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花的身体:服装文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花的身体:服装文明-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库雷热和妻子巴利耶(Coqueline Barriere)都曾经是西班牙设计师巴伦夏加的的门徒,在那里他们学到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能够将目光从琐碎的装饰细节上移开,从而在整体上把握设计的效果。所以库雷热的作品和夏奈尔有些相似,常从经典男装借用灵感,线条简洁,款式单纯而抽象。

曾经当过飞行员的库雷热对天空和未来有着明显的向往,1965年推出的“白色梦幻”系列当看作是这一情结的外化结果。这些采用白色和明快浅色面料设计的服装,具有宇宙航行服的显著特征,帽子、眼镜和手套也都与之相配,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神秘感和未来感,成为开一代简约风尚的超前样板。

  他的迷你裙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几何形的裁剪加上白色塑胶的靴子,裙子有时还采用了塑料片和金属片做装饰,这样的衣服穿起来虽然有些不自在,但仍然赢得了少女们狂热的追捧。

  “宇宙时装”为库雷热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但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由于这些服装既符合市场的需求,又易于模仿,所以他的设计在被抄袭的倒霉时装中,总是位列榜首。这一切让库雷热十分心烦却又无计可施,盛怒之下他将责任推到媒体身上,指责他们是抄袭风的始作俑者。无所不能的媒体立刻给予回击:他的作品连续两年遭到传媒的全面封杀,人们再也休想从报纸或杂志上“偷看”他的衣服了。

  1969年,库雷热推出了自己的第二个系列,主题就叫“未来时装”(Couture Future)。“未来时装”体现了一种轻盈的运动感,以针织面料制成的紧身装包括了弹力紧身裤和紧身连衣裤等,这种十分贴身的装束事实上是他个人爱好的又一次外露,他说他真正想设计的其实是运动装,因为自己就是一个登山爱好者。强烈的个人偏好使他最终认为只有长裤才能让女性得到完全的自由,于是迷你裙在他那里很快就过时了。

  4、 人民的皮尔·卡丹

  人民的皮尔·卡丹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着为人民服务的。如今花上几百块钱(人民币)就能买到“皮尔·卡丹”的人再也不会想到,仅仅50年前,他的一套高级定制时装竟要卖到一、二百万法郎。

  曾经独领风骚于潮头浪尖的“皮尔·卡丹”,如今在一些专业人士的眼里,颇有一些晚节不保的低劣与泛滥。他的越来越大众化的成衣设计使他的声望江河日下,且再无回头之日。也许真的是大批复制的成衣害了他?但如果我们知道他从那些特许经营者身上赚了多少钱,就不一定会那么想了。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他过去的辉煌吧。

  1922年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皮尔·卡丹在他2岁那年随父亲移居法国,23岁投奔到设计师帕奎恩门下。此后他又在斯基亚帕雷里的时装店和迪奥公司打过工,直到1950年买下一家缝纫工厂,才开始自己的独立设计。

  1953年,他设计的第一个春季时装系列,以对当时时装霸主迪奥和巴伦夏加设计风格的反判,而赢得世人的注意。1958年,又设计出国际上第一个无性别服装系列(unisex collection),为那些希望从传统性观念中走出来的年轻人找到新的表达方式。不过这些和他日后的作为比起来,显然并不算什么。

皮尔·卡丹真正的成功是在他和商业联姻之后。1959年,他设计了法国第一个批量生产的成衣时装系列,这些在英语中被称为ready…made的产品,在当时的法语中还没有相应的词。他的这一举动不仅打破了小批量的高级时装市场,使时装观念进入普通人的视野,同时也摧毁了传统时装的运行体系。对此,法国时装辛迪加(Chambre Syndicale)忍无可忍,愤而革除了他的会员资格。但他的成衣观念却在美国市场得到强大的支持,并迅速演变成世界范围内的服饰主流。法国人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并创造出一个新名词“pret…a…porter”欢迎“皮尔·卡丹”的回归。时装从此开始了它两条腿走路的历程:或者保持它高不可攀的地位,仅仅为一小撮人服务;或者将时装的样板送进机器,以大批量的产出来满足普罗大众的需要。

