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精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商道精英-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商术,是着眼于小利的具体挣钱方法。商道,则是展示商业真谛的大法则。古往今来,巨商大贾们无不具有自己长期奉行的商道,他们有共同之处,也有独特之处。正是这种商道,造就了他们高于常人的大手笔,成就了他们非同寻常的事业大厦。

  王永庆——宝岛经营之神

  在全球华人富豪当中,台塑集团董事长、人称“塑胶大王”的王永庆是凭个人奋斗走向商业成功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出名不仅因为他拥有巨额财富,还因为他在商业经营乃至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人格魅力。

  昔日米店 今日台塑处处用心 集腋成裘坚韧顽强 百折不挠身体力行 一丝不苟精打细算 持家有道

  孙正义——成功在起跑线上

  孙正义,现年48岁,是日本著名的因特网公司“软件银行”的创立者。他个人的身价约为40亿美元(合4000多亿日元),是日本最有钱的人。虽然孙正义名气远远赶不上微软的比尔·盖茨或雅虎的杨致远,但他自称,他在因特网经济中拿下的份额超过以上二人,当然也超过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人。

  互联网财阀——软银激情飞扬 驰骋梦想眼光独到 一举成功深思熟虑 规划人生生存法则 打破传统病中求知 自创兵法商业头脑 与生俱来泡沫破碎 依然自信大胆背后 缜密计算小组制度 恰到好处

  昔日米店 今日台塑(1)

  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当时,小小的嘉义共有米店26家,竞争非常激烈。王永庆不知深浅,贸然投身此行,景很不乐观。他的全部资金只有父亲为他东挪西借来的200元钱,他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小小的铺面。由于米店规模小,地处偏僻,又缺乏知名度,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那时候,稻谷加工非常粗糙,大米里有不少糠谷、沙粒。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买家卖家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王永庆却从这里找到了突破口。他和来米店帮工的两个弟弟一齐动手,将夹杂在大米里的糠谷、沙粒统统清理干净。这一来,他店里的米质比其他米店要高一个档次。在服务方面,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王永庆却增加了这一服务项目。无论天晴下雨,无论路程远近,只要顾客叫一声,他立马送到,而且免收服务费。

  一天晚上,天下着倾盆大雨,王永庆忙完店里的活计,已是深夜。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刚睡着,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开门一看,原来是嘉义火车站对面一家客栈的厨师。厨师说客栈来了几位客人,还没吃饭,刚巧厨房没米了,请王永庆帮忙送一斗米过去。当时,卖米的利润极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赚一分钱。从心情上来说,王永庆不愿冒着这么大的雨赚这一分钱,但为了维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话没说,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条麻袋当雨具,将米送到客栈。回来时,全身都湿透了。

  王永庆给顾客送米,并非送到就算,还要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

  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都要打听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这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米送过去。

  昔日米店 今日台塑(2)

  不过,由于嘉义大多数家庭都靠做工谋生,收入微薄,少有闲钱,主动送米上门,如果马上收钱,碰上顾客手头紧,会弄得双方都很尴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庆并不急于收钱。他把全体顾客按发薪日期分门别类,登记在册,等顾客领了薪水,再去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顺利,从无拖欠现象。

  由于王永庆处处替顾客设想周到,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他的名气越传越大,整个嘉义都知道有一个心眼特别好的少年老板。自然,他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后来,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客户做好生意,就认为有必要掌握客户需要买米及方便付款的日子,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际需要的一点小小构想,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逐渐扩充演变成为事业管理的逻辑,到今天台塑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都可以说起源于此。”

  20世纪50年代,台湾经济亟须发展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台湾当局把发展塑胶工业寄希望于化学工业基础雄厚的“永丰”老板何义身上。精明干练的何义起初也答应了,但到国外考察后,看到国际市场塑胶业技术先进、竞争激烈,自己难有立足之地,便打起了退堂鼓。“名不见经传”的王永庆却像吃了豹子胆似的,竟决定投资塑胶业,因而引来了一片非议:“不懂行情”、“不识时务”、“何义都不做的事业,一定难做!”

  但是王永庆自有他的心计:台湾是国际烧碱生产基地之一。而烧碱生产过程中有70%的氯气被弃置不用,实在是太可惜了。尽管他不熟谙塑胶生产,但他知道氯气是其主要原料。1954年,他筹借50万美元,创建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何义所料:塑胶原料生产出来了,但日本同类产品物美价廉,充斥台湾市场;台塑产品严重滞销,仓库爆满,股东们也心灰意冷。王永庆陷入绝境。

  王永庆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对失败的理解也是独特的。一般人认为“失败乃成功之母”,王永庆却认为“检讨才是成功之母”。世上失败的人很多,但不一定都爬得起来。只有检讨反省,总结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奋起直追,才能置于死地而后生。经过一番“检讨”,王永庆采取两条令人吃惊的措施:

  昔日米店 今日台塑(3)

  针对供过于求的矛盾,他以常人所没有的胆识,采取了近乎“以毒攻毒的策略”: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低成本,从而获得压倒一切的竞争能力。对此,股东们一致反对。于是,他毅然购下“台塑”的所有股权,独自经营,我行我素。

  造成“台塑”濒临绝境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下游加工厂对自己的产成品不愿降低售价,致使销售量无法大幅度增加,因而对塑胶原料的需求量不旺。王永庆对他们晓之以理、百般劝说无效后,以义无反顾的决心,敢于拼命的勇气,毅然成立了自己的加工厂——南亚塑胶,从而建立起塑胶原料与加工相连贯的“一体化发展体系”。

