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商战经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跨国公司商战经典-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于这段历史的原因,锡伯族人是非常爱国的。”于瑞先生用这句话
结束了他的回忆。
祖先慷慨悲歌的壮士性格是否会在于伟身上留下痕迹?也许会,但我们
毕竟很难证实。不过,他对远在伊犁那些并不显赫的亲威却一直关照备至。
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贫富分亲戚,这些为人处事的性格是否有助于他在公
司里的经营管理?
1984 年于伟从“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到日本工作考察了一段时期,
这对他成为一名“日本通”,无疑大有帮助。当饭田亮先生在积极寻找中国
合作伙伴时,于伟先生也在寻求事业友人。但是,历史老人不想让他们在八
十年代后期结识,他们的相遇只能是在1992年。
1988年,于伟终于找到了他的第一个日本合作伙伴,不过不是饭田亮先
生的西科姆公司,而是日本阿斯克公司。平心而论,阿斯克公司在于伟人生
道路上起着重大作用。他在30岁时,终于获得一个重要工作平台。男子三十
而立,这句古训真的应验了,从此“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中国高科
技舞台为他腾出一席之地,而且还是非同小可的一片天地。
于伟初出茅庐就是大手笔。就人生轨迹而言,他比大多数30岁同龄人幸
运得多,比当年的饭田亮先生福气要好一些。勤劳勇敢的饭田亮先生 30 岁
时,只有员工4人,资产4万美元,整日必须为公司的生存东奔西走,而于
伟此时已成为北京第一家日本独资公司阿斯克公司负责人,拥资五十万美
元,麾下员工70多名,其中软件硕士,博士,博士后26人,可谓精兵强将,
人才济济。
阿斯克公司为日本著名的电脑软件公司,在国际软件界颇有名气。于伟
作为阿斯克(中国)公司领导人,能够一步到位,获得较高起点,立即跻身
于世界第一流电脑软件行业之中。
他所面临的已是国际前沿科学;他所需要学习的全是日新月异的高科技
技术。崭新的科技世界出现在他的前面,科学殿堂的神秘大门已经向他开启。
但是,从那以后,他的人生道路不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为这支队伍负责,
为他们的前途着想,率领他们在电脑世界里自由驰骋。
随着事业的发展,于伟的视野日益扩大,领导才干也不断提高。这时的
他,应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雄姿英发,风华正茂。
阿斯克公司成立初期,面向日本市场微机和工作站。进行应用软件的研
制及开发。该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汇集了许多来自国内著名高等学府计算机
专业毕业生,他们在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计算机管理信息系
统分析、设计等方面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公司还邀请中日两国专家对员工
进行为期一年严格、系统的专业培训,并先后派出40多名软件开发人员赴日
研修,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制作及商品化进行深入了解。
由于日本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非常严格,阿斯克公司品质管理部中日双
方测试人员对开发出的软件进行严密测试,确保软件准确无误。公司还非常
强调规范性,这是因为大规模的软件开发并非个人行为,需要软件人员之间
相互沟通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此外,公司还一再强化员工的商品意识,使他
们时刻牢记:他们所开发出的软件就是商品,要让非专业人员能够迅速使用,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用户使用方便的原则,其中,包括软件
包装、界面、使用说明等。80年代后期,中国软件市场还不成熟,软件开发整体水平不高。在这种
情况下,阿斯克公司借鉴日本成熟的软件市场开发经验,率先提出质量意识、
规范化要求和商品意识,因而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几年之中,阿斯克公司员
工们开发出20多忡应用软件包,成功打进日本市场,积累了丰富的软件开发
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斯克公司为后来的西科姆公司提供了雄厚的技
术基础和人才基础。
1988年是日本经济平稳发展时期。当时,日本软件市场需求很大,软件
开发人员奇缺,而当时中国国内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由于国内市场限制。英
雄无用武之地。阿斯克公司应运而生,搭桥牵线,使这些计算机人才得以发
挥作用。
但是,人才济济并不意味着事业必定成功。阿斯克公司最大的弊端在于
对日本市场的完全依赖性。从开发前期市场调查一直到后期使用手册的编
写,均由日本方面负责,中国软件人员只从事其中的软件开发工作,从实质
上而言,阿斯克(中国)公司无非只是一个日本公司的软件加工场而已。整
个软件市场完全在日本,企业本身远离市场,企业经营者只不过是内部生产
的管理者。毋庸赘言,这一限制本身就已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危机。
商场的残酷性往往会在人们无法预料的时间里体现出来。如果说,战场
上可能出现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的局面,商战中也时时会重演这种悲剧。
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电脑市场首当其冲,软件行业蒙
受沉重打击,低迷不振。阿斯克公司的日本母公司极不景气,自己无食,焉
能顾及他人?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无法为阿斯克(中国)公司提供加工项目。
对于一家公司而言,长期没有项目,就意味着毁灭。阿斯克公司顿时处于极
度困难之中,业务滑坡,资金短缺,一些员工心灰意懒,辞职离去,东渡日
本,另打天下。谁能想到,赫赫有名的阿斯克公司会在顷刻之间一败涂地?
