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俏O沼治O樟寺穑康醋隽耸ト恕
  同样感到生命有限,学海无涯,儒者和道家的态度却是迥然 不同,让我们看到在知识问题上儒道两家的明显分野。
  

  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原文】
  舜有臣五人①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②”。”孔子曰: “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③”,于斯④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⑤,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释】
  ①五人:指禹、稷、契、皋陶、伯益。②乱臣十人:乱,即治。乱 臣即治国之臣。十人指周公姬旦、召公姬姡А⑻械龋渲邪ㄎ渫醯摹∑拮右亟渌湃酥瓮猓亟文凇K韵挛乃担骸坝懈救搜桑湃硕选!薄、厶朴葜剩褐柑埔ⅰ⒂菟粗蟆V剩蟆4狄⒃谖坏氖贝刑疲∷丛谖坏氖贝杏荨"芩梗赫猓钢芪渫醯氖贝"萑痔煜掠衅洹《壕菟档笔碧煜路治胖荩橹艿囊延芯!⒘骸⒂骸⒃ァ⑿臁⒀锪荩弧∈O虑唷①稹⒓饺菔粢箧趿恕
  【译文】
  舜有五位贤臣便使天下大治。周武王说:“我有十位治理天下 的贤臣。”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虞舜以后, 武王时人才最为兴盛,但十位人才中还有一位妇女,男人不过九 人罢了。周朝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向殷朝称臣。周朝的德行可 以说是最高的了。”
  【读解】    
  人才难得,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就以历史传说中最好的虞舜 时代来说,才得五个贤臣,周武王时也才十个,其中还有一位贤 内助,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臣”。
  另一方面,人才也不在多。不仅虞舜、武王时代只有五个十 个,就是后世的汉高祖,不也就张良、萧何、陈平三杰吗?而且, “艄公多了打翻船”,能干人太多聚在一起,反而会出问题。所以 水镜先生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想不到刘备 竞一下得了两个,结果反倒难安天下了。这是《三国演义》中的 公案,其实,它所反映出的,正是人才是否越多越好的问题。以 我们今天的情形而论,一个单位,一家公司,人们往往以“人才 济济”来形容它的实力雄厚,兴旺发达。其实,这里的“人才”大 有讲究。什么“人才”?领导是领导的人才,秘书是秘书的人才, 公关是公关的人才,打字员是打字员的人才,甚至,看大门是看 大门的人才。这里也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单位,一个公 司,到底领导人多还是领导人少更好的问题。事关体制,我们谨 记圣人的教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不便深说了。
  但有一点还是可以说的: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多而在能; 一方面,精兵能将难得;另一方面,也不能多得啊!
  

  子罕第九
  本篇重点谈论个人的修养、人生的进退,其中论气节的“三 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等 走众口传诵的名言。挖全篇原文共31章,本书选15章。
  君子不言利 
  【原文】
  子罕①言利与命与仁。
  【注释】
  ①罕:副词,少。
  【译文】
  孔子很少谈论利、命与仁。
  【读解】    
  孔子是不是很少谈论这几种话题?
  我们看《论语》一书中,讲利的只有六次,讲命的大致八到 九次.应该说是谈得很少的了。但讲仁的地方,在《论语》中却 比比皆是,为什么还说他很少谈论呢?关于这个问题,研究家们 有种种说法.但不少都过于牵强,过于拘泥。其实,我们的看法 非常简单,这里说他很少谈论仁,主要是说他很少从正面给仁下 定义.解释到底什么是仁。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后来的儒者从各 个不同的方面来理解仁的概念,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孔子之所 以很少从正面来解释仁是什么,是因为仁这个问题大大了,不是 随随便便可以谈论得清楚的,就像我们今天经常说到生命、人生, 但绝不轻易谈论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这类话题一样。其实,孔 子罕言命也是因为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所以不轻易谈论。
  至于说到孔子罕言利,原因倒不是因为说不说得清楚的问题 了。而是因为他把“利”与“义”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来加以对待,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重义而轻利, 所以很少去谈论它。正是因为孔子的这种态度,形成了后世儒者 的传统。所谓“君子不言利”,是不是就从孔子的“罕言利”开始 呢?
  当然,时代发展到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情况已发生了根本 的变化,“君子不言利”也变成了“君子不羞于言利”,甚或更加 不碍口作羞地宣称:“君子也要言利。”
  但不知“罕言利”的圣人面对今天这种情形会有什么感想?是 否会发出“人心不古”的感叹呢?
  

