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下 [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下 [美]-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学生们学习他们的理论。任何老师或课本在讨论进化论时,一定
也要讨论“科学的造物论”。到目前为止,法庭上的诉讼他们一次
也没有胜利过,但是因为有不懂科学而醉心《圣经》记载的狂热教
徒做后盾,于是就恐吓学校董事会、图书馆、议员等,阻止科学的发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展。

其结果实在很可悲,造物论者认为地球的历史只有几千年,整
个宇宙也是如此,生物在突然间出现,而且一开始就有这么多种
类。在天文学、物理学、地理学、化学、生物学上看来,都是一派胡
言,很可能造就出一代心智昏庸的美国子弟。

进化学说的证据

造物论者争论的一点是:谁也看不见进化的力量在起作用。
这看来好像是无可反驳的论点,但是他们还是错了。
事实上,如果需要达尔文学说的证据,眼前自然选择的例子就
可以提供。达尔文的故乡就有一个明显的例子。

英格兰有一种蛾,具有深色和浅色的两个变种。在达尔文的
那个时代,树干上布满地衣,颜色并不深,所以浅色蛾较不显眼,这
叫保护色,深色蛾在浅色树干上,容易被捕食昆虫的动物发现而被
吃掉,所以浅色蛾多而深色蛾少。后来随着英格兰越来越工业化,
黑烟污染而使地衣死亡,并使树干颜色加深,浅色蛾变得显眼,被
动物食掉的机会加大,而深色蛾反而受到保护,结果深色蛾的数量
超过了浅色蛾,这就是自然选择的作用。 


1925年,英国国会通过法律,决定清除空气污染。因此黑烟
减少,树干上又开始生长地衣,这样浅色蛾的比例马上就增加了。
所有这些变化用进化论都可以预测,而一种成功的理论,就是不仅
能解释目前,也要能预测未来。


第十六章 物 种

第十六章 物 种

进化的过程

古生物学家研究化石记载,把地球史分为一系列连续的代。 
19世纪的英国地质学家,如赖尔、塞奇威克及麦奇生等人,完成初
步的构架并给予定名。最早的代,从 
6亿年前开始,这时也是最早
发现的化石的年代。当时除了脊索动物门之外,其他各门动物都
已有了。当然,最早的化石并不就代表最早的生物,只有生物的那
些坚硬部分才会石化,所以最早的化石,只能代表那些具有硬壳或
骨骼的生物,这些生物中,即使是最简单、最古老的,也必然是已经
过一段漫长的进化过程,和最初的生命现象比较,仍然是很进步
的。果然, 
1965年发现了一种小型贝状生物的遗骸,这大约是 
7。2
亿年前生物的遗骸,这个发现支持了上面的假设。

目前古生物学家又有更多的发现,认为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必
定比任何具硬壳的生物早得多,这点已找到了支持的证据:由岩石
中发现的细菌和蓝藻的迹象来看,可能超过 
10亿年;1965年美国
古生物学家巴洪发现了一些与细菌相似但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
研究的、极为微细结构的生物化石,其年代大约超过 
30亿年。

如果要追溯生命的起源,似乎化学物质从 
46亿年前地球形成
之后就开始进化。在 
10亿年之内就进化到足可以被认为是生命
的东西。那时大气层中含氧量仍然很少,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必定
能适应那样的环境,其后代则存活到今天。 


1970年,沃斯开始仔细研究那些只能生活在没有游离态氧环
境下的细菌。其中有些能将二氧化碳还原成甲烷,因此就称为甲
烷产生菌。另外有些细菌,则能够进行其他反应产生能量,以维持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生命,但均和氧无关。沃斯将这些全部归在一起,统称为古细菌,
并且认为最好把它们作为生物中的另一界。

当生命形成之后,大气层的性质便开始慢慢改变了。大约在 
25亿年前,蓝藻就已经出现,光合作用逐渐改变了大气层的组成。
大气层由氮 
…二氧化碳组合变成氮 
…氧组合。大约 
10亿年前就可
能有真核生物出现,而当时海中的单细胞生物的种类,可能已有相
当差异,包括当时最复杂的生物——原生动物,已可算作是当时的
生物界之王。