此次风云突变,对于伟的震撼显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于这位初涉
商场的年轻人来说,经受点挫折并不是一件坏事。失败和教训其实是最好的
良师益友,往往能使人们变得聪明起来。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人们重复过无数次。但是于伟对这句格言的理
解肯定刻骨铭心。阿斯克公司的浮沉使他清醒了,冷静了,成熟了。世上绝
无长胜将军,而遭遇过失败痛苦的将军,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这次沉痛的教训使他获益非浅。于伟经常以阿斯克的前车之鉴来提醒自
己,激励部下,切莫重蹈复辙。他在企业决策方面,经营管理方面,更为全
面,周到,慎重,细致。诚然,长胜将军不易当。但是,长败将军却是万万
做不得的。不过,这种谨慎却从来不曾使他畏手畏脚,前怕狼,后怕虎。他
在捕捉商机方面的敏捷,果断,在商业决策方面的坚毅,迅速,依然如故,
丝毫不受影响。毕竟,他曾经是个军人,魄力和决断永远是他性格中的一部
分。
阿斯克公司的前车之鉴使于伟获得三点启示:
Ⅰ。一家公司必须拥有自己的市场;没有市场的公司是决然没有生命力
的。
Ⅱ。公司必须分散风险;不能经受市场低谷考验的公司是没有前途的公
司。
Ⅲ。 公司主要决策权应该掌握在了解中国市场的经营者手里。任何错误
指挥均将葬送公司前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知是谁说过,生活是不会令
人绝望的,只要你真诚地热爱她。正当阿斯克公司前途渺茫,去向不定时,
饭田亮先生出现在中国北京。
二、高级主管本土化
在这本书里,我们写的是一家跨国公司,但我们竭力探索的却是人,那
些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具有七情六欲的男男女女,以及他们的思想和行
为。正是这些活生生的人,利用跨国公司这一平台和载体,日夜奋战,绞尽
脑汁,煞费苦心;正是他们的聪明和才智,使得跨国公司这一庞大机器能够
不断运转,并作为科技发展的龙头,推动人类经济的发展。
在前面的篇章里,我们描述了饭田亮先生的人生轨迹,在一定意义上,
这就是西科姆公司发展的道路;我们也展示了于伟先生的商海生涯;由于命
运的安排,他似乎命中注定,要和西科姆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视察,使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
段。当日本市场不景气时,中国大地却一片欣欣向荣,到处生机勃勃。就在
这时,饭田亮先生决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电子报”在一篇专访中写道:“……此时,西科姆集团也正在寻
找进入中国市场的途径。经日本友人促成,饭田亮与于伟终于会晤了,促膝
长谈,两人相见恨晚,饭田亮先生毅然决定收购北京阿斯克公司全部股份,
重新组建成西科姆(中国)有限公司。”
这是一项重大的决策,充分体现饭田亮先生的雄才大略和具有前瞻性的
战略眼光。从此,西科姆集团开始真正出现在中国经济的雄壮舞台上,并扮
演了一个相当有份量的角色。
在这次会谈中,饭田亮先生还做出几项异常重要的决定,对西科姆公司
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由于伟先生出任西科姆(中国)有限
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由一名中国人担任日本独资公司总经理,这在当时,
乃至现在,似乎都是绝无仅有的。主要管理干部从公司开创初期就已本土化
的措施,使得西科姆公司不需要任何熟悉、了解中国市场的过程,立即以很
快的速度,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轨道上,迅速前进。第二;保留阿斯克公司中
计算机技术人员队伍,使西科姆公司在发展电子保安事业的同时,能够在中
国系统集成领域里纵横驰骋,不断发展。
在饭田亮先生和于伟先生会晤的进程中,那位促成会见的日本友人是
谁?他现在在哪里?
