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5、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这是我国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的必然要求。

⑴调整的主要内容: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区域布局调整、技术结构调整

其实质是对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使之协调和优化。

⑵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当前应着重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

①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特别要重视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切实减轻农民负担。②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③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加大调整和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振兴支柱产业。④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二)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1、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人口多数的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就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当前依然如此。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业问题关系到我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二是农业问题关系到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农业问题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问题实际上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问题,农业现代化也不仅是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而且包括整个农村和全体农民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稳定作为统一的任务来强调和部署。

2、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稳定完善农户与集体双层经营体制;二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四是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小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

这里要注意坚持“两个原则”和注意实现“两个飞跃”。“两个原则”:一是不搞土地私有制,二是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两个飞跃”:一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三)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新世纪里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战略。该战略的基本内容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是科技已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邓小平根据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态势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⑴这一新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力量,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的先导作用

⑵这一新论断指明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

⑶这一新论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2、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九五”期间和21世纪前10年与科教兴国战略并行推进的两大战略,其基本思想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文明进步对环境的压力,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保护支撑经济的资源与环境,以达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协调发展;注意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决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与发展。 

⑴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我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①我国人均占有资源大大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②我国目前已出现了十分严重的生态问题。③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和原材料消耗比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⑵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一是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二是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②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在体制上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结合起来,依靠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力量,依靠集约式经营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③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结合起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④必须把法制建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收到长远的实效。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发展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以必须选择市场经济,这是因为:

⑴市场经济只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

⑵市场机制是当今世界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

⑶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⑷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落后状况,客观上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补上市场经济这一课

⑸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客观上要求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经十分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实行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不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更不存在市场经济。长期以来,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据此将市场经济拒之于社会之外,甚至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3、市场经济的局限

市场经济对于保证经济的总量平衡,防止和克服经济的剧烈波动,防止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都难有作为。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承担起宏观调控的任务,把市场经济的优势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推动我国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概括地讲,就是“一个目标”,“5个必须和5个建立”。“一个目标”: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5个必须和5个建立”:一是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必须打破条例分割,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四是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五是必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国企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着力进行企业制度创新,逐步建立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

3、培育和发展现代化市场体系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一是稳步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二是积极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三是努力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四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五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4、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调控体系的特点:一是计划是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上的全局性、方向性的控制手段;二是宏观管理中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交叉并用;三是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既保证中央宏观管理的权威性;又赋予地方充分的自主权,调动两个积极性。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建立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具体内容:一是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并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是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正确理解公有制的含义和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控制力和主导作用。因此,在实践中,一是不必局限于公有资产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阶段的比重,根据各地实际,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二是必须深化国企改革,努力提升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主导作用;三是鼓励探索适合现代生产力发展和我国现阶段实际的公有制的多种现实形式。

2、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由我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现阶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决定的。一是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规则,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二是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优先主要体现在第一次分配,但也要兼顾公平;兼顾公平主要体现在第二次分配,但也要适当考虑效率;三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必须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同时也要注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实现共同富裕有一个过程并且不等于同步富裕。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逻辑结果。为防止收入差距的过分拉大,更好地体现效益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原则的同时,对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规范。在现阶段,党和国家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政策是“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渐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两头小、中间大”的收入分配格局。

七、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与外交战略

(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政策

1、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⑴现代生产力的开放本性,本质上要求我国必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