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罗萨"行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巴巴罗萨"行动-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巴巴罗萨”行动 作者:'英'威尔·福勒著                       
   1941年初夏,纳粹德国集结了一支由300万步兵、3300余辆坦克和2000多架战机组成的部队,与其对阵的是尚处在战争动员之中的由350万步兵、2万辆坦克组成的苏联红军。双方随后发生的冲突掀开了现代战争史上最激烈、最残酷、最血腥的一幕。《“巴巴罗萨”行动》详细讲述了德国侵苏战争第一周的历史,借助来自交战双方的第一手素材和资料、大量弥足珍贵的照片、详尽的史实以及经过特别授权发表的地图,《“巴巴罗萨”行动》对于持续4年之久的东线战争前7日的战况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并作出了权威性的总结。    
新星出版社 出版               
  “巴巴罗萨”行动 第一部分   
  关于作者 威尔·福勒   
  威尔·福勒自1972年以来一直从事新闻出版业,专门从事军事历史和国防技术研究,1983~1990年间担任英国《防务》杂志的陆军编辑,撰写了大量关于军事装备以及从19世纪到科索沃战争的军事冲突方面的书籍,数量多达14本以上,其中包括《诺曼底登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铁甲雄师——二战中的苏军坦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和《浴血东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他曾在英国本土防御自卫队服役近30年,在1990~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志愿前往素有“沙漠之鼠”称号的英国陆军第7装甲旅服役,战后被美国中央总部授予“联军服役荣誉奖章”。现定居于英国汉普郡。   
  前言 “一场令全世界瞠目结舌的进攻”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大规模入侵,此次行动使用了公元12世纪著名的十字军东征领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的名字作为代号,这就是著名的“巴巴罗萨”行动。正如希特勒在战争策划阶段所言,这场规模空前的进攻震惊了整个世界。实质上,这场世界战争史上最为激烈的冲突,是希特勒的贪婪欲望——向东方扩展德意志帝国的版图,为日尔曼民族夺取所谓的“生存空间”——长期恶性发展的巅峰。 
  1941年初夏,纳粹德国集结了一支由300万步兵、3 300余辆坦克和2 000多架战机组成的部队,与其对阵的是尚处在战争动员之中的由350万步兵、2万辆坦克组成的苏联红军。双方随后发生的冲突掀开了现代战争史上最激烈、最残酷、最血腥的一幕。 
  德军兵分三路进军苏联:北方集团军群受命占领波罗的海诸国和“十月革命的摇篮”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朝着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的心脏莫斯科推进,南方集团军群进军粮食和石油产区乌克兰。在短短6天之内,纳粹国防军就占领了里加、明斯克和利沃夫。中央集团军群更是长驱直入,突入苏联国境纵深达200英里。 
  《“巴巴罗萨”行动》详细讲述了德国侵苏战争第一周的历史:开篇首先对于(纳粹)国防军自战争爆发一直持续到1941年的胜利作了全面回顾,接下来介绍了德军高层制定作战计划和苏军进行防御部署的情况,继而详细讲述了德军第一轮轰炸的战况以及南方、中央和北方等3个集团军群在战役头七天的进展,结尾部分对于“巴巴罗萨”行动的巨大影响进行了深刻剖析,阐释了纳粹德军企图消灭苏联红军、迅速占领莫斯科的野心最终破灭的必然原因。 
  借助来自交战双方的第一手素材和资料、大量弥足珍贵的照片、详尽的史实以及经过特别授权发表的地图,《“巴巴罗萨”行动》对于持续4年之久的东线战争前7日的战况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并作出了权威性的总结。   
  第1章 新秩序的形成(1)   
  20世纪30年代末的德国充满了自信。这个时候,整个德国已经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耻辱中走了出来,俨然成为世界舞台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德国人普遍认为,是纳粹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使这一切成为可能。在他的领导下,德国恢复征兵制度,重新进行武装。在此情况下,德国的宿敌——法国和英国——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对手的存在。 
