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下 [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下 [美]-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γ…干扰素,分子量为 
17 500,由 
166个氨基酸构成。后来又研究出 
12种干扰素的氨基酸顺序,结果发现彼此间的差异很小。

人们找到了负责形成干扰素的基因,并利用重组 
DNA技术
将这种基因嵌入普通的细菌大肠埃希氏菌,这样来诱导这些细菌
的菌落制造大量的非常纯的人体干扰素,从而使这些干扰素可以
分离并结晶。得到的晶体可以用 
X射线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三维
结构。

到 
1981年,已有足够的干扰素供临床试用。这里没有出现任
何奇迹,但要研究出适当的方法需要时间。

新的传染还会偶尔出现。 
20世纪 
80年代出现了一种可怕
的疾病,叫做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征,简称艾滋病。患这种病的人
免疫机制损坏,因而小的感染就会致命。艾滋病主要攻击男性同
性恋者、海地人和接受输血的人。这种病散布非常快,而且往往致
命。到目前为止,艾滋病还是不治之症,但是, 
1984年在法国和美
国分离出了引起艾滋病的病毒,在治疗艾滋病方面迈出了第
一步。



当流行病对人类的威胁逐渐消失之际,其他类型的疾病却在
增加。在 
100年前,许多人年纪轻轻就可能死于白喉、肺结核、肺


第十四章 微生物

第十四章 微生物

炎或斑疹伤寒。现在人们可以一直活到死于心脏病或癌。这就是
心脏病、癌症在西方世界被分别列为第 
1号和第 
2号致死疾病的
原因。事实上,癌症继瘟疫及天花之后已成为全世界的恐惧症。
癌如同夜魔一般威胁着我们每一个人,随时可以对任何人进行突
然而无情的袭击。在美国,每年有 
30万人死于癌,每星期约增加 
1万多新患者。自 
1900年起,发病率已增加了 
50%。

癌症实际上是一类多种疾病(目前已经知道的约有 
200种)。
癌能够以各种方式感染人体的任何部位,但原发病症总是相同的:
被感染的组织结构受到破坏而不受抑制地增生。希波克拉底和加
伦设想,癌是通过害病静脉而蔓延滋长的,害病静脉看上去像是弯
曲而张开的螃蟹的爪子,所以将这类疾病命名为癌(拉丁文“螃
蟹”)。

瘤(源自拉丁文“生长”)与癌并不同义。瘤可以指疣、痣等称
为良性瘤的无害增生;也可以指各种癌即恶性瘤。癌症通常依害
病组织给予不同的命名。最常见的是皮肤癌和肠癌;结缔组织的
癌叫做肉瘤;以及肝癌、腺瘤、白血病(又名血癌)等等。

德国人菲尔绍是第一个用显微镜研究癌组织的人。他认为癌
症是由外界环境的刺激和震扰引起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想法,
因为癌症通常发生在与外界环境接触最多的部位。但是,当病原
菌学说盛行后,病理学家开始寻找引起癌症的微生物。(菲尔绍坚
持反对病菌学说,顽固地坚持刺激学说。当最终证明病菌学说即
将获胜时,他放弃了病理学转而研究考古学和政治学。历史上像
菲尔绍那样对错误观念激烈地坚持到底的科学家是极少的。)

如果过去认为菲尔绍坚持错误理论的话,那么现在可以说他
从事的是一项正确的事业,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某些环境特别容
易诱发癌。18世纪人们就发现烟囱清洁工比其他人容易得阴囊
癌。在煤焦油染料发明后,在染料工人中,皮肤癌或膀肤癌的发病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率也比一般人高。由此看来,在烟灰及苯胺染料中必定含有可以
致癌的物质。1915年,日本两位科学家山极和市川发现,如果在
兔子的耳朵上长时期地使用煤焦油的话,煤焦油的某些成分会使
兔子长瘤。1930年,英国两位化学家用合成化学品二苯蒽(由 
5
个苯环组成 
1个分子的一种碳氢化合物)诱发动物发生了癌症。
二苯蒽并不存于煤焦油之内。但三年之后,有人在煤焦油中找到
了一种可以致癌的化学品苯并芘(它也含有 
5个苯环,但与二苯蒽
的排列方式不相同)。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找出一些致癌物质,与二苯蒽及苯并芘
类似,都是由多个苯环构成的碳氢化合物;有些是与苯胺染料有关
的分子。人们之所以对在食物中使用人造色素表示关切,就是因
为从长远来看这些色素可能会致癌。

