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现代中国(三卷合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追寻现代中国(三卷合集)-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僚機制依舊是一個龐然大物,其領導人仍以超絕真理之名堅持其權力,約制人民在各個生活領域中的遠大抱負。這亦與十七世紀晚明、清初的國家面貌並無二致。在與外界的關係方面,中國同樣有權宣稱她在開創自己的路。然而試圖援引外國先進技術解決自身的迫切問睿窒D避免人民受到腐化流風的濡染,這仍是十九世紀一再俯瞰眺望的探險之域。在單一政治體之內統治十儯駸o疑是史無前例。然在十八世紀時期,中國的人口壓力即已告尖銳化;人口成長對土地、經濟、治理民間社會所形成的壓力自那時就可看得很清楚。
  當然,還可以從其他不同的側面來呈現過去。藉以禁錮女性低落社會、經濟地位的風俗習慣,用來灌輸子女世代分際與責任概念以形成某種行為模式的教育方法,家庭作為一種組織單位所散發出的力量,地方社群裡若干人士得以擷取權力、甚至濫用權力的能力,一六○○年之後的中國皆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上述社會、文化等面向。在藝術與文學領域上的美學志趣和語言創新,行政結構、流程的鉅細靡遺,均曾深刻改變了中國的容顏,且至今猶存。  
  藉著以十六世紀末作為敘述的起點,也可達致另一個目標。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尋常百姓在惡劣、甚至瀕臨絕望的環境中,自己掌握命撸渡韺箛伊α康拇螖涤卸帱N頻繁。我們可以認識到,一六四四年,復於一九一一年,再於一九四九年,對現況絕望,以及緬懷夙昔的情懷和懷抱未來希望的赤忱是如何彼此融匯,又是如何粉碎既存的秩序,開啟了一條通往新時代的不確定道路。倚仗有關中國過去奮鬥的歷史知識,我們便能更深切體會中國內部面對彼此扞格的力量,以及中國最終能否在這現代世界中索求一席之地的機會。



