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伤寒论六经争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有关伤寒论六经争论-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伤寒论六经研究41说

玉庆国 李宇航(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研研室)王履(保定市第一中医院)

1。经络说
朱肱提出:“治伤寒者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做(类证活人书)卷一专设经络图,示人经络循行之路以辨六经病症。如 “足太阳膀膀胱之经,从目内毗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囚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淇后汪藐等亦从此说,但并不限于足经,而是手足并论,使此说得到
了井一步的沦展。
2。脏腑说
何志雄认为﹕“(伤寒论)六经,是为认识外感疾病的需要,在藏象学说的基础上,对人体功能作出的另一层次的概括。首先将脏腑功能分为阴阳两大类﹕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然后再根据各脏腑的不同功能以及所属经络不同的循行部位,分为三阴三阳,名之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便是伤寒六经。每一经的功能并非是其所概括的脏或腑的功能的机械相加,而是综合了这些脏腑与外感疾病有关的功能。”其中“以肺气统属太阳,小肠隶属于阳明,是与《内经)的六经最明显的区别”。鲁福安亦云﹕“六经之中除表现有本经所属脏腑的病变以外,还包括有不少它经所属脏腑的病变。”可见近人以脏腑释六经,与古人不同,已不再拘泥于同名经所属的脏腑,而是结合六经病变特点予以了适当的调整。
3。气化说
此说源于(内经),后由伤寒注家张隐庵、陈修园、唐容)11等发挥,用六气特点解释伤寒六经,故亦称“六气说”。如陈修园匕吠倡此说曰﹕“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刘渡舟指出﹕“讲求六经标、本、中气化学说时,首先要建立三者之问的有机联系。”即﹕“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热,中见少阴之热化”﹔“阳明本燥而标阳,中见太阴之湿化”﹔“少阳本火而标阳,中见厥阴凤木”﹔“太阴本湿而标阴,中见阳明燥化”﹔“少阴本热而标阴,中见太阳寒气之化”﹔“厥阴本气为风,标气为阴,中见少阳火气”。并结合六经病对标本中气化学说进行系统论述,同时指出“标本中的气化学说,有辩证法思想和唯物论的观点。它能系统地分析六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发病之规律,而指导临床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但也有人对此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章炳鳞为(伤寒论今释)序曰﹕“假借运气,附会岁露,以实效之书,变为空谈。”陈亦人亦云﹕次多祸词夺舜﹒亥阻难深。”而近来郝印卿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此说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由(素问)六气气化到伤寒六经气化显然是中医学术的发展﹒以三阴三阳为框架,天六气和人六经为中心的对应同构,是继(素间)以五行为框架,五运和五脏为中心的对应同构之后,对天人相应内容的又一系统归纳。不言而喻,只要中医藏象理论不变,六经气化学说即不可能因个人的好恶丽被抹杀。”
另有将脏腑功能活动称为气化者,与此说概念不同。
4。地面说
柯琴认为﹕“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赅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请以地理喻,六经犹列国也。”即﹕“内自心胸外自巅顶,前至额颅,后至肩背,下及干足,内和膀脱,是太阳地面。……内自心胸至胃及肠,外自头颅,由面至腹,下及于足,是阳明地面。由心至咽,出口颊,上耳目,斜至巅,外自胁内属胆,是少阳地面。……自腹由脾及二肠魄门,为太阴地面。自腹至两肾及膀肮溺道,为少阴地面。自腹由肝上隔至心,从胁肋下及于小腹宗筋,为厥阴地面”。