  皮尔·卡丹的名字和他铺天盖地的成衣一道撒向大地,他的产品迅速冲破服装的范畴,扩大到玻璃制品以及包括收音机、咖啡壶、时钟、玩具、地毯、涂料、巧克力甚至卫生纸在内的其它产品,此外他还设计过私人飞机和豪华汽车,香水和化妆品当然更不可能逃过他的视野。

  1980年代,皮尔·卡丹已经开始以一个商人的形象游走于世界各地,他的特许经营商家达到了800多个,其中竟包括一个生产斯库巴潜水设备的厂家。品牌的无节制滥用使他的形象一落千丈。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商业敏感度,1979年中国大陆刚刚开放,他即已设计出一系列中国题材的服装,所以1980年以后,他的产品在中国大陆可谓长驱直入,其仍然停留在早期风格的成衣产品,使中国人一度认为法国时装就是那种线条很硬的呢子套装。

  尽管皮尔·卡丹的影响已被众多滑稽可笑的特许产品蚕食殆尽,但他为服装发展做出的贡献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其早期采用雕刻般的方式裁剪和缝制的“宇宙服”、“铸模式线形”等时装,已成为工业革命时代的经典象征。此外,他还发明了一种布面上起绒的面料,叫“卡丁布”,这种即便糅在一起也不会皱的面料曾经得到十分广泛的运用。更重要的是,他给男人设计的尼赫鲁式上装被当时的“披头士”相中后,迅速成为1960年代最为流行的穿着并影响至今,当然,如果再配上高翻领的毛衣和短短的络腮胡子,就更地道了。

  5、纪梵希与赫本

  1952年,当25岁的纪梵希(Hebert de Givenchy)在巴黎创立自己的时装店时,正值迪奥的新形象风靡欧美,而纪梵希和他的精神导师巴伦夏加却另有一番看法,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新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女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是一样,随着乘飞机出差或旅行的机会,她们的形象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纪梵希首次推出的个人系列是简单的白色棉布衬衫,衣袖上装饰着夸张的荷叶边。此外他还创造了两件套晚装:无肩带的贴身上衣,配外套和长裤或日间裙,成为端庄舒适的日装;到了晚上,配上华丽高贵的半截长裙,就变成风情万种的晚装。这种线条简洁、制作精良、富有现代感的时装一经亮相,立刻受到美国人的欢迎。这其中便包括了好莱坞的当红影星奥黛丽·赫本,这个因一部《罗马假日》而闻名全球的女人,曾用该片的部分片筹买了一件纪梵希大衣。

  纪梵希擅用夸张的色彩,而服装的造型则相当简洁,这从某种意义上回复了高级时装的典雅与高贵,但同时又赋予时装以时代的新意。这或许正是赫本对他情有独钟的原因。1953年,赫本开始主演她的第二部影片《Sabrina》,想请纪梵希为她设计戏服,但当时的纪梵希正处于秋冬季时装展的最后冲刺阶段,根本不可能专门为谁设计服装。于是赫本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从他上一季的设计中挑选。纪梵希欣然同意。

  赫本选中的是一套深灰色的羊毛套裙,这是影片中女主角从巴黎学成归来后的第一次亮相,其脱胎换骨的造型不仅让片中的男主角神魂颠倒,也让观众大饱了眼福。赫本挑选的第二件衣服,是一袭白色丝绸上绣黑花的无肩带晚装,当片中的女主角穿着它出现在男主角家盛大豪华的派对上,其美丽纯洁的气质在这款晚装的衬托下,显得愈发超凡脱俗,令所有在场的女人黯然失色。这款晚装也随之成为好莱坞历史上最重要的戏服之一。

  更让亿万女影迷心醉神迷的,是这部电影中的第三件纪梵希出品:一件黑色鸡尾酒裙,肩带上饰有两只小蝴蝶,俏丽而经典。这条裙子随着赫本的身影一经出现,立刻成为女人们的新宠,以至于随后的几十年中不断地被复制和模仿。从顶级名牌到大众品牌,随处可见这一样式的翻版。

  赫本与纪梵希在《Sabrina》中的首次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此后长达数十年的友谊中,这对时装天才和超级明星的梦幻组合,一直是时尚界津津乐道的话题。此外,辛普森、肯尼迪·杰奎琳、格蕾丝·凯莉等对纪梵希的偏爱,也使她们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纪梵希时装的义务布道者。

