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不南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明不南渡- 第2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夏完淳还是能够清晰的了解前线的局势。

    但,毕竟只是作为一个信息的枢纽,他们可以对局势评头论足,却不能做出任何决定。

    “三路军怎么样了?”夏完淳问道。

    主攻方是三路军,一二四五,都是起到辅助牵扯作用。

    荟萃了征东军最为精锐的兵力,征讨的成败,最关键的便在于三路军之上。

    “三路军还没消息。”阎应元摇了摇头。

    ……

    灭清战的第一场战役,便发生在三路军之中。

    西沙埔的北岸,清军设下了伏击圈,作为先锋进入的明军,在西沙埔遭遇了阻击。

    被突然袭击之后,显然阵型和准备都有些不足,产生了一定的伤亡之后,后续得部队抵达,参与伏击的清军才撤离。

    战役很小,双方互有伤亡,但只在百余人的范围内。

    对于全盘的胜负,似乎影响并不大。

    只不过,先失了一局的情况下,让戚宗明很不爽,接下来的行军之后,各部更加小心。

    对于可能藏有敌人的地形,非常小心谨慎。

    宁愿推进的慢一些,也绝对不愿意再吃亏受损。

    松子岭那边林木茂盛,更是感觉到岭上的树木有诡异的晃动,还有若有若无的炊烟直上天空。

    戚宗明不知道山里面有没有埋伏,不过稳妥的情况下,还是一把火烧了,冲天的火光,点燃了一整片天空。

    大火持续了很久,但没有任何一个人从中跑出来,事实证明,只是戚宗明想多了。

    鞑清似乎也意识到了,正面作战已经没有绝对的优势,总是用一些取巧的办法,来应对明军的进犯。

    西平堡到辽阳,都是处于松辽平原之上。

    松子岭只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山头,大部分都是开阔的平地,以及密布的河网。

    越发的靠近西平堡,鞑清军出现的也越来越频繁。

    探马得到的汇报,西平堡中已经布置了重兵。

    而其周围也立了工事,建了营寨,防御力量极其可观。

    但鞑清并没有完全龟缩于防御工事之后,而是利用着自己的机动优势,开始不断地派出精骑,沿途骚扰明军。

    以弓箭射击,等到明军准备开始反击,便拔马就跑。

    伤亡,或许并不严重,想要靠这个击败明军,也不现实。

    但是……对戚宗明来说,这简直就很恶心,是的,多尔衮这么玩,完全就恶心人的。

    满八旗的弓骑部,化整为零般的围绕着明军打着骚扰战。

    边走边a,a完就走。

    明军的火器固然厉害,但毕竟还很笨重,又基本是步兵组成,没有留人手段,追又追不上的情况下,很容易心态爆炸。

    开不起团,是硬伤。

    ……

    亲自在西平堡,指挥全军的多尔衮,已经竭尽所能的试图削弱明军的力量。

    让他得以宽慰的是,辽宁皇帝并没有亲自出征,这似乎是他唯一能够有机会战胜明军的点。

    戚宗明是谁?完全没听过。

    当然,还不能如此轻敌。

    为了保证足以击溃明军,几乎烧死了他全部的脑细胞。

    明军的火器很强,从上一次的宁塔之战中已经可见一斑。

    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下,多尔衮并不打算和明军正面接战。

 第四百七十八章 消耗

    不得不说,多尔衮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军的心态。

    看着那些打完就跑的鞑清八旗兵,还真有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

    直接列阵的话,固然能让那些弓骑兵不敢上前。

    但在没有和清虏的主力对上前就列阵,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还让明军疲于奔命。

    “用得着管那么多么?直接打过去就的了,那些清虏成不了什么气候。”

    黄得功没啥好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谋略,想想就烦,直接真刀真枪的干起来才是正事。

