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孟子所描述的,是一个胸怀高远,雍容大度的儒雅君子!外 在形象与内在灵魂统一,表里如一,通体流溢着生命的光辉。
  想来,即便在儒教中,这也不过是一个理想人物罢了! 
  因为他已超越了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就像尼采笔下的查拉图 斯特拉,站在高高的山上,睥睨着人类。 
  但他不是超人,因为他并没有离开人间,没有上过查拉图斯 特拉那座山。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原文】
  孟子曰:“易其田畴①,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 或礼,财不叮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 大,无弗与者,至足矣②。圣人治天下,使有寂票如水火。寂粟如 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注释】
  ①易其田畴:易,治,耕种;田畴,田地。②矣:这里的用法同 “也”
  【译文】
  孟子说:“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老百姓富足。饮食有 一定时候,费用有一定节制,财物便用之不尽。老百姓离开了水 与火就不能够生活,可是,当有人黄昏夜晚敲别人的门求水与火 时,没有不给与的。为什么呢?因为水火都很充足。圣人治理天 下,使百姓的粮食像水与火一样充足。粮食像水与火一样充足了. 老百姓哪有不仁慈的呢?”
  【读解】
  这一段与孔子“先富后教”,以及孟子自己在《滕文公上》里 论述“有恒产者有恒心”的思想是相通的,而与《大学》所论 “德本财末”,孔子所论“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以及孟子自己所论“以义治国,何必言利”(《粱惠王上》的观 点则有些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反映出儒家学说在政治和经 济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先富后教”、“有恒产者有恒心”和这里 所说的“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都表现了儒学抓经济基 础的一方面,而“德本财末”、“放于利而行,多怨”,以及“何必 言利”的观点则表现了儒学重政治,重教化的一方面。孔子也罢, 孟子也罢,儒家先贤们的确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 的侧重和说法。所以,我们可以把以“德本财末”和“先富后 教”为代表性说法的两种思想看作是儒学在治国问题上的一对矛 盾对立范畴。至于这一对矛盾对立的范畴是否得到过“统一”的 解决,从理论上看,儒家的先贤们似乎没有作过这方面的专门论 述,而我们的感觉,他们总的倾向上还是更偏重于政治,偏重于 教化方面的。从实践上看,在不同的时代,不用的社会时期内,情 况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政治与经济作为对立统一而又相辅相 成的两极,对它们的不同侧重似乎贯穿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各 个阶段。直到今天,我们不也还在探讨这个问题吗?从“政治是 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到“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而又要“谈政治”,使我们感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的确是我们怎么也摆脱不了的一对矛盾对立而又应该得到统一的 施。至于怎样来使它们得到统一,则是一个非常复杂、因而不 是我们这里可以置一辞的问题了。
  当然,从这一章,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孟至少不是空谈 “礼义兴邦”的迂夫子罢,虽然后世不知出了多少迂腐的儒生!
  

  观于海者难为水
  【原文】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①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 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厂工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 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 也,不成章③不达。”
  【注释】
  ①东山: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②容光:指能够容纳光线的 小缝隙。③成章:《说文》解释:“乐竟为一章。”由此引申,指事物达到 一定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译文】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 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 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 了。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 有光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 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读解】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另一方面,基础要扎实, 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胸襟的拓展,境界 的升华。 
  登山如此,观水也如此。所以有“观于海者难为水”一说。既然大海都看过了,其它小河小沟的水还有什么看头呢? 
  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境界就是 这样一步一步提高的。 
  由此看来,我们还真不能小看了“游山玩水”的积极意义哩。 关键是看你怎么“游”,怎么“玩”。如果像报载某旅游局长所说: “现在旅游,不过是把麻将桌换个地方。”游山玩水都是打麻将,那 当然是极端腐败,极端没意思的了。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能够 “登山”则“小鲁”,“小天下”;“观海”则“难为水”,思想境界 真正得到提高,得到升华,那也就“不虚此行”,即便是“公费” 也总算有一定收获了罢。这是擦边的话了。回到本题,既然“在 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既然“观于海者难为水”,那么,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所以,登山就要 登泰山,现水就要观海水,做学问就要做于圣人之门。这就拓 展胸襟,升华境界的道理。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
  另一方面,“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因为,光有本,水有源. 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流水 不放过任何一个坑坑洼洼。那么,我们做学问,立志于道呢?也 同样应该不马虎,不敷衍,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因为,与“日 月有明,容先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同样的道理,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既然如此,我们怎能不打好基 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向前呢?
  总起来说,这是一段激励人立志向学和提高思想境界的绝妙 好文,深富哲理,值得我们把它当作座右铭来读。
  

