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 好孩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父母 好孩子-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是从小看来的,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老人,发展到爱别人的老人;爱自己的孩子,发展到爱别人的孩子,这是人间爱的需要。我们做妈妈的正应该用自己爱妈妈、爱婆母的行为教育孩子怎样去爱别人。    
    三、缺少教养、不讲公德的妈妈    
    “家长行为”,说到底是“社会行为”。    
    父母的行为,每天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引导和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就目前小学生而言,由于少数家长    
    的“社会行为”的误导,使孩子长期耳濡目染,形成“定型思维”,其“阴影”在孩子心头    
    筑巢栖息,驱之不去。    
    据调查,家长对孩子影响最坏的行为有:    
    夫妻吵架,互不相容。有些年轻气盛、个性极强的夫妻,平素相敬如宾,一旦失和,便大动干戈,各不相让,互相谩骂。这种最不负责任的“社会行为”,深深刻进孩子的大脑,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    
    公共场所,不守公德。有的家长不拘小节,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随地吐痰、擤鼻涕、抢座位、跨越栏杆、摘花草……其行为完全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相悖。这些不经意的行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小便埋下了目无法纪、危害社会公德和秩序的“种子”。    
    邻里相处,举措失当。有的父母不善于和邻居和睦相处,常常因小事耿耿于怀,指桑骂槐,恶语相对,有的还去伤害人家……孩子慢慢地便会上行下效,到处欺凌弱小,大耍无赖,养成霸气。    
    怀疑一切,不满社会。由于不正之风的影响,有些家长愤世嫉俗,把社会看得一团漆黑,在茶余饭后大谈“走后门”之道:“有钱有权好办事,无钱无权干瞪眼”;“朝中有人好做官,要想当官找靠山”……这些偏激思想,一旦进入了孩子的心灵,就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孩子的“权力欲”和“金钱欲”。年轻父母“怀疑一切”的心理不计场合、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使他们自食其果,导致家长权威的削弱,孩子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诲常常不当回事,有抵触情绪,影响孩子正常的身心健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祖国的明天,每一个家庭实际上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培养教育祖国下一代的责任。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出息、有作为的人,有各种条件、因素和方式,但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家长自身的表率作用。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那么这个家庭就是一个幸福的、有希望的家庭。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安定祥和,充满朝气。    
    


第一部分:认识我们自己家庭亮起的“红灯”

    6.走出语言误区    
    ——家庭亮起的“红灯”    
      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正信息;否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负信息。    
    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家庭语言是一种最有影响力和渗透力的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笔下的妈妈和一些儿童教育专家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一代年轻的妈妈使用最多的不良语    
    言有三种,我们将这些语言称为“家庭红灯”。    
    一、否定词    
    孩子们在家每天所听到的、妈妈常讲的词语中,由“不”组成的否定词为最多:“不许”、    
    “不能”、“不要”、“不可以”……有个孩子在一篇名叫《不许妈妈》的作文中,写了妈妈讲的很多很多“不许”的语言:“不许淘气”、“不许玩沙子”、“不许晚回来”、“不许去同学家”、“不许看电视”、“不许乱花钱”……    
    这种家庭的子女教育是由一连串的“不许”组成的,家长像警察似的,他们的任务是不断向孩子亮起红灯。可是,准许干什么,家长又没说。于是孩子只有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受指责。    
    二、限制词    
    “应该”、“必须”是妈妈常用的词。这是表达主观愿望、主观想象的词。妈妈强调的只是自己的主观愿望,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客观存在,用一种强硬的态度让孩子进入某种规定的位置,并按家长的设计修剪孩子。其结果,孩子常常陷入不知所措之中,极大地影响了孩子思维的发展。    
    三、挑剔词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挑剔词比激励词的用量多好几倍。许多家长几乎是不停地去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并及时拉出来进行施教,以为只有把孩子的缺点说出来才能使孩子获得帮助和改变。基于这样一种教育思想,中国家长对孩子使用各种挑剔的语言时毫不犹豫、决不心软。其中最常用的有“太笨”、“不成”、“太差劲”等等。这些消极的词,完全是一种“负信息”,强化了孩子的弱点,最终是让孩子以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    
    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一定结出“爱”的果子;恶的语言多了,会结出“恶”的果子。肯定的话,是孩子成长的正信息;否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负信息。    
    家庭亮起的“红灯”,使孩子觉得很累很烦,使他们觉得整天生活在噪声中。父母每天用不变的腔调、老掉牙的语言,和一连串的否定词、限制词、挑剔词进行说教,令孩子们感到生活索然无味。    
    其实,在家庭中,真正的“红灯”,是应该禁止不利于家庭精神文明建设的语言。    
    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忌语”,我想,家庭成员间也应有一些“忌语”。    
    只有讲文明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讲文明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出言不逊、打架骂人,你是否查查自己?如果你的孩子不守秩序、不讲公德,你也要查查自己;如果你的孩子出口伤人、不讲礼貌,你还要查查自己……    
    “您好”“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打扰您了”“谢谢您的帮助”等礼貌用语,不仅小孩子要学会,我们做父母的更要学会。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讲过:“今日的儿童转眼即青年,稍不注意就难补救了。”因此,就青少年的成长而言,“重要的是教育父母”,不知年轻的妈妈们是否认同这个说法?    
    


