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代名妓-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侍女答道:“您腹中都是文章。”苏
东坡不以为然。另一侍女说:“满腹都是见识。”苏东坡也摇摇头,到了王朝
云,她微笑道:“大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捧腹大笑,赞道:
“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此对王朝云更加爱怜。

苏东坡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颠沛不已,甚至
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无怨无悔。
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苦。苏东坡诗中记述:“今年刈草盖雪堂,日
炙风吹面如墨。”王朝云甘愿与苏东坡共度患难,布衣荆钗,悉心为苏东坡
调理生活起居,她用黄州廉价的肥猪肉,微火慢嫩,烘出香糯滑软,肥而不
腻的肉块,作为苏东坡常食的佐餐妙品,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东坡肉。”
元丰六年,王朝云为苏东坡生下了一子,取名遂礼,想起昔日的名躁京华,
而今却“自渐不为人识。”都是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而感慨系之,而自
嘲一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全部废除了王安石
的新法;因而反对新法的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
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
政治上春风得意。说来令人费解,在东坡政途黯淡失意时,与之患难共携、
相濡以沫的王朝云,此时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官场应酬与居家主事,自然处处以王闰这位续弦夫人为主;夜深人静
时,苏东坡又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曾有小词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纵使相
逢应不识,坐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唯有泪干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然而,只不过风光两年而已,苏东坡再度被排挤出京而出任杭州知府。
旧地重临,杭州百姓沿路焚香鸣炮欢迎他们所爱戴的父母官。为了不孚众望,
在王朝云的枕畔细语中,苏东坡此次前来,立意要为杭州的百姓做下几桩有
益之事。当时,恰逢江浙大旱之年,杭州一带饥荒与瘟疫并作,于是,苏东
坡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贡米;同时广开粮仓、设点施粥,大济灾民;还调遣了
大批民间良医,免费为灾民诊治疫病;并淘挖深井、引水灌溉,帮助人民度
过了大灾之年。在任期间,他十分重视整修西湖,取湖中所积葑草、淤泥堆


筑成堤,以沟通南北;广种菱角、荷藕于湖中,使葑草不能再生;沿堤遍植
芙蓉、杨柳,春秋佳日,花开如锦,绿绦拂堤,人行其上,犹如置身于画中。
这一系列的整治措施,不但便利了交通,美化了湖景,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
湖水的淤塞,保护杭州城不受江潮的肆虐,确实是为杭州人民做了一件大好
事。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的德惠,给这条长堤取名为“苏公堤”,这里面其
实也包含了贤内助王朝云的一份心血呢。

此后十年之中,苏东坡又先后出任颖州和扬州知府,续娶的王夫人已
逝。宋哲宗业已亲政,用章惇为宰相,又有一批不同政见的大臣遭贬,苏东
坡也在其中,被贬往南蛮之地的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这时他巳经年近
花甲了。眼看运势转下,难得再有起复之望,身边众多的侍儿姬妾都陆续散
去,只有王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对
此,东坡深有感叹,曾作一诗: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此诗有序云:“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
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当初白居易年老体衰时,深受其宠的美妾樊素便
溜走了,白居易因而有诗句“春随樊子一时归。”王朝云与樊素同为舞妓出
身,然而性情迥然相异,朝云的坚贞相随、患难与共,怎不令垂暮之年的苏
东坡感激涕零呢!

王朝云在惠州又为苏东坡生下一子,取名干儿,因产后失调,身体十
分虚弱,终日与药为伍,总难恢复,于是就皈依佛门,拜比丘尼义冲为师,
天天诵经求佛,也不见效。

不久便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临终前她执着东坡
的手意蕴深长地说:“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象梦幻泡影,又象露水和
闪电,一瞬即逝,不必太在意。”这番话并不只是她皈依佛门后悟出的禅道,
其中寓藏着她对苏东坡无尽的关切和牵挂,生前如此,临终亦如此。”

