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锦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步步锦绣- 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次加在一起,接风宴更加郑重。当时刚搬回来忙乱不堪的卫嫤,干脆从如意楼订了席面。有钱夫人那层关系在,席面准备的那叫一个周到,不仅菜色足,连带服务也是十分周到。
    用过接风宴的凉州属官都很满意,加之有买她面子的成分在,自那之后每逢家中大小事务,需要开宴时,都会直接在如意楼订席面。
    上流社会吃穿用度,向来为一般人所追捧。君不见后世,随便一个东西神神叨叨地扣上个什么大不列颠王室专用、古代宫廷秘方,销量都会一瞬间爆棚。古代也同样如此,看当官的都在如意楼用膳,凉州城内那些不差钱的皮毛商人们有事也喜欢上如意楼。
    连卫嫤都没料到,一个小小的接风宴,竟然会给如意楼带来如此红火的生意。苍天为证,她真的是犯懒图省事来着。
    钱夫人笑得合不拢嘴,大手一挥收益继续四六分,卫嫤又狠狠赚了一笔。数着库房内一箱箱白花花的银子,她暗暗咋舌。果然民以食为天,再精美的衣服也不会每天都要买,但饭却是一天三顿都要吃。高端餐饮市场,做好了简直是在抢钱。
    见钱夫人生意做得好,卫嫤越发不甘人后,晏记小米新春特别版也跟上。全新的包装,喜庆的红色牛皮纸包,第一批运到京城后两天内销售一空。紧急追加一批货秒抢完。一批又一批,差点把凉州金秋收获的栗米全都掏空,但依旧是供不应求。不仅京城,甚至许多年终进京汇报政务的外地官员,从同僚京官口中得知此物后,直接以百袋为一单位,一车一车的往老家拉。
    小米倒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但如和氏璧那种旷世奇珍,注定不能被一般人所拥有。然而像晏记小米这样平凡无奇,每顿饭都要吃的东西,对于那些经济稍微宽裕但又没到那般尊贵地位的人家来说,却能极好地展示他们生活品味。
    当初定价时,卫嫤想到的就是这一点。她多方调查了大越物价,定下的价格一般人能出得起,但又稍微有些肉疼,买的时候需要咬咬牙。而这样得到的东西,往往是最能让人珍惜的。精美的包装,更是让买家觉得有面子。
    总之,经过这次春节大促销,晏记小米的名头彻底在大越大江南北打响。
    晏记小米一车有一车的拉出去,很难不引起有心之人的注意,而钱夫人便是其中佼佼者。
    询问过她后,钱夫人另辟蹊径,瞄准了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买的蜜饯果脯。凉州本地不怎么生产水果,她直接派人送外地进上好的干果,包装成小份装,用丝带系上蝴蝶结、同心结等各种精美的结,然后兜售给官家和不差钱的商家。
    先不说果脯如何受欢迎,单是包装纸和丝带打的结,就需要许多巧手妇人。
    接着这股东风,卫嫤的技校开了起来。托庆隆帝的福,贪官污吏被抄家后,官衙这条街上空着好多宅院。这些宅子先前都是官家所住,修缮的极好不说,场地也足够大。作为晏代指挥使最大的关系户,言听计从的媳妇,卫嫤枕边风一吹,直接将吴指挥使先前的宅子要过来。收拾下桌椅板凳,一所现成的技校就这么办成。
    她也没打什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之类的口号,而是直接实实在在的问凉州百姓:大冬天闲着没事,你们想赚钱么?
    当然想!
    无论什么时代,都没有人会嫌弃银子。
    既然想赚钱,那就来官衙旁边先学一门手艺。你若是细心,可以学用丝线编各种造型;若是手不够巧,可以学柳编;若是天生没那方面天赋,那照葫芦画瓢糊个纸包装盒你总会吧?
    还不会?难道是跟晏夫人一样的手残?
