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春秋+刘凤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春秋+刘凤舞-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世凯命毅军统领、总兵赵倜率部攻占陕西门户潼关,革命军张钫、刘镇华部退华州。次日,北洋第3镇统制曹锟、协统卢永祥又率部攻占山西的门户娘子关。这自然激起革命党人极大的愤慨。  双方代表的第一次会议,伍廷芳便提出:“今日来开议以前,有一事先提出解决,双方定约于19日起,一律停战,而日来迭接山西、陕西、安徽、山东等处报告,知清军已入境攻战。似此违约,何能议和?故今所当先解者,须请贵代表电致袁内阁,饬令各处一律停战。得确实承诺回电后,始可开议。”  唐绍仪立刻推托说是革命军先行开仗。  伍廷芳道:“谁先开仗,虽费调查,惟有一办法:凡停战期间违约进占之地点,应饬清军先行退还,如娘子关、潼关等处,是最著者,此外地点,应悉退出,应符初意。”  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决定由双方总代表致电各方实行停战。  南北会谈,逐渐被袁世凯操纵。唐绍仪南下前,袁世凯就面嘱他到上海后,先晤张謇探其意旨。张謇早已被袁世凯拉拢。唐绍仪第一次晤张謇,先代袁世凯致殷拳之意,并询问整个局面,应如何措理,愿听张的指示。唐绍仪露出口风:  若推举袁世凯为总统,则清室退位,不成问题。  张謇回道:“所谓南北议和者,依照现在形势,乃是袁项城与同盟会要人之谈判;与苏、浙两省,并无多大关系。苏、浙之独立,乃被动而非主动,目的只在不遭战争。尤其是苏省各地军队复杂,号称都督者有8人之多,若不拥戴程德全,不知如何收拾。因此原因,对于项城根本无所要求。但我只能代表苏、浙两省人民贡献意见,而不能保证同盟会之必能听从。此事全仗你的手腕及能力如何。”  唐绍仪听后,道:“先生所说,开门见山。我当听从指示,尽力为之。”  唐绍仪在上海同北京的邮传部次长梁士诒密电联系,梁士诒实际上是袁世凯的秘书长。  唐绍仪收到北京来的密电,有时只让两三个北方的代表看看。北方的代表人数很多,但他们都成了局外人。唐绍仪看过电报,并不去同伍廷芳商量,而是去找赵凤昌和张謇。伍廷芳名义上是南方总代表,实际上作不出什么决定,真正代表南方意见、能当事决断的倒是张謇和赵凤昌。  赵凤昌与张謇交情笃厚。张謇曾推荐赵到沪举办洋务,接触江浙两省的时人很多。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以及南方其他几个都督,同赵凤昌都有交情。张謇是提倡实业救国的新人物。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陈其美等对张謇不仅慕名,而且很佩服很重视。他们为了熟悉情形,有不少事要请教于张,而张謇往往趋而谋于赵凤昌。因赵长年病足,不能下楼,大家就常常到上海南阳路私邸惜阴堂赵凤昌家里去会见或开会。在和议的过程中,程德全、汤寿潜、张謇、汪精卫、陈其美等,每星期总要有1、2天在赵家聚会。赵成了众望所归、洞悉全盘局势的南方策士。唐绍仪几乎天天同赵凤昌通话。  张謇、汤寿潜、程德全原来都是立宪派或比较开明的旧官僚,现在又看到要求实行民主共和的浪潮,已不可遏制,所以转到了独立省一边。如果清室能够退位,实行民主共和的政体,又有素来受到他们信任的袁世凯掌握最高权力,这正是他们求之已久的。这与袁世凯、唐绍仪自然相当合拍。  但是,南方革命党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相当激烈的态度,他们佥以为和议万不可恃,非接续准备进行战斗不可。这些党人激于义愤,认为流血独多,抛掷头颅,牺牲财产,无非为共和代价,以谋同胞无穷幸福,倘功亏一篑,决不甘心。那上海革命党人追悼革命先烈,莅会者不下万人,有女子军事团,捧诵诔词,声泪俱下。