许多生物学家认为,在近两三个世纪中,人类已经把一些新的
致癌因素引进了自己生活的环境:煤的用量不断增加;油的大量燃
烧(特别是汽油发动机);在食物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合成化学品;化
妆品等等。当然,最明显的例子是吸烟,吸烟的人肺癌的发病率是
相当高的。

辐射效应

高能辐射是环境中的另一个致癌因素。自 
1895年以来,人类
接触辐射的机会不断地增加。1895年 
11月 
5日,德国物理学家
伦琴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由阴极射线所引起的发光现象。为了
更好地观察这一效应,他将实验室弄得很暗。他将阴极射线管装
入一个黑色硬纸板盒中,当他启动阴极射线管时,他吃了一惊,因
为他瞧见房间对过的物质发出一道闪光。闪光来自一张涂有铂氰
化钡(一种发光的化学品)的纸。是不是来自密闭盒中的辐射使纸
发的光?伦琴关掉阴极射线管,纸果然不亮了,随后又打开,纸又


第十四章 微生物

第十四章 微生物

亮了。他把纸移到另一间房子里,纸还是发亮。显然,阴极射线管
产生了某种足以穿透硬纸板和墙壁的辐射。

由于伦琴不知道它到底是哪一种辐射,于是就简称为 
X射
线。其他科学家为纪念伦琴,提议将 
X射线改名为伦琴射线。但
是除德国人外,人们感到德文的“伦琴射线”很难念,于是仍然继续
使用 
X射线。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构成阴极射线的高速电子撞
上金属障碍物后,速度会急剧减慢。这样损失的动能转换成的辐
射就叫做制动辐射。X射线就是这种辐射的一个例子。 


X射线使物理学发生了一场革命:它引起了物理学家们的想
象,掀起了一阵实验的台风,使人们在几个月内就发现了放射性,
并揭开了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时,
伦琴成为物理学奖的第一位得主。 


X射线还引起了其他事情,它使人类暴露于大量的高能辐射
之下,这在过去是从未有过的。伦琴发现 
X射线的消息传到美国
后的第四天,X射线就被用来确定病人腿部子弹的位置。X射线
是探查身体内部的奇妙工具,它很容易穿透主要由低原子量元素
组成的软组织,但容易被如组成骨骼的原子量较高的元素所阻挡
(骨骼主要由磷和钙组成)。所以,若在人体后面置一感光底片,则
白云状区域就是骨骼所在,相比之下,黑暗区域是软组织,因为软
组织通过的 
X射线强度大。铝制子弹呈纯白色,因为它把 
X射线
全部阻挡住了。 


X射线对显示骨折、钙化的关节、牙洞、体内异物等是非常有
用的。但是只要我们将不溶解的重元素盐类送到软组织中,我们
也可以非常容易地确定软组织的状况。例如,吞食硫酸钡可以知
道胃及肠的状况;注入血液中的碘化物将传送到肾及输尿管,从而
知道肾及输尿管的状况,因为碘是高原子量元素,X射线透不过
去。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甚至在伦琴发现 
X射线之前,丹麦医生芬森就已经发现高能
辐射可以杀死微生物。他利用紫外线杀死引起寻常狼疮(一种皮
肤病)的细菌,因而获得 
1903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后来证
明 
X射线比紫外线的杀伤力强得多。X射线不仅可以杀死癣菌,
也能使人体的细胞受损或死亡,而最终可以用来杀死手术刀无法
切除的癌细胞。

人们通过无情的事实还发现,高能辐射会引起癌症。早期处
理 
X射线或放射性物质的人中至少有 
100人死于癌,最早死亡的
例子发生在 
1902年。事实上,居里夫人及其女儿 
I。 约里奥…居里
都是死于白血病(血癌),因此,人们容易相信辐射是她们患血癌的
主要原因。 
1928年,英国医生芬德利发现,即使是紫外线辐射,它
的量也足以引起小白鼠的皮肤癌。

