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罗斯福传-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中得到多数人赞成。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似乎应验了林赛
的估计:任何摆动将只是暂时的。同时,日本也比较及时地
满足了美国的要求,并道了歉,这使罗斯福在近期内实施制
裁和海军示威行动的理由减弱,他意识到那样将使自己醒目
地跑在公共舆论的前面,从而招致太多的攻击。
  即令如此,这件看似虎头蛇尾地结束的事件却具有长久
的影响。它激发了罗斯福要对日本法西斯采取强硬措施的真
实想法,并加深了对日本法西斯与德、意法西斯同属一丘之
貉的认识,增强了他对于日本法西斯的敌意与戒备心理。他
还确信日本人不久就会犯下类似的罪行,而这会使公众舆论
要求回击。美驻日大使格鲁也认为,此后的美日关系决不会
是宁静的,而发生更多的事件的危险极大。赫尔也认为日本
正变得越来越〃疯狂和危险〃,并且正在与柏林和罗马密切地
协同动作。罗斯福派美国海军代表秘密去伦敦举行英美参议
人员会谈,会谈达成了一项一旦与日本发生战争就采取联合
行动的非正式协议。英国将其主要舰队部署在新加坡,美国
则将把战舰驻扎在珍珠港,双方的海军都可在对方的领海中
自由行动。
  就在〃帕奈号事件〃发生的当天,日军攻陷了中国首都
南京,并血腥屠城数日。侵略者占领某国首都,在世界战争
史上一般被视为该国覆亡的重要标志。但正如毛泽东在《论
持久战》中所论证的那样,此通例不适用于当代的中日战争。
罗斯福政府先前依照惯性思维而作出的中国将要落入日本之
手的预计,却没有实现。相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
中国成为率先有力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象征。1938年1月,日
本近卫首相发表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中日两
国都召回大使,断绝了外交和正面和谈的道路。这种情形促
使罗斯福政府产生了这样的看法,即日本在中国实行的政策
确实反映出日本一谋求控制整个亚洲和太平洋的决心,并且
情况确是如此,而这所涉及的利害关系就远比单纯保持独立
的中国政权要重大得多。同时,1938年的全球军事均势发生
了重大变化。纳粹德国作为一个军事强国的重新崛起,已经
使欧洲危机四伏,并且严重地降低了英、法和荷兰在太平洋
地区的殖民地力量的威慑价值。这样,能够抵抗日本的,就
只剩下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主要的力量源泉了。这就促使罗斯
福对中日战争这个概念有了更深一层意义上的认识。
  美国驻华大使约翰逊在〃帕奈号事件〃后就立即向美国
政府指出,他认为日本人的动机是企图消除〃西方在中国人
中间的一切影响〃。另外,由于美国在中日战争中明显地采取
了无动于衷的态度,国民党领导人或者可能与东京妥协,或
者经过选择去迁就莫斯科的要求,因为苏联开始向国民党提
供贷款和装备。摩根索也向罗斯福指出,目前只有苏联大规
模援助中国抗战这一事实,将有利于共产主义的发展和苏联
对中国的控制。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亚内尔上将在致海军上将
威廉·D·李海的报告中认为,中国的命运、菲律宾以及整个
亚洲未来的经济机会是同一个问题。如果允许日本征服中国,
那就等于放弃亚洲大陆以及对太平洋的控制权。而挫败日本
这种图谋的唯一办法是援助蒋介石,维护他的当权地位,同
时开始对日本进行贸易制裁。美国最重要的盟友即它在亚洲
的防御堡垒非国民党中国莫属。在另一份由李海上将呈示罗
斯福总统的报告中,亚内尔写道,美国必须着手援助中国,
 〃这不仅是为了那些高尚的道义和政治上的缘故,而且也为了
有机会进行真正大规模的贸易,因为在这样的援助下形成的
稳定局面会带来扩大的市场。〃否则,〃白种人在亚洲就不会
有前途了〃。在约翰逊大使、亚内尔将军、埃文斯·卡尔森上
尉等人的不断警示下,美国政府中不少高层人士意识到了援
