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人格-黑格尔 苏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纯粹人格-黑格尔 苏宁-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荷尔德林悲痛欲绝,几乎是徒步走回来的,这一切加速了他的精神错乱,六年后这位著名诗人与世长辞。

    而在这几年,黑格尔几乎再没有得到荷尔德林的消息,黑格尔也一次没有探望过疯人院里的荷尔德林。

    黑格尔是主张理性至上的。一个人丧失了理性,在黑格尔看来,就等于死亡了。信仰使他中断了与荷尔德林长达十年的友谊。

    黑格尔和以前一样,首先关心政治、社会状况和宗教。

    不久,他又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兴趣。

    他开始思考财产问题,并推断出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财产。那么哲学还能不能打动黑格尔的心呢?回答是肯定的。细心考察,可以看出哲学在黑格尔精神世界中仍能起到隐蔽的主导作用。他写了一部主要的著作,一部未完成的手稿,这就是《基督教精神及其命运》,主角仍然是基督。但在这里,黑格尔直接同康德展开了论战。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个别朋友从一般——服从良心的

 22

    哲学生涯的开始71

    趋使——换句话说,就是一般战胜了同它的相对立的个别,通过二者的调和来扬弃这一对立。这里显示了黑格尔的一个极重要的思想,后来,由此产生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于是,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找到那个将个别和特殊结合起来的非形式的一般呢?辩证逻辑就是从这里萌芽的。

    在法兰克福,黑格尔逐渐放弃了对于充满古代城市国家精神的共和政体的幻想。

    这与法国革命由高潮转为低潮有关。

    同时,也由于这一事实:哲学家这时不再宣扬他以前的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原则了。黑格尔愈来愈趋向于必须同历史命运不可避免的规律相调和的思想。对社会问题的兴趣也有些转到次要地位了。

    不久,黑格尔的生活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三、“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1800年,这位哲学家三十岁了。他父亲一年前去世;黑格尔分到的遗产是一笔不大的款项。他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了。黑格尔启程前往耶拿。

    黑格尔之所以选择耶拿,是因为当时耶拿大学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活跃久富盛名。席勒曾担任这个学校的历史学教授,还有赖因霍尔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活跃其间,使耶拿成为当时德国进步思想的中心。

    在哲学家迁居耶拿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世界历史事件。

    1803年,拿破仑废除了一百一十二个德意志小邦,把它们的领土分配给几个较大的邦,因而拿破仑在德国的政权得

 23

    81黑格尔:纯粹人格

    到了加强。

    1806年,莱茵联盟成立,法国成为这个联盟的保护国。这样,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就寿终正寝。黑格尔在《德国宪法》这篇论文中写到神圣罗马帝国的崩溃,并提出了重新统一日耳曼民族的途径和复兴德国的主要措施。

    黑格尔是把“新时期诞生和向新时期过渡”同拿破仑的活动联系起来的。他把拿破仑称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称为“支配和驾驭着世界”的实体,这里既有对拿破仑的崇拜,又暗喻了另一层意思:拿破仑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那么“另一种世界精神由谁统率呢?”

    在黑格尔看来是不言而喻的。年轻的黑格尔正雄心勃勃,相信自己在精神上的绝对地位。直到拿破仑倒台以后,黑格尔一直都把拿破仑看作是法国革命事业在德国的继承者。他主张用拿破仑的资产阶级改良方法来复兴日耳曼民族。

    在居住耶拿的六年里,黑格尔一直专心致志地从事于教学活动和著述活动。在这里他讲授了逻辑学、形而上学、哲学史等课程,在谢林创办的《哲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论自然法的科学处理方式、自然法在哲学中的地位及其与实证法学的关系》,在这里,这位哲学家第一次阐述了他的伦理观念:“伦理就是纯粹民族精神。”合乎伦理意味着,按照自己民族、自己乡土和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而生活。

    黑格尔刊印的第一本著作是《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黑格尔把费希特从“自我”引伸到“非我”

    ,从一个范畴引伸出另一个范畴的原则运用自己后来的哲学体系中,但他坚决反对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

    从这时起,和谢林的分歧已显露出来,为了把思维和存

 24

    哲学生涯的开始91

    在这两个分开来的领域结合起来,谢林假定“绝对理智”的存在,即非人格的精神本原的存在。观念的东西和实在的东西的对立就在它们必然由之发展出来的这一绝对中调和起来。谢林的结论是:自然界是通过脱离绝对亦即通过非人格的精神本质的内部的二元化而产生的。这就是谢林关于观念的东西和实在的东西、主体和客体同一的原理。起初黑格尔也接受了同一哲学的这一原理。但是,他们之间的分歧很快就产生了。随着《精神现象学》(1807)的问世,终于达到彻底的决裂。

 25

    在精神王国里漫游zaijingshenwangguolimanyou

    一、被学生奉若神明

    由于拿破仑的军队侵占了耶拿,大学停课了。黑格尔不得不寻找自己应当致力的新事业。然而在耶拿大学的黑格尔经常陷入沉思,显得超脱而宁静。

    什么事情也搅扰不了他。

    他有一群学生,是忠诚的追随者,对老师奉若神明。

    “对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如饥似渴地洗耳恭听,并加以解释,探索每个字

 26

    在精神王国里漫游12

    所包含的意义。有个学生要到维尔茨堡去,黑格尔说,他在那有个朋友(指谢林)。于是问题马上来了:‘朋友’一词究竟应当按照何种意义来解释?是通常意义,还是别有深意“?

