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不南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明不南渡- 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这些想法,只能埋在心里,他们家在朝廷中又没有关系,根本不可能有人为他们说好话。

    老爹的死,恐怕以后也只能蒙蔽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再难平反。

    这事其实都过去十几年了,偶尔对子孙讲讲之外,那种烦闷感,也随着时间淡了许多。

    他们家现在头疼的是,关于毛龙儿失踪的问题,一个多月前,去沈阳采买货物的时候,一转眼就不见了。

    到处找也找不到。

    甚至于动用三王的关系,寻找一二,不过三王被毛承训数次驳了面子,对于毛家人的请求,反应也没以往那么热情了。

    简单的应下之后,更没有太多的消息。

    “毕竟是女儿啊,就当嫁去外地了吧”

    似乎也只能用这个借口来麻痹自己,却阻挡不了家人悲伤的哭泣。

    五月十三的时候,住在镇江西北三十里的毛家,却从外面听到了消息。

    沈阳被明军攻陷了,全城无一活口。听到这个消息的毛承训,不知为何,在震惊之余不免有些激动。

    为何……他说不清楚,是因为他汉人的身份,实际上还是更加认可大明,亦或者说,毛文龙在生前给他们留下的祖训,在起着作用?

    “听说,是大明天子亲自带兵攻入沈阳,将满官和汉奸都杀了。”

    “大明天子?崇祯皇帝?他竟然御驾亲征?”

    “不是崇祯,大明那边早换天了,现在是太子登基,辽宁皇帝。”

    “不是听说摄政王带人入关了么,怎么被明军打了回来了?”

    “据说,是辽宁皇帝趁着摄政王大军在外,以奇兵攻拔沈阳。”

    “乖乖,这怎么让俺想起当初跟毛帅手下做事的情景。”

    毛家所在的小村落,在闲暇之余,不免谈论此事。

 第二百一十六章 对毛文龙的平反

    在毛文龙的皮岛被圆嘟嘟砍掉之后,镇江一带确实已经算是鞑清的大后方。

    十几年来,除了一些作奸犯科,杀人越货的蟊贼之外,基本就没遇到过兵乱。

    只要能活下去,能吃饱饭,汉民的愿望也就只有这些罢了。

    沈阳的失陷,除了给毛家小村子带来一些谈资之外,对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任何影响。

    似乎就这样平静着。

    直到失踪了一个多月的毛龙儿,再次出现在了众人之前,这种平静最终被打破。

    亲兵只护送到了村外,在村外等候,他们的身份太过于敏感,头发都没剃的他们,想乔装打扮成当地人都做不到。

    而如果被人看到明军的堂而皇之的出入毛家,并非什么好事。

    这一点,毛龙儿也并不想给家里人招来祸事,最终一个人静悄悄的跑回了家中。

    当推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大门后。

    本来还在各忙各事的毛家人,全都定在了原地。

    “龙儿回来了?!”一群人都愣在了原地,旋而热泪盈眶的围了上去。

    “娘,虎儿,大婶子。”毛龙儿再次见到了家人之后,不禁一股热流涌遍全身。

    “龙儿,你去哪了!”

    “姐,这些天可把我们吓坏了。”

    “你爹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

    家里人七嘴八舌的问着,以至于毛龙儿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直到里屋之中,一道佝偻的身影缓缓的走了出来,屋子外面的人都静了下来。

    那是家主,毛承训。

    其实也就是三十多岁,只不过是个病秧子,从生下来身子就弱,靠着几乎每天都要吃汤喝药。

    每走一步,都要喘上半天,这一个多月不见,似乎是因为心力憔悴,病的更加严重了。

    家人见毛承训走了出来,赶忙去搀扶。

    “爹……”毛龙儿叫到,抱着黄色卷轴的手捏着一把汗。

    “这一个多月,你去哪了。”毛承训脸色很平静,极力的克制着内心的激动,简单的问道。

    “被拐子给绑走了,带去了蒙古。”

    一听说是拐子,一家人都颇为气氛,大骂不止,毛承训皱着眉毛,让其他人安静下来。

    “没伤到吧。”这一句也是多问,毛龙儿完好无损的,出现在他们面前,就已经说明了事情。

    没受伤足以庆幸,但是,毛龙儿毕竟是年轻的小姑娘,这被绑走了一个多月,很难说……不失去什么更重要的东西。

    “有没有人……把你怎么样?”