  不过,纪梵希并不是那种善于制造新闻的人,不仅如此,他还效仿他的精神偶像巴伦夏加,拒绝记者采访自己的时装发布。这让那些自命无冕之王的家伙十分恼火,因为当他们在8个星期之后看到他的作品时,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舆论上拿他怎么样了。

  其结果可想而知,媒体开始了对他的联手封杀。然而事有凑巧,适逢这年迪奥去世,巴伦夏加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时装大师,对于这样的人物,媒体只好忍气吞声。而纪梵希作为他的挚友与弟子,其作品也得到了捆绑式的报道与评介。

1995年,纪梵希在他的最后一个时装展后宣告退休。对此,伊夫·圣·洛朗在写给他的信里这样说到:“我理解你离开时装的决定,但我仍然为你的离开难过不已。因为在这个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相去甚远的、变幻莫测的时代,你是时装的最后一个灯塔。”

  纪梵希在那些世界顶级女富豪、社交名媛为他举行的告别宴会上,向媒体透露了自己成功的秘诀:“我热爱时装,我喜欢和这些女士们合作,她们都是我的朋友。现在,许多设计师连为顾客量试衣都省略了。高级订制时装的设计师,是应该到场为顾客度身试衣、并给予顾客建议的。如果你给予顾客你的才华和服务的质量,她们会非常忠实于你的。为什么45年来,我一直拥有Petrie家族、Whitney家族、梅隆家族和Bass家族的女士们作为顾客?因为,当她们来订制衣服的时候,我总是在场。我的精力不在为取悦传媒而制造新闻上。”

  6、乔治·阿玛尼的柔软肩膀

  作为商业上最成功的意大利品牌,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的名字自1970年代以来一直与优雅、简洁、含蓄这样的词汇连在一起。他的鹰形商标不仅出现在男女装上,也出现在童装、牛仔装、滑雪服、内衣、太阳镜、珠宝、手表、香水甚至鞋袜上。这位靠“做衣服”起家的亿万富翁,如今在33个国家拥有53家Giorgio Armani店、6个Le Collezioni店、129家Empoeio Armani店、48家A/X Armanil Exchang专卖店、4家Armani牛仔专卖店、和两家Armani Junior店。毫无疑问,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完全有理由花上300万美元在海边建一所“朴素的房间”——为的只是每个月在那里小憩几天。

  1934年出生于米兰以南56公里处一个中产之家的阿玛尼,成年后的第一个愿望是想当医生。之所以后来干起了风马牛不相及的“裁缝”行当,是因为他大学毕业后服过一段时间的兵役,在战地医院工作的经历使他明白,真正的医学和他想像中的是两回事。而做衣服,那就要简单多了,而且,富于美感。

  1954年,他在拉·瑞那桑德(La Rinascente)百货商店找到工作,干点为橱窗设计师打下手,或采购之类的活计。后来有机会进入著名的塞路蒂(Nino Cerutti)男装公司,做起了设计师。对于阿玛尼后来的发展而言,这份工作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帮助阿玛尼完成了对定制服装生产工序的了解,并体会到面料在时装中的巨大价值。

  从1954年到1974年那个叫阿玛尼的男人都干了些什么?恐怕谁也说不清。但不管怎么说,用20年的时间来准备一场个人发布会似乎太长了一点。好在这次在米兰举行的表演很成功,椐意大利著名时尚评论安娜·平姬(Anna Piaggi)的估计,阿玛尼的第一个设计系列便创造了大约60000英镑的利润。于是,Giorgio Armani公司在第二年宣告成立。

阿玛尼早期最重要的革新,是对传统箱形男上衣的重构,他去掉衬里,移动了纽扣的位置,改变了袖窿的曲线,使用更加轻柔的面料以及全新的悬垂手法加以制作,使之穿起来更加的舒适、随意和性感。

  在时装界,阿玛尼的勤勉以及清教徒般的生活方式与他的设计一样著名。这个完美主义的身体力行者,总是以看似休闲实则一丝不乱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场合:海军蓝的开司米开衫,配简单的T恤和卡其布裤子,灰色的头发梳得十分整洁。他既不吸烟也不喝酒,据说连用餐的刀叉都是层层包裹好的。对手下的工作人员也十分地严苛:不许涂指甲油,绝对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