    压根就没这种可能,这些来做工补贴家用的平民百姓,春夏秋三季都得种地。从播种到拔草,这些都是需要动手的活计。他们从上下来到现在,培养最多的便是手艺基本功。
    当然干活的都是些农民或匠人,官家出身的人目前还放不下身段。卫嫤也没打算让他们深入一线,这些官家千金文化素养高,若是有人向来帮忙,她会安排他们做些记数、核算工钱等脑力活。
    官家姑娘一生下来,就是朝着管家夫人方向培养的,主持中馈使是他们的必修课。如今这点简单的账目,压根就难不倒他们。
    几乎不用算盘,几位姑娘就能把算盘打理好。然而打理好是一回事,看到院子里的平民百姓那般辛苦干一天,才赚那么七八个铜钱,这些从小锦衣玉食,买对镯子花几十两白银连眼皮子都不眨下的官家姑娘心里颇不是滋味。
    于是送自家姑娘来的人家,突然发现他们家姑娘懂事了、稳重了、为人节俭了。
    知晓变化原因后,原本因楚刺史夫人和吴指挥使夫人带动,而对卫嫤一直有所偏见的凉州众官家夫人,彻底改变了对她的印象。晏夫人是商户女又怎么了,人家眼光那么好,嫁个夫婿年纪轻轻就管在他们头上。不仅如此,晏夫人本尊还御夫有术兼之生财有道,慧眼识珠最早跟着她的钱夫人,今年冬天头面上的珍珠又大了一圈不说,在家里也是说一不二。
    现实的利益摆在眼前,再次面对晏夫人时,众家夫人也殷勤起来。
    得宜于有仇一般当场就报的好习惯,卫嫤压根不讨厌他们。见他们殷勤,她也接受这份好意,平日做好自己指挥使夫人的本分。至于再多的比如说关照什么,她表示自己这不是开善堂的,不会平白无故对每个人都好。
    无功不受禄,将心比心,若是你什么都没做,而领导却无缘无故对你好到掏心掏肺,大多数人都会有点其它心思,少部分坦然接受以为自己是万人迷的就另当别论。卫嫤这种态度反倒让大家坦然,在几个月后的今天,她与凉州城这些官家夫人已经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同在一片屋檐下共事,大家相处起来会很舒服。
    这也是卫嫤想要的结果。这些官家夫人让她舒服了几个月,投桃报李,趁着过年她也让大家过舒服些。
    她不仅从如意楼订了蜜饯果脯,还拜托卫妈妈请京城的工匠打造了一批十二生肖金银锞子。每一份都装在锦盒里,各家有小孩子来拜年时,不拘官职、不拘男女,每人各有一份。
    当然这其中也有差别待遇,嫡出子女她送纯金的,庶出子女她送银的。没办法,虽然知道庶子庶女也是无辜,但如果因为他们的无辜便要跟嫡出子女一视同仁,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铤而走险去爬床。毕竟只要十月怀胎生下一子半女,便能享一辈子富贵,用十个月来换日后一生,这份买卖实在太诱人。
    “过年好。”
    又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团子,颤颤巍巍地走上来拜年,大眼睛眨巴眨巴地看着她。
    这次不用她问,后面带着孩子前来的官家夫人已经出声解释:“这是我们家大哥儿,后面两个是姨娘所出。”
    卫嫤抱起小团子,谷雨适时递上一套锦盒。
    “我们宝贝真乖,这是姨姨给你,过年好。”
    拆开礼盒,看着里面金灿灿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小团子眼睛亮了。尽管如此,他还是扭头,眼巴巴地看着身后娘亲。
    书吏夫人面露难色:“晏夫人,这未免也太贵重了。”
    “过年不就图个喜庆,大家都有单咱们大哥儿没有像什么话。其实我倒不在乎这点身为之物,只要转过年来诸位能好生协助家中夫婿,跟我家阿衡一道办好差,也就算我这远道从京城打的金银锞子没白麻烦。”
    这下不仅书吏夫人,坐在两旁的所有夫人都连连点头,表示自己一定不辜负晏夫人期待。
    “大家不用这么严肃,该吃吃、该喝喝,在我这随便点就行。”
    说完卫嫤带头,喂起了抱在怀中的小团子。
    晏夫人这人,只要你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违法乱纪,其余闲事她一概不管。刚开始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相处时间长了大家都觉得这样挺好。众人若有所感,也跟着一道放松下来。

☆、第136章 州学初办

入冬时卫嫤技校开得红红火火,可一等转过年来就没了人。
    一来编花型、箩筐、糊纸盒子等事很简单,性格再愚钝的人多学几遍,熟能生巧下也就会了。二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等开春冰化了,军户就要准备这一年的耕种。这会他们正忙着选种、打磨农具。有天大的正事干着,他们自然不会大老远来技校浪费时间。
