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代名妓-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就请大人先起句吧!”

“不,你是主人,先主后宾,怡云姑娘,该由你先起句为妥。”赵松雪一
旁搭腔。

“好,就由贱妾先起,恕我冒昧了。”

这《水调歌头》是词牌中比较长的一阙,有72 个字,他们喝酒的杯子,
又是老秤二两一杯,72 杯就是144 两,共达八斤多,这“玉液香”又是有
名的烈性酒,平常人喝上半斤,就会醉倒,喝下114 两,这可不是玩的。于
是赵松雪插言道:“一字一盅,这太过量了,两个字一盅,如何?”

这杜效陵也知这酒性很烈,一个字一盅,他虽如此说出,但毕竟有点
胆怯,何况张怡云是个娇弱的女孩子,真正地喝醉了,岂不有伤身体,正好
就赵这句话下台:“好,就两个字一盅。”

这张怡云也毫不客气,“好,小女子就先起句:云间贵公子!”

“好,出语不凡,”商正叔立即赞道:“正恰合杜大人的身份。”张怡云接
着就连饮了三盅。杜效陵也立即应声:'玉骨秀横秋。'

“唔,好个‘玉骨秀横秋’,正道出了怡云的美,请你们续下句。”杜效
陵也喝了三盅,正在苦思之际,张怡云却接着往下吟道:

多承廖以加誉,

惭愧入青楼!

我欲随波远去,

只恐情丝牵系,

何处觅归舟?

噙泪凭谁诉,

此恨几时休?”

这一下吟了三十七个字,这词又恰如她的身份与心事,不由众人齐声
高赞:“吟得好!正是情真意切#而张怡云则一口气连喝了一十八杯,整整三
十六两,两斤多了。仍然神态自若,她从容镇定地说:“下半阙就请杜大人
赐教吧#

“好,本官我就续貂了”:

乘良夜,对皓月,问青天。

多少恩怨,一腔心事泪盈眸,

从今得知己,君愿自能酬!

这下半阙共30 个字,他也接着呷了十五杯,众人也无不赞誉:“真有
点东坡神韵,怡云,这下你可放心了吧!从今得知己,君愿自能酬!”

张怡云听后,心头一股暖流漫及全身,她感动得涓涓流下泪来。她因
父母的命运,牵及自己陷入风尘,这风尘之地,凡来问津者,多数巨商豪绅、
纨绔子弟、轻薄官员,凡来者都是调情逗趣的,哪里有什么真情,谈及知己,
更是渺茫了。

她朝朝暮暮梦想在人海茫茫之中,能觅得知音,委身相托,眼前这位
侍郎大人,无论从才貌,社会地位,都十分理想。自古斯文同骨肉,他已慷
慨表白,“从今得知己,君愿自能酬!”,她怎能不心潮翻涌,又吟了一首七
绝;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不向人间紧锁眉。

举案梁鸿君记取,

长门怕听断肠诗。

吟完又喝了十四杯。

这杜侍郎也不由动了真情:“怡云,你只管放心,我崇尚汉文化,既取
名效陵,不单是要效少陵先生之诗,更要学其人品,‘当天子分忧之地,效
汉官良史之目’,我正希望到了老年能与你享受‘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
针作钓钩’的那种乐趣生涯呢#

这席话把张怡云说动了心,张四妈也不由涕泪纵横,指着席上的金盘
玉盏说:“这些都是我先朝宫内用物,虽不敢说价值连城,但也非同一般凡
品,我就以此权当嫁妆,便不知妈妈意下如何?”

这鸨母也是个乖巧之人,见来人非一般身份,乃朝廷命官,且其父乃
元朝开国功臣,连皇上都敬他三分,便趁机说:“这事是千百年的大好事,
不过杜大人是朝廷命官,这教坊司的赎身银两三千惯例,老身。。'

“不就是三千两银子么!好说,我要赎人,何吝金钱?你们教坊司的主
管乃是先父的下属。你对他说,就说我杜效陵要赎张怡云,叫他速办脱籍手
续,三干两我即派人送来,另送你和吴主管五百纹银,你们马上给我办理#

“是!是!是!老身马上就去踉吴主管说,您放心,一句话,保您办好,
银子您府上多的是,这区区小数。。”

“少啰嗦,快办好了,赏银明日一并兑现。”

“是!是!是!老身马上就去催吴主管办好!”

鸨母说着对在座的三位画家—一招手:“各位把酒喝好,老身有事去,
恕不奉陪!”说着走了。

这样众人都皆大欢喜,开怀畅饮,张怡云与杜侍郎真是棋逢对手,将
遇良才,两个都是海量,以词催酒,以酒遣兴,喝得浑身血液翻腾,心情宽
敞。一共25 斤酒全被报销,单单张怡云一个就喝了十二斤之多,杜对她是
倾心怜爱,相逢恨晚,他心中暗喜:“到底被我找到了知音!”