    不过这却给戚宗明提醒了一番。

    没错,现在真不是考虑那些骚扰的清虏骑兵的时候,他们再烦,都无法对大军造成行之有效的伤害。

    最主要的还是能开起团来。

    只要打起来,所有的计谋都无足轻重,戚宗明知道,多尔衮作为鞑清的摄政王,军事谋略还是很出众的。

    以及的谋略或许并不出色,唯一的依靠,就是这两年来,圣上亲自调教出来的,战斗力足以保证的皇卫营。

    鞑清的拉扯,迷惑的战术,做的很好。

    但只要抓住一点……直接骑到他脸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行军路线,不再改变,那所谓的鞑清弓骑,也不再搭理。

    虽然被骚扰,导致了些许不可避免的伤亡,但明军毫不犹豫的将兵锋直接推进到西平堡。

    无论多尔衮怎么想的,西平堡作为战略要冲,辽阳门户,只要有脑子的,都不会出让。

    无论多尔衮怎么想的,必定要死保西平堡。

    他再怎么拉扯,避战,也不可能抱着西平堡到处跑。

    只要他有守堡的念头,这仗就开的起来。

    四月十一。

    三路军推至西平。

    最为精锐的三路军,总计三万余兵力,而其中的皇卫营主力就占到了两万五千人以上。

    所以三路军,虽然只有三万多人,却保有了伐清大军一半以上的战斗力。

    火器的配备,后勤的补给,火炮的数量……都十分可观。

    西平堡外,壕沟,拒马,岩寨,林立。

    显然,在此之前,鞑清就已经在西平堡外,建立了完善的防御工事。

    对于西平堡的重视程度也很高。

    三路军的火炮,被推了出来,上百管红夷大炮,被推到了前线。

    没有任何犹豫的万跑齐鸣。

    在那轰隆隆的震鸣声下,也打开了攻打西平堡的战役。

    战争已经打响的情况下,弓骑的骚扰已经失去了意义。

    布好阵列,立足脚跟的明军,对于出现的骑兵,已经能够形成反制。

    提前预警,荷枪实弹之下,只要骑兵敢于靠近,就是吃铅弹的节奏的。

    战争从骚扰战,转入攻坚战。

    明军是攻,清军是受……啊不,是守。

    火炮在火器技术的提高下,也有一定的提升,虽然没有火铳那么明显。

    不过在遂发技术,和定装火药技术的加持下,射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不过火炮这种东西,不太吃射速。

    火炮想要起到作用,还是在于威力,以及射程。

    膛线技术虽然已经具备,不过生产效率很低的情况下,并没有条件直接在火炮内拉出膛线。

    大口径的火炮,用来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

    尤其在这样的平原地形,上百发重达几十斤的铁疙瘩砸下来,那还真不是闹着玩的。

    那些脆弱的木制结构,一触即溃,即使是稍微坚硬一些的石制围墙,也会在一轮过后出现裂痕。

    清军也有火炮,那是汉军旗的看家本领,崇祯年间,汉军旗的火器水平,甚至一度超越大明。

    但现在,随着大明缓过来气,大力发展火器的情况下,经济差点崩溃的鞑清,已经没有能力追赶明朝的步伐。

    西平堡上的汉八旗火炮火力已经被明军完全压制。

    甚至一度有炮弹砸在城墙上,让城墙上的守军很慌张。

    明军已经不是曾经的明军了,多尔衮在城墙上感觉道,看到远处那整齐化一的明军阵列,还真有一种不可战胜的感觉。

    但现在拖下去,并没有任何好处,明军一直用火炮压着他们打,几万八旗兵却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那不是多尔衮乐于看到的。

    多尔衮也豁出去了,以重步兵为主力,发动了一场旨在摧毁明军火炮的攻势。

    战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用战车作为盾牌,八旗兵躲在后面,靠近后跑出来输出。

    这样的战术,在去年的时候,让刘文柄还是挺头疼的,不过却没必要为现在的明军担心。

    三路军的兵种齐全,配合明显,要比去年的明军优秀的多。

    至少还懂得火炮。

    红夷大炮固然厉害,但用来杀人却根本没有意义。

    用来摧毁步兵阵列以及战车的火炮,是步兵炮。

    口径,重量,等等参数都小了一圈,但用来击碎战车的木板,还是绰绰有余。

    不用跑过去掀掉战车,就那么一发发小型的炮弹砸过去。

    硬生生得把鞑清重步兵给克死在半路上。

    一连串的进攻下,鞑清步兵有些吃不消,虽然有一些人靠近到了足够近的距离,足够射出弓箭并命中的距离,但零零散散的几根箭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冲锋,击退,再冲锋,再击退。

