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难认真地思考问题,因此数学家需要追求充足的时间供他支配。不像实验科学家之间普遍实行集体协作那样,数学家之间很少合作,即使需要合作也不是经常在一起,一般是参与合作的每个人拿出自己独处时的成果,再把各自的结果集中起来。哈代(G。H。Hardy;1877…1947)是合作者的一个例子,他和李特尔伍德(T。E。Littlewood;1885…1977)、拉马努金(S。A。Ramanujan;1887…1920)合作发表了不少论文。

  19世纪以前,数学家很难有自己作为数学家的职位,他们需要家庭、赞助人提供生活来源,因此大多数数学家不得不兼做其他事情。像自然科学家一样,数学家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他们有可能来自名门望族,如黎卡提、达朗贝尔(J。R。D'Alembert;1717…1783)、切比雪夫(P。Chebyshev);也可能来自一般的富裕人家,大多数数学家如此,如笛卡尔、费马(P。Fermat;1601…1665)、彭加勒、康托尔(G。Cantor;1845…1918)、希尔伯特、冯·诺依曼;也可能来自贫穷的家庭,如高斯。

  数学家因其思维和秉性的不同,而对数学做出不同的贡献。有的数学家创造了理论,如李(M。S。Lie;1842…1899)创造出有关微分方程的连续变换群论,李群已成为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黎曼创立了黎曼几何。有的数学家提出了猜想和问题,如歌德巴赫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费马提出了费马大定律,希尔伯特提出了着名的23个问题。有的解决难题,如怀尔斯(A。J。Wiles1953…)证明了费马大定律,陈景润成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最近的人。有的数学家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致力于数学的应用,纳什研究博弈论,却因为用于经济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数学家也可以分为纯粹数学家和应用数学家。纯粹数学家以高度的数学抽象能力追求数学的严密和美感,应用数学家则力求脚踏实地地追求数学的应用以及他们与物理、计算机等学科的联系。

  像自然科学家队伍一样,数学家队伍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在数学家中,也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是心无旁鹜的数学痴情者,如哈密尔顿(W。R。Hamilton;1805…1865)整整化了20多年试图充实他的四元数世界。埃尔德什(P。Erdos;1913…1996)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嗜好,甚至没有家,在60多年流动的数学生涯中,直至古稀之年每天仍工作19小时,共发表了1475篇数学论文。也有一些数学家精力充沛,涉猎广泛,在从事纯粹的数学研究的间歇或者数学研究之后进行着其他的活动。他们中有自然科学家特别是理论物理学家,如帕斯卡、牛顿、彭加勒、维纳、诺依曼、图灵;有哲学大师,如笛卡尔、帕斯卡、莱布尼兹、罗素;也有社会活动家,如罗素;有数学研究与教育的管理者,如克莱因(F。Klein;1849…1925)、罗巴切夫斯基(N。J。lobachevsky);有在政府担任行政职务的官员,如傅立叶(J。Fourier;1768…1830)。

  数学家的政治立场或者宗教信仰也呈现多元化特征,如柯西(A。Cauchy;1789…1857)是偏执的天主教徒,哈代是古怪的无神论者;高斯非常保守,伽罗华(E。Galois;1811…1832)则是热情的革命家,而年青的德国数学家O·泰西米勒却成了狂热的纳粹分子。

  在纳粹德国,像勒纳德把物理学分为雅利安物理学与非雅利安物理学一样,也有人把数学家按照种族和血统分类。柏林大学教授比伯巴赫把数学家分为J…数学家和S…型数学家。他认为,J…数学家是德国人,S…型数学家则是法国人和犹太人。玩弄雕虫小技和概念游戏,是敌视生活毫无生气的S…型数学家本性的暴露,地道的J…数学家有高斯、克莱茵和希尔伯特,J…数学家登峰造极的成就之一,就是希尔伯特关于公理化的工作,遗憾的是那些S…型的犹太抽象思想家已经将它糟踏成一种知识的杂耍'2'。