5。六部说
方有执则把六经比喻为1门类或职能部门﹕“六经之经,与经络之经不同。六经者,犹儒家之六经,犹言部也。部,犹今六部之部。……夭下之大,万事之众,六部尽之矣。人身之有,百骸之多,六经尽之矣。”并绘制入体示意图对六经六部受邪加以说明,认为阳病在表自外而内﹕“太阳者,风寒之着人﹒人必皮肤当之,……皮肤在躯壳之外,故曰表,…??表合太阳足膀眺经﹔阳明者,风寒之邪过皮肤而又进,接皮肤者肌肉也,…… 肌肉居五合之中,为躯壳之正,内与阳明足胃经合也﹔少阳者,邪过肌肉而又进,则又进到躯壳之内,脏腑之外,所谓半表半里者,少阳足胆经之合也。”而阴病在里自下而L﹕“太阴,脾也。脾居中而主事,故次少阳而为三阴之先受。少阴,肾也。厥阴,肝也。……且阴道逆,其主下,故肝虽近脾,肾虽远而居下,肾次脾受,肝最后受。”
6。形层说
俞根初把人体分成六个层次,说明病邪浅深与进退﹕“太阳经主皮毛,阳明经主肌肉,少阳经主腠理,太阴经主肢末,少阴经主血脉,厥阴经主筋膜。太阳内部主胸中,少阳内部主膈中,阳明内部主中脘,太阴内部主大腹,少阴内部主小腹,厥阴内部主少腹。”并将胸腹部位亦分属六以利于辩证。
7。三焦说
何廉臣于(重订通俗伤寒论)中勘曰﹕“张长沙治伤寒法,虽分六经,亦不外三焦。言六经者,明邪所从入之门,行经之径,病之所由起所由传也。不外三焦者,以有形之痰涎水饮瘀血渣滓,为邪所搏结,病之所由成所由变也。窃谓病在躯壳,当分六经形层。病入脏腑,当辨三焦部分。详审其所夹所邪,分际清晰,庶免颇预之弊。其分析法,首辨三焦部分。”认为伤寒六经辨证中包含着三焦辨证的恩想内容,两者有机地结合,适用于各种外感及内伤杂病。
8。阶段说
祝味菊【12?根据人体正气与病邪抗争的状态﹒按六经次序分成五个阶段﹕“太阳之为病,正气日受邪激而开始合度之抵抗也。阳明之为病,元气债张,机能旺盛,而抵抗太过也。少阳之为病,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抵抗之力,未能长相继也。太阴、少阴之为病,正气懦怯,全体或局部之抵抗不足也。厥阴之为病,正邪相博,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也。一切时感,其体工抵抗之情形,不出此五段范围。此吾卅年来独有之心得也。”
9。病理层次说
郭子光引认为﹕“把三阴三阳解释为疾病变化发展的六个阶段是不合适的。”而“三阴三阳实际上是六个大的病理层次的反应。所谓太阳病,属于人体肤表阴阳的失调﹔阳明病是病在里,多涉及胸中胃肠﹔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多涉及胆和三焦﹔太阴病的病位较深,多涉及脾胃﹔少阴病的病位更深,多涉及心肾﹔厥阴病则多涉及肝经。
这六个大的病理层次里面,又可分为若干较小的病理层次,人们将这种小的病理层次的匠应和针对其治疗的方药联系起来,称为汤证’。
10。阴阳胜负说
柯雪帆云﹕“外感热病的病变部位虽然离不开脏腑、经络,并且在某个阶段有可能主要表现为某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但外感热病毕竟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仅仅用一二个脏腑或一二条经络,显然不能作出完满的解释。众所周知﹒邪正斗争县外感病的卞耍矛盾﹒而阴阳胜复是邪正斗争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病邪的性质及其变化、人体正气的变化以及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用阴阳胜复来解释伤寒六经辨证就抓住了邪正斗争这个主要矛盾。用阴阳胜复解释六经辨证,是从整体出发,从动态变化看问题,比较符合外感热病是全身性疾病汐b感热病发展有阶段性这两个特点。因此,我认为阴阳胜复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时振声 ?‘’?亦云﹕“从阴阳消长结合脏腑、经络的变化来看六经病,就不会局限在某一经络、某一脏腑,而是可以看到急性热病是一个全身性疾病。”
11。位向性量说
肖德馨?“?“归纳六经含义有四种﹕定位、定向、定性、定量”。定位,即六经有表示病变部位的含义。定向,即六经有表示外感病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向的含义。定性,即六经有表示疾病性质或属性的含义。定量,即六经有表示病情虚实或盛衰程度的含义。同时强调“只有把四种合义综合起未,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六经的内涵”。
12。八纲说
