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脑遇到金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大脑遇到金钱-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  者: '美'贾森·茨威格 
出  版: 广东经济出版社 
ISBN: 9787545401486 
出版日期: 2009…11 
版  次: 1 


第一部分神经经济学:颠覆你的全部投资理念

“我怎么能这么愚蠢呢?”如果从来没有如此痛心地对自己咆哮过,那么你肯定不是真正的投资者。为了让你了解精彩绝伦的金融知识,我将带你走进多间由世界顶级神经经济学家的实验室,通过第一手资料向你介绍这些奇妙无比的实验。不进行研究的投资,就像打扑克从不看牌一样,必然失败!——彼得·林奇

你有没有说过“我怎么能这么愚蠢呢?”

  “我怎么能这么愚蠢呢?”如果从来没有如此痛心地对自己咆哮过,那么你肯定不是真正的投资者。在人类的诸多行为中,没有任何事情能像投资那样,让很多聪明人都显得愚蠢至极。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才想用每个投资者都能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在制定与金钱相关的决策时我们大脑的工作流程。无论是工具还是机器,要做到物尽其用,首先就需要了解它的工作机理;同样,如果不能优化你的思维,就永远也不可能实现财富的最大化。幸运的是,在过去几年里,科研人员已经在这些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让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到人类的大脑是如何评价收益、衡量风险和计算概率的。更不可思议的是,现在的技术,居然能让我们精确地观察到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在进行投资时是如何开启和闭合的。 

  自1987 年步入财经新闻这个行业以来,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什么东西能像“神经经济学”研究带来的成果这样,如此神奇莫测,如此精辟深邃,如此让我兴奋不已。这是一个集神经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型领域,只有通过这个新的研究领域,我们才能从生物的本能层次去认识投资行为的原动力,而不只是单纯依赖传统的投资理论和实践。这些基础性认识的出现,将会让所有投资者为之一振,而它给投资界带来的震撼,将是史无前例的。 

  为了让你了解这些精彩绝伦的金融知识,我将带你走进多间世界顶级神经经济学家的实验室,通过第一手资料向你介绍这些奇妙无比的实验。我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我自己的大脑曾经不止一次地被当成这些研究人员的实验对象。 

  神经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我们曾经接受的无数投资理念都是错误的。从理论上来说,我们越是勤奋,就越能了解投资;而对投资了解得越多,我们赚到的钱也就越多。经济学家始终坚信——投资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了解风险和收益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更知道如何以符合逻辑的方式来利用现有的知识去实现投资目标。每个人都知道: 

  ◆ 自己应该低买高卖,但在更多情况下,我们是在高买低卖; 

  ◆ 打败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把市场踩在脚下; 

  ◆ 在惊慌失措间匆忙抛售不是好办法,但如果一家公司公布每股收益是23 美分,而不是24 美分的话,转眼之间,你就会损失50 亿美元市值; 

  ◆ 华尔街的战略家们根本不可能预测到市场走向,但投资者还是对电视上夸夸其谈的理财专家们顶礼膜拜; 

  ◆ 追逐热门股或是热门基金,注定是烧钱之路,但每年还是有上百万投资者闻风而动尽管就在一两年前,他们还痛心疾首地发誓:绝不再让自己为此而受伤。 

  本书的主题之一,就是告诉读者:我们的大脑常常会驱使我们做出非理性行为。尽管这些行为在情感上无可厚非,它让我们成为有血有肉的人然而,人类大脑的使命,就是尽可能帮助我们求得生存,规避危险。深藏在我们大脑中的情感回路,会本能地让我们去憧憬和追求一切具有回报色彩的东西,同时规避任何可能的风险。 

  和这些由历经千百万年锤炼出来的神经细胞发出的本能刺激相比,作为理性思维的分析回路大脑皮层,却是稚嫩而微薄的。不过,和大脑中最原始部分(感觉)的强大势力相比,这个稚嫩的分析部分显然有点不自量力——甘处下风或许是它最明智的选择了。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接受这样一点事实:知道正确的答案和采取正确的行为完全是两回事。

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斯伯勒市,有一位叫艾德(姑且这样称呼他)的房地产经纪人曾投资于多家高科技生物科学公司。在最后一次豪赌中,艾德投资的股票中至少有4 只跌幅超过90% 。艾德回忆起在投资损失达到50% 时的情形说:“我发誓,如果股票再跌10% ,我就全部出手,但当股价继续下跌时,我只是在不断地减仓,而不是清仓以全然脱身。因为我认为账面上的损失比实实在在的损失更能让人接受。”他的会计师也多次提醒他:如果卖掉股票,他就可以把这笔亏损入账,至少还能抵减一部分需要缴纳的所得税。但艾德难以面对这样的事实,他依然绝望地反问自己:“万一股价反弹呢?”然后解释道,“那样,我会后悔两次,一次是因为买进这些股票,一次是因为卖掉这些股票。” 

  20 世纪50 年代,兰德公司的一位年轻研究员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自己到底应该把多少退休金用做股票投资,多少用于债券投资。作为一名线性编程专家,他深知,“我应该计算出各种投资产品在以前的协方差系数,然后,再为自己确定一条有效边界。但是,假如股市真像我预测的那样一路上扬,而我没有置身其中;或是股市像我预计的那样一路下挫,而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么,我肯定会悔恨不已。我的目的无非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未来的后悔,因此,我按5/5 平分的原则,把全部投资平均分配在股票和债券上。”这个研究员的名字就是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几年之后,哈里·马科维茨在《金融周刊》(Journal of Finance )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投资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 )的文章。20 世纪90 年代,哈里·马科维茨与他人合作,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获奖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在数量经济学上所总结出的但却始终未能运用到自己投资中的重大理论。 