    好在卫嫤早已预料到此点,一整个冬天她都在督促谷雨等丫鬟读书识字,片刻都不曾落下。学习是水滴石穿的事,即便每天只认五个字,一百天下来就五百个字,而常用汉字不就那千把个。一个冬天下来,到如今谷雨三字经已经认个全乎。
    得知此点后卫嫤放下心,然后请晏衡向全州发官文,召集各家孩子前来读书识字。
    在这之前,她已经做足了铺垫。庆隆帝虽然从幽州紧急调配官员过来,但大清洗过后,凉州官吏还是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匮乏,尤其是最层书吏。这种不入流的官,怎么都轮不到朝廷科举取仕的进士老爷来屈才。
    别人手下人手她不管,晏衡指挥使手下所需书吏,全部公开招录。
    招录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得益于有个好曾外祖父韦相,他老人家当年曾办过这一出,出过一整本备选题目。考的不是军国大事,也不是谁能做锦绣文章,而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题目。地理、农业、算数皆在此列。虽然时隔多年许多事情已经改变,但稍微改动下依旧能用。
    而且卫嫤还发现此类试卷的好处——不怕泄露试题。有拟好的题干,稍微改个别数字、内容便是一份全新的试卷。就算有人提前知道,背过答案,现场也不一定能做对。
    公告张贴出去,一开始还有人不信。谁不知道想做官先托关系,有个亲叔在衙门里,就算侄子再不学无术也能当上衙役大人。如今公开考试?不就是给关系户挡上块遮羞布?
    看在公告下晏衡亲自签名的面上,终于有书生抱着“反正考试也不交钱,慢慢试试呗”这种心思报上了名。等张榜结果出来,所有人惊奇地发现,按名次排列的复试榜上,名列前茅的皆是凉州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而传言中给当官的塞了银票,保证一定当选的不学无术之辈,毫无疑问地名落孙山。
    这下因偏见而没报名的读书人毁到肠子都青了。
    而稍后的一出更是让众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复试由晏指挥使亲自坐镇,而他最终圈定的几人,全是大家公认有才能、办事妥帖之人。
    这下所有人都心服口服,晏指挥使是真的本着挑几个有用之人,组织的这次招录。
    年前这一出,为如今卫嫤的行动提供了极大便利。哪个为人父母的不想让自家孩子当官,但当官的前提是你得识字,不然上峰的文书下来都看不懂。问题是一般人家根本没那个条件,穷的买不起笔墨纸砚,没那么穷的又请不起夫子,能请得起夫子的人家孩子真不愁出路。
    是让孩子去读书识字,还是圈他们在家里帮忙种地?
    一时间这个问题成为了摆在凉州城多数人心头的头等问题,最终多数人心疼孩子的心占了上风。去学俩字吧,左右家里也不缺那一个劳力,大不了让姑娘多干点。
    于是在出了正月,学堂开始报名时,就出现了让卫嫤皱眉的一幕。
    先赶来的是凉州城附近的百姓,特意穿着他们过年时的新衣裳,村民们领着自家儿子聚在官衙门口。
    居高临下看去,人群中这些孩子竟然没一个丫头。
    卫嫤派谷雨下去打听,随意地问道:“你们家姑娘呢?”
    绝大多数百姓的第一反应皆是发愣,而后憨笑着摇头:“姑娘家学这个没用。”
    也有实在人直接说道:“哥儿来这读书识字,家里忙活不过来,他姐姐总得多帮些。”
    裹着狐裘站在台阶上,听到这些理由,卫嫤眉头皱成个疙瘩。几次了?上次幽州赈灾,她绞尽脑汁把握好物价、派人及时检查物资质量,本来都确保万无一失,半路杀出个楚刺史抢赈灾银两栽赃嫁祸,打了她个措手不及。她发现很多事明明自己设想很好,但到头来总会朝一个她预料不到的诡异方向发展。
    儿子要读书,等于家里少个劳动力,所以早晚要嫁出去读好书也没用的姑娘,理所当然该多帮家里干点活。
    他们说得好有道理,以大越此时的民风民俗,她完全是无言以对。
    但她心底又深深的不赞同,此举违背了她本意。
    该怎么办呢?
    迟疑之间人群如摩西分海般让出一条缝,一大早出城办事的晏衡骑马归来。下马上台阶走到她跟前,他关切地问道:
    “阿嫤怎么了?”
    他斗篷上还带着清晨的寒气,凉意袭来,卫嫤头脑一阵清醒。
    “阿衡,你看下面,这些人带来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