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德经-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这种结果所造成的平衡就叫做“中而用之”,也就是所谓“中庸定律”。同时,这条包含着处于其中点的动态单位“信”的线段就可以被视为“物”,此即为“物形之”的含意。但是“信”却并未改变其动态性质,又由于线段两边的平衡均力作用,“信”被卡在线段中点,其动态便开始改变形态,只在线段中部运动。其运动的结果是把线段撕裂成一个小小的“面”,且由于其不断地运动,这个“面”的边界也不断得到扩张,直到最终造成一个圆面为止。“信”的这种造成“面”的运动可以称之为“振动”,而且,“面”的边界的扩张可以被视为振动波的原始形态。当圆面形成之后,圆面边界与整个面的相互作用使圆面逐渐均衡化,其均力的作用最终便将动点“信”逼迫处于圆心位置,从而完成“势成之”的全过程。这个圆面就是动点“信”及其箭头或线段的“势”,也是其最大的势力或势态单位。其后“信”的运动就按第三十八章的“道、德、仁、义、礼”五个阶段演化,最终形成“大方”和“大器”,即宇宙初始态的“体”。“信”永远都在宇宙的“体”中运动,这就是“信”的“命”或者说是“信”的自然而然的“常”态,且“体”以其本身接纳“信”的运动的情形就叫做“玄德”。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俗译】

  “万物”总有一个开端,这个开端便可以认为是“万物”之母。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万物之母,我们当然就可以知道万物为其子;如果我们已知万物为其子,我们就可以再去寻找其母。一个人能不断地用上述方式来了解道,了解万物,可以说是终生受益而无害。不妄视,不乱说,运用“心法”的道法,终身都会受用不尽。妄视,乱说,不运用“心法”的道法,终身都会一窍不通。凡是做事可以称为“明”的,也就是说那些懂得按法则做事的人都可以发现事物的最细小处,凡是做事可以称为“强”的,都知道去寻找事物的薄弱环节作为其着手处。借助光,可以在黑暗中再见光明;避免失败遭殃,就叫做“习常”。

【导读】

  宇宙有没有开端﹖一般地说,现代科学认为其有开端,但这却不是一个肯定的回答,其原因在于还没有判定的标准。但是,若按照一切都是过程的观点来看,也就是说,若按照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来判定,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其肯定的回答是:宇宙必然有一个开端。老子认为,这个开端就是产生其后万物的原因,所以这个原因就可被视为万物之“母”。老子要求人们不断地在“母”和“子”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和思索。老子把“母”划属为“非常道”,把“子”划属为“常道”,成为两个不同的范畴,同时,这两者又构成一个总的范畴“道”。老子进一步又从范畴“道”看到了其对立面,并将其称之为“愚”,属于“道”以外的无意义范畴。于是,“愚”和“道”便构成了老子哲学上的最大的观念范畴,这是一种“至大无外”的观念范畴。老子认为,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可以穷尽宇宙的最小和最大,所以可以成为指导一切的根本规则。
第五三讲→大道之行

 使我介然有知 行於大道 惟施是畏  

  假使我有一些智慧要行於大道的话,还须要小心谨慎。因为不小心的话,还恐怕会走入歧途末路之中呀。这为什麽呢 ?

 大道甚夷 而民好径  

  因为我看到了大道本来就很平坦的,很宽大的。可是偏偏有些贪妄的人,他喜欢寻找小路走。这样的结果不但无益,反而害了自己。这些都留给我很大的警惕  

 朝甚除  

  就以一些当朝的文武百官,为譬喻吧。朝纲都已经保不住了  

 田甚芜  

百姓的田地也都已经荒芜了  

 仓甚虚  

  仓库的稻米也已经快要没有了  

 服文采  

  但是还有一些贪官污吏尚穿著华丽的衣服,来显示自己的尊贵  

 带利剑  

  身上还带著明亮的利剑来夸耀自己的强悍  

 厌饮食  

  不但如此,更是一心追求美餐、美酒来吃喝享受  

 资货有余 (资另本作财) 

