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初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西方哲学初步-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自由选择是绝对的,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话听起来也并不错,人只要不甘心自愿做奴隶,他或多或少会明白这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人都没有理由理直气壮地说“我乃是迫不得已……”

    ,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迫不得已”的情况。

    萨特当然会说这迫不得已的情况也是你自由选择的,这里面就有几分强词夺理的成分了。腿瘸对于走路是一个限制,这当然是选择走路的结果,但是腿瘸这一处境本身以及因腿瘸而使我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活动(诸如散步、运动、外出旅游)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带着枷锁的囚犯依然可以做他自由的梦,但枷锁毕竟还是枷锁。自由从不曾离开过我们,这不失一句豪言壮语,但是这话对于一个民主社会的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来说与对于一个专制社会披枷带

 361

    西方哲学初步753

    锁的奴隶来说,我们总觉得其中有些地方不是滋味。至于萨特要人承担的责任,在我们看来,有时实在是太重,重到甚至会把那些愿意承担责任的人给压垮,有时实在又是太轻,轻到简直就是一句不负责任的空话。就拿战争说吧,从人道主义来看,战争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无非是人类的相互残杀。

    设想每个人都负起责任不去当兵,那还有战争吗?当兵的帅克说了“我不去当兵,他人也会去当兵;他人不去当兵,他人的他人也会去当兵。”

    “他人?”萨特会反驳道,“没有什么他人,每一个人都是他人,他人就是你自己呀,你不要推卸责任。”

    “但是,我不去当兵行吗?人家把枪都顶在我的后脑勺上了。”帅克抱怨道。

    “你毕竟是自由的呀。”萨特说,于是“呯”

    的一声枪响帅克便这样为自由献身了。

    听到枪响的萨特又问了“这个开枪的是谁呀?”开枪的马丁开口了“我不开枪不行啊,我的上司汤姆把枪顶在我的后脑勺上了。”

    我们可以设想这出开枪的悲剧可以一直演下去(当然这有些不合逻辑)

    ,一直到最后一个主角希特勒登场,他会对萨特说:“开枪,是我的自由选择,我愿为此选择负责。”后来萨特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认为对于当前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的自由不过是幻想,“自由的意思不是指自由选择,而是指必须过受压制的生活。”

    这一结论不免让人灰心,但却也是一句实话。

    至于他对人际关系的悲观看法,在受到多方面的攻击后,他本人也不得不出来解释一番,“我想说的是:‘他人就是地狱……我的意思是说,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世界上的确有相当的一部分生

 362

    853西方哲学初步

    活在地狱里……因为他们太依赖于别人的判断了。

    ‘……不管我们生活的地狱是如何禁锢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力砸碎它。“

    确实我们不必纠缠于萨特一些过分夸张的文学术语。

    “他人的目光”也不过是一种象征的说法,大众舆论、道德风俗,实际上都属于他人目光的范围,萨特的“目光现象学”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紧张以及大众舆论对个人生活无孔不入的控制与操纵。但是诚如一些批评家指出的萨特过于把目光单一化了,在这里只有我—他的关系没有我—你的关系,只有冲突的关系,没有相互交往的关系。把慈母出于亲情的目光、情人出于爱情的目光、朋友出于友情的目光与商人估量的目光、陌生人怀疑的目光、仇人敌视的目光混为一团,统统说成是美杜莎的目光,这也未免有些太残酷、太不近人情了。

    现在该让我们带着崇敬的目光看一下这位敢于说“不”

    的哲学家本人了。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幼年丧父,他后来对此颇为庆幸——因为他没有一个严厉的“超我”

    控制他。

    按理说,我们这位无拘无束的少年可以天天上树掏鸟巢,下河摸鱼虾了,可是他却一头扎进了外祖父沙尔。史怀泽的书房——顺便提一下,这位史怀泽还是被爱因斯坦称为“我们这一世纪最伟大的人物”阿尔伯特。史怀泽的叔父。从此他便一直“生活在书中”

    ,7岁时,他就把福楼拜、高乃依、拉伯雷、伏尔泰、梅里美、雨果这些大作家当作自己“最初的朋友”了。

    1924年他以优异成绩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读书,在这里他结识了终生伴侣德。波伏瓦。毕业后一度担任中学的哲学老师。

    1933年他赴德,专攻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

 363

    西方哲学初步953

    回国后发表了一系列现象学的著作《论想象》、《自我的超越性》等。

    二战爆发后,萨特应征入伍,但很快就做了俘虏,在集中营他体验到了“他人的目光”是怎么一回事,不过在闲暇之余,他还向随军的神父宣讲海德格尔哲学。获释后,他继续参加抵抗运动,1943年《存在与时间》这部在咖啡馆写成的巨著问世了。

    50年代,面对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法国发动的印支殖民战争,他给出了一个响亮的“不”字。

    1960年,他的另一本哲学巨著《辩证理性批判》问世了。

    这部书给他赢得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头衔。

    1964年,瑞典皇家学院决定将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给这位文学大师——他写了很多文学作品如《恶心》、《墙》、《自由之路》、《禁闭》、《苍蝇》、《肮脏的手》等,他毫不客气地说了声“不”

    ,从而成了诺贝尔颁奖史上第一位至今也是唯一的一位拒绝该项殊荣的人,讨厌“他人目光”的萨特当然有自己的理由“我一向拒绝来自官方的荣誉”。据说,萨特如果喜欢某件东西,他会很快将其送人,外人会认为他慷慨大方,其实他有自己的算计,让别人做物的奴隶吧,“我,萨特,不!”