  为谁辛苦为谁忙?
  【原文】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 孳利者,蹠②之徒也。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③间也。”
  【注释】
  ①孳孳(ZT):同“孜孜”,勤勉不懈。②腑(Zhi):通常作“跖”,相 传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时的大盗,所以又称“盗跖”。③间(jian):区 别,差异。
  【译文】
  孟子说:“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类的人 物;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求利的人,是盗路一类的人物。要 想知道舜和路有什么区别,没有别的,利和善的不同罢了。”
  【读解】
  鸡鸣而起,为谁辛苦为谁忙? 
  “好忙啊!好累啊!好辛苦啊!” 
  这些都是现代人常常听到,而自己也常常发出的感叹,几近 于口头禅了。 
  同样的,我们也爱问同事和朋友:“这几天忙什么?” 
  匆匆忙忙的现代人时时处处似乎都在疲于奔命之中。虽然 “鸡鸣而起”往往已被“睡懒觉”取而代之,但“三更不寐”不也 同样是“孳孳”而为的吗? 
  还是那句话:“忙什么?为什么?” 
  处于连“君子也要言利”的时代,我们十有八九不会同意孟 老夫子关于“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的看法,如果真是这样,那 我们的世界岂不成了“盗蹠”满街走了吗?“君子”不也都成了强 盗了吗? 
  但是,为谁辛苦为谁忙?这倒的确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一番 的。虽然我们不同意“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的看法,但如果 太看重利,在利害关系中不能自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 又是不是有些迷失本性了呢?更何况,如果一味逐利,不择一切 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倒很可能真正成为“蹠之徒”也未可知 呢? 
  所以,不要只顾匆匆忙忙,不要只抱怨太累太辛苦,而要忙 里偷闲,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右铭来读。
  

  举一废百,贼道也
  【原文】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 爱②,摩顶放踵③利天下,为之。子莫④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 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注释】
  ①杨子:战国初期哲学家,名朱,魏国人。他的学说与墨子的学说在战 则代都很流行。他重视个人利益,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但也反对侵夺 别人。他没有留下著作,事迹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 秋》等,《列子》里有《杨朱篇》,但不一定可靠。②墨子兼爱:墨子 (约前468一前376),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兼爱”是他的基本思想之一。  ③摩顶放(fang)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形容不畏劳苦,不畏劳苦,不顾价格体伤。放,  到,到。④子莫:战国时鲁国人,其事迹已不可考。
  【译文】
  孟子说:“杨朱主张为自己,即使拔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都  不肯干。墨子主张兼爱,即便是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只要 是对天下有利,他都肯干。子莫则主张中道。主张中道本来是不 错的,但如果只知中道而不知道权变,那也就和执着一点一样了。 为什么厌恶执着一点呢?因为它会损害真正的道,只是坚持一点 而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
  【读解】
  这是孟子对杨朱和墨翟学派非常著名的一段评论,至今仍然 是对杨墨的权威性论断。我们这里不是搞学术研究,所以对他关 于杨墨的评论不予深说,而是侧重于他对子莫的看法。
  子莫执中。 
  照理说符合儒学的中庸之道,应该受到大加赞扬。事实上,孟 子也的确说了“执中为近之”,应该是很不错的。但“执中无权, 独执一也。”这就出了问题。这里的“权”是指“权变”,通权达 变。也就是说,如果只知道死板地坚持“执中”,没有变通,那就 不是执中,而是“执一”了。而我们知道,中庸之道本来是“执 两用中”(《中庸》)的,既然只是“执一”,当然也就不是中庸之 道了。因此,并不符合儒学的主张。
  为什么“执一”就有问题呢?因为它“举一而废百”,坚持一 点反而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具有片面性,其结果是“贼道”。 “贼”在这里作动词,指对真正的中庸之道有所损害。
  回过头来说到杨子的为我,墨子的兼爱,在孟子看来,都是 “执一”之道,因此,“为其贼道也”,是孟子所反对的。
  可见,这一章从对杨、墨的评论出发,表达了孟子主张“执 中”而变通的思想主张。对我们来说,既有学术史的价值,又有 思想方法上的启示。
  

  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
  【原文】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 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 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是美味的,干渴的人觉得 任何饮料都是可口的。他们不能够吃喝出饮料和食物的正常滋味, 是由于饥饿和干渴的妨害。难道只有嘴巴和肚子有饥饿和干渴的 妨害吗?心灵也同样有妨害。一个人能够不让饥饿和干渴那样的 妨害去妨害心灵,那就不会以自己不及别人为忧虑了。”
  【读解】
  饥渴对嘴巴和肚子的妨害使人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类似这 样的妨害如果对心灵发生,就会使一个人对精神的需求,对思想、 学术和主张也出现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现象,失去辨别力。统 便会管它什么主义,管他什么意识形态都一古脑儿接受下来,缺 乏消化能力,最终误入歧途。 
  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使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就 不会失去选择力和辨别力,对于各种思想意识和观念就会有所认 识,有所鉴别,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加以吸收,消化,使之 成为充实自己的精神营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