  博与专的问题
  【原文】
  达巷党①“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②”。 子闻之,谓 门弟了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①达巷党;名叫达的晨巷。巷党为一个词,即里巷。②无所成名:直 译为“没有成名的东西”,也就是不好说在哪方由有特别著称的专长。
  【译文】
  达巷的一个人说:“博大啊,孔子!学问广博而无法称他为哪 一方面的专家。”孔子听到后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专门做什么好 呢?专门赶马车好呢?还是专门射箭好?我赶马车好了。”
  【读解】    
  在《为政》篇里,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的话,要求君子不要像一个器皿一样,只能派某一方面的用场,而应该博学而才能广泛。努力使自己成为能适应各个方面的通才。在这里,借达巷人的口,使我们知道,孔子不仅是这样要求别人的,他自己 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这里牵涉到博与专的问题。这个问题仔细考究起来并不那么 简单.实际上,博与专不是可以如此清楚地割裂开而让人选择的。 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后,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因而越需要专 门的人才;另一方面是专业人才越来越需要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 技能才能够“专”得起来。所以,一方面的确如孔子所说:不要 像一个器皿一样,只能派一种用场,装酱油就装酱油,装醋就装 醋。如孔子在这里听到达巷人的话后风趣而幽默地所说的那 样,驾车就驾车,射箭就射箭。而是除了驾车,去一所驾校学两 个月拿一个驾驶执照外,还要去学电脑,学英语,如此等等,使 自己成为一个博学而多才多艺的人。但是,另一方面,没有哪一 方面的专长,或者说没有一技之长,在今天的社会里也是寸步难 行的啊,弄不好,就会成为人们所挖苦的“样样懂,门门瘟”,恐 怕连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还找不到呢,那就只有失业了罢。 
  所以,更为理想的追求实际上不是“博学而无所成名”,而是 要既博学又要有所成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又博又专,“样样 懂,门门精”。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圣人其犹难诸?”恐怕连圣 人也难以做到吧?又何况我们这些等闲之辈呢! 
  

  宝剑锋从磨砺出
  【原文】
  大宰①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日: “因天纵②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 也贱,故多能鄙事③。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①大(tai)宰:即太宰,官名,辅佐君主治理国家。这里的太宰是指吴 国的或宋国的,已不能确认、②纵:伯,让。③鄙事;鄙贱之事,指 各种技艺。
  【译文】
  太宰向子贡问:“孔老先生是位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 艺呢?”子贡说:“既然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当然也就会让他多才 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的时候贫穷,所以 学会了不少技艺。一般的君子会有这样多的技艺吗?那是不会的。”
  【读解】    
  不仅太宰不了解,就是子贡也没有能够了解啊。
  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个人小的时候艰难困苦,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做,自己努力,所以不仅多才多艺,生 活能力强,而且懂得人情世故,长大后多能有所作为。   相反,一个人从小养尊处优,生活一帆风顺,从小学直到中 学、大学乃至研究生毕业,出来后工作能力不一定就会有好强。尤 其是出来做社会、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工作,不懂人情世故,眼 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成为典型的高学位低能力者。再加上生 活、工作一遇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灰心丧气甚至自寻短见的例 子也不是没有过。
  所以,让孩子从小学会吃苦,学会战胜各种困难,锻炼独立 生活的能力,掌握各种各样的生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我 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所谓的“小皇帝”,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 活水平的提高,客观上缺乏吃苦耐劳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家长 们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这样的环境,使孩子们得到锻炼。 ”
  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连圣人,不也是从 磨砺而出的吗?
  

  循循善诱的艺术
  【原文】
  颜渊喟然①叹曰:“仰夫子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②。虽欲从之,未由③也已。”
  【注释】
  ①喟然:叹气的样子。②卓尔:挺立的样子。③未由:不知从什么地方。
  【译文】
  颜渊感叹说:“越仰望着越觉得高,越钻研越觉得深;眼看着它在前面,忽然又在后面去了。老师就是这样善于有步骤地诱导人,用广博的文化知识充实我,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也停止不下来。我已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似乎看到老师的学说就立在我的面前,但要想追随它前进,却又不知道从什么而去了。”
  【读解】    
  这是孔门第一高足的学习体会.对老师的学说崇敬而神往,对 老师“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从而感到自己无 论如何也赶不上老师的学问。
  这里的“循循然善诱人”就是我们今天说“循循善诱”这一 成语的来历。
  就通常的意义来说,循循善诱就是指有步骤、有次序地诱导 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和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思考问题,使学生能 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这 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推而广之,循循善诱也可用于行政方面,使之成为一种领导 的艺术。在这个意义上,循循善诱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之”是相反的一种方式。这不是命令的方式,禁止的方式,而是 引导的方式,疏导的方式,或者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这 种方式的好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风细雨,容易 深入人心,从而收到较为长久的效果。
  所以,无论你做老师还是做领导人,乃至于做家长,都应该 掌握循循善诱的艺术。
  

  待贾而沽,不藏于椟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 ①而藏诸?求善贾②而沽③诸?”子 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①韫(yun)椟(du):藏在匣子里、韫,藏;椟,匣子。②贾(gu):商人。③沽:卖。
  【译文】
  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珍藏在匣中好呢?还是 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好呢?”孔子说:“卖出去吧!卖出 去吧!我正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
  【读解】    
  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所以,当子贡一说到有美玉在这里 时,孔子便知道他是以玉设比,于是作出了“我正等待着识货的 商人哩”的回答。
  子贡所提出来的,实际上是读书人出不出去做官的政治态上问题。
  子贡给出的是两个选择要么“韫椟而藏”,珍藏在匣中;要 么”求善贾而沽”。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这两个选择实 际上就是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的“行 藏”问题。孔子在这里的回答是倾向于“行”的方面,即“沽之 哉!沽之哉!”卖出去吧,卖出去吧!这反映出孔子思想中积极入 世的一方面。但下面的回答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孔于说的是“我 待贾者也”而子贡问话中说的是“求善贾而沽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