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商人羊皮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犹太商人羊皮卷-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把白天赚来的钱花出去,通常可以为了一顿精美的晚餐而一掷千金——为了享受他们是愿意花钱的。    
    利益,让对方为自己着想    
    “暂时地放弃一些利益,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    
    ——《羊皮卷》    
    犹太人尊奉一种“使彼知己”的人际哲学,其主要目的,还在于让对方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这种精明的处世方式,能最有力地调动对方。    
    古时候,耶路撒冷的一个犹太人外出旅行,途中病倒在旅馆里,当他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没有希望时,便将后事托给了旅馆主人,并请求他说:    
    “我快要死了,如果有知道我死而从耶路撒冷赶来的人,就请把我的这些东西转交给他。但是,不要告诉他我在哪家旅馆。”    
    说完,这个人就死了,旅馆主人按照犹太人的礼仪埋葬了他,同时向镇上的人发表这个旅人的死讯和遗言,让大家遵守这个犹太人的遗言即不要将他住的旅馆告诉来找他的人。    
    他的儿子在耶路撒冷听到父亲的死讯后,立刻赶到父亲死亡的那个城镇。他不知道父亲死在哪一家旅馆里,也没有人愿意告诉他,所以,他只好自己寻找。    
    这时,刚好有个卖柴人挑着一担木柴经过,儿子便叫住卖柴人,买下木柴后,吩咐卖柴人直接送他到有个耶路撒冷来的旅人死在那里的旅馆去。    
    然后,他便尾随着卖柴人,来到了那家旅馆。    
    旅馆主人对卖柴人说:“我没有买你的木柴啊!”    
    卖柴人回答说:“不,我身后的那个人买下了这木柴,他要我送到这里来。”    
    通过一笔木柴交易,他把回答这个问题作为成交的条件,让卖柴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帮助他解决了难题。    
    从根本上来说,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尤其在上述年轻人同卖柴人和旅馆主人这样非亲非故的关系中。其他考虑包括道德考虑也是需要的,但真能击中要害,调动对方的,惟有利益。    
    只有他人的利益同你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的时候,他人才可以像为他自己谋利或避害一样,为你着想,因为这一着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努力,可以同时带来其自身利害的相应变动。    
    所以,与人相处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人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不计后果而为他人付出所有一切的人是最可贵的。这是犹太人判断和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犹太人把善行看做最重要的财富。财富是为了行善,很多犹太人就是这样的。    
    《羊皮卷》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男人黑夜外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路上看到对面来了一个提灯笼的人,走进一看,却是一个瞎子,这个人就问这位盲人:    
    “你提着灯却看不见东西,为什么还要这样多此一举呢?”    
    盲人说:“我提灯而行,是要你们看见我。”    
    犹太人实在是太聪明了,一个人独自走在一条路上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因为对于瞎子来说,在漆黑的夜晚行走,和白天走路是一样的。自己摔倒的可能性,远小于被别人撞倒的可能性。    
    而平时靠眼睛走路的人,一旦走在漆黑的路上,很容易看不清路而将别人撞倒。为此,瞎子亮起了灯笼,以便让每个相遇者都能看清自己,并避免让对方撞倒自己。    
    这种转换思路的智慧是犹太人从2000多年的流散经历中提炼出来的。犹太民族作为一个弱小的民族,为了能够保护自己,只有靠“瞎子打灯笼”这种办法让统治者看到自己对他们的价值,从而“利用”自己求得生存,看似多此一举,实际上蕴涵着很大的智慧。    