朝云死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
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这就是开头那副楹联的来源。惠州的西
湖本名枕丰湖,山青水绿,烟波岚影,酷似杭州西湖,自苏东坡来后,常与
王朝云漫步湖堤、泛舟波上,一同回忆在杭州时的美好时光,因此也就用杭
州西湖的各处风景地名为这里的山水取名,这本是两人的得意之作,不料他
乡的孤山竟然成了王朝云孤寂长眠的地方。

双鸿远游,失伴成只。对朝云的怀念日日结聚在苏东坡悲寂的心头,
夜里就化为幽梦,他夜夜见朝云来侍,而且为年幼的干儿授乳,总看到她衣
衫尽湿,询其原故,答道:“夜夜渡湖回家所致。”苏东坡醒后大为不忍,于
是兴筑湖堤横跨湖上,以便朝云前来人梦,此堤也被后人称为“苏公堤。”
堤成之日,当夜就梦见朝云来谢,音容笑貌一如生前。这时的苏东坡已是心
身极惫,生活中只剩下对往昔的回忆和怀念了,其中尤以对朝云的怀念为最
多,他有一首“西江月”词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迁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为了怀念王朝云,苏东坡在惠州西湖上刻意经营,建塔、筑堤、植梅,
试图用这些熟悉的景物唤回那已远逝的时日。然而,佳人已杳,真是“人似
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朝云已去,她的影子却刻在了苏东坡的心中,也留在了惠州西湖的山
水花木之中,遥想才子佳人的悲欢情愁,怎不令人为之啼嘘不已。后成鹫法
师有咏六如亭诗云:

苏堤留恨处,荒塚对沧溟;

流水空千古,香魂倚一亭。

波涵三岛绿,柳锁六桥青;

寂寞栖禅寺,金刚何处听?

李师师色艺压群芳

一天,宋徽宗因游幸已倦,坐在千秋亭上闷闷不乐,时有高俅、杨戬
在旁陪侍,高俅见了,便进言道:“陛下贵为天子,何事不可为!正可及时
行乐,以期不负韶华,况人生如白驹过隙,若不自寻欢乐,未免老大徒伤。'
徽宗答道:“卿言甚是,朕当排遣愁怀,力寻欢乐,以免辜负年华。”正说着,
忽然一阵风飘过管弦之声。徽宗说:“朕深知九事之中,反不如小民这样快
乐。朕欲出观市廛景至,恨无其由。”杨戬立即说:“这个容易,陛下只要扮
作秀才模样。我等装成仆从,自后窄门出去私行,就可以畅观市廛风景了。”
就这样徽宗被两个奸里引出皇宫。一路穿大街、过小巷,但见到处是歌台舞
榭,酒市花楼,看得徽宗皇帝好不高兴,天色将暮的时候,来到金环巷。这
里的风趣又与他处不同,户户家家,帘儿底笑语喧哗,门儿里萧管嗷嘈。是
汴京城有名的妓院所在地,原来高俅常常在这里出入,尤其认得名妓李师师,
特地把徽宗引来。有诗一首形容李师师的美貌:

嚲眉鸾髻垂云碧,眼入明眸秋水溢。

凤鞋半折小弓弓,莺语一声娇滴滴。

裁云剪雾制衫穿,束素纤腰恰一搦。

桃花为脸玉为肌,费尽丹青描不得。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母亲早逝,由父亲煮
浆代乳,抚养成人。据说她生下来不曾哭过,一直到三岁的时候,按照当时
的习俗,他父亲把她寄名到佛寺,佛寺老僧为她摩顶时,才突然放声大哭,
声音高吭嘹亮,声震屋瓦,那老憎合什赞道:“这小小女孩真是个佛门弟子!”
当时一般人都把佛门弟子叫做“师”,“师师”的名字就由此而来。李师师四
岁那年,她父亲以罪入狱,病死狱中,从此由邻居抚养,渐渐长得眉目如画,
通体雪艳,又善解人意,经营妓院的李媪将她收养,并延师教读,又训练歌
舞,十三岁那年就以青倌人的姿态,挂牌应客,不久名满汴京。朝廷命官、
文人雅士、王孙公子之流、三山五岳之辈,以一登其门为荣耀,就连山东水
泊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的首领及时雨宋江也不远万里,冒死潜入汴京,为的
是一亲芳泽,事后还在墙壁上留词纪兴: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奴?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翠袖围香,绞绡笼玉,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倖如何消得?

