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道-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库。 

  大概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述律后并不太喜欢耶律倍。从阿保机去世之后述律后所做的一系列行为来看,她更关注传统的草原经济,而对于汉臣和汉人的农业经济、文化并不太感兴趣。当渤海被征服后,阿保机在这个位于东方的国家故地上建立了东丹国,人皇王耶律倍得到了这片富庶而繁荣的土地,却从此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资格。关于其背后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按照游牧民族的传统,长子在得到本部以外的领土后就自动放弃了即位的权力;也有人说述律后认为耶律德光更能振兴契丹的事业,在她的坚持下,阿保机让耶律倍前往东丹,正是有意让他远离政治统治的中心;还有人说耶律倍和渤海国带有过于浓厚的汉化色彩,一旦耶律倍以渤海故地的人力和物力统治契丹,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角色就会从此倒置,这是传统的契丹贵族所不愿看到的。 

  在这些说法的背后,述律后总在发挥着或隐或现的作用。但阿保机在世时似乎并没有最终确立继承人,当他去世以后,按照述律后的意思,耶律德光比他的哥哥早三天得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抢先赶回去准备继承皇位。此时契丹人推举新皇帝的贵族大会依然带有浓厚的世选色彩,述律后让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同时骑马立在帐前,让众酋长们上前去挽住他们心目中新皇帝的马缰。这些人都明白述律后早已经意属耶律德光,一拥而上,推举他作了新皇帝。 

  于是耶律德光即位,就是后来的辽太宗。耶律倍在失望之余想要投奔后唐,却被边疆的官员拦住。随后他被弟弟扣留了很久,回到东丹后受到越发严重的监视。为了限制东丹国的势力,渤海人被强制迁徙,曾经辉煌的渤海国故城和文化因此毁灭殆尽。耶律倍再也无法容忍下去,此后的行为流露出明显的中原文化影响:他留下一首诗诉说自己激愤而无奈的心情,随后带着高美人载书渡海,投奔后唐而去,在那里受到了隆重的接待。 

穿行在藩镇之间 

  在唐末北方藩镇的混战时期里,阿保机的目光不仅仅盯着草原,也经常试图插手藩镇间的事务。与此同时,藩镇们也想借契丹的力量消灭自己的对手。于是他们争相拉拢阿保机,阿保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也没有什么诚实守信的概念,只是尽可能地从中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 

  晋王李克用曾经想要和契丹联合去攻打后梁的朱温,双方进行了一次会谈,互赠金银骏马,握手结为兄弟,相约共同出兵。但阿保机回到草原之后,却看中了朱温更为强大的实力,同时希望获得后梁政权的承认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背盟弃约,转而和后梁结为甥舅之国了。虽然李克用对他这种朝秦暮楚的行为感到无比愤怒,但阿保机本人依然宣称他们结有兄弟之谊,并在李克用的儿子、后唐明宗派来的使者面前以长辈自居。此后阿保机经常介入到朱温、李克用及其盟友之间的混乱争斗中,他表现得非常狡猾,不打算和他们中的任何一方彻底决裂,总给自己留有余地。 

  但在与中原人打交道时,阿保机不可能总获得利益。他曾经借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与后梁交战之机攻击幽州城,契丹军队制造火车,挖地道,堆土山,用上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但中原人显然对守城更有经验,他们把熔化的铜水铁水从城头浇下来,烫得契丹士兵焦头烂额。就这样相持了一百多天,当李存勖派来的援兵赶到时,契丹人只有撤军。 

  另一个反复无常的统治者、割据幽州的刘仁恭也屡次让阿保机尝到苦头。他很了解契丹人的情况,每到霜降季节就派人去焚烧北方草原上的野草,让契丹的马大批饿死。述律后的哥哥述律阿钵曾经率领军队南下,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假意与述律阿钵交好,他在自己的城外摆下宴席,却在宴会过程中突然把述律阿钵抓进城去。在契丹部众的一片嚎啕大哭声中,阿保机只能重金贿赂这些无赖的绑票者,换回自己的妻兄。 

  在后人们看来,阿保机似乎一直对河北地区长城沿线的领土怀有野心,后来在他的继承人执政时期,契丹也确实得到了幽云十六州的领土。但这不能说明阿保机从一开始就打算吞并幽云地区,在起先的日子里,他还没能考虑得这么长远。 