    一位学生对老师的仪表作了如下的描绘:“容貌端庄……

    一双大眼睛闪烁不定,可以看作是个内向的思想家,这种眼光使人望而生畏……在微笑时,他善意中同时夹着些锋利、尖刻、讽刺的味道,这个特征表明他有深邃的内心世界。“

    二、在一场大战的火光中完成了《精神现象学》

    就在空虚时期,黑格尔撰写了《精神现象学》,经过他的朋友尼特哈默神学教授的支持,出版商决定排印这本书,规定作者在1806年10月18日前全部完稿。

    可这时普法战争战火已经在蔓延。

    黑格尔于10月8日寄出了原稿的大部分,19日就爆发了战争,法军先头部队占领耶拿,黑格尔怀揣《精神现象学》的手稿逃离出家,在战火中,借着营地和炉灶的火光,把幸免于难的手稿整理了出来,完成了全书。黑格尔后来功成名就,想到自己在一场大战的火光中写完《精神现象学》一书,常为此感到自豪。

    人们经常拿《精神现象学》和《浮士德》相比。一个用艺术语言,另一个用哲学语言,一个是形象化的描写,另一个非直观的概念化的叙述,两者固然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在浮士德追求生活意义的漫游和现象学的主角世界精神的流浪之间,却有着本质的相似。

 27

    2黑格尔:纯粹人格

    《精神现象学》的副标题是“意识经验的科学”。黑格尔自称:“精神现象学不是别的,正是纯科学概念的演释。”马克思称它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全部秘密所在”。

    从到耶拿大学任教之日起,“黑格尔就有条件来着手实现他建立哲学体系的宏愿了。在这近八年的时期中,黑格尔的著述计划和体系思想经历了这样的变化。最初,他想写成和出版《逻辑学和形而上学》。

    ……其后,到了1803年夏季,他就放弃了上述计划,而是立意要写成和出版一部能够表达其哲学体系的著作。

    1805年,又许诺出版一部包括逻辑和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以及自然法在内的教本,黑格尔在给歌德的信中反映了他这个著述计划,“在这个冬季我希望完成一部讲义,这一著述目的是对哲学作纯粹的处理”在致沃尔斯的信稿里他更明确地说到“我即将发表我的哲学体系”

    、“在秋季,我将把这一著作作为一个哲学体系问世”。

    “大约是在1805年夏秋之际,他关于哲学体系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从那时起,他认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应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精神现象学,是整个体系的导论部分;第二部分才是他原来构想的包括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在内的哲学体系。“于是,黑格尔中止了原计划行将作为”一个哲学体系问世“的著作的写作,而集中力量写了《精神现象学》。按照黑格尔原来的估计,该书是整个体系的第一部,由此可以看出它与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关系,按照《黑格尔和他的时代》作者海谋的看法,《精神现象学》具三重意义,即”作为整个体系的导言、作为整个体系的第一部,并且作为一个自

 28

    在精神王国里漫游32

    身的全体“。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反映,同时也通过哲学的方式来表达了他自己在那个时期内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

    由于当时德国还没有一个真正统一的政府,也由于当时黑格尔还不是一个“官方哲学家”

    (他评教授时一波三折,最后由歌德出面,惊动四个公国君主共同协商,才使黑格尔和其对手一起当了教授)

    ,黑格尔的思想带有进步、自由民主倾向。在这部书中,他分析法国革命的“绝对自由和恐怖”是启蒙运动必然发展而来的,而绝对自由、恐怖又必然过渡到它的反面,无自由、武力镇压和个人专制。因此他反对主观任性的自由和各式各样的个人主义,而强调伦理的国家和全体。黑格尔和歌德一样,认为拿破仑是法国革命之继承者,他看到拿破仑巡视全城,立刻欣喜地在日记中写道:“见他一面实在令人心旷神治。”他幽默地和具有深意地称拿破仑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意思是说这位叱咤风云的英雄、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

    ,不过他们是用武力征服世界,这就是说还有从别的方面体现世界精神的英雄。关于《精神现象学》的政治态度,他把“知识”当作“唯一救星”

    ,这是与“精神现象学”以寻求“绝对知识”为意识发展的最后目的的思想相吻合的。在国家和个人灾难面临之际,既不惊慌,也不敷衍迎合,而是依靠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所发现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世界精神,具体来讲,即日尔曼民族精神来面对它。这就是哲学所追求的社会目的。

    贺麟先生在《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中准确地概括了黑格尔这一时期的政治态度。

    “这些政治见解和态度主要可以归

 29

    42黑格尔:纯粹人格

    结为三点:(1)对拿破仑表示一定程度的尊重,称他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2)

    对法国革命的‘绝对自由和恐怖’,他当作精神所表现的一种意识形态予以辩证分析,指出其必然过渡的过程,并且对法国革命唤醒民族意识和个人从旧制度礼俗中解放出来有所认识。

    (3)对德国,承认当时‘德国不能够真正称为一个国家’,主张德国不能单依靠风俗习惯、宗教、教育、语言的统一,而要在政治、军事、财政方面建立一个有领导、有权力的君主政府。“

 30

    “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tanxianlǔxing——《jingshenxianxiangxue》

    从前面章节我们已经了解了《精神现象学》的写作背景。

    这是黑格尔壮年时期的著作,总结了黑格尔在此之前的理论探求。比较起来,是黑格尔著作中最少独断保守,最富自由精神的一部。

    在这部著作初版的德文原著封面上,黑格尔曾用大字标出:“科学系统,第一部分,精神现象学。”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国著名的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贺麟先生认为,这就是说:

 31

    62黑格尔:纯粹人格

    “精神现象学,由用显体,描述由最原始的精神现象进展到绝对的矛盾过程,可以称为全系统的导言。”

    它是黑格尔成熟时期的第一部著作,它与逻辑学、精神哲学等体系哲学区别开来,既自成体系,独具价值,又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导言。

    这是《精神现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