士女演说,无不痛憾袁内阁以汉杀汉,此次议和,务先杜绝君主,誓达共和目的,以慰诸先烈在天之灵。人心感动,势力为之一振。又有广东北伐队3000人抵沪,主张激烈,认为那袁世凯一面议和,一面进攻秦、晋;指民军为土匪,进兵皖北,为远交近攻之计,其居心险诈,决无诚心。各报纸宣传尤烈:吾宁亡国亡种,绝对不认君主政体,有背此主义者,吾党当以颈血溅之。  对于革命党人的反抗,袁世凯早已预料,他除了拉拢并利用汪精卫之外,又通过各种渠道与黄兴沟通。袁世凯派北京红十字会会长夏浚贻和陆军小学堂总办廖宇春来到上海,通过南京选锋队联队长朱葆诚的介绍,找到同黄兴关系比较密切的苏军总参谋长顾忠琛和元帅府秘书官俞仲还等人,经过深谈后,顾忠琛表示:“二君之希望和平,关系大体,深可钦佩,安得项城亦同此心理。总之,项城赞成共和则中国存,项城保持君主则中国亡。存亡中国之权,悉系于项城之手。项城而以保皇为重也,必出于战,项城而以保国为重也,须归于和。和战之机,实惟项城操之。现在反正者十余省,联军北伐者数十万,决无屈服君主问题之理,项城果能颠覆清廷,为民造福,则大总统一席,南军愿以相属。”  夏浚贻直截了当说道:“项城只可居于被动地位,其主动须由北军将士合力行之。所幸北军中人,近来赞成共和,颇不乏人。顾不能无所疑虑者,正恐南军所举总统为何如人。倘有畛域之分,将来即难免于冲突,是以观望不前,苟公推项城,吾知天与人归,北军定当乐于从事,特迟延非计,应速请廖君宇春北旋,密为运动,但得各方面之同意,则大事谐矣。”  顾忠琛等说:“吾党欲公举项城,正苦无阶,此事全仗廖君毅力行之,可造中国无穷之福也。”  廖宇春不放心,便提出:“吾辈私相计议,恐不足以取信于人,倘得黄元帅与程都督之同意,颁一纸证书,以为凭信,并订立草约,携之以归,则进言较易,而实行可期。”  两日后,顾忠琛与廖宇春等再次会面。顾忠琛道:“黄元帅与程都督均极赞成廖君之手续,可以保全中国,并可以消释两军已往之嫌,善莫大焉。元帅且云:前次各省推举某为临时总统,某所以坚辞不受者,正虚此席以待项城耳。”  顾忠琛即将黄兴给廖宇春的委任状交付。双方议定的条约是:确定共和政体,袁若能先推翻清廷,便举袁世凯为大总统,优待清室;南北满汉出力将士,各享其应得之优待,并不负战时害敌之责任,同时组织临时会议,恢复各省秩序。  廖宇春、顾忠琛彼此在条约上签名画押,互换,欣然而别。  黄兴也认为袁世凯是一个奸黠狡诈、敢作敢为的人。但由于没有足够的力量与袁世凯抗衡,对袁世凯的武力恫吓又存有相当大的恐惧,便以满足袁世凯的欲望,使袁对清室无所顾惜,从而实现清室退位及民主共和制度的理想目标。否则,他怕袁世凯像曾国藩替清室出力,把太平天国搞垮那样,来搞垮革命。只要袁世凯肯推翻清室,把尚未光复的河山奉还汉族,给他一个民选的总统,任期不过数年,可使战争早停,人民早过太平日子,岂不甚好!  由于黄兴有这些美好的愿望和设想,他在武汉督师时,就曾写信给袁世凯,表示只要袁世凯能使清室退位,那么非但湘鄂人民戴袁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局亦无不拱手听命。他的这种幼稚的想法,必然给革命带来悲剧。  这幕后的活动,已把南北议和的基调定了下来。第二次议和会议,唐绍仪道:“共和立宪,我等由北京来者无反对之意。”  伍廷芳曰:“甚善。”  唐绍义接着说:“但此为同胞之事,今日若无清廷,即可实行,则我等欲为共和立宪,必须完全无缺之共和立宪,方为妥善。黄兴有电致袁内阁云:若能赞成共和,必可举为总统。此电由汪君转杨度代达袁氏,袁氏谓此事我不能为,应让黄兴为之。是袁氏亦赞成,不过不能出口耳。共和立宪,万众一心,我等汉人无不赞成。不过宜筹一善法,使和平解决,免致清廷横生阻力。”  伍廷芳一再追问:袁氏宗旨如何?对于民主共和之宗旨如何?  唐绍仪先以“和平解决”四字回之,后在伍氏追问下,才亮出底牌:“昨夜见黄兴,当以告君。自武昌起事之后,我曾拟一折,请国民大会决定君主民主问题,服从多数之取决,清廷不允。现时我尚持此宗旨,盖此办法,对于袁氏非此法不行也。其军队必如此乃可解散。开国会之后,必为民主,而又和平解决,使清廷易于下台,袁氏易于转移,军队易于收束,窃以为和平解决之法,无逾于此也。”  