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复习笔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考博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复习笔记-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它们的存在对正常细胞不仅无害,而且 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调控细胞生长和分化起重要作用,是细胞发育、组织再生、创伤愈合 等所必需。(4)在某些因素(如放射线、某些化学物质等)作用下,一旦被激活,发生数量上或结构 上的变化时,就会形成癌性的细胞转化基因。
 二、常见的癌基因家族 (一)src家族 它们都含有相似的基因编码结构,产物具有使酪氨酸磷酸化的蛋白激酶活性,定位于胞膜内面或跨膜分布。 (二)ras家族 家族成员基因序列差异大,但所编码的蛋白质是P21,位于细胞质膜内面,P21可与GTP结 合,有GTP酶活性,并参与cAMP水平的调节。 (三)myc家族 编码核内DNA结合蛋白,有直接调节其他基因转录的作用。 (四)sis家族 只有sis基因一个成员,编码P28,与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结构类似,刺激间叶组织细胞分 裂增殖。 (五)myb家族 编码核蛋白,能与DNA结合,为核内的一种转录因子。
 三、癌基因活化的机制 (一)获得启动子与增强子。当逆转录病毒的长末端重复序列(含强启动子和增强子)插入原 癌基因附近或内部时,启动下游基因的转录,导致癌变。 (二)基因易位—染色体易位重排,导致原来无活性的原癌基因移至强启动子或增强子附近 而活化。 (三)原癌基因扩增 原癌因扩增是原癌基因数量的增加或表达活性的增加,产生过量的表达蛋白也会导致肿瘤的 发生。 (四)点突变 原癌基因在射线或化学致癌剂作用下,可能发生单个碱基的替换——点突变,从而改变了表 达蛋白的氨基酸组成,造成蛋白质结构的变异。 
四、原癌基因的产物与功能 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与细胞生长调控的许多因子有关,这些因子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 途径上环节的调控。将癌基因表达产物按其在细胞信号传递系统中的作用分成以下四类: (一)细胞外的生长因子 细胞外信号包括:生长因子、激素、神经递质、药物等,它们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系统或直接被传递至细胞内,再通过多种蛋白激酶活化,对转录因子进行磷酸化修饰,引发一系列 基因的转录激活。例如,sis基因编码产物 
(二)跨膜的生长因子受体 另一类原癌基因的产物为跨膜受体,它能接受细胞外的生长信号并将其传入胞内。跨膜生长 因子受体有胞质结构区域,并具有酪氨酸特异的蛋白激酶活性。例如C…Src、C…abl另一些 癌基因所编码的激酶不是在酪氨酸上磷酸化,而是使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磷酸化。通过这种 磷酸化作用,使其结构发生改变,增加激酶对底物的活性,加速生长信号在胞内的传递。
(三)细胞内信号传导体 生长信号到达细胞后,借助一系列胞内信息传递体系,将接受的生 长信号由胞内传至核内,促进细胞生长。胞内信号传递体系成员多是原癌基因的成员,或通 过这些基因产物的作用影响第二信使。例如,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crl、c…bal等),丝/苏氨 酸激酶(c…ras,c…mas),ras蛋白(H…ras、K…ras和N…ras等)及磷脂酶(crk产物)。 
(四)核内转录因子 已知某些癌基因表达蛋白(如myc、fas等)定位于细胞核内,它们能与靶基因的调控元件结 合直接调节转录活性起转录因子作用。这些蛋白通常在细胞受到生长因子刺激时迅速表达, 促进细胞的生长与分裂过程。c…fos是一种即刻早期反应(立早)基因。在生长因子、佛波 酯、神经递质等作用下,c…fos能即刻、短暂表达,作为传递信息的第三信使。
 ◆五、抑癌基因 一类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抑癌基因的丢失或失活可能导致肿瘤发生。
 (一)视网膜母细瘤基因(Rb基因) Rb 基因是最早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最早发现于儿童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因此称为Rb基 因。当Rb基因一旦丧失功能或先天性缺乏,视网膜母细胞则出现异常增殖,形成视网膜母 细胞瘤。Rb基因失活还见于多种肿瘤,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Rb基因比较大,编码蛋白质为P105,定位于核内,有磷酸化和非磷酸化两种形式,非磷酸 化形式称活性型,能促进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增殖。 Rb基因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与转录因子(E- 2F )有关。E …2F 是一类激活转录作用的活性 蛋白,在G0、G1期,低磷酸化型的Rb蛋白与E- 2F 结合成复合物,使E- 2F 处于非活 化状态;在S期,Rb蛋白被磷酸化而与E- 2F 解离,结合状态的E …2F 变成游离状态,细 胞立即进入增殖阶段。当Rb基因发生缺失或突变,丧失结合、抑制E …2F 的能力,于是细 胞增殖活跃,导致肿瘤发生。 
