寿的金丹。他自己也经常服用养生药丸,所以到八十岁时,鬓发还没有白,精力仍然十分充沛。

  叔响的另一个儿子徐嗣伯也是治疗疑难杂症的高手,南齐的一个将军因为有怕冷的毛病,当时比较流行炼丹服石,这个大将军就服用了五石散,是用紫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白石英、硫磺等五种石药炮制的丹药,以为可以治好自己的寒证,哪料到,服用之后,反而更怕冷了,徐嗣伯采用了十分独特的疗法:在冰天雪地里,让大将军赤身坐在冰冷的石头上,然后让人用一桶桶冷水从大将军的头上往下浇,这一桶桶水浇在大将军身上,简直是寒冷彻骨,大将军被浇得昏厥过去,旁边的家人实在看不下去,赶紧叫徐嗣伯停手,可是徐嗣伯说,如果想治好大将军的病,你们就不要多管,我自然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浇了一百多桶冷水之后,大将军开始能动了,背上还开始冒热气,再过一会大将军坐起来要喝凉水,就这样,大将军的寒证让徐嗣伯用这种罕见的治法治好了。



/* 19 */
  徐氏家族——名医辈出的御医世家(2)     

  徐家的第五代,又有徐文伯的儿子徐雄和徐成伯的儿子徐践承袭家业,也比较有名气,只是稍逊父辈。

  徐家第六代的徐之才、徐之范又给徐家医术带来了一代辉煌。徐之才的行医故事我们下面还会着重讲到。徐之范也曾任北齐尚药典御,官至太常卿,也是在皇宫中有名的医生。

  徐家第七代,较为知名的医生是徐之范之子徐敏斋,他博学多才,也颇有成就,不过自此以后,徐氏家族的医学成就也渐渐走向没落。



/* 20 */
  能言善辩的乖巧御医     

  徐之才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徐氏家族第六代传人,可以说,他是徐氏家族七代名医中最出色的一位,他曾经侍奉过梁国魏帝、东魏孝静帝、北齐文宣帝、北齐武成帝等多个皇帝,在每个皇帝面前都能十分受宠,足见他医术高明,而且对于如何侍主也是很有心得。

  徐之才从小聪慧可人,十三岁就被招为太学生,粗通礼、易,被人称为“神童”。再大一些,他博览经书,又知晓天文,特别是医药,得了家传,更为精通。他不但医术出名,而且口才也非常好,在帝王面前非常知道讨好。

  北齐武成帝长了颗“牙”,就是所谓的智齿,问身边的御医怎么回事,因为长智齿是个平常的事情,于是尚药典御邓宣文就以实相告,结果武成帝非常生气,命人把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邓宣文打了一顿。然后又叫来徐之才,让他说怎么回事,机灵的徐之才赶紧上前拜贺说:“恭喜皇上,皇上长的是智齿呀,长智齿的人都会聪明长寿!”结果武成帝龙心大悦,立刻给了徐之才很多赏赐。

  后来武成帝得了一种怪病,老是觉得精神恍惚,幻觉迭出,他时常看到空中有一团五色物,过一会儿这团五色物又变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少妇,而且高有数丈,再过一会儿美少妇又变成了观世音菩萨。武成帝整日被这些幻觉缠绕,十分痛苦。徐之才给武成帝看过之后,说皇上这是由于“色欲过度,大虚所致”,因为武成帝贪恋酒色过度,造成身体十分虚弱,才会产生幻觉。徐成伯应用一些滋补的汤药,这些汤药服用过后,武成帝开始感觉这些幻觉变得远了一些,再过了一段时间,就看不到美少妇了,只看见五色物,继续服用汤药后,幻觉慢慢消失了。不过成武帝的病是因为沉迷酒色所致,所以经常还会复发,每次复发,武成帝就要把徐成伯召来医治,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逐步稳定。徐之才就被派到外地当差,不曾想,武成帝再次犯病,这次徐之才赶紧往回赶,但是终于没有来得及赶上,武成帝在他回来的前一天就不治而死了。

  北齐武明太后生病,召徐之才的弟弟徐之范进宫给太后看病,回来后徐之范告诉徐之才一个童谣,徐之才根据这个童谣进行拆字,并且依据自己以前给太后看病的情况,预测武明太后不久就将不治而死,果然不出他所料,武明太后没过多久就死了。