  2、数学上的奖励

  作为一名发明家和工业家,诺贝尔决定不设立数学奖,其原因很可能只是由于他对数学或理论科学没有特殊的兴趣,他认为数学不是人类可以直接从中获益的科学。他在遗嘱中提到,这些奖项要用于奖励那些对人类具有巨大实现利益的“发明或发现”。也许正是根据这一精神,在历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从事实验科学的人要比从事理论科学的人多得多。

  数学界却不能容忍自己的研究工作没有最高的评价等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先后树起了两个国际性的数学大奖:一个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持评定的,在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菲尔兹奖;另一个是由沃尔夫基金会设立的一年一度的沃尔夫数学奖。这两个数学大奖的权威性、国际性,以及所享有的荣誉都不亚于诺贝尔奖,因此被世人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是以已故加拿大数学家。教育家J。C。 菲尔兹的姓氏命名的。菲尔兹奖的最大特点是奖励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即奖励那些能对未来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人。菲尔兹奖是一枚金质奖章和1500美元的奖金。奖章的正面是阿基米德的浮雕头像。就奖金数目来说与诺贝尔奖金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它的地位如此崇高原因有三:第一,它是由数学界的国际权威学术团体—国际数学联合会主持,从全世界的一流青年数学家中评定。遴选出来的;第二,它是在每隔四年才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隆重颁发的,且每次一般只2名获奖者,因此获奖的机会比诺贝尔奖还要少;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一条是由于得奖人的出色才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声誉,他们都是数学天空中升起的灿烂明星,是数学界的年轻精英。

  由于菲尔兹奖只授予40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所以年纪较大的数学家没有获奖的可能。恰巧1976年1月,R。 沃尔夫及其家族捐献1000万美元成立了沃尔夫基金会,其宗旨是为了促进全世界科学。艺术的发展。沃尔夫基金会设有: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农业5个奖(1981年又增设艺术奖)。1978年开始颁发,通常是每年颁发一次,每个奖的奖金为10万美元,可以由几人分得。由于沃尔夫数学奖具有终身成就奖的性质,所有获得该奖项的数学家都是享誉数、。闻名遐迩的当代数学大师,他们的成就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当代数学的水平和进展。该奖的评奖标准不是单项成就而是终身贡献,获奖的数学大师不仅在某个数学分支上有极深的造诣和卓越贡献,而且都博学多能,涉足多个分支,且均有建树,形成了自己的着名学派,他们是当代不同凡响的数学家。

  3、高斯:天才数学家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

  据说高斯10岁时就很快算出了一道复杂的算术题81297+81495+81693+…+100899(这是一个公差为198、项数为100的等差数列)。

  高斯于1799年获得博士学位。1807年,高斯赴哥廷根就任哥廷根大学数学和天文学教授,以及哥廷根天文台台长的职位。高斯的到来为哥廷根数学学派的创立、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数学中心创造了条件。

  高斯的学术地位,历来为人们推崇得很高。他有“数学王子”、“数学家之王”的美称,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几位数学家之一”(如阿基米德、牛顿、高斯、欧拉、希尔伯特等)。

  高斯的研究领域,遍及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开辟了许多新的数学领域,从最抽象的代数数论到内蕴几何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研究风格、方法乃至所取得的具体成就方面,他都是18~19世纪之交的中坚人物。

  1802年,高斯被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选为通讯院士、喀山大学教授;1877年,丹麦政府任命他为科学顾问,德国汉诺威政府也聘请他担任政府科学顾问。

