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好习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孩子.好习惯-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丽薇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的博士。18岁时,王丽薇本科毕业考入哈工大研究生班,半年后又破格读博士,并提前获得博士学位。她认为:人在事业和生活两方面都完满才好。在专业学习上她勤奋学习,不怕吃苦,她一坐下来学习就是七八个小时。她认为学习和工作要讲求效率,工作与休闲时间要合理,成功的秘诀是事半功倍。她的闲暇是这样度过的:

  每周要坚持读一本专业以外的书。

  每天要听半小时的音乐。音乐对记忆力有帮助,又可以提高修养、锻炼毅力和耐力。

  每周都要有游玩的时间,下棋、打乒乓球、旅游,一个月去两三次歌舞厅,调剂一下生活。

  周末要跟妈妈学做家务。

  ……

  在人们的印象里,好像博士都是戴着深度眼镜,整天抱着一大本厚书,埋头苦读。但是王丽薇的成功却使我们有所启发。闲暇时间利用得当会发现生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促进学习。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学会驾驭“闲暇时间”,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人生必修课。 
 
理财教育要从小开始 
 
 
 
  2006年04月12日13:50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时代变了,许多事情都会跟着变。在今天的父母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大概和“理财”、“消费”,还有所谓的“财商”等等词汇距离遥远。可如今不同了,经济发展了,家教观念更新了,孩子们手中有钱了,要学着“当家”了!

  可是,孩子乱花钱,消费大手大脚,却成为让许多父母头痛的坏习惯。的确,这种坏习惯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损害人的精神,甚至会形成孩子成长的致命缺陷。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有不少中国孩子的高消费和乱消费,比发达国家的孩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1994年3月26日《参考消息》发表日本《产经新闻》记者高梨美穗子的报道《中国“小贵族”在日本》,说一群广东私立学校的孩子,在东京等地大把大把花钱,平均开支约2。5万人民币!这令号称世界首富的日本人都为之震惊,成为日本街谈巷议的话题。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诸多关于少年儿童消费的调查研究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社会现实:在我国城市家庭中,孩子的消费水平高于父母。在相当多的家庭,少年儿童消费水平高于家庭人均消费水平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偏重子女的消费模式成为当今家庭消费的一个突出特点,孩子们不仅在高消费,而且在家庭消费决策中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位六年级的小学生的母亲说:“我们小的时候,花钱买什么东西全听大人的。现在可不那么简单了,孩子们见多识广,什么牌子好,什么款式新颖比大人都明白。我要是自作主张给他买什么穿的用的,八成不对心思。所以现在我们家成了大人花钱,孩子拿主意。大人跟着孩子走。”

  有的父母说,孩子当时吵吵闹闹要买的东西,过了几天就不再新鲜,甚至他们自己也会奇怪:“是我要买的吗?怎么一点都不喜欢了呢?”一两回的浪费也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是成人都难做到每一分钱都合理利用。问题是,长此以往,孩子形成了花钱不过脑子、想什么要什么的不良习惯,就不是小问题了。

  和大人不同,儿童购买商品的经验很少,也更容易受冲动情绪的支配,不能很好地考虑自己所做事情的实际效果,因而常常会一时兴起嚷着买这买那。帮助孩子养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是每一位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些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从儿童开始的理财教育。在美国,教育者把理财教育看作是“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以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了少年儿童整个教育过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里,逐渐形成了孩子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

  理财能力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它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

  怎样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我的教育建议是:

  给孩子零用钱要适当。给过多零用钱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父母要注意,零用钱的发放应该有一定的制度,即多长时间发一次,每次给多少,应该和孩子明确交代清楚,并严格执行。一般来说,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发放零用钱的周期不宜过长,以一周左右为宜。不能对孩子的零用钱不闻不问,要培养孩子计划消费的好习惯,让孩子准备一个记账本,随时记下自己的消费情况,到周末时和孩子一起讨论总结。

  教孩子“识钱”。年龄小的孩子虽然已经认识钱,但并不懂得钱的真正价值,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钱的作用形成正确认识。如带孩子上街购物时,让孩子计算5元钱可以买多少样东西,从而认识钱的真正的价值。

  教孩子“存钱”。孩子年龄小,做事还不大具有计划性,父母们要帮助孩子学会储蓄,并有计划地使用储蓄的钱。美国有一本畅销书叫作《钱并不是长在树上的》,作者提出,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钱存在三个罐子里,第一个罐子里的钱用于日常开销,买一些必需品;第二个罐子里的钱用于短期储蓄,买一些较贵的物品;第三个罐子里的钱则长期存在银行里。可以在银行以孩子的名义开一个账户,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名字在存折上变成铅字时,会感到自己长大了。

  引导孩子有计划地使用钱。现在的孩子大多存在这样的一个毛病,就是父母给多少钱就花多少钱,花完了又跟父母要,花钱很没有节制性。所以,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制定出一个消费计划,并对孩子进行监督、检查。

  带孩子购物,向孩子示范明智的消费。一位父亲曾带着6岁的孩子逛了3家商店,目的是为了买一辆物美价廉的自行车。最后,父亲把省下来的10元钱买了一个孩子向往已久的乒乓球拍。这位父亲的做法很聪明,他的行为给孩子做了很好的示范,使孩子了解了什么是价格差,什么是明智消费。这样,孩子在自己支配钱的时候,也会货比三家,注意节俭。