自蓝藻出现后的 
20亿年间,大气中氧的含量必定是以极缓慢
的速度增加。目前我们已经了解到,地球形成 
10亿年后,氧约占
大气的 
1%~2%,这已足以供应当时存在的所有动物细胞所需的
能量,而进化也朝着越来越复杂的方向进行; 
6亿年前,复杂的生
物化石便多起来了。

最早发现的较复杂的生物化石属于寒武纪;而在此之前的整
整 
40亿年则称为前寒武纪。由于在这段时期内最近发现有生命
的遗迹,故改称为隐生代。其后的 
6亿年则称为显生代。

隐生代又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始生代,这时单细胞生物
开始出现,后半部分是原生代。

显生代和隐生代之间的界线非常明显,而且都是突然发生的。
例如,在某一时期的化石完全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到,但不久以
后,就有许多不同形式的、复杂的生物化石出现,这种泾渭分明的
现象称为不整合,这很容易使人联想是由大灾难所引起的,不然化
石的出现应该是渐进而连续的;或者很可能是由于地质上的大变
动消灭了当时所有的生物遗迹。

地质年代

显生代粗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如果用现代地质学


第十六章 物 种

第十六章 物 种

方法来测定,古生代前后历时约 
3。5亿年,中生代为 
1。5亿年,新
生代则为地球史的近 
5千万年。

每个代又分为几个纪。例如,古生代的第一个纪是寒武纪(是
英国威尔士的地名,更确切地说是古时居住在当地的一个部落的
名称,在那里最先挖掘到这一年代的地层),这个时期以介壳类最
进化,是三叶虫及近似现代鲎的原始节肢动物的全盛时代,马蹄蟹
在 
2亿年内没有什么进化上的改变,一直保持到今天,所以被称为
现代的活化石。

紧接寒武纪是奥陶纪,是威尔士地区另一古部落的名称。时
间大约是 
4。5亿到 
5亿年前之间,脊索动物在这个时期首次出现,
那就是小型群居性的笔石,现已绝种,类似现在的玉桂虫,都是半
脊索动物亚门,也是脊索动物门中最原始的亚门。

再次是志留纪(仍系威尔士的古部落名称)和泥盆纪(也是取
自英国的一个地名)。

介于 
3。5亿到 
4亿年前这段时间内,鱼类在海中占优势,到今
天仍然如此。在这一时间内,生物开始上陆地生活。在整个生命
进化史上,前大半约 
5/6的时间,生命完全只局限于水中,陆地则
一片死寂,这实在令人费解,但是事实的确如此。陆地上缺水、温
差大、没有浮力抵消重力,由海中的生物逐渐进化到能适应这些困
难,实在是生物对抗环境的一大胜利。

向陆地迁移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食物争夺及海水中空间拥挤。
浅滩处在低潮时会暴露好几小时,故原来没有生物;随着海水中生
物越来越拥挤,为了减少竞争,只好向岸边发展;最后,出现一些突
变的个体,变得可以适应陆地上生活。

首先能上到陆地上生活的是植物,大约在 
4亿年前。这类先
锋植物现在已经绝种,而且也是最早的多细胞植物,属于裸蕨类
(此名源自希腊文“光秃”之意,茎上没有叶子,是原始的特征)。随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后复杂的植物不断发展,到 
3。5亿年前,陆地上就遍布森林了。等
植物在陆地上生长后,动物也尾随而来,在数百万年内,陆地上就
出现很多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及昆虫类等。这些先登上陆地的生
物都很小,因为没有内骨骼支撑,体重大一些的动物会被地球引力
吸得挺不起来。在海中有浮力抵消重力,当然不成问题,所以今天
最大的动物也还是生活在海中。陆地生物中,最早具备快速运动
能力的是昆虫,由于它们发展出翅膀,可以减少重力,不像其他动
物只能慢慢地爬。

生物登上陆地之后约 
1亿年,才开始有大型的动物进入到陆
地,因为它们有支撑性的内骨骼,不会因重力太大而承受不了。这
批从海里来的新客是硬骨鱼,属于总鳍亚纲。它们当中有一部分
迁移到还不拥挤的海域,例如腔棘鱼,当 
1938年科学家发现它们
还活着时,大为惊讶。