日?喜多村直宽说﹕“本经无六经宇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假以标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因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也。此义讨究本论而昭然自彰,前注动辄彼是纽合,与经旨背而驰也。……凡病属阳、属热、属实者,谓之三阳﹔属阴、属寒、属虚者,谓之三阴。细而析之,则邪在表而热实者,太阳也﹔邪在半表里而热实者,少阳也﹔邪入胃而热实者,阳明也。又邪在表而虚寒者﹒少阴也﹔邪在半表里而虚寒者,厥阴也﹔邪入胃而虚寒者,太阴也。”
国内有陈逊斋等亦从此说。而张张琪对此说持否认观点﹕“近人又有舍弃脏腑经络,以八纲解释六经,虽然比较简明易懂,但对六经的实际意义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看法,只可作为抽象的概念,不能作具体的分析,所以其结果却是得半遗全”。
13。证侯抽象说
牛元起认为﹕“证是六经的基础,六经是证候的抽象。(伤寒论)采用了列证辨析的写作手法。……仲景通过对各个证型的分析判别,根据各个证的品格的高低,普遍意义的大小而加以排列分类,从而构成全书的梁柱。各经提纲就是在各种各样的证中提炼出来的。先实践,后理论,先提炼,后命名,这是祖国医学实际的发展过程,也是六经辨证体系实际的创立过程。”而且‘把六经理解为证候类型的抽象,并不是否认它与脏腑、经络、气血启卫等有关﹔恰恰相反,它能更正确、更客观地反映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的
病理而不圃于经络之狭”。
14。症群说
此说受西医学理论影响,首先由陆渊雷提出﹕“太阳、阳明等六经之名,……指热病之证候群,为汤液家所宗,(伤寒论)及(素问?热肋是也。”50年代黄文东、金寿山、盛国荣、昌敦厚、何云鹤、孙宝楚等皆执此说。如黄文东曰﹕“所谓六经,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就这六个病型的症候群,利用分经辨症,及其诊断方法,以鉴别表、里、寒、热、虚、实等种种轻重不同的情况,来运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涩,以及针灸等种种不同的治法,这就是中医治疗伤寒的基本法则。”何云鹤追溯了(灵枢)、(素
问)六经之含义,与(伤寒论)比较,认为其各有不同。而六经“在(伤寒肋,指热病侵袭人体后发生的各类型症候群。……症候群的名称沿用了当时的流行术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此掌握了一般热病的临床规例和传变,更由此创立了执简驭繁的药治方法”。
15。综合体说
姜春华?‘到指出﹕“(伤寒论)六经之名来自(内经),但其内容实质已非经络之旧,作者融会(内经)全部阴阳概念,包括了表里寒热虚实经络脏腑营卫气血邪正消长等,成为一个多种概念的高度综合体。它不是单纯的经络,也不是单纯的地区和病程划分,更不是简单的症候群。后人不从六经全部精神与(内经)的全部阴阳概念来联系体会,而拘于(伤寒)六经中某些符合于(内经)的经络途径的证状为说,因此不能阐明仲景六经的实质。吾人欲认识仲景六经,必须从(内经)的全部阴阳概念(包括经络脏腑气血营卫等)来理解,决不可单纯地用某些观点来理解,否则就会陷干片面。”
16。治法说
伤寒六经,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因此一些医家对其研究侧重于治法方面。钱演认为﹕“大约六经证治中,无非是法,无一字一句非法也。” 又如尤在径释《伤寒论)强调治法,认为太阳的治法,不外乎正治、权变、斡旋、救逆、类病、明辨、杂治七种,其它诸经亦各有法,诸法如珠之贯通于全论,故名其着为(伤寒贯珠集)。俞长余‘到亦云﹕“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重点应该转移,不要在条文辨释上花费过多精力,而应该去研究它的精华所在——诊治大法。”并指出“再过几十年或百余年,(伤寒论)必将改写。那时也许‘伤寒’、‘六经’等名称将被改换﹒但本论的诊治大法精神将与祖国医学永远共存。”
17。六界说
恽铁樵认为﹕“六经者,就人体所著之病状,为之六界说者也。是故病然后有六经可言。不病直无其物。”又曰﹕“(伤寒论)之六经所言甚简,苟知其为病后之界说由属易解。不必多为曲说,使人坠五里雾中也。”刘渡舟?“?指出﹕“六经辨证……不是空中楼阁。‘经者,径也’,据经则知邪气来去之路﹔‘经者,界也’,据经则知病有范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