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文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弗里德曼文萃-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的收益率与借款人所支付的比率加以区分可能是十分合意的。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另外一套变量体系则成为必要。 
    货币作为一种生产性服务其替代物是无穷无尽且无穷变化的。它包括了所有节约货币持有的方法,如通过其它资源的使用,使支出与收入更为紧密地协调一致,缩短支付周期,扩大帐面债权的使用,建立清算协议等,诸如此类,变化无穷。然而,似乎不存在这样一种特别紧密的替代物,其价格使得它们值得被挑选出来作为企业货币需求的一部分。 
    由单位产出货币量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其所创造的价值产品取决于生产条件:生产函数。它很可能特别地取决于生产条件的这样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影响到了生产经营的顺利性与规范化。此外,它还可能取决于决定企业的规模与范围、企业的纵向联合程度等的一些特征。同样,在目前的抽象水平上,似乎不存在任何值得挑选出来予以特别注意的变量;这些因素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而得到考虑:将u解释为包括不仅对财富所有者的兴趣发生影响而且对有关的生产技术条件产生影响的那些变量。在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企业所需要的总货币量与总产出成比例,且可以用Y来表示。 
    11.在对商业企业方面的货币需求加以研究时,通常被单列出来加以考虑的一个变量就是:交易量,或者说每一美元所“支持”的最终产品的交易量;而且,毫无疑问,对交易量的侧重不仅已被应用于商业企业,而且也被应用于最终的财富所有者。使得这一方法具有一定影响的原理在于:在每单位时间的一美元支付与为确保这一支付所需要的平均货币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机械性的联系——也就是说,存在着一种固定的生产技术系数。很明显,这一机械方法与我们一直采用的那种方法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按照我们的方法,每一美元交易所需持有的平均货币量。其本身应被看作是一经济均衡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一实际存在的已知数。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如果持有货币的代价增大的话,那么,投入资源以使得货币交易以代价较小的方式进行,或减少单位美元的最终产品交易数量,这些都是值得进行的。结果是,在我们最终货币需求函数的最一般形式中,交易量或单位美元的最终产品交易量并不作为一个变量而包含在其中;它所包含的是这样一些更为基本的技术及耗费情况:这些值况影响了保存货币的成本(假定这一影响是通过改变单位时间每一美元交易数量所持有的平均货币量,或通过改变每一美元最终产品的美元交易额来进行的)。当然,这并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对某一特殊问题而言,在需求函数的某一特定变化形式中,将交易量变量看作是已知的,且不对这些变量加以深入展开,从而将每一美元的最终产品的交易数量作为一个显变量而包括进来,这可能是很有用的。 
    类似的论述还涉及到了支付条件的各种特征问题。这些支付条件通常被描绘为“制度性的条件”,它们所影响的是货币的流通速度,且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机械性地决定的——通常是这样一些条款:加工人是否是按日、按星期或按月领取工资;帐面债权的使用等等。按照我们的方法,这些情况也被看作是经济均衡过程的结果,而不是实际存在的数据。例如,延长支付期限可以使雇主减少簿记及其它费用,从而与较短的支付期间相比,他愿意对较长的支付期间支付较多的费用,且多于按时间比例所计算的数额;然而,另一方面,这样做将使得雇员增大所持有的现金余额,或准备现金替代物,从而增加费用。所以,他们愿意对较长的支付期间支付多于按时间比例所计算的数额。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点将出现在哪里,取决于费用随支付期间的长度而变化的情况。雇员所需支付的费用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进入他在某一固定的支付期间下的货币需求曲线的那些因素。如果无论如何他将持有比较大的平均余额,那么,与他将持有比较小的平均余额相比,延长支付期间所带来的额外支出将较少,从而,较少的诱因就可以使得他接受较长的支付期间。所以,在雇主所节约的费用一定的前提下,与第二种情况相比,在第一种情况中支付期间可以被预期为较长。的确,在美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因其它原因而出现的平均现金余额的增加,已成了导致支付期间延长的一个因素,而不是相反。或者说,恶性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实践证明了在持有货币的成本的激烈变动影响之下,支付活动的变动是多么地迅速。 
    12.上述分析的要点在于:商业企业方面的货币需求可以被看作是由一个与方程(7)一样的函数予以表示的、其变量与方程(7)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同。而且,同方程(7)一样,既然这一分析是以有理论依据的企业收益最大化为基础的,且仅涉及“实际”数量,所以,该函数必然为Y与P的一阶齐次函数。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将方程(7)及其变形方程(11)与(13)解释为这样一种货币需求函数:它们不仅描述了最终的财富所有者方面的货币需求,而且,只要我们拓宽对变量u的解释,它们又描述了商业企业方面的货币需求。 
    13。严格说来,方程(7)、(11)及(13)是就某一财富所有者或某一商业企业而言的。如果我们对社会上所有的财富所有者及商业企业的需求函数(7)加以汇总的话,原则上说这一结果取决于上述个人及企业在几种变量间的分布情况。这不会对P,rb 及re 带来很大的麻烦,因为这些变量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可以被看作是同一的,这也不会对。带来很大的麻烦,因为这是一个未作限定的多用途的变量,它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填补进来。我们一直是将(1/P)(dP/dt)解释为价格上涨的预期比例,所以,没有理由要求这一变量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同一的,且很明显。在各人及各企业之间,w 与Y是截然不同的。一种近似是将这些困难予以忽略,且将方程(7)及与此相联系的方程(11)(13)方程看作是应用于总货币需求的函数,同时将(1/P)(dP/dt)解释为价格变动的某种平均预期率,将w 解释为来自于非人力财富的总收入与来自于人力财富的收入之间的比率,将Y解释为总收入。这是我们一直沿用的作法,且在这一线性近似与实际情况之间的严重背离使得引入这些变量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偏差估计成为必要之前,这一作法似乎是正确的。 