  此外,徐之才在药剂学、妇产科上也有很深造诣,曾撰修《雷公药对》与《药对》,把药分为宣、通、补、泻、涩、滑、燥、湿、轻、重十剂,根据这些药物的属性,他们治疗的病证也是不同的。如宣剂可治疗瘀塞不解之证,如生姜、橘皮等。通剂可以帮助滞气下行,通草、防己属于这类。补剂可以补益身体的虚弱,如人参、羊肉等可以补虚。燥剂,能够吸收湿邪,消除肿痛,如桑白皮、赤小豆等等。

  徐之才归纳的这些药材与疾病的关系,为后人在用药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徐之才还提出孕妇逐月养胎法,提出在怀孕的各个阶段,要注重饮食调摄,注意劳逸适度,讲究居住衣着,重视调理心神陶冶性情,施行胎教等,这些有关孕妇调理、胎教的观点都是创造性的。

  徐之才相当高寿,80岁才去世。他还著有《家传秘方》、《小儿方》、《明冤家录》等书,不过都没有流传下来,他有两个儿子,但是在医术上都毫无建树。



/* 21 */
  惨遭杀戮的御医们     

  这里要讲到的是这个时期御医中的几个倒霉蛋,他们有的因为心术不正,犯下罪行;有的是因为命运不济,侍主无功,最后都得到了同一个结局:惨遭杀戮。

  先说说程据,他在晋武帝司马炎时做了太医令,程据为得到皇帝的宠爱想尽办法,他曾经十分滑稽地向晋武帝进献了一件用雉鸡头做的裘衣,结果晋武帝不但没有嘉赏他,而且认为是奇装异服,不符合祖宗的礼数,命人烧掉了裘衣。晋惠帝司马衷是个有点弱智的皇帝,无法亲理朝政,所以朝中的大权掌握在皇后贾南风手中,贾皇后因此胡作非为,程据为了讨好贾皇后,竟然不惜与之私通。朝廷忠臣看到贾皇后行为如此不检点,而且恣意妄为,都十分愤怒,于是他们商议要迎回太子司马,废掉贾皇后。贾皇后知道这个消息十分害怕,就暗中命令程据利用太医的便利,设计加害太子司马。程据制成巴豆杏子丸,想乘机放到太子的食物中毒死太子。好在太子司马十分警觉,一直都是自己煮饭,使得程据一直没有机会下手,最后情急之下,程据派了个亲信混到太子家中,用药杵打死了司马。事情败露后,程据终于难逃一死。

  西晋齐献王司马攸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为人忠厚,又有才干,因此深得朝中大臣的拥戴,而晋武帝司马炎忌妒心很重,看到群臣对司马攸如此景仰,生怕司马攸势力渐大,篡夺自己的皇位。所以就想把司马攸派到边远地方,以了却自己的心病。司马攸心知司马炎的用意,一直推脱身体不适而没有成行。但司马炎还是坚持要他去,一来二去,司马攸因为心中激愤结果真的生了病,司马炎就派了御医前去诊视司马攸,而御医们只知道揣测晋武帝的用意,生怕回去被皇上责骂,明明司马攸重病在身,御医们却禀报皇上说司马攸并没有什么大碍,于是晋武帝更加怀疑司马攸是故意不去,所以再次下令让司马攸尽快启程赴任。无奈的司马攸只好带病出发,结果在路上没走几天就咳血而死。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良用心,司马攸死后,晋武帝也依律处罚了给司马攸诊病的御医们,将他们全都斩首。

  但是有的时候,即便是认真求实地治病,由于皇帝的性情变数,御医也难逃一劫,这只能归咎于命运了。晋穆帝时候的前秦主苻生,脾气十分暴躁,素来以严酷刑法治国,因为他是个独眼,所以特别避讳别人说跟残缺有关的字眼,一旦令他不高兴,就难有活命。程延是苻生时的太医令,是一位惨死在苻生手里的可怜御医。史载关于程延的死有两种说法,《晋书》中记载的是苻生让程延做安胎药,苻生问药里面的人参是不是加得太少了,程延当时回答说:“虽小小不具,自可堪用。”意思是说药量虽然少,但是足够用了。程延万万没想到,他随口说出的“不具”一词,正是犯了苻生的避讳,苻生马上认为程延是在讥讽自己的眼睛,一怒之下,先挖去了程延的双眼,然后又杀了程延。在《通鉴纪事本末》中,记载的又是另外一个故事,说苻生特别喜欢吃枣,有一天突然觉得肚子不舒服,就让程延来看是怎么回事,程延看过之后,就对苻生说,皇上得的不是什么大病,就是吃枣吃得多了一些,才感觉脾胃不适,虽然程延说得十分准确,但是心胸狭窄的苻生听了却十分不悦,说:“你又不是圣人,怎么知道我吃了枣!”说完竟然下令把程延给杀了。这个生不逢时的太医令无论是怎么被杀的,都让人感到侍奉一个昏君的御医是多么的可悲!