人们确实有理由怀疑,人类越来越多地暴露于高能辐射之下
(通过 
X光透视、核试验等方式),是癌发病率增大的原因之一。

诱发剂与致癌基因

各种致癌物质(化学品、辐射等)有何共同之处呢?一个合理
的想法是,所有的致癌物质都可以引起基因突变,而癌可能是身体
细胞突变的结果。1914年德国动物学家博韦里首先提出这种观
点。

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可以进一步设想:因为基因改变,因而不
再合成在控制细胞生长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关键性的酶。当带
缺陷的细胞分裂时这种缺陷也会传下去。由于控制机制失灵,这
些细胞将不顾整个身体的需要,甚至不顾其所在组织的需要(如某
个器官细胞的特化作用)而无限地分裂下去。这个组织就会紊乱,
打个比方来说,就会在体内形成无政府状态。

高能辐射能够诱发突变已是确定无疑。化学致癌物质又如何


第十四章 微生物

第十四章 微生物

呢?化学品可以引起突变也已被证实,氮芥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
子。这类化合物,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芥子气,能够使皮肤
产生类似 
X射线照射后引起的灼伤及水泡,也能够损害皮肤细胞
的染色体而增加突变率。除芥子气外,还发现一些化合物能够造
成与高能辐射相似的结果。

可以引起基因突变的物质叫做诱发剂。诱发剂并非都会致
癌,致癌物质也不一定都是诱发剂。但是已经发现的既是致癌物
质又是诱发剂的化合物足以使人们怀疑,它们之间的关系绝不是
偶然的。

从 
1960年起,科学家就开始比较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寻找
染色体中的非随意改变。当人鼠杂种细胞合成技术发明以后,
确实找到了这种改变,而且可以更准确地确定这种改变的位置。
这种杂种细胞中含人的染色体很少,假若怀疑其中有一个会引起
肿瘤的话,就可以将这个杂种细胞注入小白鼠体内看能否引起
肿瘤。 


1978年,在 
R。 A。 温伯格领导下,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组科学家
进一步实验,将癌变归咎于这种染色体的一个单基因。他们将这
种单基因移入小白鼠体内,成功地使小白鼠长了瘤。这些基因叫
做致癌基因。

科学家发现致癌基因与正常基因非常相似,实际上,在整条基
因链上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不同,因此,他们提出原致癌基因的设
想。原致癌基因是细胞中存在的正常基因,随着细胞分裂一代一
代地传下去,由于某些不同的影响,随时可能发生一些小的改变,
而成为活跃的致癌基因。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原致癌基因潜在的
危害如此之大,为何细胞还要拥有它呢?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
有找到答案,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至少已经有了新的研究和解决
的方向,而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病毒学说

在探索致癌基因的同时,微生物可能与癌有关的观念远未消
失。由于病毒的发现,使巴斯德时代的病菌学说再度复活。 
1903
年,法国细菌学家博雷尔提出:癌可能是一种病毒疾病。 
1908年,
两位丹麦科学家埃勒曼和班证明:家禽的白血病的确是由一种病
毒引起的。然而当时人们不知道白血病就是一种癌,所以没有注
意这项实验结果。可是 
1909年,美国医生 
F。 P。劳斯将鸡的肿瘤
研碎过滤,再将澄清的滤液注射到其他鸡的身上,结果有些鸡长出
了肿瘤。过滤得越细,肿瘤长得越少。看来似乎可以肯定,滤液中
有某种颗粒可以诱发肿瘤,而这些颗粒的大小似乎与病毒的大小
相同。

肿瘤病毒有着一段曲折的经历。起初,被认为由病毒引起的
肿瘤后来证明都是良性的。例如,曾证明病毒可以引起像兔子乳
头瘤(类似于疣)一类的肿瘤。1936年,在缅因巴港著名的育鼠实
验室工作的比特纳发现了一件更为有趣的事情:同一实验室的斯
莱培育的小白鼠品系,有些似乎具有天生的抗癌能力,而另一些品
系似乎具有易患癌的倾向。有些品系的小白鼠很少长癌,而另一
些品系的小白鼠长大之后几乎必定得癌。比特纳试将二者新生的
幼鼠交换哺乳,发现“抗癌”品系的幼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