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安医书阐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郑钦安医书阐释-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阳为病也(宜小柴胡加桂、葛)。一日一发而在下半日者,邪在三阴为病也
(宜理中汤加柴、桂)。二日一发者,病深一层也(按寒热轻重治之)。单热无
寒,渴饮冷不休者,病在阳明也(宜白虎汤)。单寒无热,欲饮热者,病
在太阴也(宜理中汤)。饱闷不舒,而发寒热者,食疟也(平胃散加查曲、柴
胡)。先吐清水,而后发寒热,欲饮极热汤者,脾阳外越,似疟而实非
疟也(宜吴萸四逆汤)。
鼓胀
单腹胀而四肢不胀,舌青欲饮热者,阴邪伏于中而闭塞清道也(宜
理中汤、或吴萸四逆汤)。单四肢胀,而腹不胀者,脾阳不固,发散于四末
也(宜理中汤加西砂)。有周身鼓胀,不渴不欲食者,元气涣散也(宜收纳,
切忌消肿,如理中、回阳之类)。有胀而皮色如血者,阴乘于上而作也(宜补
阳以消阴,如阳旦汤、潜阳丹)。有胀而皮色如水晶,内无他病者,水气散于
皮肤也(宜五皮饮)。胀病亦多,握定阴、阳辨诀治之,决然不错。
积聚
腹中有块,无拘左右,痛而始有形,不痛而即无形者,瘕症也(宜
活血行气,如当归补血汤,加桂、麦芽)。不痛而亦有形,按之不移者,疒征病也
(宜三物厚朴七气汤),有嗳腐,大便极臭,而腹中有块者,宿食积聚也(平
胃散加大黄,莪术)。有痰涎不止,腹中累累觉痛,作水声者,痰湿积聚
也(宜桂苓术甘汤、理中汤加砂、半)。有小腹硬满,小便不利者,血积聚于
郑钦安医书阐释·132·
下焦也(宜五苓加桃仁、红花)。总之喜揉按者,阴之积聚,由于阳不化阴
也(宜温解)。手不可近者,阳之积聚。由于气不活而血壅甚也(宜攻破)。
治积聚亦不出阴、阳两法。
痰饮
痰饮者,水湿之别名也。脾无湿不生痰,水道清则饮不作。痰清
而不胶者,胃阳不足以行水也(宜温中、理中汤)。痰黄而胶,喜生冷者,
火旺而津枯也(宜鸡子黄连汤)。痰白、痰青、痰咸,皆由于阳不足(宜温、
宜补)。痰臭、痰吐如丝不断,痰结如砂石者,皆由于阴亏火旺(宜五味
子汤养血汤)。《金匮》列五饮之名,亦当熟看。
咳嗽
咳而兼发热身疼者,外感也(小青龙、麻黄汤之类)。咳而不发热身痛,
饱闷嗳腐臭者,饮食为病也,亦间有发热者(宜平胃散加麦、曲)。咳而身
大热,喜极热汤,唇舌青白者,元阳外越,阴气上干清道也(宜吴萸四
逆汤)。咳而身如瓮中,欲饮热者,肺为寒痰闭塞也(宜苓桂术甘汤加细辛、
干姜、五味子)。咳而口干喜冷饮,二便不利者,肺为火逼也(宜泻白散中
加苏叶、桅子)。干咳而无痰者,肺燥血虚也(宜补血汤合黑姜甘草汤,加五味子)。
咳而痰水如泉涌者,脾阳不运也(宜理中加砂、半、吴萸、茯苓)。咳症虽多,
总以阴、阳两法辨之即可。

喘而发热、身疼者,寒邪闭塞肺窍也(宜麻黄汤倍麻)。喘而不发热、
身疼,舌青、二便自利者,元气上腾也(宜潜阳丹)。喘而身大热,面赤
如硃,口不渴,唇、舌青、白者,元阳外越也(宜吴萸四逆汤)。
呕吐
呕吐水谷,尚欲饮冷者,热隔于中也(宜黄连生姜汤)。呕吐而欲饮
医理真传卷四·133·
极热者,寒隔于中也(宜理中加吴萸)。呕吐身热头痛者,挟外感也(宜桂
枝汤倍生姜、加吴萸)。呕吐身大热而无外感,尚欲饮热者,脾阳外越也(宜
附子理中加吴萸)。凡吐症发热者多,因吐气机向外,故身亦发热,以身
不痛为据。
霍乱
腹痛吐、泻交加,而欲饮水者,热隔于中,阻其阴、阳交通之机
也(宜五苓加炒枝)。吐、泻交加而欲饮热者,寒隔于中,阻其阴、阳交
通之机也(宜理中汤)。
呃逆
呃逆来饮水即止者,胃火上冲也(宜大承气汤主之)。呃逆来而欲极
热饮者,阴邪上干清道也(宜吴萸四逆汤)。
痢症
痢症不拘赤、白,舌黄、脉有神者,燥热为病也(宜大黄木香汤)。
痢症红、白,脉无神而口不渴者,下焦阳衰,不能化下焦之精血也(宜