    这么一问,毛龙儿却是低下了头,她还真被怎么样了,但这事还真不好说出口。

    看到毛龙儿的表情,毛承训不由的一叹。“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还能图什么?”

    养大的女儿,总不能因为受了难,就不要了吧。

    “大不了……找点鳝鱼血,看不出来的。”毛夫人似乎有了什么好主意,被毛承训瞪了一眼。

    团聚的喜悦,是有的,但是毛龙儿知道自己不能留在这里很久,她还有正事要做。

    将朱慈写的诏书,交给自己的父亲。

    “这是……圣旨?!”毛承训在接过圣旨之后,有些惊讶,他们家已经算是半隐居的状态,哪里又和皇帝有什么关联。

    更何况不是听说沈阳被屠了么,那鞑子的小皇帝也不知道还活着没有。

    “清廷的圣旨?”毛承训没敢立刻打开圣旨,他觉得太过于突兀,毛龙儿一个女子,失踪了一个月,却带着圣旨回来,怎么也想不通。

    “是大明天子给爹的圣旨,给祖父的平反诏书。”毛龙儿解释道。

    大明皇帝?毛承训有些狐疑。“你怎地能见到大明皇帝?大明皇帝,又怎地突然要为你祖父平反?”

    这个还真不好解释,尤其是辽宁皇帝为何会如此在意她的祖父,并且毫不犹豫的愿意下诏平反。

    只能当做圣意难测。

    毛龙儿只是简单的解释了她在蒙古被大明皇帝所救,并且在天子得知了她的祖父是毛文龙之后,没有任何推脱的愿意下诏平反而已。

    至于毛承训能不能接受,就不清楚了。

    “大明的新皇真的愿意给爹平反了?!”毛承训又重复了一遍。

    “爹,你看下圣旨不就知道了么?”毛龙儿催促道,解释再多,也不如那一份圣旨能够说的清楚。

    毛文龙的冤屈,一直是毛家心中永远难以搬开的大石头,如今日日夜夜所期盼的正名,似乎就在毛承训手中。

    不觉之间,手中的那份圣旨,感觉沉甸甸的,毛承训压住了内心中想要咳嗽的欲望,低头打开圣旨。

    并忍不住小声开始念读起来。

    奉

    天承运皇帝

    诏曰:

    狂烽正炽,间关百战之威。

    奋敌忾迅,青天自许之忠。

    故毛公文龙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总兵,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屡立功效、不自矜夸。余烈遗风,至今不泯。

    去戎戍皮岛之众,斩敌杀酋,扼守一方,此皆文龙之功。

    文龙之殁,实乃奸侫所为,蒙蔽圣听,坑害忠良,以至如此。

    而朕每思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迫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昭示天下,钦哉。

    一个字,一个字的念下来,毛承训那本已经封存的念想,再次油然而生。

    他仿佛再次看到了毛文龙在皮岛指挥着大军的身影,又仿佛看到了,毛有俊,毛有见壮烈殉国时的样子。

    刀枪剑戟,早已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但此时的毛承训疼的涌出了一股热泪。

    朝着西边跪拜道。“吾皇圣明啊。”

    ……

    亲兵们等在村外许久了,也不知道毛妃什么时候回来,要是不回来该如何交差。

    “要不,谁去村里看看。”

    然而,从村子里似乎动了起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几十个村民,正朝着亲兵等候的地方急匆匆的走了过来。

    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的亲兵们,不觉间警惕起来,而在注意到这些人手里并没有任何武器后,又松了一口气。

    另外毛妃也在其中。

    搀扶着一个有着病态的中年男子,有了过来。

    “娘娘……这是……”

 第二百一十七章 未知的信件

    曾几何时,毛承训和这些村民们也曾穿着明军的铠甲,在冰封的海面上与鞑子浴血奋战过。

    如今再次看到守在村外的几个亲兵,那熟悉的铠甲,那熟悉的发髻,总觉得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

    那早已忘却的往事,却如同河水一般泛滥在众人的思绪之中,随着眼角流淌而下。

    这是友军啊。

    “这是我们村里人的心意,还请军爷们笑纳。”

