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中国名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知道点+中国名人-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提倡文学,自己的文学造诣也很高,是建安诗人中的主要诗人。在戎马生涯中,曹操手不释卷,保持着旺盛的激情和创造力,而且登高必赋。那首脍炙人口的《观沧海》,就是在他终于统一了北方,登上秦皇岛面临浩瀚之大海时,咏出的千古诗篇!曹操的文章质朴刚健,简约明快。他的诗篇多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如历代传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就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曹操还精通兵法,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和发展,著有《孙子略解》一书。另外还著有《兵书要略》、《兵法》、《兵书摘要》,可惜这些书大多找不到了。
  曹操虽然没有亲自完成统一的任务,但是终于削平了北方的割据势力,恢复了黄河南北的封建秩序,为后来西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与此相应,他也先后被拜为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并自称魏国公,一生虽位极人臣,但没有自己称帝。后来他儿子曹丕称帝后,才追尊他为魏武帝。所以,曹操不愧为我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 

 





改姓君主魏孝文帝




  在我国历史上众多的封建皇帝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皇帝,对促进民族大融合的贡献最突出。他就是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47—499在位)。
  东汉末年以后,从我国北方和西北方大规模迁居到黄河流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十六国时期逐渐和汉族人民错居杂处,与汉族人民的交往日益密切。这样,北方出现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局面。北魏是鲜卑族的政权,鲜卑人一直过着游牧生活,以畜牧业为主要劳动。到鲜卑族拓跋部崛起,进入黄河流域,国家收入转为主要靠农业生产,靠剥削广大农民维持统治。因此,发展农业生产就成了当务之急。可是在鲜卑人中,平民既不畜牧也不耕作,大多是游手好闲的浮食之人,不仅贵族人家,就连一些奴仆也衣食精美,主要依靠剥削掳掠北方的广大汉族地区。为了反抗鲜卑族的统治,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即使在后来的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史书记载的人民暴动事件也有十几起。由于鲜卑族毕竟比汉族落后,因此矛盾的中心是一个相对落后的民族,如何统治比它先进得多的民族。这一问题,也是决定北魏政权生死兴亡的关键。
  439年,鲜卑族拓跋焘统治的北魏消灭了黄河流域的大小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经过三代,471年孝文帝拓跋宏即位。魏孝文帝姓拓跋,名宏,又名元宏,是北魏王朝的第六个皇帝。他在执政期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各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推动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即位后,为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迁都洛阳和推行汉化政策,即是顺应十六国时期以来北方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加快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进程。
  北魏曾在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地处僻塞,而守旧的鲜卑贵族又较集中。不利于推行汉化政策。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阶级,孝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当时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493年孝文帝以“南征”名义,亲率二十万(号称三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都不愿继续前进了。孝文帝趁机说,若不南征,“即当移都于此”。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迁都洛阳以后,魏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禁止鲜卑贵族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族服装。接着,魏孝文帝又下令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以讲鲜卑语,暂不受处罚,可是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上必须讲汉语,否则就要降职。后来又规定,谁讲鲜卑语,就撤职。
  穿汉服,讲汉话,促使鲜卑人与汉人的交往日益增多,许多人已逐渐被汉族的生活方式同化。在这个基础上,魏孝文帝又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如改鲜卑贵族复姓为汉族单性,改变鲜卑人的籍贯,规定死后不得归葬塞北;同时主张同汉族联姻,甚至完全依照南齐的制度,拟定北魏的官制礼仪,设立乐官,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使北魏的政治制度同南齐几乎没有什么两样。而拓跋族原有的制度则一概废除。
  魏孝文帝为了革新,推行汉化政策,需要一批支持他的有才干的人。于是他制订了许多发现、提拔推荐人才的规定,他把能否推荐人才,作为考核官吏的一条重要标准。对于有才华的人,魏孝文帝能放下皇帝的架子,尊重他们的意见。对于南齐投降过来的官吏也很信任,因此不少南齐汉族地主投奔北魏,并被委以重任。 

 





明君典范唐太宗




  “唐人”、“唐山人”是世界给予中国人的称呼,它们的来源是中国古代一个强大的王朝,这个王朝最有作为的君主叫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战争中,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军队统帅,在即位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治世的明君。他之所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主要是由于他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而如果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故事。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这个“回天之力”的故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走上前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成一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安抚、和亲的正确政策。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悦诚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他们纷纷来归,并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这是汉藏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嫁妆,文成公主带去了大批珍宝、经典、医书、宝器、金银、金鞍、佩饰、锦缎、药品,还有食物、饮料、种子、树木,还有狮子、凤凰等等。文成公主带去的是中原地区的先进的文明。松赞干布对这桩婚事非常满意。他对唐太宗自称女婿,上表祝贺唐太宗远征的成功。这次联姻加强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团结,也促进了藏族经济的发展。 

 




士兵皇帝宋太祖




  百家姓为什么按“赵钱孙李”排列呢?赵怎么能名列第一呢?据说这是因为该书出于宋代之故,它是由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钦定的。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中,提到了5位古代封建帝王,其中“宋祖”就是指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并兼领宗州(今河南商丘一带)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军机大权。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发动“陈桥兵变”,废掉后周,建立了宋朝,他即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
  赵匡胤称帝后,对内对外实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改革措施。对统一祖国,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经济繁荣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军事方面,赵匡胤开始全力向江南用兵,争取天下的统一,他以各个击破的办法,先后灭掉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等割据政权。以强大的政治攻势,迫使平海军节度使和吴越王相继归附。江南的一统,结束了唐末5代以来的割据局面,这对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赵匡胤的这个历史贡献是巨大的。
  赵匡胤所做的最有名的一件事,或者可以说是演出的一幕戏,即是公元961年的“杯酒释兵权”。这一年7月,他召来自己的大将进宫赴宴,这些大将都是战功卓著并且与他同辈份的。酒兴正浓时,赵匡胤说:“当个皇帝也太艰难了,我可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众兄弟忙问什么缘故,赵匡胤说:“这有什么难明白的,皇帝位子谁不想坐?”又进一步说:“你们虽无异心,纵使你们不想干,办得到吗?”石守信等众弟兄连连叩头,请皇帝宽谅,表示“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第二天,都以有病为理由,自动要求解除兵权。赵匡胤自然顺水推舟,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赵匡胤立即重新编制禁军,分为“三衙”,同时分割禁军将领的权力,规定“三衙”只有统兵权,军队调动权归枢密院,后勤供应归“三司”。皇帝居高临下,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操纵自如。
  解决了军事问题后,赵匡胤便采取果断而又有效的措施收回了财权,他采取了以下3条措施:1、由中央直接派京师朝官主持地方税收,不许藩镇亲吏插手。2、明令地方财政税收,规定送京师的,州县“不得占留”。3、限制州府官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