  而且只顾自己的财货有余,更不去接济别人  

 是谓盗竽 (竽另本作夸或跨) 

  像这种人,不就是像极了恶人的作为吗  

 非道也哉 (另本 也) 

  所以像这样的作为实在很不合乎大道的。  

 

054→善建章第五四

第五四讲→德的余荫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天地之间 如果建立有形的东西 容易被拔去 购置有形的物品 容易被取走 因此唯有善於建立道德的人 才不容易被拔去 

不容易披取走 这为什麽呢 因为道德是建立於无形的心中 所以没有形体让力量拔去 也没有其他力量 能让无形的道德脱落 

 子孙祭祀不辍  

所以能够在生的时候 行乎道德的人 他死了之後 仍然有社稷宗庙 让子子孙孙祭祀 代代相传不绝 

 修之於身 其德乃真  

因为他的德 实行於身 所以他的善德 才有如此的完美  

 修之於家 其德乃余  

所以说 一个有道德的人 他修德充实於身的话 必能使家人得到德的余荫 

 修之於乡 其德乃长  

如果这个有德望的人 德化於乡里之间 则乡里之间必然能够得到教化上的长处 

 修之於邦 其德乃丰 (邦另本作国) 

如果德化於国家的话 这个国家也必然会得到兴旺  

 修之於天下 其德乃普  

如果德化於天下的话 也一样能够感召天下  

 故以身观身  

因此我明白以上这些道理之後 我就以自己的身心体悟 去观察别人的一切作为 

 以家观家  

以自己的家庭教化 去观察别人的家庭教化  

 以乡观乡  

以自己的乡里教化 去观察他的乡里教化  

 以邦观邦 (邦另本作国) 

以自己的国家教化 去观察其他国家教化  

 以天下观天下  

以现在的天下教化 去观察未来天下教化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以此  

所以我何以知道天下的变化情况呢 就是以上的道理推究而得的  

↑ 

055→含德章第五五

第五五讲→德性深厚的人

 含德之厚 比於赤生  

包含德性深厚的人 就好像天真无邪的婴儿一样 那麽的无知识 那麽的顺天自然 

 毒虫不螫 猛兽不据 攫鸟不搏 (搏另本作抟) 

所以毒虫要螫他 他也不怕 猛兽要伤害他 他也不怕 凶恶的野鸟要扑抓他 他也不怕 因为他毫无伤人之心 亦无惧怕之意 

心灵中纯然物我两忘 那里会去顾忌毒虫之螫 猛兽之害 以及野鸟的扑抓呢 

 骨弱筋柔而握固  

别小看这些婴儿 虽然筋骨柔弱 可是当他握起小拳来 却是非常的硬朗 

 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 (峻另本作 或全) 

他虽然不懂得男女之间的情欲 更不懂雌雄之间的交合 可是他的真阳之物 却能常勃起 

 精之至也  

这就是他的真精已达到极点的表现啊  

 终日号而不嗄 和之至也 (嗄另本作 ) 

你看他终日的号哭 但是声音仍不沙哑 这就是他保守太和之气 已达到极致的表现啊 

 和和曰常  

因此由以上的举动 我们可以知道 赤子之心 不但不怕外物的伤害 况且骨弱而握固 无知而阳举坚 哭叫而不嘶哑 这些表现

 就可知道婴儿他保全了太和之气 而我们不能保持这些太和之气 就是我们欲心动而神乱 嗔心动而气耗 情欲动而精散 这就

是我们不能返回先天真常之的原因啊  

 知常曰明  

如果够知道真常之道的人 可算是明白谁是真我的人 能够明白真我的人 他的心自然能够像秋天的月那麽明亮 像晴天中的

潭水那样明净 所以 这种人 也是明智的人  

 益生曰祥  

这种人 也自然知道 保养先天太和之气 以增益长生之道 能够增益长生之道的人 就是吉祥的人了 

 心使气曰强  

但是 现代的人 往往不去保固先天的元气 反而妄动暴躁 自以为很刚强的样子 其实这都是不对的举动 

 物壮则老  

因为你妄动暴躁 这都是勉强的行为 勉强的行为 总是支持不久 支持不久 就好像万物的强壮 就会老了 老了不是早日迈向

死亡之道吗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所以这都是不会合乎道的举动呀 不合乎道的举动 就要早日自我灭亡了 