  第二版序
  
  《追尋現代中國》第一版完稿之時,適值中國政府如火如荼展開鎮壓八九年六月的天安門民主邉印J箩嵊^之,這些事件在我心裡正凸顯了中國人在對抗國家所發出的聲音,而變革的契機似乎是如此渺茫。過了九年,我完成了第二版,此時中國與世界的局勢又大不相同。應為八九年暴力鎮壓負最大責任的鄧小平已於一九九七年初殻剩秽囆∑降鸟R前卒、持強硬路線的總理李鵬,也於一九九八年初卸下總理職位。蘇聯瓦解成十幾個憲政共和國,由幾個枺鼩W國家所形成的蘇聯附庸國亦各自步上不同的發展途徑。八九年最傑出的學生領袖現已出獄,流亡美國,一如為七八年民主經驗代言的魏京生。
  中國政府藉著否認了這兩場邉拥闹匾裕c這兩場邉拥挠撵‘相安共處。更何況,整個國家把全副心力放在國內經濟成長和參與國際金融所萌生的挑戰、回績和混沌不明。這些重要的變革讓人權人士——不管是在國內、流亡在外或外國人——難以持續經營中共領導階層拒採代議政治並颍龜_異議分子等重要議睿kS著香港於一九九七年夏天安然回歸中國,臺灣已經更引人注目:中國的對港政策成為吁衡未來經濟整合模式的砝碼。
  在這九年間,我們對於中國過去的知識也大為增加。中國境內豐富的考古發現,扭轉了我們對於早期中國社會以及早期統治理論的見解。而在我們這個時代的無數領域中,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亦深刻改變了我們昔日的所思所知。
  我為了把這些新發現迹氲诙妫坏貌槐仨毿拚S多舊看法,引進新的觀點。有關清朝部分,舉其大者有:十八世紀清朝皇帝把自己變為亞洲中心統治者的途徑;自十八世紀末以降,秘密會社在不同階段挑戰國家時所扮演的主導角色;清代女性讀寫能力與受教育的特伲@樣的特伲捎脕硇嗡芘栽诋敃r奴從政治的圖像;中國民族主義自晚清發展以來的各種類型,以及新形態的印刷媒介對於宣揚中國民族主義的影響。
  對於中華民國這個階段(一九一二至一九四九年),也必須重新思考論睿募舨茫褐袊伯a主義的先驅者,尤其是他們與無政府主義(anarchism )、唯意志論( voluntarism)思想的關聯性;與毛澤枺庖娤嘧蟮墓伯a主義積極分子,他們的人生進程與求生存的策略:中國城市商業、社會生活的特伲约霸谠忈尅⒄蔑@現代性時,城市所展現的轉變模式;毛澤枺高^操縱歷史評價和高壓手段,以塑造其英雄形象;一九三七年對日抗戰爆發前後,共產黨員與國民黨民族主義分子的地下鬥爭。
  至於一九四九年以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部分,我們可以注意:最近解密檔案所披露有關一九四九年在莫斯科和一九五○年韓戰爆發時毛澤枺c史達林兩人的關係;可以被視為是逐步引向一九五七年大躍進邉又豢煽咕艿膬仍谝蛩兀婚_啟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心理動機;鄧小平領導下經濟彈性政策的漸進發展;共產黨政府所公佈的農業政策與農民本身自發性創新之間的關聯性;二十年來思想與文化領域的多元發展。
  我盡量把這些新發現融入第二版之中,並增補新的一章,來涵蓋自一九八九年到一九九八年這段時期。為了控制第二版的篇幅,我做了許多割捨,少則略微剪裁,若我覺得可以刪減,多則一頁,甚至一整節。其結果,新版不僅內容更新,分量也較第一版為輕·此外,為使本書更容易閱讀,我在新版中先引入基本的經濟和人口分析,改變論述國民黨和共產黨那幾章的架構,以不同的形式來呈現各種外交政策的議睿瑏K重新安排節次,來呈現自一九五八年大躍進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過渡。
  若干第一版的讀者和評論家希望能依論睿蚋拍畹男蛄小⒍皇且姥甏捻樞騺斫M織本書的內容,也希望本書能更為關注廣泛性的社會趨勢以及各個政治中心以外地區的經驗。他們也企盼拙著能多重視時下流行的各種西方理論,像是後現代主義(postmodemism )、底層研究(suba studies) ;以及新馬克思主義(neo…Marxism )學派繁衍出的各種支系。對於這些建議,我還是不改初衷。畢竟,教歷史的老師和學歷史的學生在探究事情何以發生之前,必須先知道事情是何時發生。中國社會內部醞釀的各種力量當然會影響領導人或接班人的觀念和生活,外國強權加諸中國的力量或觀念也會有所影響。不過我還是認為,以這種歷史導論的方式,立足中心往外看待這種種衝擊,是最為恰當的。若是強依理論準則來篩選、組合歷史材料、雖然有些讀者會蒙其利,但卻會讓別的讀者迷惑、窒礙不前;從當前西方文化世界的性伲鼇砜矗裉炝餍械睦碚摬痪靡部赡軛壷绫謱稀
  所以,在新版本的架構,中心像是一面透鏡,讀者可以之來觀照中國人經驗的大千世界。讀者若想對個別章節有更清楚的了解,可參考(英文版)附錄的進階書目。中國欲在驚濤駭浪中探索她在這個世界的定位,一九八九年是如此,一九九八年也仍是如此。我期盼,新版的《追尋現代中國》將能引領新的讀者以同理心、以及對中國人覺得迫在眉睫的議睿兴J識,來跟隨中國人的探索。



  推耍蛞 許伴雲(中央研究院院士)