    每每到关键的时候,冲锋得八旗兵被打退回来得时候,多尔衮真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他再城墙上,看着局面的进展还是很忧虑的。

    原本多尔衮还在怀疑明军的火器到底有没有塘报上吹的那也夸张。

    但在看来,确实让多尔衮刮目相看。

    攻城火炮没得说,小口径的步兵炮,也配备齐全。

    还有那该死的火铳手,在有漏网之鱼突入明军足够近距离的地方时,也会用更加密集的火力彻底熄灭他们最后的希望。

    战争,僵持着,拿下西平的战役并不轻松。

    双方围绕西平,不断地投入力量,见招拆招般的相互之间互相厮杀。

    明军靠的是火器之威,鞑清靠的是经营了许久的西平工事。

    在第一轮试探进攻中,多尔衮不再去做毫无意义的挣扎。

    他不得不去考虑其他应对明军的办法。

 第四百七十九章 有点难

    对戚宗明来说,阴谋诡计,他是想不出来,也懒的去想。

    看到原本令人头疼胆寒的满清重步兵,被密集的火力给压制的抬不起头后,戚宗明就意识到了,鞑清的战斗力或许比想象中的还要脆弱。

    是的,强大的力量,专治各种花里胡哨。

    多尔衮的那些小伎俩,确实带来了些麻烦,但明军目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近代化的程度或许还远远没有达到,但把明军称之为半步近代的强者……似乎也没毛病,足足压制了鞑清一个大境界的水准。

    那密集的火力,炮火轰天的震鸣下,如果不想送人头,鞑清军只能龟缩在壕沟和城墙之下。

    虽然戚宗明对于用计,完全没灵感,但是作为当前明军的统帅。

    他还是对于指挥作战有着自己的理念,皇卫营人数并不多,皇卫营的前身京营,在巅峰时期足足有七十二万兵力……

    但是到了现在,军部执行了圣上的精兵理念,皇卫营人数一直保持在十万人以下。

    一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增加了在役军户的待遇,另一方面,皇卫营的火器配备比大幅度提高。

    如果有统计局的话,做个表格可以对比曾经的京营和现在的皇卫营。

    兵力上下降,但每次战役的人均火药消耗量却翻了无数倍。

    这归功于朝廷对于火器的过分重视,不但大力研发新型火器,同时在火药,火器的产量上也特别的侧重。

    戚宗明觉得,军队的兵力少,每一个士兵的生命,也极其宝贵,相比之下,火药的储备有些充足。

    那么打起仗来,也实在没必要勤俭节约,以最大程度的火力,不计任何成本的覆盖在敌人的脸上。

    尽可能摧毁敌人的有生力量,以及瓦解他们的士气,从而保证己方的士兵的安全,减少自身的伤亡。

    这么一想的话……似乎没啥毛病。

    戚宗明觉得应该把自己的这种作战的战术思想推广下去……恩,就叫做“戚宗明弹药量”

    或许可以载入史册……

    当然,这样的事情以后再说,至于戚宗明弹药量战术有没有用,还需要实践来检测。

    而西平堡之战,便是等于测试戚宗明战术思想的最佳场地。

    无数的炮火,轰鸣于西平堡上空。

    密集的铅弹,铁球,如同冰雹一般砸在城墙,砸在工事之上。

    明军开始推进。

    三层壕沟工事的清军防线,在第一天中,最外层的防线便陷落了。

    躲在壕沟中的清军,有的负隅顽抗,被斩杀而亡,有的灰尘土脸的投降,暂时成了俘虏。

    还有一部分逃回后方。

    鲜血遍地,陈尸百万,一片狼藉。

    炮火的压制下,站在城墙上的清军都有些摇摇欲坠,如果下一发炮弹就能轰塌整座城墙,似乎也并不奇怪。

    多尔衮有些发愁。

    “明军的火力必定不会持久,只要抗过去了,等他们火药用尽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