(二)P53 基因 野生型P53蛋白在维持细胞正常生长、抑制恶性增殖中起着重要作用,P53基因时刻监控着 基因的完整性,一旦细胞DNA遭到损害,P53蛋白与相应基因的DNA部位结合,起特殊转录因子作用,活化P21基因转录,使细胞停滞于G1期;抑制解链酶活性;并与复制因子A相 互作用参与DNA的复制与修复;如果修复失败,P53蛋白即启动程序性死亡过程诱导细胞自 杀,阻止有癌变倾向突变细胞的生成,从而防止细胞恶变。 当P53发生突变后,不单失去野生型P53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而且突变本身又使该基因具 备癌基因功能。
 六、生长因子 (一)概述 调节细胞生长与增殖的多肽类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根据生长因子产生细胞与接受生长因子作用的细胞相互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三种模 式: ①内分泌,生长因子从细胞分泌出来后,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远隔靶细胞。如:血小板源生 长因子源于血小板作用于结缔组织。 ②旁分泌,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作用于邻近的其他类型细胞,对合成、分泌该生长因子的自 身细胞不发生作用,因为它缺乏相应受体。 ③自分泌,生长因子作用于合成及分泌该生长因子的细胞本身。生长因子以后两种作用方式为主。 (二)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 生长因子由不同的细胞合成后分泌,作用于靶细胞上的相应受体,这些受体有的是位于细胞膜上,有的是位于细胞内部。位于膜表面的受体是跨膜的受体蛋白,包含具有酪氨酶活性的 胞内结构域。当生长因子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受体所包含的酪氨酸激酶被活化,使相关蛋白 磷酸化。另一些膜上的受体则通过胞内信息传递体系,产生相应的第二信使,后者使蛋白激 酶活化,活化的蛋白激酶同样可使胞内相关蛋白质磷酸化。这些被磷酸化的蛋白质再活化核 内的转录因子,引发基因转录,达到调节生长与分化的作用。 另一类生长因子受体定位于胞液。当生长因子与胞内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形成生长因子…受 体复合物,后者亦可进入细胞核活化相关基因促进细胞生长。
★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考点: 基因诊断的定义及常用技术方法; 基因治疗的定义、采用方法和基本程序。 基因诊断的概念和特点。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方法:常用方法有①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包括 限制性内切酶酶谱分析法、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等位基因特异寡核 苷酸探针(ASO)杂交法。②PCR。③基因测序。 基因治疗的概念和常用方法:常用方法有基因矫正、基因置换、基因增补、基因失活、引入自杀基因。 难点: 基因诊断的方法及其原理,基因治疗载体的选择。
 一、基因诊断 (一)基因诊断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基因诊断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方法,直接检测基因结构及其表 达水平是否正常,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 基因诊断的特点:①以基因作为检查材料和探查目标,属于“病因诊断”,针对性强。②分子 杂交技术选用特定基因序列作为探针,具有很高的特异性。③分子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都具 有放大效应,诊断灵敏度很高。④适用性强,诊断范围广,检测目标可为内源基因也可为外 源基因。 
(二)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方法 1。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以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与探针序列互补的同源核酸序列。常用有以下方法。 (1)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 此方法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特异性DNA探针来检测是否存 在基因变异。当待测DNA序列中发生突变时会导致某些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改变,其特异 的限制性酶切片段的状态在电泳迁移率上也会随之改变,借此可作出分析诊断。 (2)DNA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 在人类基因组中,平均约200对碱基可发生一对变 异(称为中性突变),中性突变导致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称为DNA多态性。不少 DNA多态性发生在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上,酶解该DNA片段就会产生长度不同的片断, 称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RFLR按孟德尔方式遗传,在某一特定家族中,如果某 一致病基因与特异的多态性片断紧密连锁,就可用这一多态性片段为一种“遗传标志”,来判 断家庭成员或胎儿是否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甲型血友病、囊性纤维病变和苯丙酮尿症等均 可借助这一方法得到诊断。 (3)等位基因特异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法。遗传疾病的遗传基础是基因序列中发生一种或多 种突变。根据已知基因突变位点的核苷酸序列,人工合成两种寡核苷酸探针:一是相应于突 变基因碱基序列的寡核苷酸;二是相应于正常基因碱基序的寡核苷酸,用它们分别与受检者 DNA进行分子杂交。从而检测受检者基因是否发生突变,以及是否有新的突变类型。2。聚合酶链反应(PCR) PCR技术采用特异的引物,能特异地扩增出目的DNA片段。由于在基因顺序中突变区两侧 的碱基序列和正常基因仍然相同。因此。根据待测基因两端的DNA顺序设计出一对引物, 经PCR反应将目的基因片断扩增出来,即可进一步分析判断致病基因的存在与否,并了解其 变异的形式。 相同长度的单链DNA基因碱基序列不同,甚至单个碱基不同,都可能形成不同的空间构 象,从而在电泳时泳动速率不同。PCR产物变性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正常基因和变 异基因的迁移位置不同,借此可分析确定致病基因的存在,这就是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 析。其他方法还有PCR/ASO法、PCR/RFLP法、PCR/限制性酶谱法。 3。基因测序 分离出患者的有关基因,测定出碱基排列顺序,找出其变异所在,这是最为确切的基因诊断 方法。
(三)基因诊断的应用 随着基因诊断方法学的不断改进更新,它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遗传病的诊断中。如对有遗传病 危险的胎儿在妊娠和产前诊断的,杜绝患儿出生。 基因诊断除用于细胞癌变机制的研究外,还可对肿瘤进行诊断、分类分型和愈后检测。 在感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中,不仅可以检出正在生长的病原体,也能检出潜伏的病原体,既 能确定既往感染,也能确定现行感染。对那些不容易外培养和不能在实验室安全培养(如立 克次氏体)的病原体,也可用基因诊断进行检测。 在传染性流行病中,采用基因诊断分析同血清型中不同地域、不同年份病原体分离株的同源 性和变异性,有助于研究病原体遗传变异趋势,指导暴发流行的预测。 基因诊断在判断个体对某种重大疾病的易感性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基因诊断在器官移植组织配型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基因诊断在法医学中应用主要针对人类DNA遗传差异进行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
 二、基因治疗 (一)基因治疗的概念 基因治疗是用正常的基因整合入细胞,以校正和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从广义 上来讲,将某种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细胞内,使其体内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方法,也谓之基因治疗。 目前基因治疗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1。基因矫正 基因矫正指将致病基因的异常碱基进行纠正,而正常部分予以保留。 2。基因置换 基因置换就是用正常基因通过体内基因同源重组,原位替换病变细胞内的致病基因,使细胞 内的DNA完全恢复正常状态。 3。基因增补 基因增补指将目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或其他细胞,不去除异常基因,而是通过目的基因的非 定点整合,使其表达产物补偿缺陷基因的功能或使原有的功能得到加强。目前基因治疗多采 用此种方式。 4。基因失活 早期一般是指反义核酸技术。它是将特定的反义核酸,包括反义RNA,反义DNA和核酶导 入细胞,在翻译和转录水平阻断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近年来又有反基因策略、肽核酸、基 因去除和RNA干扰技术。
 (二)基因治疗的基本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