↑ 

056→道贵章第五六

第五六讲→悟道的人

 知者不言  

真正悟到道的人 心与道合 可是却难以用言语表达 就像释佛所说 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达摩祖师所说 达摩东来一字无 全凭

心意用工夫 若要纸上寻佛法 笔尖醮乾洞庭湖 可见道是如何的微妙了

 言者不知  

可是偏有一些好於炫耀自己的人 喜欢在大庭广众 高谈阔论 行为乖张 高傲自取 其实这种人反而是不知道的人 

 塞其兑  

所以有道的人 他自先塞住了 他的口舌纷争  

 闭其门  

关闭他七情六欲之门  

 挫其锐  

折挫他锋芒又高傲的锐气  

 解其纷  

这一切才是解脱纷扰烦恼的方法  

 和其光  

同时 有德之人 他毫无高傲之心 就是有功於众生 可是他的心与众生的心 仍然能够像灯光与灯光 在一起的时候那样的混合 

 同其尘  

那样的不矜奇 不立异 不粉饰 随俗同尘  

 是谓玄同  

他的作为没有一点特殊的地方 使人感到特别 反而与人共同相处  

 故不可得而亲  

但是这种人 你想亲近他 其实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心同虚空 是不染情欲的 

 不可得而疏  

你想疏远他 也是很难的 因为他慈悲为怀 关爱世人 使人难以舍弃他的恩德 

 不可得而利  

你想利益给他 其实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淡然无欲 只是抱著 取之众生 用之众生而已 

 不可得而害  

你想加害他 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有解脱之心 能够超出生死的假相 

 不可得而贵  

你想贵重他 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不贪慕荣华富贵的虚名地位  

 不可得而贱  

你想轻贱他 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心灵中时时怀有 如瑰宝般的牟尼宝珠 

 故为天下贵  

因此 外在的形像 以及褒贬毁誉 都不能打动他本心的自在 所以这才是天下最尊贵的人了 

↑ 

057→治国章第五七

第五七讲→治国之道

 以正治国  

治理国家要以正道的方法 不要以奇巧的方法  

 以奇用兵  

只有在用兵的时候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才用奇巧的方法  

 以无事取天下  

因为治理天下 要使百姓平安无事 才可以取得天下百姓的心  

 吾何以知然哉 以此  

我为什麽知道这个道理呢 就是以下的道理 给我的启示  

 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  

比如 治理国家 如果发布禁忌太多的政令 就不能便民 人民於无法顺利工作 无法顺利工作 农工商生产就要少了 所以

人民就会越来越贫穷  

 人多利器 国家滋昏  

如果人民拥有太多利害的杀人武器 打杀的事件 自然就多 因此要治理人民 就会愈感到混乱 

 人多技巧 奇物滋起 (技另本作伎) 

如果人民有技巧的居心时 一些邪恶又奇怪的事物 就越来越多  

 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  

在法令设得很多的时期 就是道德仁义失落的时候 道德仁义失落的时候 盗贼恐怕就要越多了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所以 上古的圣人曾说 只要我浑全天理 顺天应人 人民就会自我约束 自我导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只要我虚心恬淡 不妄动 不纵欲 人民就会自然归於清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只要我不施禁忌太多的政令 去扰动百姓的行动与安宁 就是便民 然後人民自然康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只要我不贪慕享乐 人民自然也会归於纯朴 
058→察政章第五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