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备忘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情备忘录-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洋务运动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中体西用〃上,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体〃,是坚持传统腐朽的封建制度,而〃用〃为西方的先进技术。〃西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中用〃。专制的政治制度是中国的根,如果不改变腐朽的封建根系,从西方复制过来的再好的枝叶也最终归于衰落。

  在洋务派的主导下,中国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

  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新式教育、新思想、铁路、重工业等影响后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科学技术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但是,中国的封建体制素来是〃各朝各代,官是大而强,民是小而弱的〃,洋务运动亦是如此。部分政府官员主导的洋务运动,基本特点是不计成本,不讲效率,以大量投入资金的方式修出铁路,造出洋枪洋炮,从长远看并不经济。中国的〃师夷长技〃很难在短时间内产业化。这种不计成本的生产,只能生产出少数产品,却不能批量生产,这大大增加了中国作战的风险系数。

  持续了30余年的洋务运动,最后随着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而破产。在封建政治体制框架下下,任何与封建传统意志相违背的进步,哪怕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政治制度,也会遭遇强大的阻力。

  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挫折。〃师夷长技以制夷〃最终没有把中国带上强国富民的坦途。


迥异的中西工业化环境

  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因为我们面对的环境,已经和西方经济起步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

  翻开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左拉的《萌芽》、美国作家德莱赛的《嘉莉妹妹》,可以看到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法国和美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图景。

  工业化人口规模不同。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本土人口只有1千多万人,少于今天的北京和上海。200多年的实践中,只有占世界11。2%的西方发达国家,跻身工业化的行列。而且,他们的工业化进程也是不一而足的。而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这13亿人口需要在50年时间内步入工业化。

  资源环境不同。西方国家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他们的工业化将地球的资源与环境状态推向警戒线。因而,西方国家在工业化之后才遇到资源与环境瓶颈。同时,西方不必为工业化所使用的能源和造成的污染付出过高代价,为成本外化。中国已经丧失了成本外化的机会。中国在工业化之初,就遇到了资源与环境的紧箍咒。由于资源被大量使用,资源的价格与西方国家工业化之初时的价格已是冰火两重天,这意味着中国将付出更多的工业化成本;在环境上,中国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不仅会威胁到中国自身的生存环境,还会威胁全球的资源与环境。

  社会环境不同。当时的西方国家靠扩张〃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英国可以把罪犯〃出口〃到澳大利亚,可以把失业者〃出口〃到非洲。而在那时的美国,贫富差距大于今天的中国几十倍也没什么问题,因为上千万奴隶和无数华工苦力当时都是合法的。西方的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多元化,也破坏了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生态。

  中国不会也不可能以扩张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只能进行合法的经济贸易扩张。相比之下,中国今天面对的国际竞争条件异常苛刻:出口一个苹果到欧洲,都需通过别人制定的几十种技术指标的检查,其中很多指标纯属贸易保护主义。

  此一时彼一时,中国的工业化环境与西方的工业化环境截然不同,这就决定了照搬西方经济理论会摔跟头。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上,但我们更不能忘了中国这片热土的特殊性。


向左走,向右走?

不流阿根廷的眼泪

  很多西方国家按照他们的理论逻辑,规划了一条通往国家富强的大道。但实践证明,沿着那条逻辑线描绘的走向,并非是一个国家发展强盛的金科玉律。拉美国家在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制定的经济政策,使〃经济拉美化〃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一个制定发展政策失败的代名词。

  2001年,阿根廷这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抢劫浪潮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最终迫使阿根廷内阁集体总辞职。阿根廷总统德拉鲁阿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向国会递交辞呈。总统走后,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1320亿美元的债务,高达18。3%的失业率。

  面对连续萧条和债务累累的阿根廷经济,也许很难有人相信这个拉美小国曾经是二战以前的世界七大工业国之一,处在相当于现在日本的地位。而带领拉美走向失败的正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项共识《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是1989年,由曾任职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约翰o威廉姆森根据西方学者的意见执笔的。雅诺什·科尔奈,是西方在经济转型问题研究上影响很大的一位学者,他有个著名的论断:经济体制不像超市,不能保证得到计划与市场两个世界的最好部分,拼凑起来装入一个篮子里。他认为经济体制不可分割相互替代,只能作为一个整体,其转轨结论就是大爆炸式的激进改革路径。这是〃华盛顿共识〃的代表性观点。

  〃华盛顿共识〃主要包括加强财政纪律、政府开支的转向经济效益高及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进行税制改革、利率市场化、贸易自由化、放松外资限制、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等方面。〃华盛顿共识〃为新自由主义思潮,其延伸出的经济政策也成为发展中国家所奉行的经济铁律。

