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不南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明不南渡- 第2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的队伍在远东肆虐。

    远东遇到过许多国家,几千人上万人的大军也打过,不过在火器面前,那些拿刀拿枪的落后部落,根本不堪一击。

    没人能够阻止他们将沙皇的旗帜插遍远东的大地。

    “那倒是真的很期待,你们在和明朝作战时,会有怎么样的表现。”多尔衮并没有驳斥罗刹人。

    看着他们一个个皮革马靴,加上战刀火器的装备,能够拥有如此广阔的领土,罗刹人或许真会有让他眼前一亮的表现。

    根据前线的侦查得知,明军已经有所行动,前锋的一万皇卫营已经在锦州以南扎营。

    剩余的部队,也在从关宁向前线集结。

    事态越发的迫在眉睫。

    多尔衮也有所应对,满八旗,和汉八旗的大军,从各地向辽阳汇聚。

    准备在这个时候殊死一搏。

    满八旗十万,蒙古八旗三万,汉八旗三万。

    这是多尔衮手头上的全部力量。

    加上和喀尔喀蒙古的联盟,罗刹人的助阵,这要是再干不过明朝,那就真的是大清命中注定该完蛋了。

    向喀尔喀蒙古最后催促一次,协助进攻。

    多尔衮也开始清点兵力,在辽东开始相应的军事布防。

    ……

    三月下旬

    北京。

    南方的乡兵,卫所兵合计七万三千余人的队伍,按照朝廷要求,抵达北京,完成出征辽东前最后的集结。

    与北京的皇卫营主力合兵一处,号称一百万,誓师伐清。

    浩浩荡荡的队伍,百姓看到了,都感觉心潮澎湃。

    虽然他们也解释不清楚,为何会心潮澎湃。

    以前,朝廷打仗,和他们平头百姓毛线关系都没有,打赢也好,打输也好,那都是朝廷的事情。

    不过现在,至少北京城内百姓的观念,已经完全不太一样了。

    约摸是报纸的普及,让最下层的人也能了解到国家大事。

    京城中大大小小的讲报处,不断地给他们洗脑,国家荣辱的观念深入人心。

    让他们意识到,大明朝不仅仅是皇帝的大明朝,也是他们的祖国,他们的家。

    旦凡是有些感情的人,都不会希望自己国家的军队会打败仗。

    “辽东是我大明神圣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汉唐以来,便是华夏故地,成祖之时,在黑水下游设置奴尔干都司,其地便又大明管辖,奈何鞑子猖獗,鸠占鹊巢,以至于比,圣上兴天军,伐伪清,还我旧土,昌运大明……”

    茶馆里的讲报,适时的跟进着对辽作战的新闻,京城里百姓的心情也跟随着大军向着辽东而去。

 第四百七十四章 前线

    社会风气的转变,对于军队的战斗力的提升,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往在百姓眼中,那些当兵的,就是卖命混饭的罢了,

    运气好,得到赏钱,吃饱几天,运气不好直接归西,

    但现在,军人的地位提高,军人在百姓眼中更多了一层,捍卫国家荣耀的理解。

    为了保护百姓而战,为了家国荣辱而战。

    主旨的升华,让大明的军队,脱胎换骨般的斗志昂扬。

    扬汉威,破虏乱,踏过山海关。

    保大明,为国战,只为义名传。

    这篇征虏战歌,也不知道是谁写的,反正在大军从北京出征之后,便已经传唱全军。

    听起来还不错。

    明军在北京征编,备战。

    朱慈亲自在祭军台送别,大军。

    征虏大将军,全军总指挥戚宗明向朱慈保证,必定凯旋而归。

    朱慈并不需要亲自出马,北京和辽东其实离的很近,军情传递相当迅速。

    这样规模的出征,这样已经形成相当战斗力的皇卫营,只要不犯二,完全可以取得胜利。

    关键是,必须将辽东的鞑清势力清理干净。

    夏完淳享受了几个月的蜜月期后,向朱慈请战随军出征。

    这一点,也让朱慈感觉到欣慰。

    妹妹不是白嫁他的,大明的女婿可不能当做猪来养。

    只是稍微有些苦了坤兴,丈夫出征,难免有个闪失,若是在前线阵亡,当个寡妇,这辈子可就毁了。

    “怪不怪兄长答应了驸马出征的事情。”

    夏完淳走了,坤兴公主被接近了宫来,回到娘家,似乎舒服了许多。

    “驸马若是能为兄长,为大明担些责任,臣妹心里也高兴……”

    “真的?”