华抗日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李海上将在日记中坚信,在中
国战线上的作战是为了保卫西方文明而进行的殊死战。
  1938年春,美国政府首次允许中国可以用出售白银的款
项来购买美国的军需物资。
  当日军继续向中国内陆进犯时,财政部长小亨利·摩根
索就开始积极地与其他阁员谋求对华贷款的实现。他认为罗
斯福总统需要有人在后面大力推动,才能促使他在外交事务
上冒些风险,而赫尔未免怯懦了些。他雄辩地质问罗斯福:
〃难道还能有比出现一个统一的中国更大的争取和平的力量
吗?〃他的努力终于促成了美国政府对中国2500万美元的贷
款。斯坦利·霍恩贝克在致总统的备忘录中说,这笔给予中
国的紧急信贷是对日本〃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的当头一棒。
对即将作出的决定不应该仅仅根据它眼前的意义来判断,也
不应该仅仅根据它当前对中国的影响来判断。这批信贷的批
准,应该〃以美国政府的这样一种决定为依据,即它将主动
地尽最大努力,发挥我国的全部力量,以阻止日本的侵略行
径。〃也许是这些非凡的见识进一步地启发了罗斯福,总统也
表示认为,维护中国的抗日具有美国第一线的作用。
  日本指责美国此举既干涉了中国的事务,又损害了日美
关系。日本反对贷款本身,更反对贷款所选择的时间。这是
中日全面开战以来美国政府的第一笔贷款,尽管数额有限,但
意义深远。它终于开始显示美国要在实质上真正对中国抗战
承担起相应的义务,“确实表明美国的态度和政策发生了重大
变化。罗斯福的顾问们主张利用中国作为遏制日本的工具,他
赞成这种意见。维护一个独立的中国政权,这对总统来说总
算有了真实的意义,而不像历来侈谈门户开放政策时那样毫
无意义了。〃中国驻美大使胡适认为,这笔贷款在支持蒋介石
控制国民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38年12月中旬的国
民党《中央日报》连日推出专栏文章,宣扬美国对中国的援
助的意义。该报甚至认为此举标志着美国对日姑息政策的结
束。在华盛顿的一位中国谈判代表给财政部长孔祥熙发了封
机密信,信中称这笔政治性贷款仅仅是开始,〃美国已经明确
地投身进来,不能打退堂鼓了。同情我国的华府当局尚有两
年任期,也可能是6年。现在我们的政治前途更加光明了。〃
  蒋介石政府也对中日战争和国际形势的冷暖变化作出了
重要的判断。它认为中日战争将长期化,日本不可能吞并中
国,中国单凭一己之力也难以战胜日本。同时,国际局势的
日趋紧迫和军事均势的重构,将使欧美列强一定会加大力度
地介入远东。而在可能向中国提供支持和援助的国家中,美
国是唯一有实力、而且有可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采取重大
行动的国家。至于英、法、苏等国,其大部分力量已受到在
欧洲崛起的法西斯德国的牵制,难以在亚洲有所作为。据此
判断,蒋介石政府制订了战时对美政策,其第一个目标就是
〃运用英美之力,以解决中日问题〃;为此,须维护抗战局面,
等待国际变化。①
  应当说,蒋介石政府的判断大体没错。随着国际局势的
发展,中国战场在美国总体战略中的价值将日益提高,罗斯
福此前的那种对由一批没有代表性的〃殿堂上的收银机们〃控
制的政权的厌恶之情,让位于对日本威胁中国独立完整的更
为急迫的关心。但罗斯福政府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日本可
能向北推进,直趋西伯利亚,而不会继续南进,所以,罗斯
福政府在维持棘手的平衡外交时,不得不小心谨慎地避免因
实行援华政策而引起与日本的战争。归根到底,援助中国的
一个基本理由是要确实抑制日本的军事扩张,但任何可能导
致战争的行动都要加以避免。这种通盘考虑就造成了美国远
东政策的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对日实施严厉的制裁与有限
援助中国这两件事情长期脱节,而从逻辑上讲,两者是理应
统一起来的。
  中国初期的全民族抗战有力地阻止或滞迟了日军的北进
战略。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华兵力相当于其陆军总兵力的2/