    但是,夜行中不乏强取豪夺之徒,他们不满足于瞎子打灯笼所提供的那一段路的灯光,常常抢走灯笼,甚至把瞎子杀掉。    
    然而,犹太人依然以“瞎子打灯笼”般的执著慢慢往前走,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家园,足以证明“瞎子打灯笼”所体现出来的睿智。


第一部分  犹太商道干活越少,赚钱越多

    再看一个这样的故事:    
    犹太人加利曾为一个贫穷的犹太教区写信给伦贝格市一位有钱的煤商,请他为了慈善的目的赠送几车皮煤来。    
    商人回信说:“我们不会给你们白送东西。不过,我们可以半价卖给你们50车皮煤。”    
    该教区表示同意先要25车皮煤。交货3个月后,他们既没付钱也没买煤。    
    不久,煤商寄出一封措辞强硬的催款书,没几天,他收到了加利的回信:    
    “……您的催款书我们无法理解,您答应卖给我们50车皮煤减掉一半,25车皮煤正好等于您减去的价钱。这25车皮煤我们要了,那25车皮煤我们不要了。”    
    煤商愤怒不已,但又无可奈何。他在高呼上当的同时,却又不得不佩服加利曾教区犹太人的聪明。    
    在这其中,加利既没耍无赖,又没搞骗术,他仅仅利用这个口头协议的不确定性的利益,就气定神闲地坐在家里等人“送”来了25车皮煤。这就是犹太人的赚钱高招。犹太人爱钱,但从来不隐瞒自己爱钱的天性。所以世人在指责其嗜钱如命、贪婪成性的同时,又深深折服于犹太人在钱面前的坦荡无邪。只要认为是可行的赚法,犹太人就一定要赚,赚钱天然合理,赚回钱才算真的聪明。这就是犹太人的经商智慧的高超之处。    
    让利益出面比空口说教有力量得多。在犹太商业文化中,犹太人也同样将这种“瞎子点灯”及让对方为自己着想的哲学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干活越少,赚钱越多    
    “善于思考问题,多想问题是商人应该做的事情。为了避免少看问题,应该全面地看问题。”    
    ——《羊皮卷》    
    思考的人,他的思维是全面的,在别人说1的时候,他应该想到的是2,有一个人就是靠这样多想几个问题成功的。    
    《羊皮卷》是这样讨论这个问题的:    
    “买了别人田地里的两棵树木,并不意味着连周围的土地也买下了”,因而,“不可以对这棵树修剪,由树干长出的树芽才归买树人所有,但是根部长出来的树芽依旧归地主所有,如果树木枯死了,树木周围的土地依旧归地主所有。买树人不可视为自己的财产。”    
    但是如果是三棵树呢,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买了三棵树,就可视为连树木周围的土地一起购买过来了,树木长高了,可以进行修剪,无论是树根发出的树芽,还是树干发出树芽都是买树人的财产,树木枯死了,树木周围的土地就成为买树人的财产了。”    
    买两棵树就不拥有土地而只能拥有树叶,但是买三棵树就可享受全部的树叶甚至土地,为什么《羊皮卷》要这样规定呢?我们知道,一个点只能代表它是一个点,两个点就代表它是一条直线,而不同的三个点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在这个三角形的面积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属于这三个点。    
    因此,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也应该这样,看到了三个角度,就基本上看到了整个事物的全部。所以,犹太人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倘若有一个人说出了一种观点,那另一个必须反对他,因为一个人的意见一定是不客观的。所以,当两个犹太人在的时候,就至少会有三种观点,而三个犹太人在一起的时候,就至少要有四种观点,这样,他们才觉得是比较全面的观点。    
    因而,在法庭上,犹太人是这样规定的:如果所有的法官都一致判定某个人犯罪,那么这个判决是无效的,因为都是一样的观点,说明这个案子大家都只看到了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因而大家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不具有客观性;如果一部分法官认为是有罪的,而另一部分法官认为是无罪的,那么这个判决就被认为是客观的,是有效的判决,因为有不同的观点被提出来,才能证明大家是从各个角度看问题的,是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在作证的时候,必须至少有三个证人出具证明才可以证明这个人是否有罪。因为这三个证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人的犯罪情况,因而他们的意见可以采纳。    