    “恩。”坤兴腼腆的点头。

    只是朱慈总觉得,在她脸色还有着难以遮掩的忧虑。

    嫁出去的姑娘哎,已经回不到以前了哎。

    对于辽东的战争,虽然至关重要。

    但朝廷也不可能什么也不干完全扑在辽东的事情上面。

    朱慈还像往常一样,抓着教育,抓着科研。

    宋应星的研究工作,总算有了些眉目。

    蒸汽机这东西,要说复杂也不复杂,要说简单也不简单。

    瓦特的构想,朱慈没法复刻。

    宋应星能研究到什么地步,完全看他个人的能力。

    总之,当宋应星带朱慈参观他的研究成果后,还真是挺震撼的。

    那一件大房子之中。

    完全被宋应星,改造成了蒸汽机室,锅炉燃烧煤火。

    房间的温度,像骄阳的夏日一般。

    好在房间里有电扇,吹起来似乎舒服一些。

    电扇?

    不,不……是蒸汽扇。

    巨大的扇叶,在蒸汽的驱使下旋转着,吹在脸上火辣辣的疼。

    烟囱里冒着水蒸气,还有着匠户,打开着锅炉,向里面加水。

    似乎和朱慈想象中的蒸汽机不太一样,至于哪里不一样,朱慈也说不上来。

    毕竟,他也搞不清楚蒸汽机的构造。

    但毫无疑问,那巨大的电风扇,无疑是用蒸汽作为动力,驱动的。

    宋应星,已经将皇帝当做科学教父般的存在,灵感来自于圣上,对于他的蒸汽机的原理也毫不保留的告诉朱慈。

    虽然说,朱慈也不怎么能够听懂。

    宋应星让匠户把锅炉给灭了,风扇随之停摆。

    继而打开了铁皮盖子,将蒸汽机的内部构造展现给了朱慈。

    那里面有些几个简单的管道,用来输送高温的蒸汽,而其中还有着一些构件,在高温蒸汽的积压下,会被迫使运动,继而带动连接的构件跟随运动。

    “但,此物泄气颇多,水力的不足用,若是能密封之,为佳。”或是自言自语,或是说给朱慈听。

    大体的意思是,蒸汽机的是搞出来了,但能量的转化率太低。

    这么巨大的锅炉,产生的力量,只能驱动一个风扇……

    恩,这样的风扇,也就和朱慈后世见到的厂区大风扇差不多的大小,但转速却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估计这样的转速,换做电力供应,一天也吃不到一度电。

    而这样的风扇,却是以日耗煤三百斤的量来供应,简直浪费。

    估计应用在轮船上,都带不动轮桨。

    好在,宋应星也意识到这一点。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密封其中的构件。

    密封严了,可能会爆掉,密封松了,就像现在一样,产生的力就如同挠痒痒一样。

    “如果是密封的话,或许……”朱慈摸了摸下巴,宋应星都想不到的话,他能怎么办。

    但如果是密封的话,朱慈只是想到了一种材料……橡胶。

    大明有没有橡胶?

    好像没有哎。

    哪里有?

    南美洲?东南亚?

    “你知不知道,有种叫做橡胶的东西,可以用来密封?”

    “橡胶?”宋应星脸色一愣,而后摇了摇头。“臣未曾闻之。”

    不知道也并不奇怪,似乎还没传到大明。

    估计西方人还没认识到橡胶的价值。

    “你再想想法子改进,朕也替你去找找橡胶,或许能帮你解决问题。”