/* 22 */
  敢下猛药、敢说真话的御医姚僧垣     

  梁武帝的御医姚僧垣,他父亲曾患病多年并因此多年研习医药,后来传授给他,渐渐的姚僧垣也在医术上有了名气。他经历了南北朝以及隋朝几个朝代,也是一位难得的御医。梁武帝本人也很喜欢医药,经常召姚僧垣入宫探讨,还曾经对他进行面试考核,看看他的医学理论究竟如何,结果姚僧垣对答如流,令武帝十分欣赏。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连年的征战中身体越来越差,有一天,突然不能说话,眼睑下垂,遮住眼睛而看不见东西,还有一只脚也缩短了,无法行走,从这些症状看,武帝得的是中风。请来姚僧垣看过,姚僧垣认为皇上得的病涉及五脏多个器官,不能一下子全都治疗,要一个一个地治,于是他按照轻重缓急,先用药治疗语言功能,待皇上能够言语自如,就开始治疗眼部的疾患,最后再治疗脚,这样循序渐进地治疗,武帝的病逐渐痊愈了。

  姚僧垣对于不同体质的病人,在诊病时也有独到之处。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因为身体发热,想服用大黄,姚僧垣根据当时梁武帝身体虚弱的情况,认为如果服用大黄会不利于身体,所以劝说梁武帝不要服用,但梁武帝不听,最后还是服用了大黄,过了不久,病情就加重了。后来梁元帝萧绎突然感觉心口发堵,疼痛难忍,召集御医来会诊,御医们都说,皇帝乃是至尊的身体,不可用猛药,应该用一些药性平和的药物慢慢调养,但是姚僧垣却说:“皇上的脉象洪而实,表明体内有宿食郁积不下,因此要用大黄这样的猛药来通便,否则就无法治愈。”元帝信任姚僧垣,按照他的处方吃了药,果然排下了宿便,病也就好了。同样是大黄,用与不用,都是要根据病情来定,姚僧垣深谙其中的奥妙。

  北周时文宣太后卧病不起,御医们众说纷纭,不知如何是好,姚僧垣被高祖叫来询问他的意见,他说我也没有什么过人的本领,只是看的病人多,经验可能多一些罢了。现在太后的病情,确实令人担忧,恐怕已经没有治愈的机会了。不久,太后就去世了。姚僧垣面对皇帝,敢于直言太后的真实病情,确实令人敬佩。

  姚僧垣著作有《集验方》12卷,《行记》3卷,他在治病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都收集整理于这些书中。



/* 23 */
  碑文居然是医书     

  褚澄是南北朝时期一个有名的医生,他家族显贵,一直都做高官,但是由于他精通医术,因此也常常进入宫廷看病。南齐高帝萧道成的儿子生了急症,高帝叫褚澄来医治,经过褚澄的治疗,很快就好了,因此得到高帝的重用。有一次,褚澄在官府中看到一个来办事的李某,他看了看李某的面相,然后对他说,你得了很重的疾病。李某很惊讶,点头说:“是啊,我以前得过一种怕冷的病,到现在已经有五年了,一直治不好。”褚澄于是给李某把脉,并告诉他:“你得的不是冷疾,也不是热疾,而是吃白瀹鸡子过多了。” 白瀹鸡子是一种浸煮过的鸡子,李某吃完一剂褚澄开的药,就吐出一物,内有一雏鸡,等吃完药,李某前后共吐出了13头雏鸡,病也就此好了。

  褚澄对医学最大的贡献是写了一部《褚氏遗书》,他死的时候将这部书的内容刻在了自己的碑文上,希望能够流传后世。果然,在唐朝时,褚澄的墓被人发现,墓碑上的《褚氏遗书》被唐代的医学家编辑整理成书而流传了下来。《褚氏遗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