3,平原计划用于对付苏联的兵力却投入了中国战场。关东军
得不到充实,反而还陆续地调进关内。这样使得日关东军在
数量上少于苏联远东军。1938年5月,日本新任陆相板垣征
四郎说:〃……中日事变已使日本陷入全面战争泥潭,而北方
①《党史概要》,第三册,中华台北,中华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
第913页。
的苏联已完成了几个五年计划,国力有了飞跃增长,在远东
的军备大大充实,威胁着日军的背后。〃1938年7月,日军在
第一次北进尝试——张鼓峰事件中,被优势苏军击败。这样,
日本参谋本部在制订1938年至1939年度对苏作战计划时,
就已经感到力不从心,丧失了信心。1939年夏,日苏军队在
中蒙边境的诺门坎再次冲突。日军损失惨重。第二次北进受
挫后,南进政策上升为主要地位。1939年2月,日军占领了
海南岛。3月,占领南沙群岛,夺取了南中国海的制空权和制
海权,对法属印度支那和美属菲律宾构成了严重威胁。不久,
日军狂炸重庆。
  美国国内对日本的不满和敌视情绪也日益增长。1938年
6月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公众中有84%的人反对继续向日
本出口军用物资,一些诸如〃反对干预日本侵略委员会〃这
样的组织,则敦促政府采取经济制裁措施。另外,日本侵华
政策的调整也引起罗斯福政府的高度警觉,并进而担心蒋介
石政府屈辱地接受日本的政治诱降。
  上述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罗斯福政府在1939年春
季以后加大了干预中日战争的力度。霍恩贝克在这方面带了
头,他的备忘录让美国政府更加明晰地认识到:中国和东南
亚对美国的经济安全都是绝对重要的地位,而中国对东南亚
来说又是真正的关键地区,因为它是在战略上控制整个区域
的基地。由于重要的原料如石油、橡胶和锡大量集中在东南
亚,美国必将同〃任何可能会切断我们同世界这一部分的贸
易线的国家〃进行战斗。霍恩贝克的观点有些类似于多米诺
骨牌理论,保持西方对亚洲资源的控制以及阻止日本步步为
营地挺进这个双重目标构成了其理论基础。在此之前,他已
经多次强烈要求美国的公司和银行停止与日本的贸易。这年
春夏两季的民意测验都表明,绝大多数美国人赞成对日本实
行武器禁运并抵制日货。政府当局行动的迟缓已遭到抨击。国
会也已被迫提出若干决议案,迫使总统限制与破坏《九国公
约》的国家进行贸易。在这样的情势下,罗斯福终于在7月
26日决定通知日本:美国将在6个月后废除1911年《美日通
商条约》。
  罗斯福担心突然的经济制裁会导致日美间的直接对抗,
而以提前6个月给予通知的方式,将给可能绷紧的双边关系
来一个缓冲。此举还可以减轻人们由于搁置修改中立法而形
成的一种观念,即华盛顿无力就国际问题采取任何有意义的
行动。果然,罗斯福此举收到了预期效果:它促使英国对日
本的态度由不久前的软弱而变得强硬起来;它提高了中国方
面继续抗战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要求反对日本
的鼎沸呼声,并赢得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它也在日本国内
造成了一定震动,日本商务省和外务省的官员们对条约废止
可能产生的后果忧心忡忡,日本国民则对当局紧逼美国的作
法焦虑不安。但是,罗斯福和赫尔仍然不愿在夏季批准新的
对华援助。赫尔害怕此举会刺激日本,罗斯福则抱怨说,国
会内的孤立主义分子会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
  1939年9月,欧战爆发。无暇东顾的英法为保护自己在
远东的地位,准备牺牲中国利益而同日本妥协。这时,美国
国务院向英驻美大使洛德·洛西恩指出,美国政府不能也不
愿做任何对中国施加压力的事情,要它缔结一项不公平的或
给予日本在中国优先地位的和平条约。赫尔表示美国政府不
能考虑日本吞并整个中国的扩张政策,美国政府同时也不愿
背离自日本开始征服亚洲以来它所捍卫的立场和原则。这种
表态带有很大的含糊性和弹性,它只是表明了与英法的差异
而已。总的来说,此后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