  4、伽罗华:早逝的斗士

  伽罗华是法国数学家,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伽罗华17岁时,就着手研究数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一般π次方程求解问题。许多数学家为之耗去许多精力,但都失败了。直到1770年,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才算迈出重要的一步。伽罗华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群论的方法,从系统结构的整体上彻底解决了根式解的难题。他从拉格朗日那里学习和继承了问题转化的思想,即把预解式的构成同置换群联系起来,并在阿贝尔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思想,把全部问题转化成或者归结为置换群及其子群结构的分析上。同时创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学分支群论,数学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1829年,他把关于群论研究所初步结果的第一批论文提交给法国科学院。科学院委托当时法国最杰出的数学家柯西作为这些论文的鉴定人。在1830年1月18日柯西曾计划对伽罗华的研究成果在科学院举行一次全面的意见听取会。然而,第二周当柯西向科学院宣读他自己的一篇论文时,并未介绍伽罗华的着作。

  1830年2月,伽罗华将他的研究成果比较详细地写成论文交上去了。以参加科学院的数学大奖评选,论文寄给当时科学院终身秘书傅立叶,但傅立叶在当年5月就去世了,在他的遗物中未能发现伽罗华的手稿。

  1831年1月,伽罗华在寻求确定方程的可解性这个问题上,又得到一个结论,他写成论文提交给法国科学院。这篇论文是伽罗华关于群论的重要着作。当时的数学家泊松为了理解这篇论文绞尽了脑汁。尽管借助于拉格朗日已证明的一个结果可以表明伽罗华所要证明的论断是正确的,但最后他还是建议科学院否定它。

  1832年5月30日,临死的前一夜,他把他的重大科研成果匆忙写成后,委托他的朋友保存下来。1832年5月31日因参加无意义的决斗受重伤致死,离开了人间。

  1846年,他死后14年,法国数学家刘维尔(J。Liouville)着手整理伽罗华的重大创作后,首次发表于刘维尔主编的《数学杂志》上。

  5、康托尔:疯人数学家

  康托尔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作为实数理论,以至整个微积分理论体系的基础。从而解决17世纪牛顿与莱布尼兹创立微积分理论体系之后,在近一二百年时间里,微积分理论所缺乏的逻辑基础和从19世纪开始,柯西、魏尔斯特拉斯等人进行的微积分理论严格化所建立的极限理论。

  康托尔的老师克隆尼克(L。Kronecker;1823…1891),是最强烈反对集合论的一个数学家。他用各种用得上的尖刻语言,粗暴地、连续不断地攻击康托尔达10年之久。他甚至在柏林大学的学生面前公开攻击康托尔,阻挠康托尔在柏林得到一个薪金较高、声望更大的教授职位,使得康托尔想在柏林得到职位而改善其地位的任何努力都遭到挫折。

  还有很多科学家也反对集合论。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认为集合论是一个有趣的“病理学的情形”。德国数学家魏尔(C。H。Wey1,1885…1955)认为,康托尔关于基数的等级观点是雾上之雾。康托尔的好友数学家施瓦兹,由于反对集合论而同康托尔断交。

  从1884年春天起,康托尔患了严重的忧郁症,极度沮丧,神态不安,精神病时时发作,不得不经常住到精神病院的疗养所去。变得很自卑,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是否可靠。他请求哈勒大学当局把他的数学教授职位改为哲学教授职位。健康状况逐渐恶化,1918年,他在哈勒大学附属精神病院去世。

  6、罗巴切夫斯基:管理型数学家

  罗巴切夫斯基1792年生于俄国下诺伏哥罗德(今高尔基城),1807年进入喀山大学,1811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罗巴切夫斯基毕业后留校任职,历任教授助理、非常任教授、常任教授、物理数学系主任,35岁被任命为校长。1846年以后任喀山学区副督学,直至逝世。如果没有罗氏几何学,罗巴切夫斯基只能算一个优秀的科学与教育管理者。

  罗巴切夫斯基与波尔约(J。Bolyai)以及高斯等人彼此独立地创立了一种非欧几里得几何学,即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对几何学和整个数学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人们很早就尝试证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第五公设,但是直到19世纪以前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展。1816年,罗巴切夫斯基像前人一样尝试证明第五公设,但不久发现,所有的这种证明都无法逃脱循环论证的错误。于是,他作出这样的假定:在平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