  退休军官杰克·赫斯特和妻子安娜·赫斯特居住在亚特兰大附近,他们应该算是非常保守的投资者了他们的信用卡从来就没透支过,全部资金几乎都投资在红利型蓝筹股。但杰克·赫斯特还有一个被他自己称做“玩一玩”的投资账户。通过这个账户,他用极少量的资金去冒大风险在股市上找几只股票作长线投资,把有限的赌注押在上面,这就是杰克·赫斯特为实现一夜暴富的而采取的投资方式。杰克·赫斯特的梦想就是买一辆为四肢瘫痪者定做的“温尼贝戈”(Winnebago,美国知名房车制造商。译者注)房车,然后再买一所可以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特殊护理的“ALS 公寓”。这样的梦想对杰克·赫斯特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患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简称ALS,或洛盖赫里格病,是一种运动神经元混乱疾病。译者注)。从1989 年开始,杰克·赫斯特就一直瘫痪在家。只能借助于一台笔记本电脑进行投资操作,这台笔记本电脑上安装了特殊开关,能读取他面部神经发出的电信号。2004 年,他挑选的一只“彩票”型股票(“lottery”picks)是天狼星卫星广播公司(Sirius Satellite Radio),这是当时美国股市上波动最大的股票之一。所以说,杰克·赫斯特的投资既是一个保守型投资,也是一个激进型投资。 

  简而言之,现实生活中,投资大脑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它与我们所谓的有效性、一致性和逻辑性的投资理念相去甚远。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的行为,也不可能完全像他们的经济学理论所说的那样完美无瑕。无论是管理几十亿美元资金的专业基金经理,还是细心照料退休金账户里6 万美元的散户投资者,在投资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把本该冷静理智的投资、计算收获时的激动和赔钱时的懊恼这些最原始的本能反应混到一起。



认识自己的投资本性

  在我们大脑的两耳之间,1 000亿神经元堆积成一块3磅(1磅=0。4536千克)重的大脑软组织,当我们在思考财富的时候,它们会产生一股巨大的情感风暴。当我们赚钱、赔钱或是让我们的财富身处风险时,它们会激发人类所能感受到的最深刻、最强大的情感。“财务决策的内容未必是金钱,”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 )说道,“它也有可能是关于某种无形的动机,比如说获得自豪感或者避免让自己后悔。”投资要求我们利用历史数据进行决策,思考眼前的风险和未来的收益。投资也会让希望、贪婪、胆怯、惊奇、畏惧、惶恐、懊悔和快乐占据我们的情感。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在创作本书时,才把大多数人在投资时心理上所产生的像过山车似的情感演变作为中心。 

  在日常的大多数活动中,我们的大脑都是一部完美无缺、性能优越的机器,它本能地驾驭着我们的行为,让我们远离危险,同时又精确无误地引导我们享受衣食住行、收获爱和幸福等基本要素。但同样是这部精美绝伦的机器,让我们在面对每天金融市场上更富挑战性的选择时误入歧途。 

  总之,当我们在某些异常混乱、无比复杂的情况下制订财富决策时,大脑会走入极端要么赚得盆满钵满,要么输得一塌糊涂。但情感也不总是敌人,理性也未必总能带来好的金融决策。就像没有理性制约的纯情感一样,毫无感情的纯理性同样会让你的投资遭受打击。神经经济学表明,当我们充分利用情感而不是完全扼杀它的时候,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在情感和理性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最关键的是,本书将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投资本性。或许你觉得,你已经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类投资者,但你的认识很可能是错误的。投资圣人亚当·斯密在他的经典著作《金钱游戏》(Money Game )一书中,有一句惊世骇俗之语:“如果你不了解自己,华尔街就绝对不是你该去的地方。”(很多人在1999年买进互联网股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非常强的风险承受力,但在此后的3年里,他们的投资却缩水95%,直到那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华尔街是一个多么危险的地方)。此后,我开始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只有3 种投资者:认为自己是天才的投资者,认为自己是傻瓜的投资者,以及对自己不甚了解的投资者。但总的来看,只有那些对自己不甚了解的投资者,才是正确的。假如你觉得自己是金融天才,那么,你很有可能比自己想象的要愚蠢得多。此时你需要做的,就是约束自己自认为聪明的大脑,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试图去超越大盘的徒劳。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投资笨蛋,那么,你也许比自己想象的要聪明一点。此时你需要做的,则是刻意训练自己的大脑,唯有如此,你才知道怎样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成功的投资者。 

  作为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可以给你带来财富,或者规避投资风险。这也是我们需要通过本书总结更多基本教训的重要性所在: 

  ◆ 金钱上的损失或收益不仅反映在财务或心理上,而且还能对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产生深刻的生理影响; 

  ◆ 对于一个因为投资而赚钱的人,他的神经活动和瘾君子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 

  ◆ 在同一种刺激连续重复2次之后(比如说,一只股票的价格连续2次上涨1便士),我们的大脑会自发、不可控制、下意识地去期待第3 次刺激的出现; 

  ◆ 如果人们认为一项投资的结果是“可预测的”,当这种可预测的外在模式中断时,大脑就会发出警报; 

  ◆ 在人类的大脑中,对财务损失的处理和对死亡危险的反应发生在同一区域; 

  ◆ 大脑对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的反应完全不同,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解释“金钱不能买来幸福”的原因; 

  ◆ 预期好事和坏事的感觉,往往要比实际经历它们更为强烈。

  我们都知道,在不了解问题的真正原因之前,往往很难解决它。很多投资者都曾告诉过我:“多年以来,我们最大的困扰,就是无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就像转轮中的仓鼠一样。”他们越是迫不及待地追逐发财梦,越是越来越快地接近一无所有。神经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