    小村子人不多,也不算太富,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抓了几只鸡算是对明军的心意。

    亲兵们接受礼物后,拜谢了一番,毛龙儿便和父母拜别一番,准备返回主力军中。

    看着毛龙儿离去的身影,毛承训不禁老泪纵横,今天……真是双喜临门。

    第一,父亲的冤屈得以昭雪。

    第二,龙儿竟然安然无恙。

    毛夫人在一旁抹着眼泪,嘴巴哆哆嗦嗦的道。“没想到,咱家得龙儿还能成为圣上的贵妃……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贵妃,龙儿还没封贵妃吧。

    竟听这娘们瞎扯,毛承训翻了翻白眼。

    不过当毛龙儿告诉一家,她无法停留,必须得返回圣上身边,并且吞吞吐吐的意思下,只要不是太笨,都能猜到。

    这龙儿肯定已经和圣上有一腿了。

    这么一想,所谓的双喜临门已经算少了,应该是三喜临门才是。

    大明新皇,年少却不失帝王霸气,才一登基,就拿一大波鞑子血祭。

    这种气度,这种武功,不得不服。

    龙儿能做天子的妃子,那肯定不是坏事。

    直到毛龙儿和明军消失在众人视线之中,毛承训那有些虚弱的老手,暗暗捏紧起来。

    ……

    “这是你的父亲给朕的信?”

    在明军即将开进镇江的前夕,毛龙儿安然无恙的返回,除了带来的娇嫩欲滴的小脸袋儿外,还带来了毛承训的亲笔书信。

    打开了信,信上曰。

    草民毛氏承训,毛公文龙之子。

    家父冤屈昭雪,承训不胜恸哭,若家父泉下有知,则死亦明目。

    今闻圣上大军,斩鞑破虏,无往不利,兵锋所指,敌寇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草民虽在辽东,亦为汉人,感怀先祖之烈,不怀有二。

    若圣上至镇江,草民愿为内应,举火献城。

    朱慈看完了信件后,暗暗深思。这国丈……呃不,这毛承训的义胆还是令朱慈敬佩,是因为他女儿的缘故,还是因为那一封平反诏书的缘故。

    不得而知,总之朱慈是看出,这毛承训希望报国的迫切愿望。

    实际上,在多尔衮尾行他的这一路上,明军所遇到的城池,基本都绕过不攻。

    骑兵不善攻城是事实,能靠着计谋和果断连下广宁和沈阳已经是极限。

    妄图继续破城,和作死没什么区别。

    朱慈虽然不在乎身后的多尔衮,但他知道多尔衮一直像一头狼一样在等待时机,只要朱慈露出一点破绽,以多尔衮的果断,必然能稳稳抓住,并扑上来。

    所以朱慈这一路上,除了劫掠那些村落的鞑子外,再没有其他更大的军事行动。

    接应朱慈的船队已经被棒子干掉了,从来不喜欢忍气吞声的朱慈是想着强渡鸭绿江,直接草翻那个好几次给大明惹麻烦的滚蛋小弟。

    这棒子就是棒子,真是给他们一点阳光就灿烂,不撸他几遍,都不知道该怎么好好做人。

    说起来。

    镇江也是一座重镇,本来为了免得被多尔衮捅屁股的朱慈是没打算去搞镇江的,但毛承训既然愿意为内应。

    那这波……肯定不能怂啊,过了镇江就是朝鲜,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道理朱慈还是知道的。

    在五月十七日的时候,经过了近十天行军的明军,大军迫近镇江城。

    远处已经能看到波光粼粼的海面,那是归乡的路途,只不过,海面上没有任何船只……这明军抵达这里,前有重镇守关,后有多尔衮的尾行部队。

    看起来已经无路可走。

    早已得到消息的镇江守将,兼朝鲜将军的佟六十,早已严阵以待。

    严防死守,准备在此阻击明军,只不过在见到辽宁皇帝准备进攻镇江之时,佟六十心里也十分忐忑不安。

    在看到明军大军压境的时候,佟六十有一种骂娘的想法。

    这辽宁皇帝简直有点bug,像盛京那种兵力充足,守备森严的都城都被轻易的拿下。

    他手里的镇江,怎么看,都不像能够比的过沈阳更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