  史景遷先生是中國研究的高手。在美國的漢學家中,他以文筆優美、敘事清楚著稱。他原籍英國,受過英國教育的經典訓練,因此語文根柢深厚,落筆文采斐然,不是一般美國學者能望其項背。史氏更令人欽佩之處,則是其洞察的史識,是以他能由一個焦點透視一連串的變化。他的早期著作,有一本是以清代一個民婦的生死當著眼處,鋪陳清代的社會與文化。他的《天安門》(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一書,其實是從天安門的學生邉樱纤莅倌陙碇袊R分子的志業與活動。
  史氏也擅長於由個別歷史人物作為焦點,上下左右,論述其時代的變化及諸於文化與社會因素交織為一時風流人物,他曾經描述康熙、洪秀全、毛澤枺纳剑捌涑霈F的背景、因素。在他的筆下,有宏觀的歷史大框架、歷史人物的行為與性格,於是歷史是活生生的人生,而不是乾燥的排比史事。
  史景遷先生是西方文化孕育的漢學家。由於他有西方文化的修養及知識,他在觀察中國的歷史時,也會將西方的角度編織於中國的變化中。他有一本名著《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即介紹歐洲人對於中國的評價及不同時代人物對中國的愛憎與褒貶。史氏對於利瑪福Ъ霸谌A耶穌會士的研究更是兼具從中國化與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中,找出一層一層的折射與映照,其中有過濾,也有選擇,甚至有铡猓灾袊幕芯空叩脑~彙來說,他的研究正是將文化交流所發生的discourse,一層又一層地揭開―這一工作,不是為了還原,而是彰顯歷史發展的過程。
  有了這些專著的研究工作為基礎,史景遷先生才能寫成這一本中國尋索「現代」的歷史。本書分為五個大段落;在每一個段落,史氏都十分注意當代人物的思想背景及思維的方式。例如,為了處理中國近代的幾次革命,他花了不少筆墨討論達爾文生物演化論,以及這一理論與社會進化論之問互為影響的過程。於是掌握了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文化方面持「進步」的理念,在政治方面給予社會主義成長的溫床。
  不過,史氏並不只以思想與文化為其主睿诮膸讉分段,他都分別提出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數,既作當時情形的說明,也提供時間軸線上可為比較的尺度。例如,從清末洋務邉拥臉I績,南京時代的十年建設,中共建國第一個五年計畫的成果,以至鄧小平改革開放以後的發展。合在一起看,讀者可有清楚的數據,觀知中國經濟發展的曲折途徑及其整體的方向。
  正如史氏在他幾本專著中擅長的手法,在本書中,他描寫歷史人物的性格,也往往從細節見到性格,於是這些人物不是平面的面譜,而是有笑有淚的活人。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枺荚谒墓P端復活了。中國的歷史學傳統,本來盼望史德、史識、考訂,與文筆四項並重。中國史學的祖宗,太史公司馬遷,其文筆之優美,使《史記》不僅是歷史記載,也是文學作品。這一傳統,自從清代考證之學獨擅勝場,文章之美,已不受重視。史景遷先生的著作,堪為我人借鏡。國內史學界同仁,當可見賢思齊,有所激勵。
  一本好的歷史著作,當有作者自己的觀點,太史公所謂「成一家之言」,亦是聲明其觀點自有獨特的角度。為此,我們不能要求任何歷史著作都滿足不同讀者的願望。雖然如此,我還是不能不表示自己的一些遺憾!我屬於在抗戰中長大的一代,我們對於那一時代的記憶刻骨銘心,永不能忘。有人詢問「抗戰的意義何在?」,我的答覆是「中國人九死一生,幾乎亡國,而不肯投降,只為了打出一個門國格」。」民族主義是中國當年歷史的主眨J肪斑w先生的大作於抗戰一役,著墨不多。抗戰八年,單以人命的損失、軍民傷亡即數千萬人,工業基礎全遭破壞,本書於中國犧牲之慘重洠в薪o予應有的敘述。這是我個人深以為憾的省墨!
  本書的茫j,把整個中國的發展線索放在大陸,於是台灣部分的中國,只佔了很少的比例。中國與中國社會的走向現代,五十年來的台灣發展,在中國歷史上仍是重要的一部分。這一遺憾,不能向本書求全責難,我們自己不能逃避補足的責任。
  本書以魏京生出獄及朱鎔基矢志發展經濟為發展一章的結束。史景遷先生提出了一段期許,盼望中國人能從文化遺產與歷史教訓中尋求意義,走向和諧的現代化,並提供中國人的新視野,供人類世界抉擇。他在第五部的敘言中,也向中共提出忠告,要中共自己記得他們曾經許諾終結不平,開拓未來美景;他更盼望他們不要自己成為進步的最大障礙!這兩段結語,母寧是全書精神所注。這一位畢生研究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的西方學者,畢竟不是僅將中國作為研究課睿麑χ袊煌樯睿械n,也有期許。為此,我向史景遷先生致敬,也致謝!
  許悼雲謹序
  二○○一年四月四日清明



  推耍蚨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時報出版公司要我為史景遷老師的《追尋現代中國》寫一個序,一時把我拉回到當年在耶魯的往事回憶。特別是史景遷老師提起這本書是在「那布勒斯披薩店」與「十字校園圖書館」完成寫作的,而在多年前,我也曾在那些地方留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