    14.该模型没有采用对“生息余额”与“闲置余额”加以区分的作法,或者是与之紧安相连的对“交易余额”与“投机余颌”加以区分的作法(它们在文章、著作中的使用是如此之普遍),这似乎并不能明确地说明任何问题。最终的财富所有者的货币持有与商业企业的货币特有之间的区别与这一区分相互关联,但这种联系是十分稀疏的。这些货币持有者类别中的每一种,其对货币的需求都可以被说成是部分地来自于“交易”动机,部分地来自于‘投机”动机或者说“资产动机”,但是,作为货币的美元并没有按照它们是为一种目的而持有还是为另一种目的而持有来进行区分。相反,可以说每一美元都可以被看作是提供一系列服务,且货币的持有者可以被看作是不断地改变他的货币持有,直至这样一种状态:在其货币存量中增加一美元所产生的总服务流量的增加为他所带来的价值,与在他借以持有资产的某一种其它形式中减少一美元所产生的服务流量的减少所减少的价值相等。 
    15.前面我们没有对“银行”或货币生产者加以论述。这是因为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与货币供给相联系而不是与货币需求相联系。然而,这些因素的引入的确会使我们上述分析中的某些观点变得模糊不清:银行的存在使得生产性企业可以不通过从最终的财富所有者那里筹集资本来获得货币余额。不必再向最终的财富所有者出售要求权(债券或股票),现在它可以将其要求权出售给银行,在交易中取得“货币”:按照在货币问题的教科书中曾一度极为流行的话来说,就是,银行将特殊的负债改造为广泛地可接受的负债。但是,这一可能性并不会在任何重要方面改变上述分析。’ 
    16.假定以名义单位表示的货币供给量被看作是固定的,或者,更为一般地说,被看作是独立地确定的。从而,方程(13)定义了这样一种条件:在这些条件下货币的名义存量将等于货币的需求量。即使在这些条件下,方程(13)自己尚不足以确定名义国民收入。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决定名义国民收入的模型,有必要对利率结构、实际国民收入及价格水平的调整途径等问题的决定因素加以限定。即使我们假定利率是独立地被确定的——由劳动生产率、节俭等诸如此类的因素所决定——即使我们假定实际国民收入也是由其它因素所给定的,方程(13)也只能决定一个唯一的名义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如果我们借均衡所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意思的话:在这一水平上价格是稳定的)。更为广泛地说,它决定了在名义国民收入的既定初始值下名义国民收入的长期趋势。 
    所以,为了将方程(13)转化成一个决定国民收入的“完整”模型,有必要假定:或者货币需求相对于v中的变量是高度地缺乏弹性的,或者 v中的所有这些变量将被看作是刚性的及固定的。 
    17.即使在最为乐观的情况下,如货币需求相对于v中的变量十分缺乏弹性,方程(13)至多只是给出了~种名义国民收入理论:它将认为,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反映了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动。但是,至于Y的任何变动中有多少份额反映了实际产量的变动,有多少份额反映了价格的变动这一问题,这一理论并不能回答。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入外部信息,诸如:实际产出已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最大值,在这一情况下,货币量的任何增加都将导致价格的同比例或更大比例地增加,等等。 
    18.根据前面的说明,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它意在确定某人是或不是一位“数量理论家”。尽管每一位经济学家在对上述分析加以表述时,毫无疑问地将选择不同的具体方式,但他们中的几乎每一个人都将在完全正式且抽象的水平上接受上述分析的一般体系。然而,很明显,在这一分析对于理解总体经济活动的短期及长期波动所具有的重要性问题上,还存在着深刻的且根本性的分歧。这一意见分歧来自于三个不同方面:(i)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及重要性;(以影响需求与供给的因素的独立。性;(iii)需求函数或与此相关的函数的形式。   (i)数量理论家接受这样一种实证假说:货币需求是高度稳定的——比如消费函数等其它函数更为稳定,这样其它函数是作为另外的重要联系而提出的。这一假说需要在两个方面加以防范。一方面,数量理论家不必(且一般来说并不)作出如下假定: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实际货币量,或货币的流通速度将被看作是在数值上经久不变的。例如,数量理论家并不把恶性通货膨胀期间货币流通速度的急剧上升看作是对货币需求的稳定性的一种否定。原因在于:正如卡根在其论文中所明确地证明了的,数量理论家所期望的稳定性,存在于所需求的货币数量与决定这一数量的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之中,且货币流通速度的急剧上升与一种稳定的函数关系是完全一致的。另一方面,数量理论家必须对函数中的变量进行严格地限制,并准备好对这些变量加以明确的限定,从而使得这些变量的引入具有一定的实证意义。原因在于扩大被认为是重要的变量的数目,将使得该假说的实证内容流于空泛:“货币需求是高度不稳定的”与“货币需求是数目为无限大的那些变量的一个完全稳定的函数”这两种提法之间的不同的确很小(如果还有一些的话)。 
    数量理论家不仅将货币需求函数视为稳定的,而且将它视为在下述变量的决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变量是他所认为的、在经济的总体分析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如名义国民收入水平或价格水平。正是这一点使得数量理论家对货币需求给予了较大的侧重,其重视程度大于(比如说)对大头针需求的重视程度,即使后者可能与前者有着同样的稳定程度,准确地阐述这一点并不容易,而且我无法假装业已做到了这一点(见下面的条、目(iii),以参阅在这些方面对数量理论家提出异议的一个事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