  1939年,整个欧洲还沐浴在夏日的阳光里,此时的男男女女们正在享受着战争爆发前这紧张却又平和的最后几周时光。不久后,这种平静将会被一场持续5年的战争剥夺和毁灭。而这场战争也将永久地改变这块大陆的本质。 
  柏林居民纷纷奔向位于城市西面的哈弗尔河畔的沙滩避暑,其他人则涌进了凉爽的格吕讷瓦尔德森林。在波罗的海沿岸,德国人正沐浴在阳光中,尽情享受着度假胜地所提供的舒适和便利。男孩子们被召集到了“希特勒青年团”,女孩子们则集中在“日耳曼女子联盟”的营地。这些地点都处于生机勃勃、有益健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这些乐趣,是他们的父辈在20世纪20年代那样一个恐怖笼罩的时代做梦都想不到的。此时的德国是一个自豪、自信并强大的国度,不再是战后那个曾经承受了耻辱、破产、衰败的共和国(即魏玛共和国),也不再受制于战争赔款和《凡尔赛和约》强加的各项义务。 
  1933年,希特勒这个一战期间曾在西线服役的老兵领导的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攫取了德国的政权,他巧妙地利用了德国民众的羞愤情绪,表达出纳粹党对于德国处境的怨愤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望。与此同时,他还向人们灌输了一种含糊不明但却令人迷醉的混杂着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以及通灵主义的思想。在20世纪20~30年代的著作和演说中,希特勒巧妙地将反犹太主义、渴望民主和仇视布尔什维克糅合在一起,通过激昂的言辞,使读者和听众热血沸腾、欣喜若狂。在一战中毁灭德国的共产主义者现在成了敌人,正密谋着企图腐蚀并奴役欧洲。德国工人们辛辛苦苦地努力工作,但两次经济危机却导致他们仍然饥寒交迫,一贫如洗,只有民主才能解决这一切。是到了建立新秩序的时候了。而煽动起这种混合着怨愤和仇恨的狂热情绪的却是一个奥地利人,一个自学成才的画家。他曾经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躲避了奥匈帝国的兵役,但却志愿加入到德国军队。他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 
  意识形态的冲突 
  然而,阿道夫·希特勒所倡导的政治运动面对着一个强大的对手。在经历了君主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空前激烈的殊死搏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欧洲人将共产主义视为一种远比个人主义更为理想的社会信仰。在超越了国界和国籍意识的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9年成立于莫斯科,1943年解散)内部,人们对于共产主义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愿意为其作出任何牺牲。在战争期间,那些在沦陷的欧洲以及英国境内生活的同情共产主义的人们,自发地为莫斯科的共产党政权充当各种形式的间谍。然而,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保守人士而言,共产国际是一个充满着险恶与威胁的组织,相比之下,有着清晰建国纲领的法西斯主义则是一种比较具有吸引力的极权主义形式。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以及德国出现的左翼政党起义,德国民众中间普遍流传着“背后一箭”的理论,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毁灭并非由于战败所致,而是被内部出卖和摧毁的,应该受到诅咒和谴责的是“犹太人、叛国者和社会民主党人”。1919年,因为鼓动民众进行布尔什维克式革命,德国两位社会主义运动领袖——柏林的罗莎·卢森堡和慕尼黑的库尔特·艾斯纳先后被杀害,他们被丑化为反德国的犹太煽动者。 
  最终控制德国的是阿道夫·希特勒,他就像施魔法一样让德国民众陷入癫狂状态,玩弄众多的德国政治家和军事家于股掌之间,对德国实施独裁统治达12年之久。在其上台之初,他曾许诺要给德国人民带来一个令人着迷的幸福未来。然而,当其1945年自绝于人类时,整个德国与其一道化为废墟,经受了一场比1918年更加惨重的失败和灾难。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富于民族自豪感的德国人民饱受着耻辱、通货膨胀和贫穷的困扰,他们渴望出现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的力量。   
  第1章 新秩序的形成(2)   