  20世纪80年代初,拉丁美洲国家就成为〃华盛顿共识〃的试验场,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都进行了所谓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贸易自由化以及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不幸沦为重灾区。例如,阿根廷、乌拉圭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均以失败告终。智利的新自由主义改革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付出了高昂代价,1976至1983年破产企业增加了7倍,银行业几乎崩溃,失业率达30%,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在外债方面,1982年8月,墨西哥无力偿还到期的100亿美元外债,引发了1982-1983年的〃债务危机〃,巴西1999年的债务利息占其出口收入的69。3%,阿根廷在前几年则爆发了由外债引发的〃阿根廷金融危机〃。

  很多拉美国家的经济学家指出,拉美国家这20年经济的停滞和发展质量的下降,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难辞其咎。

  整个拉丁美洲都认为他们被华盛顿抛弃了,《纽约时报》发表了一份来自巴西的报道,〃美国……正在为该地区人们所认为的冷漠付出代价。人们认为,在他们的领导人听从了美国的建议、开放了市场以迎接全球化的短短几年后,美国对横扫该地区的经济危机表现出的却是冷漠……当地的一位民调者兼政治分析师菲利普·诺盖拉说:'当你承诺全球化和自由的市场时,人民激动地想也许繁荣的美国梦很快就快到家来了。'但是,如今这一地区的公众用他的原话说'就像一只咆哮的狗。'〃

  经济和平期,〃华盛顿共识〃尚有用武之地。但一旦经济出现困难动荡,过于开放的市场往往会滋生更多的危险;同时,由于公共政策缺失,市场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政府对经济放任自流,在经济危机来临时,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能力,拉美经济终于〃毁在〃曾经风靡一时的〃华盛顿共识〃上。

  〃华盛顿共识〃并没有使拉美实现经济繁荣的美国梦,反而为拉美制造了悲剧。〃华盛顿共识〃江河日下,显然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拒绝休克疗法

  在西方理论的指导下,俄罗斯为振兴经济实施的休克疗法,是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大规模经济改革,政策实施的结果是导致了俄罗斯经济的倒退。〃休克疗法〃这一医学术语,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o萨克斯引入经济领域。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自1992年1月1日起,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按照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不能同时存在,主张激进式变革,反对渐进式变革。俄罗斯联邦进行经济变革,就必须实施全面而彻底的经济变革,完全摒弃计划经济体制,实施市场经济。〃休克疗法〃是根据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制定的,为激进式变革,主要包括稳定宏观经济、经济自由化和产权私有化三个方面。

  〃华盛顿共识〃的翻版〃休克疗法〃同样复制了悲剧。在长期的指令性价格及商品极度匮乏的形势下骤然放开价格的闸门,导致商品价格飞涨,通货膨胀汹涌而至。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实施不到一年,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

  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有专家估计,俄罗斯人均GDP生产要达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水平,GDP每年保持8%的增长速度也需要15年的时间。

  俄罗斯经济学家格拉济耶夫认为〃休克疗法〃是〃'华盛顿共识'的最野蛮形式〃,把〃休克疗法〃与俄罗斯历史上三大外敌入侵蒙古人入侵、拿破仑入侵、希特勒法西斯入侵放在同一个破坏程度上,认为其带来的经济损失要比希特勒法西斯1941…1945年入侵苏联时造成的损失大一倍还多。

  〃休克疗法〃与当时俄罗斯的国情是格格不入的。国与策,实际上是基于国情的一种智慧,无法因循任何一种现成的理论。在中国,我们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探索一条符合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

  有意思的是,杰弗里·萨克斯,这位休克疗法的创始人,到访中国的时候,对中国评价时说:我觉得中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赢在特色

  有这样一个故事:

  居民马哈蒂尔向片警格林斯潘报案,称家中的东西被偷,小偷是索罗斯。片警格林斯潘告诉他,〃这也不能全怪小偷,都怪你家的锁太好撬了。〃

  〃那怎么不去偷中国和印度?〃

  〃中国和印度的院墙太高了,索罗斯进出不方便。〃

  小偷索罗斯在旁边听了之后,支了一招,〃在他们的院墙上挖几个洞就能解决问题了。〃

  至今,外国资本也没有在中国的院墙上挖出大窟窿来。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金融危机开始爆发,并向地震波一样迅速扩展到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受冲击的国家出现国际支付困难,本国货币的汇率和股票价格指数暴跌,金融体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而中国不断向各国提供援助,更宣布人民币不贬值,这个承诺成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向世界蔓延的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大部分亚洲国家在经济危机中难以自保,位于金融风暴中心地带的中国,成为危机孤岛。但中国顶住重重压力,坚持人民币不升值。与其他国家对资本的放任自流相比,中国对资本账户有着严格的管制,索罗斯很难攻破人民币的铜墙铁壁。而且,金融危机发生时,中国尚未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比重较低,与外在环境的关联度较弱。因而,人民币有了不升值的足够底气。

  中国能够抵挡住亚洲金融危机的侵袭,在于中国稳健的经济发展模式。

  邓小平曾说过,〃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我国的国情是:我们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前无古人的探索和实践。1978年,新旧观念的交锋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形成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自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人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改革开放的30年,最终被证明是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的30年。这30年,能从昨天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全在于起点高、起跳早。若将十一届三中全会放在历史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