  公元921年,阿保机曾有一次南下的军事行动,人们认为这是他觊觎中原领土的开端。当时义武节度使王处直邀请阿保机介入他和李存勖之间的纠葛,并许下各种诱人的财富作为酬答。阿保机得到消息后欣然决定出兵,却遭到述律后的嘲笑,认为他利欲熏心,是没有远见的表现。他们之间的对话表明这更可能是一次纯粹在利益驱动下的盲目军事行动,而不是有意识地觊觎领土。这次行动的结果很悲惨,他在沙河遇上了李存勖率领的五千铁骑,被杀得大败而归。当时沙河河面上结的冰很薄,许多契丹军士都从碎裂的冰面上掉进河中,再加上人马饥寒,部队遭遇了严重的伤亡。无奈之下,阿保机只好撤退,李存勖追踪而来,看到空荡荡的营地上井井有条,毫无紊乱之态,也不禁赞叹契丹的严明军纪。 

  但在生命的后期,阿保机却显示出对幽州等地的浓厚兴趣。当李存勖死于一场政变之后,他的继任者后唐明宗派遣使者姚坤前往契丹,希望能与阿保机建立友好联系。当谈话开始后,姚坤很明显地感到阿保机对后唐的动向了如指掌,他体现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在对李存勖表示怀念的同时,还对唐明宗的即位合法性提出了质疑。但当姚坤将阿保机本人即位的合法性提出来做比较时,这位契丹皇帝就立即改变了语气,转而谴责李存勖只顾享乐,宠幸伶人,以至荒废朝政的行径。他还表示自己已经从中吸取了教训,全家戒酒,豢养的鹰犬全都放生,并解散了绝大部分乐官。当这些话题结束之后,他突然向姚坤提出了索要幽州等地的领土要求,但姚坤推说自己没有权力签约,结果被阿保机禁闭起来。此后阿保机又屡次要求他表达更进一步的意见,但始终没得到肯定的回答。 

  这时的阿保机可能已经初步定下了获得河北领土的计划,但上天却没有给他实现这个计划的机会。公元926年7月,阿保机在扶余府病逝,终年五十五岁。据推测,夺去他生命的疾病也许是一种急性伤寒,在此之前,他对自己的死亡可能并没有心理准备。由于他生前对中原黄帝传说的兴趣,扶余府的名字被改为黄龙府,传说在他去世之前,曾经有黑雾笼罩天地,而阿保机本人则像黄帝一样乘着黄龙离开了人间。此后世选制度带来的影响仍未消除,契丹皇位在耶律德光系后代和耶律倍系后代之间辗转争夺,直到辽朝中期以后才稳定下来。 

结语 

  耶律阿保机是一位富有进取精神的领导者,他渴望拥有更宏大的事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过程中,他明智地选择了一条向汉人借鉴的道路。这条道路事后被证明是正确的,它确实为契丹族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并让辽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许多族人看来,阿保机在草原上的开拓事业很是令人吃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此前从没有想到过自己的部族还可以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发展。当辖底看到阿保机树立了汉地皇帝般前所未见的惊人威仪之后,他感到羡慕并想要取而代之,但此时他早已经落在了阿保机的后面。在竞争过程中,抢占任何一步先机都意味着掌握主动权和优势地位,而这种领先地位往往一旦确立就很难被撼动,直到下一轮抢占先机的竞争开始。 

  在争夺族内领导权的竞争中,阿保机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在争夺草原霸主的地位时,契丹又走在了其他政权的前面。这足以说明抢先一步的重要性,而获得这种先机的前提是拥有进取意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除此之外,阿保机控制汉化进程的努力也值得注意。他担心部众们会丢失传统的优秀素质,所以在向新政权形式的过渡中,他显得并不急躁,而是采取了一种渐变式的改革,同时尽量维持契丹人司空见惯的本族习俗。从这层意义上说,称他是一位优秀的改革家并不过分。 

  碎七宝器宋史纪,太祖尝见蜀主孟昶宝装溺器命撞碎之。曰:汝以七宝饬此,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是,不亡何待! 