    1967年,面对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他又一次勇敢地说了声“不”

    ,并接受罗素的邀请,担任瑞典“战犯审判法庭”

    的庭长,缺席审判美国的总统和国务卿。

    1968年,巴黎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月风暴——学生造反运动,萨特不顾年高体迈,勇敢地站在了学生游行的队伍中。

 364

    063西方哲学初步

    1980年4月15日,上帝向萨特发出了晚宴的请柬,这一次他终于无法说“不”了。

 365

    西方哲学初步163

    第十三 分析的时代

    一、分析的时代与时代的分析

    20世纪的英美哲学的主流是分析哲学,哈佛大学的怀特教授(M。

    White)干脆就把20世纪称为“分析的时代”。分析什么?分析语言。如何分析?用逻辑进行分析。那么,为什么要分析?

    我们知道,哲学自古希腊诞生之日起就一直纠缠于一些基本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人能知道什么?这是认识论、知识论的问题;人应该成为什么?这是伦理学、人性论的问题。每个哲学家都想创造一个哲学体系来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每个哲学家都自认为自己的体系解决了这些问题,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恶人,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哲学园地简直成了一个讨价还价的农贸市场。历史终于等到最大体系制造者黑格尔出来收场了:“你们都别吵了,你们的体系都收容在我的体系中了。”

    不幸地是,这也不过是一个体系而已,费尔巴哈、马克思起来反对它的唯心主义,基尔凯郭尔、

 366

    263西方哲学初步

    叔本华起来反对它的绝对主义、理性主义,当然反对它的诸体系又成了其他体系反对的对象,哲学的争吵还有没有完?

    反观数学与自然科学,欧氏几何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无人争吵的,牛顿定律是无人争吵的,水的分子式是H2O是无人争吵的。

    一个科学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解决了,更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科学呈现出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研究生物学的人不必再去亚里士多德那里讨个说法,但研究哲学的人呢?怀特海(A。

    Whitehead)说,整部西方哲学都是柏拉图的注脚,真的是因为柏拉图聪明绝顶吗?

    早在19世纪30年代以孔德(A。

    Comte)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思潮就提出了哲学应当以自然科学为楷模,以观察与实验的实证知识取代传统哲学的抽象、思辨的知识,那些超出人类实证知识范围、专以探讨现象背后的物自体为己任的传统形而上学必须被摒弃于知识之外。到了70年代,以马赫(E。

    Mach)为代表的马赫主义更一步发挥了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并不是超出了人类的认识能力,而是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形而上学的领域,在现象之外并没有什么物自体,人类知识的范围就是感觉经验的范围。

    这样,哲学家逐渐从认为哲学问题超出人类认识能力的范围到怀疑或许就根本不存什么哲学问题的领域。科学问题之所以能得到真正的解决,难道不是因为它本身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哲学问题之所以从未得到真正的解决,难道不是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哲学问题与科学问题的差别到底在哪里?最后人们怀疑到了语言的头上,是的,哲学问题的表

 367

    西方哲学初步363

    达是有问题的,这一步就是分析哲学家迈出的。

    分析哲学家拿起逻辑分析这把剃刀,对传统哲学问题一一进行解剖。他们不再去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而是要问“世界”是什么意思?

    “本质”又是什么意思?这一问不要紧,结果发现许多哲学术语,许多哲学命题根本就没有什么意思,哲学家之争原本不是什么事实之争,全是语言之争;他们也不去问“我能认识什么?”而是问“我能表达什么?”

    ;他们也不去问“我应成为什么?”

    而是问“我应成为什么是什么意思?

    它和我是什么意思一样吗?“

    分析语言便成了分析哲学家的首要任务,分析哲学家是哲学家的哲学家。

    这些运动的先驱人物当推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弗雷格(G。

    Frege,1848—1925)

    ,分析哲学的三位巨头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都承认受到他的直接影响。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序言中坦承“在逻辑分析的所有问题上,我们主要是从弗雷格那里获得教益的”

    ,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中也真诚地表示是弗雷格的著作“激发了”

    他的思想,至于卡尔纳普他是弗雷格在耶拿大学任教的学生。然而这样一位有着划时代影响的哲学家在生前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他讲课经常使用一大堆符号,因此前来听课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学校对他的教学评价也不高。

    一直等到他死后,思想界才真正发现了这位思想家的价值,他被认为是现代逻辑的奠基者,是分析哲学的精神先驱。弗雷格对分析哲学的影响主要可归为以下三方面。

    一是他的反心理主义思想。他在《算术基础》第一次提出要把心理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与客观的东西

 368

    463西方哲学初步

    区分开来,意义与逻辑的客观性质完全不同于心理过程的主观性质,他认为应将判断的内容与判断的活动区分开来,1十1=2这是判断的内容,它是完全客观的、公共的,可以交流的;但每个人进行的1十1=2的判断活动则是主观的、个人的,一个小孩子在进行1十1=2的判断活动时,可能心中想的是1个苹果加另1个苹果是2个苹果,另一个小孩子可能想的是1个布娃娃加另1个布娃娃是2个布娃娃。逻辑并不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如此这般的判断,它只研究思想本身的性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这就与笛卡尔以来将一切还原到人的内在心理过程的心理主义传统彻底决裂了。从此分析哲学从传统认识论的主观心理状态的研究转向了对意义、对客观知识的研究。

    二是他的命题函项理论。

    2。

    X3+X是一个函数表达式,其中X是自变元,如果把这个自变元除掉,这个表达式就成了2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