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中国名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知道点+中国名人-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的天下,于是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这时,吕尚就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
  文王归国后,便与吕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为此,吕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和新奇妙计,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吕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文王去世,武王即位。过了九年,开始发扬光大文王的事业。为了探察诸侯是否会集而东讨商国,吕尚率领一支军队出行,按预先的约定与其他诸侯国在孟津会师。吕尚左手拿着黄钺,右手拿着白旄宣誓说:“各方诸侯,带领你们的军队和你们的舟船,齐来汇集,逾期不到,将兴师屠戮。”他率军队到达孟津时,来会集的诸侯竟然有八百之多,可见当时周国的威望之高。当时的诸侯国都很小,商朝国土中竟达1800多个。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在兼并混战中形成的较大的诸侯国。
  又过了两年,商纣王杀了比干,囚禁了萁子。武王要伐纣王,但占卜结果却不吉利,而且兵未出行,又遇到暴风雨。众大臣都很恐惧,只有吕尚坚持出兵,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武王最终听从了吕尚的意见,在牧野向军队训话,之后开始攻打商纣王。在这场战争中,吕尚的战略战术的指挥都很得法。
  在战略指导上吕尚善于把握战机,他选择商军主力远征东夷,纣王在国都朝歌孤立无援、众叛亲离的有利时机领兵出战。周军甲兵四万五千人,加上其他诸侯国军队,在朝歌南面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萁县西南)和商军展开激战。战略时机的正确选择是周军最后取胜的重要前提。
  在战术运用方面,吕尚攻心为上,他亲自率领百名精锐冲击商军阵脚。因为打前阵的是奴隶,吕尚初战告捷之后,武王便率主力跟进围歼,加上商军中的奴隶兵的倒戈,周军很快大获全胜,商朝被灭。
  周朝建国之后,将吕尚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吕尚东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对他说:“我听说过时机难得而易于失去,作为一个客人,安于路边旅店中的享乐,恐怕不像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样子。”太公听了,夜里穿起衣服马上前行,天亮时到达营丘,正好遇到莱国的人来与他争夺营丘。
  吕尚在齐国政局稳定后,又开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顺应当地的习俗,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于是天下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在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作乱,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叛乱,周王下令给吕尚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从此,齐国成为大国,疆域日益广阔。 

 