附子理中加小茴、安桂)。痢症红、白,身大热而渴饮极热,或不渴而舌青
滑者,元阳外越,而内无阳以化肠胃中之精血也(宜吴萸四逆汤)。若大
热、舌黄,饮冷不休,日数十次者,胃热极也(宜白虎汤加柴、葛)。痢疾
初起,发热身疼脉浮者,外感也(宜人参败毒散)。
头痛
头痛如裂,身无他苦,舌青、不渴,或身大热,或脉劲者,此皆
元阳外越,暴脱之候,切忌发散,法宜收纳(宜四逆汤,或潜阳丹)。头痛、
身热、颈、背强痛者,风寒袭于太阳也(宜桂枝汤)。六经各有头痛,须
按法治之,此不过明其危险者。
郑钦安医书阐释·134·
耳、目、口、鼻、唇、齿、喉
各部肿痛,或发热,或不发热,脉息有神,舌黄、饮冷,二便短
赤,精神饮食一切不衰者,气有馀之症也(宜清凉、升解、攻下,如小柴胡、
甘桔、白虎、凉膈、导赤之类)。各部肿痛,或发热,或不发热,脉息无神,
脉浮大而空,或坚劲如石,唇、口、舌青白,津液满口,喜极热汤,
二便自利,间有小便赤者,此皆为气不足之症,虽现肿痛火形,皆为
阴盛逼阳之的候。市医往往称为阴虚火旺,而用滋阴降火之药者极多,
试问有阴虚火旺,而反见津液满口,唇、舌青滑,脉息无神,二便自
利者乎?吾愿天下医生,切切不可见头治头,见肿治肿,凡遇一症,
务将阴、阳、虚、实辨清,用药方不错误。
心痛
心中气痛,面青、肢冷、舌滑、不渴者,寒邪直犯于心君,由君
火衰极也(宜四逆汤)。心中气痛,面赤、舌黄、欲饮冷者,热邪犯于心
包也(宜桅子大黄汤)。
胸、腹、胁、背、腰、肘、胯、膝,痛、肿
各部肿与痛,而不喜手按者,或发热,或不发热,恶寒喜热,舌
黄、便赤、脉息有神,乃为气血壅滞,皆有馀之候(宜活血、行气清凉之
品)。各部或肿或痛,而喜手按者,或发热,或不发热,舌青喜热饮,
二便清长,脉息无神,人困极者,乃阳衰不能运行,皆为不足之候(宜
温中、行气之品)。
二便病
二便不利,腹胀、烦躁、舌黄、饮冷,脉息有神者,乃阳邪闭结
也(宜清凉分利、攻下之品)。二便不利,腹不满,人安静,口不渴,喜卧,
脉息无神,舌青滑者,阴邪闭于下,由阳不足,不能化阴也(宜温补、
回阳之品)。
医理真传卷四·135·
辨认脉法
气有馀:所现浮、洪、长、大、实、数、紧之类。(倘病现阴色不合
脉,舍脉从病)。
气不足:所现沉、迟、细、微、虚、短、涩之类(倘病现阳色不合脉,
舍脉从病)。
辨认诸症法
气有馀:所现脉息、声音、面色、饮食、起居,一切有神。
气不足:所现脉息、声音、面色、饮食、起居,一切无神。
辨认疮法
气有馀:所现红肿、高凸、痛甚、烦躁,人有神者,痈也。
气不足:所现皮色如常(慢)〔漫〕肿,不痛,人无神者,疽也。
辨认痘法
气有馀:所现痘色紫红,或夹斑疹,顶焦、唇红、便闭之类。
气不足:所现痘疮灰、陷、平塌、寒战、唇口青白、便利之类。
辨认目疾法
气有馀:所现红肿、痛胀、眵翳、障雾、赤脉、泪多、烦躁之类。
气不足:所现痛胀不甚,翳雾障膜虽多,不觉大苦之类。
辨色法
气有馀:所现色紫红,口唇如硃,烦躁不宁。色不合病,舍色从
病。
郑钦安医书阐释·136·
气不足:所现色滞暗,青白无神,唇口嘿青。病不合色,卒闭须
知。
辨舌法
气有馀:所现舌黄、干白、紫红、黑黄、纯干黑,烦躁,饮冷。
气不足:所现舌青滑,润黄、黑润、干黑色、或青中带黄,或黄
中带白,黑而润,津液满口,其人安静,而喜热饮之类。
辨口气
气有馀:所现气粗,气出蒸手,出言厉壮之类。
气不足:所现气微、气短、气冷,出言微细之类。
辨口流涎水
气有馀:所现流涎不止,口热,思水饮者,胃火也。
气不足:所现流涎不止,口冷,思热汤者,胃寒也。
辨二便
气有馀:所现尿短赤、黄、红、粪鞕、羊矢、极臭、极黄之类。
气不足:所现尿清长,间有黄者,粪溏、色白、色青之类。
辨皮毛肌肤
气有馀:所现皮干枯、皮粗、毛干枯、肌肤燥痒之类。
气不足:所现皮肉光润、毛泽,肌肤虽瘦,无燥痒之形。
辨饮食
气有馀:所现食多易消,善饥,喜饮汤水。
医理真传卷四·137·
气不足:所现食少难消,反饱,喜硬食物。
辨起居性情
气有馀:所现身轻,喜动游,怒骂,喜笑、狂叫之类。
气不足:所现身重,嗜卧,不言不语,愁闷忧思之类。