我们在采访过程中,终于了解到,原先阿斯克公司的中国通彼原令先生
担任了穿针引线的使命。
彼原令先生在青年时代极富幻想。他于1970年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
还只是个普通的日本大学生;由于当时不少日本青年在闹罢课,造政府反,
听说中国在搞文化大革命,学生们戴着红袖箍在造反,他就跑到中国来串联,
想和“红卫兵小将”交流造反经验。他在大学里读的是中国文学专业,四年
大学生活,有三年在罢课造反中渡过。这种串联的结果不言而喻,造反的激
情荡然无存,学业倒是荒废了不少。
大学毕业之后,筱原令到一家美国公司工作,后来去了“淘金热”的美
国硅谷,创办了一家半导体元件研制公司。1988年,受阿斯克公司委托,他再次来到中国。 1992年,由于日本阿斯克公司经营不善,巨额贷款无法偿还。
为了收缩资本,不得不把阿斯克(中国)公司卖掉。筱原令先生东奔西走,
与许多日本公司进行联系,西科姆公司立即表现出强烈的意愿,双方一拍即
合,马上成交。
彼原令后来一直对阿斯克公司具有怀旧情结。1995年他曾经说过:“以
前的阿斯克公司只有60个人,所有职员都是在日本经过严格培训,继承了日
本一整套规范的工作方式。那时大家干劲十足,非常敬业,相处得也很融洽,
就象一个大家庭。现在的西科姆,人员是以前的好几倍。各部门干各部门的
事情,交流很少,已经没有家庭的气氛了。”
现在,彼原令先生已不在西科姆公司工作。但是,公司里不少员工仍然
时时想起这位中国通。毕竟,他曾经为西科姆公司的建立作出不可磨灭的功
勋。
从1992年开始,坚冰已经打破,航道业已畅通。西科姆公司终于鸣笛启
程,扬帆出航,乘长风,破万里浪,在中国取得迅猛发展。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首先将面临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国与中国之间在
社会制度,经济规律,管理模式,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尽管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极大优势,但是,如果没
有精明干练的管理人员,所有的优势将无法得以发挥。
通常,跨国公司在中国公司的总经理人选可有以下几种选择:
一是由总部直接委派外籍人士担任;他们的长处在于熟悉总公司情况,
有利于贯彻总部意图,坚决执行总公司计划。但是,他们往往不了解中国市
场的实际情况,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新的市场特点。目前,日
本跨国公司在中国所设立的独资公司基本上由日本人担任总经理。
第二种选择是任命在欧美国家居住过多年的香港、台湾或新加坡人士担
任总经理。他们的优点是没有语言障碍,比道地的老外要了解中国国情,且
又熟练掌握发达国家的成功管理经验,适应中国市场的能力较强。近几年来,
欧美不少跨国公司的中国公司总经理已由这些人士出任。一些来自台湾的高
级管理人员在北京的跨国公司之中,很有名气。
由于中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受到全球厂商注目,不少跨国公司通过利用台
湾分公司的资源与人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