酒毕,张怡云还乘兴表演了一段剑舞,真是梨花旋舞,万道银光,赢
得了众人的赞许。

第二天,杜效陵果然如约,亲到教坊司来为她母女赎身手续,到教坊
司时,果然吴主管私垫三千两银子为张怡云母女把手续办妥了。杜效陵当面
致谢,送了主管三百两银,鸨母二百两,主管和鸨母欢喜不已。

杜又按汉族礼俗,备下花轿鼓乐,迎接张怡云过府成亲,其正妻不料
他当真纳汉人之女为妾,花轿进门时,她心里醋意直冒,但有言在先,不便
发作,心里说不出滋味。

但怡云过门之后,通过一段接触,她见怡云贤淑,又知书识礼,并能
帮助丈大处理公务,渐渐地也就由莫可奈何,一家人和睦相处了。

张怡云以酒为媒,与社效陵白头偕老,夫唱妇和也就传为一段佳话。

张红桥痴情成幽怨


福州城外十余公里的闽侯县境内,有一座美丽的洪山桥。桥虽不大却
颇有特色,全桥由色泽鲜艳的红砖砌成,掩映在丛丛随风飘拂的绿柳中,颇
富诗情画意,是当地历代文人雅士钟爱和聚会的地方。此桥因远观似一团红
焰,故过去人们多称它是红桥,明初才女张红桥的痴情故事便发生在这里。

张红桥本名秀芬,因家居红桥西侧,芳名又与红桥之名同扬远近,所
以人们都称她张红桥,反而把她的本名淡忘了。张红桥并非福建本地人,她
出生于中原的大户人家,因避元末的战乱,父母带着年幼的她流落到南方,
不幸的是半途父母双双病逝,小秀芬便被托付到她姨母手中。姨母本是一高
官人家的宠妾,姿容秀丽,见多识广,而且知书达礼。战乱中夫家败落,她
带着年幼的外甥女,相依为命,流落到福建闽县,最后定居在当时间县的红
桥旁边。

一大一小两个女子无以为生,姨母只好凭着自己的姿色和才识,招来
一些流亡贵族和当地的文人雅士,聚会清谈,茶酒款待,以一种似妓非妓的
方式维持着两人的生活。

时光流逝,姨母一天天人老珠黄,但在姨母的悉心培育下,小秀芬却
一天天鲜灵光艳,而且能诗善文,成了远近知名的小美人和小才女,张红桥
的名字也慢慢冠到她的头上。别人到她们家作客,不再是为了受姨母的招待,
而多是慕张红桥的名,但姨母对红桥十分珍视,并不轻易让她待客,而一心
想替外甥女谋下一门中意的婚事。

张红桥自己也非常清高,根本不把纨绔子弟、风流公子之辈放在眼里,
只是扬言自己要以诗才取夫婿,要寻得诗仙李白之类的人才肯委身相随。这
样一来,更加激发了周围自命才高的文士们的兴趣,纷纷投诗词往张红桥处,
希冀以诗词为媒,获得佳人的青睐。无奈诗笺成叠成打地堆放在张红桥案头,
她细心品评,排定次序,却没有一份特别中意的,因而也就不屑作答回应。

当时闽地文才较出色的青年,被人们归成“闽中十才子”的分别是:
林鸿、王偁、王恭、陈亮、高秉、唐泰、王褒、周光、黄兀、郑定,都是一
批自命不凡的文人才士,他们之中自然也有人向张红桥发起了攻势。

最早投诗到张红桥案头的“闽中十才子”是闽县的王恭,他的一首诗
是这样写的:

重帘穴见日昏黄,络纬啼来也断肠;

几度寄书君不答,雁飞应不到衡阳。

虽然情绪强烈,诗意逼人,但张红桥嫌它浅薄,依然是不为之动心,
始终不置一辞。

这时永泰才子王偁游学归来,途经闽县小作停留,在拜访文友王恭时
听他说起张红桥的艳名和以诗取婿的事,顿时来了兴趣。王偁又被称作是“闽
北风流才子”,他潇洒英俊,才思敏捷,曾游学湖湘,一路留诗,也一路留
情。既然张红桥如此不易动心,他便采取了逐步进攻的计策,先在张家邻近
租了房子住下,以期俟机博取佳人的好感,进而赢得芳心,谓近水楼台先得
月之计。

王偁住在张红桥家左邻的楼上,由楼窗往下看,可窥见张宅的大部分,
而张红桥的闺阁正与他居室的窗户相对,张红桥在屋内的一举一动,都能通
过窗纱,朦朦胧胧地映进王偁的眼帘,使得王偁饱览秀色、美不自胜。