  让孩子当一回家。父母可以把家庭日常收支算一算,每天的生活费是多少钱,然后把这笔钱交给孩子,让孩子当几天家。孩子拿到钱可能刚开始很新奇,会想着吃麦当劳、吃烧鸡,结果钱要超支,孩子会着急,之后就会去买最便宜的菜,吃咸菜吃馒头。只要孩子经过这么一次体验,他就能知道当家的不容易,当家要精打细算,既要计划还要节约。

  避免频繁的物质奖励。许多父母都喜欢在孩子表现不错的时候对他们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但如果物质奖励过于频繁,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任何事情都应该得到物质上的回报,这可能会让孩子养成注重物质享受的习惯。

  相关链接

  美国教育专家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了他们应了解的消费常识:1~3岁能辨别不同硬币和纸币的价值;4岁能懂得不能见什么买什么;5岁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能区别不同面值的一些钱;7岁能学会看简单的价目表;8岁能知道把钱存到储蓄账户上;9岁能自己安排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10岁懂得节约的意义;11岁知道从电视中了解有关的广告;12岁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常用术语等等。 
 
带孩子走研究型学习之路 
 
 
 
  2006年04月12日13:52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来源于什么?来源于不断地学习。因此,人们常说新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四大知识支柱。其中,在“学会求知”中提出了学习的新概念,即学会管理知识和提高处理信息能力,也就是倡导研究型学习。

  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非常支持她走研究型学习之路。女儿真正尝试着走这样的路是从高二暑假开始的。按说,对于一个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来说,哪里还有时间去做研究?把心思全用在功课上还怕不够呢。但是我却固执地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热爱学习,而不是过度学习。所以,我希望女儿能有机会研究她感兴趣的东西。

  在一次外出讲学的路上,我遇到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特级教师韩军。他和我聊起了云舟网,说那是清华人为中学生办的研究型学习网。

  我顿时兴奋起来,如果女儿参加云舟网活动,融入一个新的学习团体,不就进入了现代频道了吗?再说,女儿是网络高手,还有自己的网页呢。在韩军老师的推荐下,女儿成了清华云舟网的学员,并经常上网与师生们讨论问题。在新的领域,女儿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她在讨论中相继发表了一些评论,如《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而不是工具》、《文学是我们飞翔的翅膀》、《世俗如潮,诗魂何在》等等,并受到北京大学著名文学教授曹文轩先生的好评。然而,女儿仍感到落后于同龄人,总想突破自己。

  这时,我给她提了个建议,希望她利用到日本民宿的机会,做一项调查研究,了解日本青少年某方面的真实情况,并把了解到的情况写成研究报告。后来,女儿告诉我,她对我写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有不同看法,希望到日本青少年中做些调查,然后进行比较研究。我当即表示支持,并为女儿请了老师教她设计问卷和抽样方法。

  我一直为女儿担心,如此复杂的社会调查技术,一个高二学生能够掌握得了吗?又是这么短促的时间,又是到外国去发放问题,会不会乱了套?但我很快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女儿充满自信地设计着问卷,甚至还轻松愉快。坦白地说,我做了这么多年的研究,主要是做策划、分析和写作、审稿,很少具体设计问卷。所以,我不能不对女儿刮目相看。

  更让我欣慰的是女儿的感慨。当我赞扬她走上了研究型学习之路的时候,她的话让我思考。她说:“这就叫研究型学习啊?太有意思啦!如果天天这样学习,我们学生谁都不会厌学!”

  经过一番奋斗,女儿写出了两万字的《中日中小学生勤苦状况对比研究报告》,发表在2001年第3期《中国青年研究》杂志上。另外,她还写了9000字的长文,题为《我眼中的日本同龄人》,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上。此文一出,引起强烈反响,《作家文摘》、《青岛晚报》、《海口晚报》及多家网站纷纷转载并讨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节目组,甚至来我们家中做专题讨论。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感到,引导孩子走上研究型学习之路,实在是好处多多。女儿在研究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抽样原则、访谈、对问卷进行分析处理、看数据报告、查阅数据等,这些知识如果都在课堂上讲授,也许她会对那些枯燥的数字和方法感到厌倦,但因为这是她自己选择的题目,便有了内动力,做起来特别起劲。更奇妙的是,高三的那个寒假里,女儿既在补习功课,又要继续把研究做完,还出版了《成长悟语》一书,这也间接地缓解了高考的压力。

  我想,《成长悟语》的出版是女儿成长中的一个坚实的脚印,是她走上研究型学习之路的一个良好开端,可能对她未来的选择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就足够了。

  引导孩子走上研究型学习之路,真正懂得“求知”的学问,我的教育建议是:

  研究题目最好由孩子自己选择。孩子的研究型学习应以趣味为主。应当允许并鼓励孩子自主选择研究题目,父母不要加入太多的意见,可以在孩子选择的前提下给些建议和帮助。研究题目没有大小好坏之分,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题目,父母都可以鼓励孩子试试。

  给孩子提供一些实现课题研究的途径,但不要代替孩子去做。也许孩子提出的课题研究项目有些不切实际,甚至异想天开,父母或教师不要斥责孩子,不可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相反,应教会孩子一些做研究的方法,教他们如何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寻找资料,如何把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何进行抽样调查,等等。父母如果指导不了,可以另请人指导,但目的只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千万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