    专心于自己的事情,把时间用在你真正需要用的地方,因为衡量人的工作价值是不依靠你劳动的多少,而是你付出的实际有效的劳动成果有多少。    
    《羊皮卷》上记载了这样的一个小寓言:    
    一只蜜蜂和一只苍蝇同时掉进了一个瓶子,在这个瓶子的瓶口处有一个小口。蜜蜂整日在瓶子的底部转来转去,它每日充满希望的一刻不停地咬啊、叮啊,希望自己可以叮破这个瓶子,就可以出去了。结果,三天之后,它死在瓶子里面。苍蝇呢,它在瓶子里转了几圈后,发现四周都很坚固,于是就飞到瓶口处,意外地发现那里有一个口子,就飞了出去。    
    这个小寓言告诉人们,准确地找到奋斗的方向,不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上,像蜜蜂一样不停地埋头苦干,虽然极为勤奋,也是徒劳无功,枉费心机。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终身劳碌却一无所获,而有些人不甚忙碌却颇为富有,甚至是不劳而获。后者看似清闲,却是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他真正应该投入的地方,他明白应该在什么地方投入许多的精力,而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投入精力。而前者,看似终日奔忙,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他们的原则是:这是工作,就要完成,至于为何要完成这些工作,怎样才能完成这些工作,他全然不知。在这些问题面前,他们变得稀里糊涂。他们一心想的是快干,快干,再快些。这样大量的精力被放在了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以致错过了干重要事情的机会,而因小失大。    
    在华尔街,聚集了为数众多的投资者,也是世界上最为精明的投资者们争夺的宝地。许多投资者每天都要紧盯着电脑看行情的报价,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看到的市场分析、评论的文章,因为他们明白假如错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就可能失去一次绝好的发财机会。因此,他们整天都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紧张地研究和分析各种可能的情况。回家之后,还在不停地思考和预测未来的变化。仅在办公室里,他们每周都至少工作80个小时以上,然而,每每事与愿违,他们的投资大多都以亏本告终。    
    与此同时,著名的金融家摩根也在这条街上,不过他与众多的投资者不同。人们大多数时间是看见他在休假,或者是娱乐,他每周的工作时间不到30小时。人们大为不解,就问他为何如此轻松却赚到了那么多的钱。他回答说:“那其实是工作的一部分,只有远离市场,才能更加清晰地看透市场。那些每天都守在市场上的人,最终会被市场中出现的每一个细节所左右,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方向,被市场给愚弄了。”    
    摩根赚钱的轻松,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味艰苦地工作,往往看不清市场的本来面目,被市场所愚弄,当然赚不到钱了。而摩根在玩乐中,超然于纷繁复杂的市场之外,他能够极为冷静地判断目前的市场走势,透过光怪陆离的表面看清楚目前的问题所在,这才是摩根的过人之处。拼命地工作,盲目地跟随,结果肯定是输得一塌糊涂。    
    犹太著名的企业家吉威特,他经营多处餐馆又承包了大量的工程,还创办报纸,他一个人是怎样兼顾这些的呢?原来,对于报社的经营,他完全委托给负责者,自己并不亲自参与,但是业绩却丝毫不放松,他让责任者们定期向自己汇报最近的业绩情况,如果情况不好,就让他们拿出解决的方案,他只看最后的结果就可以了。


第一部分  犹太商道怀疑一切

    对于建筑工程也是一样,他向工程的负责人指示:只要不发生错误,他从不干涉。他认为对经营者来说,这是一种应该遵循的原则:只指出做法,然后把一切托付给实际负责人,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样才能使得各种事业皆能顺利发展。    
    这就是吉威特的过人之处,也是经营者应该遵循的原则。    
    “有些事情何必自己去干呢,你只需要干自己必须去干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干好了。一个人倘若事必躬亲,不论其才干多么高超,也难以兼顾。”洛克菲勒说,“我永远信奉干活越少,赚钱越多。我只去做那些需要自己认真思考的事情,这样才是你的意义。”    
    怀疑一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