一日午后,王偁坐在自己窗前遥望对面张红桥的动静,这时红桥午睡
正浓。时值盛夏,她穿一件薄如蝉翼的短纱衫横卧碧纱帐中,丰满白莹的胴


体隐约可见,勾起王偁阵阵遐思,只觉玉体的暖香萦绕在自己四周。红日西
斜,红桥悠悠醒来,神情慵懒娇憨,无力地牵着绵巾试汗,姿态愈加撩人情
兴。果坐窗口看了整整一下午的王偁这时才清醒过来,诗兴大发,记下了自
己的感触:

象牙筠簟碧纱笼,绰约佳人睡正浓;

半抹晓烟笼芍药,一泓秋水浸芙蓉。

神游蓬岛三千界,梦绕巫山十二峰;

谁把碁声忽惊觉,起来香汗湿酥胸。

写罢,他自觉词句美妙,香艳情浓,既赞扬了张红桥的妙韵,又表达
了自己的心愿,因而十分满意,托了张家的丫鬟送到红桥的梳妆台上。张红
桥站过一看,诗中的“烟笼芍药”、“水浸芙蓉”、“神游蓬岛”等句用辞和意
境都十分雅致清新,但是“梦绕巫山”、“汗湿酥胸”等语却嫌轻佻。原本红
桥也曾注意邻家住进了一位俊雅小生,知道他每天在注视着自己,心中暗喜,
也暗自期盼他能是个文才卓著,才如其表的人。今天见他送来的诗,也承认
他的诗意不俗,颇有些才气,然而却又嫌他欠于庄重,终究不是可托终身的
理想人选,因此还是依惯例不予回复。

正在王偁左等右盼不见回音的时侯,他的朋友林鸿前来造访。林鸿是
福清县的世家子弟,聪颖好学,才华横溢,因而被列为“闽中十才子”之首。
洪武初年,林鸿被地方郡守以才人名义推荐到南京。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主持
殿试,林鸿出口成诗,博得太祖的欢心,授官为礼部精膳员外郎。在京城,
林鸿娶了豪门闺秀朱氏为妻,朱氏也是个才女,能文善诗,夫妻俩诗词酬唱,
甚是恩爱甜美。可惜红颜薄命,婚后不到三年,朱氏因病而逝,令林鸿伤心
欲绝;这时恰好又因林鸿性情孤高而与上司产生了矛盾。两件事加在一起,
使林鸿心灰意冷,索性辞掉官职,回到故里。

在故乡闲居无事,便四处走访旧朋故友,在闽县见到王偁,自是亲热
欣喜,两人坐在王偁屋中秉烛彻夜长谈。正是月圆之夜,无意间眼光移向窗
外,瞥见邻家庭院中,有一风姿绰约的美人,正在月下焚香向天默褥,神情
专注恬静,在皓月的清辉中,恰似一尊玉琢的菩萨,下凡的仙女,触景生情,
随口吟道:

桂殿焚香酒半醒,露花如水声点银屏;

含情欲诉心中事,羞见牵牛织女星。

接着,林鸿又向王偁打听那女子的情况,王偁便把他所了解的有关张
红桥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好友。林鸿明白了这女子不可轻薄以待,于是
慎重其事地把诗用碧玉笺誊正,装入一锦囊中,殷勤地拜托王偁的房东老妇
转交给红桥。红桥一见此诗,脸上不由地绽出了微笑,此诗娓娓道来,绘景
写情皆生动而清雅,有倾慕试探之意,却表达得庄重而不轻佻。她不知不觉
动了心,援笔答诗一首,仍托邻家老妇转交给林鸿,她写道:

梨花寂寂斗婵娟,银汉斜临绣户前;

自爱焚香消永夜,从来无事诉青天。

她借诗吐出自己芳心寂寞的消息,又故作矜持,俨然一副怀春少女欲
言又止的娇羞模样。房东老妇拿着诗笺回到王偁房中,向林鸿道贺说:“张
家小姐自长成以来,投诗词为媒的不下百人,从未见她答复,公子你这可得
破天荒的第一回呀#林鸿自然是喜出望外,厚赏了老妇,急忙展开诗笺读,
聪慧达情的他,对红桥的心意自然领会殆尽,马上又写下一首诗,清房东老


妇再次传送:
云娥酷似董娇娆,每到春来恨未消;
谁知蓬山天样远,画栏咫尺是红桥。
王偁在张家紧邻住了数月,却总是飓尺天涯,无以传情。林鸿虽然在

诗中感叹与红桥相隔“天样远”,但因有了房东老妇的殷勤传书,他与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