  事实表明,王永庆的决策是正确的,经营策略是成功的,正如他自己在美国华盛顿企业学院的一次演讲中所说,“只有不断努力,才有立足之地。处逆境时,要不灰心丧气,培养实力,才能扭转颓势;顺境来临,不能因此自满懈怠,否则会脆弱瓦解。”

  王永庆认为,主动迎接挑战,接受一定的压力,更能充分表现一个人的生命力,对个人和企业的成长,不但无害,而且有利。1973年首次世界石油危机以后,他的脑子里形成了“在美国投资设厂——掌握原料来源——适时回供台湾”的战略构想。当时,适逢世界经济不景气,业内人士多存观望态度,鲜有投资之心。王永庆独具慧眼,力排众议,毅然下决心向海外投资,乘虚而入。美国拥有丰富的原油、电力及天然瓦斯,而且投资的软环境优越。1978年,王永庆在洽购路易斯安那州一家化工厂受挫后,立即决定在得克萨斯州自行建厂,年产化工原料EDC20万吨,VCM及RVC各24万吨。随后,又在美国投下巨资,先后买下分别生产RVC树脂和一些制造RVC的化学原料的10家工厂,交易总额达5000万美元。

  1978年,王永庆又赢得向日本出口RVC粉的合约,成功地占领日本市场。同一时期,台湾又决定开放RVC粉的引进,这显示了“台塑”的RVC塑胶工业已经有力量与外货抗争。

  处处用心 集腋成裘(1)

  青少年时代艰苦的打拼,使王永庆逐渐养成了在事业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鲜明风格,从而在内在素质上奠定了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最坚实的基石。

  50年代初,台湾“工业委员会”推动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的PVC(聚氯乙烯)厂,并决定将PVC塑胶厂交由永丰财团核心人物何义创办。何义随即于1954年领导成立福懋塑胶工业公司。

  然而何义去日、美、德等国考察后得出结论:计划筹建的PVC厂产量小,成本高,距离形成经济规模的目标太远,且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感到没有发展前途,于是宣布放弃。而当时的王永庆正在申请这个有美国援助的轮胎制造方案,开始他毫无经验,何义的放弃正好给王永庆一次机会。这个有78万美元的援助计划案,对经营方的要求是每日生产PVC粉4吨。王永庆一听有新颖的化学产品生产计划,连考虑都没有考虑,也不管自己对化学品一点常识都没有,就一口气答应下来。好像是久经饥饿的瘦鹅看到食物一般,迫不及待地将之一口吞下。

  然而一般来说,要经营任何一项事业,尤其是化学工业,都必须从原料、产品成本、市场、经营可行性及盈转亏可能情形加以分析,然后才做决定。当时王永庆满口承诺,可以说是相当胆大。但是以他的观点,自认从贩米以来经过台湾光复后的一段变化,到1954年已经历过整整22年的岁月。这一期间除三大公司自日本人手上接受的各项事业以外,有大秦纺织厂从大陆搬来旧设备在桃园复工,大元纺织也是如此。当年这些事业的规模都相当小,经营情况也呈现萧条之景,再加上当时台湾外汇资金短缺,就算有什么事业计划构想,也极不容易能获实现,在此情况下能有美援使这一计划可以做,王永庆自然喜出望外,一口承诺。经过3年的辛苦筹建工作,1957年3月,塑胶工厂完工,并正式生产。公司也更名为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塑公司)。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小的PVC厂,在计划投资生产PVC粉时,国际行情是每吨售价为1000美元,而生产时已跌至800美元以下。台塑因为产量少,成本又高,而且产品根本没有销路,从正式生产到当年年底,年生产的PVC塑胶粉,绝大部分都囤积滞存。

  处处用心 集腋成裘(2)

  王永庆经过再三思考后,认为惟一的出路就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方能转危为安。他便筹设加工厂以消化PVC粉,再以加工品拓展外销,得到主管部门的赞同与支持,王永庆果然绝处逢生。

  1958年,台塑公司塑胶粉月产量增加了一倍多,从原来的100吨增为210吨。塑胶粉产量增加后,为消化这些原料产品,王永庆当机立断,于1958年成立南亚塑胶公司,建立从原料生产到加工的一体化生产体系。

  此外,王永庆决定闯荡香港,寻求市场。他在香港认识了在神户开设一家PVC吹气制品厂生产吹气玩具等产品的美商卡林。在当局的支持下,王永庆与卡林在台湾成立了卡林塑胶公司。正是这家生产雨衣、浴帘等塑胶制品的企业成为王永庆事业的转折点。PVC粉有了销路,救活了台塑公司,王永庆不仅度过难关,还开拓了台湾塑胶三次加工业的商机。

  但如果仅限于从事塑胶吹气加工,在石化工业领域是不会有大的作为的,也不能进一步扩大PVC销路。王永庆要走出这块小天地,必须让塑胶三次加工业产品多样化,大批量生产,才能降低成本,扩大海外销路,走向国际市场。

  1959年,王永庆在卡林先生及其他朋友的协助下,成立了新东塑胶加工公司,1961年投入营运,大批量生产鞋类、皮包、玩具等塑胶三次加工产品。王永庆利用当时廉价、充足的劳动力,依靠工人的勤奋劳动,协力合作,以低价出口与国外新产品展开竞争,终于打入国际市场。

  新东公司开创的塑胶三次加工业的成功发展,使其他企业家也看到这个行业的“钱”途,不断投资建厂。这时全省各地三次加工厂纷纷出现,一时间各种塑胶加工厂林立,新的塑胶加工产品百花齐放,同时为台湾PVC工业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