【阐释】认病捷要总诀共二十九条,前十六条分别论述发热、疟疾、鼓胀、
积聚、痰饮、咳嗽、喘、呕吐、霍乱、呃逆、痢症、头痛、耳、目、口、鼻、唇、
齿、喉、心痛、胸、腹、胁、背、腰、肘、胯、膝痛肿、二便病等十六种病症的
病因、病象、病机的辨认法,及其应用的方药,均直切了当,便于实用,本此以
辨症,方不致误,不愧称为捷要总诀。十七条至廿九条自辨认脉法至辨起居性情,
皆以气有馀及气不足两大纲分列其要点,亦皆宝贵的经验之谈。原文简洁明晰。
笔者常用此以辨病,从未有错。
钦安用药金针
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
部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
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
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
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搞,口渴饮
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
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后列二图,学者细心参究。
郑钦安医书阐释·138·
寒邪外入图


寒邪外入图说
今以一圈白色,喻人身一团正气,黑色喻外入之寒邪。邪犯皮肤
第一层,乃太阳所主,病现头项腰背疼痛,发热恶寒,邪既入于皮肤,
如盗贼之入墙垣也。看其何处空虚有隙,便得而乘之,故不必拘定一
日二日之说,或入于手足之阳明,或入于手足之少阳,或入于手足之
太阴,或入于手足之少阴,或入于手足之厥阴。仲景以太阳一经,包
括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论传经,是六步流行之定理,论圆
通,是六步之化机,仲景恐人不知贼之去向,故标出六经提纲病情,
与夫误汗、误吐、误下、当汗不汗、当下不下、当吐不吐、用药失宜、
变逆匡救之道,俱在一百一十三方之中,学者务宜留心,不必执定伤
寒邪入如是,须知六客亦如是也。更要明得外邪入内,闭束皮毛气机,
遏郁而为身热疼痛,故发汗散邪,为治外邪初入第一要着。苟外邪从
阳经而入内,寒邪亦化为热邪,热甚则伤阴,轻浅者,仲景有人参白
虎、小柴胡之类以存阴,最重者,仲景有大、小承气之类以救阴。苟
外邪从阴经而入内,阴寒混为一家,阴盛则阳衰,轻浅者,仲景有大、
小建中、理中之类以扶阳,最重者,仲景有四逆、白通之类以回阳。
余谓此即仲景治外邪入内之子午针也。
医理真传卷四·139·
寒邪内生图

   寒邪内生图说
  今以一圈白色,喻人身一团正气。正气旺者,外寒不入,内寒不
生。夫内寒之生,由于内之正气不足,正气不足一分,身内之阴寒便
生一分。故经云:气不足便是寒。究不足之原,因房劳过度者,则损
肾阳;因饮食不节者,则损脾阳;因用心过度者,则损心阳。阳者气
也,阳气损于何处,阴寒便生于何处,积阴日久,元阳便为阴所灭也。
在上者,仲景用桂枝以扶心阳;在中者,仲景用建中、理中以扶脾阳;
在下者,仲景用四逆、白通以救肾阳。阳虚日久,不能化生真阴,阴
液日亏,积之久久,血枯而虚阳又炽,反为客邪,此真可谓阴虚也,
法宜甘寒养阴,切切不可妄用苦寒,故仲景有炙甘草汤、桂枝龙骨牡
蛎汤、甘草黑姜汤之法,从阳以引阴,滋阴、化阴。余谓此即仲景治
内伤之子午针也。诸书称痨字从火,皆是从损阳一语悟出也,惜乎解
理未畅,后学无从下手,遂使由痨症而毙者多多矣。学者务要明得损
阳而阴象症形足征者,照上卷阳虚门法治之。损阳不能化阴,阴液枯
竭,肌肤枯搞,神气短少,吐痰胶粘,有火形可验者,照仲景炙甘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