唐绍仪与袁世凯利用空中信道,商定向清廷施加压力。唐在电致袁世凯,请代奏清廷的奏议中说:“民军代表伍廷芳坚称,人民志愿以改建共和政体为目的。”  隆裕太后果颁发懿旨:“予惟我国今日于君主立宪、共和立宪二者以何为宜?此为对内对外实际利害问题,固非一部分人民所得而私,亦非朝廷一方面所能专决,自应召集临时国会,付之公决。着内阁即以此意电令唐绍仪转告民军代表,预为宣示。一面由内阁迅速将选举法妥拟,协定施行,克期召集国会。并妥商伍廷芳,彼此先行罢兵。”  袁世凯的计谋,着着得手。  第二次议和会议之后,又开了第三、四、五次会议,商定了召集国民会议的具体办法,以及国民会议地点等具体问题。  不料,袁世凯突然电告唐绍仪:“会议各名称,未先与本大臣商明,遽行签定,本大臣以其中有必须声明及碍难实行各节。”  唐绍仪只得电请辞职。  袁世凯随即电告伍廷芳,称唐绍仪一再来电请辞代表之任,已请旨准其辞任,今后应商事件,由伍直接同我往返电商。  袁世凯这样做,是因为他得知孙中山从欧洲抵达香港,广东都督胡汉民前往迎接,孙中山偕胡汉民由港至沪。又有在南京的17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尽管孙中山打电报给袁世凯,他只是暂时担任组织政府之责,望袁早定大计。但素性多疑的袁世凯并不放心,生怕孙中山早先一步担任临时大总统,万一后来不愿拱手相让,他岂非落了个空?于是,袁世凯便用非常手段,推倒唐绍仪秉承他的意旨同南方所达成的协议,为自己下一步行动留下可进可退的余地,使形势继续朝着他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第二十四章 临时大总统
  南京光复的消息传至上海,那程德全、汤寿潜、陈其美等,议决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并约独立各省代表投票选举黄兴为暂定大元帅,黎元洪为暂定副元帅兼任鄂军都督,并发表通电说:  现在南京光复,鄂军务适紧,援鄂之师北伐之师待发,急需统一。今同人公议不如暂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举黄君兴为暂定大元帅,黎君元洪为暂定副元帅兼任鄂军都督,藉动摇而牵大局,俟赴鄂代表返沪同到南京再行发表,所有编制日内并力准备俾进行无滞,事机紧急,不得不从权议决,务乞鉴原。  黄兴已于南京光复的前一天由武昌到达上海。  各省代表议决大元帅主持临时政府职权。陈其美、程德全并于江苏教育总会发起欢迎黄大元帅大会。程德全在欢迎大会上致词:  “昨日自大元帅举定后,即邀同陈君其美亲往黄大元帅行辕道欢迎意,恭请莅会,大元帅谦辞不肯承认,以德全等再三劝驾,仅允到会重行选举。”  陈其美的致词则是另一层含义:“昨日之选举,万不可无效,况大元帅责任重大,关系全国,方今北虏未灭,军事旁午,非有卧薪尝胆之坚忍力者,不足肩任巨任,故其美以为舍克强先生外,无足当此者。”  黄兴则主张选黎元洪为大元帅,再由各都督中选一副元帅,自己愿领兵北伐。至于组织临时政府,托词不能胜任。  各代表坚请之后,黄兴称:“孙中山先生将回国,可当此任。”  代表们说:“方今军务倥偬,时间异常宝贵,孙君诚为数十年热心革命之大伟人,然对外非常紧急,若无临时政府,一切交涉事宜俱形棘手,况大元帅为一时权宜之计,将来中华底定,自当由全国公选大总统。”  因众代表坚请黄兴不必推让,黄兴才答应暂时勉强担任。他负责筹组临时政府之后,即电请胡汉民北上,商组临时政府事宜。因黄兴收到汪精卫为袁世凯说项的电报,便复电汪精卫,请其促袁世凯与民军一致行动:  来电敬悉。此时民军已肃清十余省,所未下者才二三耳。北京不早日戡定,恐招外人干涉,项城雄才英略,素色全国重望,能顾及大局与民军为一致之行动,迅速推倒满清政府,全国大势早定,外人早日承认,此全国人人所仰望,中华民国大统领一位,断推举项城无疑。但现在事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