回想芦草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八九,只待金鸡消
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闲想万极,醉乡一夜头白。

李师师当时名声日高,寻常人难得一见。宋徽宗被高俅领来,听说要
见名妓李师师,开始还说:“这恐未便。”在高、杨二人信誓旦旦地担保绝不
会走露风声后,立即说:“既没甚妨碍,朕就进去一游,只是略去君臣名分,
勿使人识破机关。”高俅领命立即引徽宗入内,李师师早已迎了上来,徽宗
见到师师暗暗地喝一声采,李师师瞧着高俅对她微微一笑。徽宗三人各报一
个假名,李师师原就与高俅相识,这时不由一愣,她原还以为是高球来玩,
后来见高球在另一人面前居然还卑躬媚笑,她何等心灵性巧,立刻就知道那
人来头更大,那一份精神劲儿立即改变方向。宋徽宗看着李师师轻佻微逗、
眉目传情,早已忘记了自己是皇帝,便与李师师百般调笑起来。高、杨两人
乘机从旁鼓助兴致,渐渐地谑浪笑傲,绝无禁忌,高、杨二人知趣退出。徽
宗见二人退出,便抱起李师师人踩上床,李师师明知他是位大贵人,自然放
出手段,百般奉承,宋徽宗但觉味道新鲜,欢娱无比。李师师有一种怪癖,
凡是到她这里来,只要略通文墨,便得留诗词一首。

她见宋徽宗雍容华贵,雅致非常,当然不会放过。宋徽宗诗词、书画
无不冠绝古今,这时又正在兴头上,欣然命笔,用他那独一无二的“瘦金体”
书法写道: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痛痛痛,轻把郎推,渐
闻声颤,微惊红涌。

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忒颠犯,动动动,臂儿相兜,唇
儿相凑,舌儿相弄。

不知不觉,天色微明,高、杨二人帮徽宗赶紧穿好衣服,直奔后宫,
又急急帮徽宗换上九龙袍,宜奔朝堂,这时文、武两班大臣早已立定多时。
但徽宗心里还只记着李师师,那有心思去理朝政,那神色一会儿焦急,一会
儿欢喜,一会儿露出猥邪的笑容,弄得那上奏的大臣不知所措,生怕一不小
心,触犯了龙颜,赶紧讲完,原有一些准备上奏的,为慎重起见,也三缄其
口,于是这天的早朝很快就结束了。

宋徽宗回到后宫,只觉得那些后妃没有一个比得上李师师的,因此茶
里饭里,坐处卧处都惦念着李师师。但身为皇帝,深居九重,不便夜夜微行,
只得忍耐,好容易挨过两天,恰有学士王黼在旁边,便问道:“朕欲外出察
访民情风俗,你认为怎样?”王黼与高俅是一伙的,宋徽宗与李师师的事他
早已知道了,当即说道:“当年太祖皇帝微行访宰相赵普,虽然遇到风雪,
也毫不在乎。皇上身居九重,如果不微行,民情如何,皇上怎么能够直接知
道呢?皇上如果愿意去,我愿意随侍。”宋徽宗大喜,换过衣眼,带着王黼
直奔李师师家。

李师师接了徽宗,见到王学士在侍,心中更加明自。因为王黼生得风
仪秀美,目光如电,他仗着自己的品貌和地位,经常在金环巷走动,李师师
与他极其熟识。李师师见到这人前次有高俅陪着,这次又是王学士陪着,除
了皇帝有这般的声威外,还会有谁,一旦想通此节,便加倍承欢,自此徽宗
与李师师恩爱非凡。到后来竟常不带一人,偷偷地就跑来了。自此李师师也
不敢招待外客,况且象高俅、王学士这样的人,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