  20世纪20年代,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希特勒不但巧妙地钻了民主程序的空子,还肆无忌惮地使用各种非法手段。1923年11月9日,他在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馆发动暴动,试图推翻巴伐利亚州政权。政变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有19人在事件中死亡,希特勒也被逮捕入狱,在兰茨贝格监狱过着轻松愉快的生活,接待来自各方面的来访者,同时写下了他的政治纲领——《我的奋斗》。在20世纪20年代的魏玛共和国统治时期,身着褐色制服的纳粹准军事组织——冲锋队在其头领罗姆的率领下,与德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战线士兵联盟”准军事组织进行过街头斗殴。 
  尽管冲锋队不断地袭扰德国共产党的集会,胁迫政治对手,但在希特勒的眼里它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组织。1934年6月30日,在所谓的“长刀之夜”(也称为大清洗)里,希特勒利用他的私人卫队——党卫队(组建于1929年,最初仅有280人)对冲锋队领导层进行了清洗。在当时的德国,国防军非常憎恨罗姆企图接管武装部队并将其融入冲锋队的计划,而希特勒非常清楚,在惹事生非的冲锋队和德国陆军之间,自己更需要后者。 
  一个新兴的德国 
  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没有人料到纳粹政府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以希特勒为元首的包含8个领导部门的庞大组织,这个组织从最高层的领导者到最低层的成员,从最尊贵的元首到最卑微的党徒,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富有强烈自豪感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者(纳粹党员),一个第三帝国的公民。这种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商业合作团体到学术性和专业性的社会机构。当时,一个名叫“日耳曼狩猎协会”的政治社团拥有一个比较奇特的徽章,在徽章上,一只雄鹿头上的鹿角之间顶着一枚基督教的十字架。1933年以后,这枚十字架徽章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纳粹党的“?苈”徽章,也就是所谓的“万十字”徽章(十字架各端沿顺时针方向弯成直角而形成)。事实上,这种装饰图形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纳粹党采纳了这种图形之后在上面放置了一只雄鹰,最终演变成为第三帝国的国家标志。对于纳粹神秘主义者而言,这个徽章还是位于种族阶梯最顶端的雅利安民族——金发碧眼的日耳曼民族——的神圣标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段时期,德国的青少年曾经组织和参加了大量的宗教和社会团体。然而,随着纳粹党上台执政,这类社团组织逐渐销声匿迹,剩下的只有男孩子必须参加的“希特勒青年团”和女孩子必须参加的“日耳曼女子联盟”。在纳粹党的蛊惑和扶持下,以上两个社团发展极为神速。其中,“希特勒青年团”在1932年创建时只有10万人,在短短两年之内便增加了33倍,一跃成为西方世界最大的青年组织。 
  1935年6月,纳粹政府专门颁布了组建国家劳动部的法律,规定19~25岁之间体格健全的德国人必须接受6个月的艰苦劳动的锻炼,从事大型建筑工程和农业生产等工作。事实上,这种强制劳动就是新兵训练生活,为未来的扩军备战、发动战争做准备。 
  在纳粹党上台之前就已经启动“国家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项目,该项目在1933年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纳粹政权甚至提出了总长度6 900公里的高速公路修建计划。1933年9月23日,希特勒亲自为法兰克福—达姆施塔特的高速公路主持破土动工仪式。截至1938年12月15日,一条总长度达3 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绝大多数高速公路宽24米,由两条宽7.5米的车道组成,中间是一条5米宽的绿化带,两侧各有1条宽2米的防护带。另外,高速公路的路面铺设了20厘米厚的混凝土,非常坚固耐用。当时,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是纳粹政府为了降低失业率而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工程的一部分,成千上万名失业男性被送到遍布全国各地的建设工地从事劳动,拿着微薄的工资,晚上就借宿在高速公路附近的兵营里。   
  第1章 新秩序的形成(3)   
  腾飞的经济这条高速公路的建设是“就业工程”的一部分,它极大地提高了德国社会的就业率。在1933年6月纳粹党上台时,德国共有540万名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