远交近攻的范睢




  范睢是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李斯评价他时指出:“昭王得范睢,强公室,枉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他从小就学纵横术(相当于现代的外交学),但是家境贫寒,于是投奔魏国中大夫须贾,做他的门客,可以说是英雄末路,一直郁郁不得志。
  有一次,须贾奉魏王之命使齐通好,范雎作为随从一齐出使。当时正值襄王即位,齐国日益强盛之时。由于魏曾参加燕国大将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攻打过齐国,并逼死了齐缗王。魏王害怕齐国的报复,让须贾来缓和两国的紧张空气。谁知须贾是个懦弱无能之辈,在齐王的严厉质问下哑口无言。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范雎挺身而出。严正指出,齐缗王骄暴无厌,五国同仇,岂独魏国?今大王光武盖世,应思重振桓威之余烈,如果斤斤计较齐缗王时的恩恩怨怨,但知责人而不知己过。恐怕又要重蹈齐缗王的覆辙了。一番话后,齐王怒气平消。非常佩服范雎的才能,特赐他十斤黄金和牛酒。范雎向须贾报告了此事,须贾命他退还黄金,只留下牛酒。须贾为人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回国后向国相魏齐诬告范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魏齐大怒,命人将范雎打得折肋掉齿,还把他放在厕所中,任宾客便溺其上。奄奄一息的范雎受尽了侮辱,但他宏图未展不想这样死去。他买通了看守,谎称已经死去,逃出了地狱。藏匿于民间,化名为张禄。不久又逃到了秦国。
  当时的秦国,经过几位秦王的惨淡经营国力雄踞其他国家之上。但是,秦昭王主政时期,一些因素限制了秦国的发展。国内,后党势力很大,君权遭到控制;还有权臣当道。对外,秦国没有一个有效的兼并统一方略,所以常常劳而无功。范睢很明智地看出问题所在,他感觉到机会来了。于是上书秦王:“圣明的君主善于洞察事情的成败,对国家有利的就实行,对国家有害的就舍弃,有疑惑的就稍加试验,即使舜和禹复生也不能改变这种方略。”并且自信的毛遂自荐,愿为秦王效犬马之劳。
  秦昭王并非昏庸之辈。只是苦于无才能之士辅佐,看见范睢之书,当然召见。范睢进入宫门故意走只有秦王能进的道路,宦官与之争执,他故意说:“秦国哪有什么大王?只有太后、权臣罢了!”一句话触动秦昭王的痛处。昭王于是引范睢密谈。范睢单刀直入:“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于奸臣之态,居于深宫之中,不离阿保之手,终身迷惑,无与昭奸。”点明秦昭王的处境。接着,献出远交近攻的计策,在秦国兼并战争取得胜利之后,范睢又劝秦王大权独揽,于是废太后、逐权臣,范睢因此顺利做了秦国的丞相,开始施展他的全部谋略。
  对外,为达到兼并六国的目的,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对齐、楚等距秦较远的国家先行交好,稳住他们不干预秦攻打邻近诸国之事。魏、韩两国地处中原,有如天下之枢纽,离秦又近,应首先攻打,以除心腹之患。魏、韩臣服,则北可慑赵、南能伐楚,最后再攻齐。这样由近及远,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扩张,好比蚕食桑叶一样,必能统一天下。昭王39年(前268年),昭王用范睢谋,派兵伐魏,攻占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两年后又攻占邢丘(今河南温县东)。昭王42年(前265年),范睢又为昭王谋划攻打韩国,首先攻占地处韩国咽喉的荥阳,将韩断为三截,致使韩处于危亡之中,不得不听命于秦。经过一系列征战,秦国势越来越强,各国无不震动。
  对内,昭王又按范睢的谋划,实行“固干削枝”的政策,坚决剥夺亲贵手中之大权,于41年(前266年)收回穰侯的相印,令其回封地养老。拜范睢为丞相,封为应侯。接着又把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驱逐到关外,将宣太后安置于深宫,不准再干预朝政。通过这些变革,消除了内部隐患,使权力集中于以秦昭王为首的中央手中,政权更加巩固。
  秦国在慑服魏、韩和整顿内政后,开始把攻击矛头指向赵国。秦昭王47年(前260年),昭王派大将王龁率兵伐赵。赵大将廉颇经验丰富,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深沟高垒,拒不出战(参见长平之战)。王龁围攻4个多月不下,粮草不济,派人向昭王告急。范睢用反间之计,派人潜入赵都邯郸用重金收买了一些大臣,散布廉颇年老怯战、秦国最怕赵奢之子赵括出战的流言。赵王中计,起用毫无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廉颇任主帅。秦昭王又按范睢之计,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连夜秘密赶往长平。不久,白起大败赵括,消灭赵军45万,赵括死于乱军之中。经长平之战,赵国一蹶不起,秦国则更加强大。
  长平之战后,秦军遂围邯郸。白起本拟乘胜灭赵。昭王48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龅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睢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现在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睢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昭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睢结下仇怨。后白起被迫自杀。
  范睢推荐郑安平为将,攻打赵国,结果被赵军所围,率二万人降赵。范睢请罪,秦国的法令,“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秦昭王恐因此事伤害到范睢,于是下令国中“有敢言郑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而且还大大赏赐了范睢。
  作了丞相的范睢,与以前的落魄相比真是扬眉吐气了。一次,魏国中大夫须贾去秦国求和。范睢悄悄换上破衣服,到客馆去见须贾。须贾见到范睢大吃一惊:“你还活着啊!”他上下打量范睢道:“没料到你一寒如此!”不久须贾到了宰相府,才明白范睢的高贵身份。这就是“一寒如此”典故的由来。后来,范睢大宴各国使臣,惟独给须贾桌前一堆草料,让他强行吞吃。并且警告说:“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人头来!不然的话,我将屠大梁(魏国首都)。”最后范睢仍念须贾尚有赠“绨袍”的故人情义,就宽恕了他,放他回国。魏齐听说后,连夜逃亡,但诸侯国摄于秦国威严,不敢收留,魏齐走投无路,终于拔剑自刎。
  范雎的一系列功绩,使他日益得到昭王的宠信,在秦国的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但由于其坎坷的经历和个人性格,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如位极人臣后对须贾和魏齐的报复,体现出他睚眦必报的性格,这与他早年所蒙受的无辜迫害有一定联系。而嫉杀白起,则是纯粹的嫉贤妒能了,这一缺陷,导致了在范雎执政后期秦在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后来,在一位叫蔡泽的纵横家的开导下,范睢激流勇退,晋见秦王,盛赞蔡泽之能,“臣不如也”,荐其代已为相。范雎遂于昭王52年称病逊去相位,不久善死于封地应。 

 



战国策士之雄张仪




  战国中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不再甘心居于一隅之地,遂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东方;马陵战后,齐国代替魏国成了中原地区的霸主。这样,秦、齐都以向中原地区扩张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已有的混战局面更为错综复杂。处在东西二强夹击下的韩、赵、魏三国为了图谋自存,联合起来并且北连燕、南接楚,东抗齐或西抗秦,被称为“合纵”,也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如果弱国被齐国或秦国拉拢联合,进攻其他弱国,就被称为“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到战国晚期,乐毅破齐,齐国一蹶不振;长平之战,赵国严重削弱,秦国取得了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合纵连横政策也就包含了新的含义:即东方六国并力抗秦,称为合纵;秦联合东方某一弱国对付其他弱国称为连横。于是,一批对当时的国家间的政治形势非常娴熟,善于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说客应时而生,史书上称他们为“纵横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张仪和苏秦。
  张仪是魏国人,在魏国穷困潦倒,跑到楚国去游说,楚王没接见他。楚国的令尹把他留在家里作门客。有一次,令尹家里丢失了一块名贵的璧,怀疑璧是被张仪偷去的,把他抓起来打个半死。
  张仪垂头丧气回到家里,他妻子抚摸着张仪满身的伤痕,心疼地说:“你要是不读书,不出去谋官做,哪会受这样的委屈!”
  张仪张开嘴,问妻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说:“舌头当然还长着。”
  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其实,五国之间内部也有矛盾,不肯齐心协力。经不起秦军反击,五国联军就失败了。
  在六国之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