鱼类上到陆地最先是为了取得氧。因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到无
法生存下去时,那些能够探出头来有效地呼吸空气的鱼,最有利于
生存,因为空气中氧含量极多。若再能储存吸进来的空气,生存的
机会就更大,故在肠道上就进化出可以装空气的囊袋,有的就成了
简单的肺,进化而产生出所谓的有肺鱼,这类鱼目前还有少数几种
生存在非洲与大洋洲,它们生活在不太流动的水中,若是一般的鱼
早就憋死了;甚至在夏季水完全干涸时,它们也能安全度过。有的
鱼即使能忍受海水中氧气的不足,也具有充满气体的气袋,但这不
是供作呼吸之用,而是用来增加浮力的,这表明它们也是从古老的
有肺生物进化而来的。

在有肺的鱼当中,有些进化到能完全离开水生活,其中以具有
强壮的鳍的总鳍鱼类最突出,因为它们在没有水的浮力时,便以鳍
足来支撑身体。到了泥盆纪末期,有些总鳍鱼已可以用粗短的四
肢摇摇晃晃地站在陆地上了。


第十六章 物 种

第十六章 物 种

紧接泥盆纪之后是石炭纪,这个名字是 
C。赖尔定的。他定
这个名字是有原因的。因这段时间(大约 
3亿年前)丛林浩瀚,这
时可能是地球史上沼泽森林最茂密的时代,后来森林被埋在地底
而成为煤矿床。这个时期是两栖类的时代,成长后的总鳍鱼已完
全生活在陆地上了。其后是二叠纪,爬行类在此时开始出现,中生
代也是从这时开始;后来爬行类几乎占据了整个地球,所以中生代
也称为爬行动物代。

中生代又分为三个时期——三叠纪(分布三个地层)、侏罗纪
(以法国侏罗山命名)和白垩纪。三叠纪时恐龙大量发生,在白垩
纪时达到高峰,那时,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食肉动物霸王龙四处
横行。

侏罗纪时,早期哺乳动物及鸟类分别由不同的爬行类衍生出
来,但是数量不多,也没有到达鼎盛期。白垩纪末期,所有的恐龙
在不很长的时期内就完全消失了,其他一些不是恐龙的大型爬行
类也是如此,例如,鱼龙类、蛇颈龙类、飞龙类,前两类属海生,后一
类有翅膀。此外,有几类无脊椎动物也跟着消失,如菊石(是现存
鹦鹉螺的近亲),还有很多小型个体的生物也多灭绝了。

据估计, 
75%的生物种类在大灾难及白垩纪末期都死光了,而
存活下来的 
25%的种类中,大多数也都死了,所以以个体总数来
计算,死亡的占 
95%。究竟发生了什么灾难,使地球差点生命绝
迹呢? 


1979年,美国古生物学家阿尔瓦雷斯率领研究队伍,设法测
出古代地层的沉积速率,他们在意大利中部沿着岩心,用中子活化
技术探测岩层的金属含量,结果发现,其中有一种金属——铱。奇
怪的是在地层的某一薄层岩石中,铱的含量比紧邻的上下岩层高
出 
25倍。

这些铱从哪儿来的呢?是否因为沉积速率忽然大幅增高?或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者可能是来自地球以外?陨石所含的铱及其他几种金属,比地球
上的丰富,而这一薄层岩石所含的铱及其他几种金属,也和陨石中
的一样丰富。阿尔瓦雷斯怀疑是因为流星撞击,但又找不到碰撞
造成的坑洞。

后来,阿尔瓦雷斯继续调查发现,地球上富含铱的地层有的相
隔很远,但都在相同年代的岩层里。因此,他推想有个巨大的流星
坠落,在强烈撞击下,大量物质喷洒到大气层中,然后再慢慢散落
在整个地球上。

那么这又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含铱丰富的岩层年代,大概
是在 
6 500万年前,那时正好是白垩纪结束之时。很多地质学家
和古生物学家(但并非全部)相信这样的说法:由一个直径长达 
10
公里的巨大星体在白垩纪末和地球撞击,形成大灾难,导致许多恐
龙和其他生物一时间大量死亡。

与此类似的撞击很可能是周期性发生的,每次也都造成大灾
难,以白垩纪末的这一次最严重,因而最容易观测到并可以仔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