引言 

  如果不是周世宗柴荣的英年早逝,赵匡胤一定不会成为五代十国乱世的终结者。在政局不稳、新主年幼的情况下,这位手握重兵的职业军人通过一场并不残酷的政变夺取了政权,并在此后的岁月里结束了乱世割据的局面,将大半个中国重新归于一统。 

  由于得到皇位的过程不算血腥,即位后的表现又基本令人满意,所以后世人对赵匡胤的印象并不差。但也有人对他首先平定南方的政策感到遗憾,他们认为如果赵匡胤率领着士气高昂的军队首先向北进军,夺回失去已久的幽云十六州,此后的宋朝可能不会陷入一种国富军弱的境地。但如果从赵匡胤的角度看来,先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确实是更明智的选择。南方的小国们虽然在大军面前不堪一击,但却占据着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将它们收入囊中之后,宋朝就拥有了更雄厚的经济基础,而这对于稳定一个新生政权至关重要。 

  赵匡胤的温和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性格各异的历代开国皇帝中,他算是人格相对宽厚和健全的一位。作为职业军人出身的君主,他对读书人的态度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许是他对别人长处的一种天然的尊敬,也许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冷静的决策,总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与科技都高度发达的一个朝代,当人们回望这段富足而繁华的历史时,不应忘记正是赵匡胤为它奠定了基调。 

军人世家与军旅生涯 

  自从黄巢失败之后,名存实亡的唐朝政权又苟延残喘了20余年。其间新旧藩镇林立,战乱不休,大小军阀割据一方,各自为政。在经过多年的相互攻击与兼并之后,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政权,曾经辉煌的大唐帝国就此瓦解。从此军阀割据成为惯性政治,北方出现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政权的频繁更迭,在更加混乱的南方,更多割据小政权纷纷诞生,中国进入了长期的军阀混战时期,史称“五代十国”。时间的车轮很快推进了半个世纪,北方的契丹民族日益强盛,中原的武人政治却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饱尝战乱之苦的民众极度渴望社会安定,中国历史再度出现了统一的契机。 

  在武人角逐天下的时代里,铁马金戈成了英雄与权力的代名词。当忠贞与道义被一个个篡位的武人挥剑斩于马下之后,谁也不知道这些叛逆的政权能够维持多久,不知道武人政治究竟能走多远。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惨烈让手持兵符的人登上权力的顶峰,成王败寇的循环让整个五代十国如灰色漩涡般绝望而冷漠。谁能够打破循环,重新聚拢起分裂的帝国?民众们需要雄才大略而又施政宽厚的领袖,时代给了赵匡胤这个温和的武人以机会,他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富庶而文明的王朝的开创者。 

  赵匡胤是河北涿州人,先祖曾经担任过唐朝的县令和刺史,直到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时期,赵氏家族才开始显贵。骁勇善战的赵弘殷擅长骑射,立下卓著军功,深得后唐庄宗信赖,在后汉和后周时期军职步步攀升,到了周世宗统治时期,深受柴荣欣赏信赖的赵弘殷被任命管理禁军,可谓显赫一时。 

  公元927年二月,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据说他出世时满屋异香,刚一降生就满身金黄,光彩夺目。虽然这个传说未必可信,但他确实拥有一个叫做“香孩儿”的小名。出生于军功世家的赵匡胤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军事教育,小小年纪就气度非凡,再加上天资聪颖,学习骑射都要比同龄人强很多。有一回少年赵匡胤和同伴们试着驯服烈马,但还没来得及给马上鞍,它就挣脱缰绳跑到了大街上。霎时间道路大乱,人人自危,但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赵匡胤飞跃上去,制服了烈马,一街行人因此幸免于难。 

  小小年纪的赵匡胤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胆识和智慧,稍长一些后,他投到正在招兵买马的郭威麾下,作了一名亲兵。郭威当时还担任着后汉的天雄军节度使,后来他在部下的拥立下夺取了后汉政权,建立后周,是为后周太祖。赵匡胤跟着他耳濡目染,学到了许多政治谋略,就连夺取政权的方法也被他借去,后来在陈桥驿上演了一出极为相似的黄袍加身,取走了后周的天下。 

  解裘赐将宋史纪:王全斌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