    朱慈自顾自说着,离开了宋应星的实验地。

    巨大的熔炉再次燃烧起来,电风扇又开始缓缓的转动起来。

    “橡胶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宋应星百思不得其解。

    ……

    橡胶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

    关键大明还没有。

    东南亚那边,是暂时没法占领掠夺。

    朱慈只能给郑芝龙下旨,描述了一下橡胶的特性,让他利用在海外的关系,去找些橡胶进贡过来。

    至于能不能成,那就只能等了。

    ……

    锦州。

    明军陆陆续续的进抵前线。

    袁枢和阎应元在锦州迎接着朝廷大军的到来。

    当远方黑压压的人群,队列,出现之后。

    袁枢那内心中的激动也逐渐昂扬起来。

    等了两年了,终于……终于等到这个时候了。

    清虏从万历时期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在辽东肆虐,每一个爱国志士的心头,无不念想着平定辽东,灭杀鞑子。

    但朝廷大军节节败退。

    直到前年还被拿下了山海关。

    现在,现在终于到了收服辽东的时候了,他这个辽东巡抚,也也该真正的巡抚辽东了。

    不过阎应元却依然一副咸鱼脸,干完辽东,圣上应该能让他退休了吧,阎应元想的是这个问题。

 第四百七十五章 很不甘心的夏完淳

    作战檄文已经发布。

    剩下的就是把军队怼过去,见神杀神,见佛杀佛就够了。

    东征的兵力总计有十二万人,几乎倾注了朝廷最为精锐的力量。

    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准备上,和去年伐西的大军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古代的军队,动胤就是几十万对几十万的开战。

    但实际上,无论是攻方还是守方,都不可能把几十万人扎堆般的聚集在一起列阵硬干。

    也许你不会相信,之所以不可能让大军扎堆在一起,最主要的原因是……上厕所很不方面……试想一下,十几万人在狭小的空间内排便上厕所……我的天……无法想象。

    除此之外,还有行军,水源,补给等等各方面的原因。

    综合各方面的考虑,以及无数年的实践经验,一股军力最合理的兵力在一万到三万之间为宜。

    正常的主帅,都会分兵推进,数路大军齐头并进,听起来也很霸气。

    这次的主帅是戚宗明。

    经过数次大战的经验,以及戚家那优良的军事基因。

    指挥作战,并不是太大问题。

    军事目标只有一个,彻底荡平鞑清,将辽东收回版图。

    他将十二万大军分作五路。

    第一路军,一万两千人,北上广宁,屯住于大凌河沿岸,虽然察哈尔等部的蒙古人已经脱离了鞑清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鞑清的力量。

    但科尔沁蒙古,等几个部落的蒙古人,仍然对鞑清忠心耿耿,他们的蒙古八旗骑兵,战斗力也不能小看。

    大凌河的方向,对应着北方,那里也是科尔沁蒙古南下的方向。

    第一路军的作用也是为了防备鞑清蒙古八旗从侧翼,插入锦州腹地,明军的后方。

    第二路军,二万二千人,从辽河方向进逼沈阳,那边虽然已经是空城,但在战略位置上,仍旧是辽东的中心,对于牵制鞑清的兵力布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切断蒙八旗和辽东腹地的直接联系,以图形成包围态势。

    而另一方面,沈阳以东,抚顺以西的驻扎的是吴三桂的关宁部。

    第二路军很有可能和吴三桂碰头,不过关宁军的力量,并不是很主要,即使真的打起来了,以二路军分配的兵力,也足以应付。

    第三路军是主力,总计三万人的队伍直击西平堡。

    作为辽阳的门户,鞑清防备的最后据点,西平堡对于鞑清的意义可谓是绝不容有失。

    而根据锦衣卫无微不至的探查,鞑清最为精锐的满八旗的军力,也以西平堡为中心,布置开来。

    可以说,这场战争的关键,便是争夺西平堡的归属。

    只要拿下西平堡,辽阳对明军来说,就像一个被剥光的小姑娘,等待她的只有被无情的中出……等等,这句话好像再哪里见到过。

    第四路军,八千人,沿海岸向三岔河推进,那里是汉八旗主要的力量所在,击溃汉八旗,从而切断鞑清的侧翼,进逼海州,耀州,满清的大后方都将一览无余。

    第五路军,在右屯和大凌堡布防,等待后续命令。

    一连串的军令下达,明军将领一个个接到命令后离开。

    戚宗明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却被夏完淳叫住。

    夏完淳心里很复杂。

    他现在是第五路军的小小把总,相当于连长级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