第二部分:了解我们的孩子孤独的“小蚂蚁”

    孩子也是一本无字的书。书的每一页,浸透着妈妈的心血,凝聚着妈妈的爱。年轻的妈妈,每天翻动着它,却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    
    孩子抱本《机器猫》,看得捧腹大笑,笑得妈妈莫名其妙。问孩子笑什么,孩子递过书:“您自己看,特逗!”妈妈接过书,看了两三遍,却怎么也笑不起来。因为自己根本看不明白!    
    年轻的妈妈整天教孩子说话,孩子一天天长大,会说好多话。可妈妈却痛苦地发现:孩子和自己的话越来越少,少得令人心寒。“孩子,吃饱了吗?”“饱了。”“还吃吗?”“不吃了。”“再吃点,省得一会儿饿。”“烦不烦!”    
    孩子上了高年级或进入中学,和父母干脆“没话”了。    
    年轻的妈妈好困惑,好难过。究竟是谁出了问题?自己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全为了这孩子,孩子为什么会远离自己?    
    对于这一点,着急、难过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今天,孩子这本书,的确很难懂。这是一本我们中华民族从未读过的书,书名叫《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    
    这一代孩子成长的环境,与我们当年成长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中国第一代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他们在业余时间里接触电子媒体的兴趣,已经大大超过接触印刷媒体;他们的一点空余时间,大部分是在家庭的课桌或电视机、游戏机旁度过的;他们没有时间与父母交谈,一家人坐在一起进餐的时光,又成为“家庭法庭”的“开庭”时间,孩子要接受父母对考分的一次次质问,对坏成绩的一次次“声讨”……    
    于是,“冷战”一次次出现,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一天天在加深。    
    改善两代人的关系,成为两代人共同的要求。    
    中国的家庭教育要走出误区,年轻的妈妈爸爸一定要读懂孩子这本书。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是,做法却往往不同:农民日夜思考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么满足庄稼的需要?家长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    
    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一些家长却一味指责孩子,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责任,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地理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家长有没有想到更新教育观念呢?    
    我想,年轻的妈妈一定会做出肯定的回答。    
    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这一代孩子生长的需求吧!    
    1.孩子渴求朋友    
    ——孤独的“小蚂蚁”    
    独生子女的求友愿望比任何一代孩子都强烈。    
    如果你问我:“现在的孩子最缺少什么?”我要直率地告诉你:“知心朋友。”    
    如果你问我:“现在的孩子最需要什么?”我仍要肯定地回答你:“知心朋友。”    
    没有朋友的童年是不幸的。对于这一代独生子女来说,他们孤独的心理比任何一代人都强烈,他们求友的欲望比任何一代人都迫切。    
    这点感受,是我在当“知心姐姐”中体验到的。    
    每次去外地,都会遇到许多感人的事情。让我最难忘的,是去上海开办短期“知心电话”。    
    那一次,电话设在上海团市委办公楼。    
    原先我认为,上海的教育基础好,孩子们课余活动的场所比较多,爸爸妈妈的文化档次也比较高,在家教方面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上海的孩子也不一定会像其他地方的孩子那样踊跃地打来电话。没有预料到的是,当地报纸、电台传出消息后,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打来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来办公楼看“知心姐姐”的小朋友一拨儿接一拨儿,忙得我们饭都顾不上吃。仅仅3天,我们接了553个电话。    
    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我常常从孩子们那一张张笑脸上,看到他们渴望朋友的迫切心情;从那一双双噙满泪花的眼睛里,分明读到他们孤独的心声。很多孩子打给“知心姐姐”的电话,就是为了聊天儿,为了交朋友。    
    孩子们向年轻的妈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孩子需要同龄的伙伴,但是家里没有,于是,他们渴望妈妈做自己的朋友,当他们的“孩子王”,因为妈妈更容易接近孩子,妈妈更爱孩子,也更像孩子。    
    历史就是这样“偏爱”年轻的妈妈,给妈妈压上一副重担: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永远。    
    孩子拥有了你,你才会真正拥有他。    
    


第二部分:了解我们的孩子小孩为什么不爱逛商店

    2.孩子渴求平等    
    ——小孩为什么不爱逛商店    
    蹲下身,和孩子平视,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    
    有一次,我和一位年轻的台湾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聊天儿。他对我讲了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    
    他的女儿3岁,跟他是好朋友。可他发现,女儿最不爱逛商店,每次领她去商店,她总是哭着闹着不愿进。    
    这位年轻的爸爸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小孩子    
    为什么不爱来呢?    
    终于,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一天,他领着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发现,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她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大手。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见角的大书包,时不时地磕碰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    
    “别说孩子了,我都不想再呆下去了。”这位主持人激动起来,“当我把孩子抱起,扛到肩头上,准备离开商店时,孩子突然笑起来,指指点点,不想走了。哇,原来她看见了漂亮的玩具!”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示:我们做儿童工作的,不能总站着,居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