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明- 第3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夏阁老所言极是,本官很是赞同。”却是一脸方正的方中宪。这也正是他的论调,秉承着严格的儒家思想,对于领兵在外的武将一系,暂不言功,先言其过。

    杨士琦也站了起来,刚要说话,眼角一扫,却看见三皇子正拿出一块方帕,明明是从左边袖中拿出,沾了沾嘴角,却又放入了右侧的袖中。

    遂将眼光看向夏原吉和方中宪二人,沉声说道:“两位阁老这么说,本官虽然没有意见,但是却不敢苟同。。。。。。。”

    沉默了一下,继续说道:“防微杜渐是需要的,但是矫枉过正,那就不好了。下官以为,两位阁老要皇家的颜面,那么对于外派大臣,不分青红皂白的就要兴师问罪,似乎也没有顾忌到皇家的颜面吧!”

    杨士琦的陡然移转阵营,倒是弄得众人有些不适,杨荣见机连忙站起身来安抚一番,然后躬身朝三位皇子一礼道:“不知道太子和两位皇子是什么意思?”

    以首辅大臣的经验,还有混迹于官场数十年的阅历,三皇子和杨士琦的对视,虽然是片刻,但哪里瞒得过这个老狐狸的眼睛,而且刚刚他眼角还看见二皇子和三皇子在嘀咕什么,然后突然杨士琦就改变了立场,变成了中立,这一点很是可疑。

    难道二皇子和三皇子达成了协议不成,但是大家都在会议室中,何来消息,何来协议,又怎么能达成协议呢?

    不过杨荣这么一问,倒是把会议室内所有人的言语全都封住了,既然要听一下太子和二位皇子的意见,那么在座人的发言权也暂时都要停下。

    太子朱文奎倒是深的他们这朱氏一系的基因,就犹如爷爷朱标一样谦谦有礼,看到众人的眼光落在他们兄弟三人身上,自己又是太子,怎么也不能失去身份,于是放下手中的茶杯,站起身来向大家示意都坐下,然后才坐回原处。

    “父皇命我们兄弟三人参与,不过是想孤等三人从各位身上获得一些经验而已,孤真的不好多说什么,以免左右了诸位的思路,那就不好了。”

    转头向他的两个弟弟看了一眼,朱文奎继续说道:“不过孤以为,诸位要搞明白一些事情,那就是皇上让咱们奏议的是什么,不要本末倒置才对。”

    说完以后,遂不再说话,朱文奎已经三十多岁了,当皇太子也当了三十余年,虽然一向谦谦有礼,但是毕竟有着多年培养出来的积威,他既然这么说了,既让两个弟弟没有了发言权,又让内阁群臣没有了借口。

    当然,他这番话语,又让方中宪有些着急,因为朱文奎的话语中,竟然是赞同不追其罪,只论其功的意思,虽然没有明言,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么一来,和太子一系之前的商议结果有了不少出入。

    本来太子一系,在京师的实力相比于二皇子朱文清就有些单薄,他们的意思,就是借助齐泰父子的事情,确实的树立太子的威信,虽然知道和皇上的意思有些不一样,但是也顾不得了,毕竟在京师,二皇子经营了这么多年,而太子刚刚从běi jing被召回京师,正需要一个立威的事件,让大家重新回忆起太子的尊严。

    所以他们才一直坚持彻查齐泰父子,还有一点,饱读史书的太子一系,根本就不相信什么世界是圆球状的东西,因为他们遍查史书,也没有查到依据,当然不会相信,他们大部分只认为是皇帝为了转移大家视线而故意做出的噱头,所以有足够的信心给齐泰父子定罪。

    但是被太子这么一说,恐怕事情又要起些变化了!!!。;

 第三百零六章 闹剧(四)

    大明的官场就是这样,只要有了明确的目标,决定总会是会下的快一些。:28k看小说 。28k。更何况还有已经摆明了的太子殿下与那两位脸sèyin晴不定的皇子在一旁坐着。

    没有让作为皇帝的朱允炆等的太久,一份新的奏议,不但迎接齐泰进京的规格、仪式全都罗列出来,甚至连齐家的恩宠封赠都写了出来,另外,对于齐天瑞船队的归属问题,也没有计较,只是说原地待命,等候皇帝的恩赐。

    虽然还是不满意,但是朱允炆心里知道,这些已经到了内阁以及百官的心理承受范围的底限,再让他们推陈出新的把事情进一步扩大,恐怕已经不可能了。

    提起笔,沾满墨汁,在“齐泰父子由长江入京,随员一百,并带各国贡品觐见,由二皇子在中华门迎接”这一条下面,重重的划了一笔,批注道:所属官兵携环游船队皆由长江入京。。。。。。。。

    写到这里,朱允炆笔下一停,斜身看了一下京师附近的地图,眼睛刷的一亮,想了想,转而继续写道:有玄武湖入江口进入,驻扎玄武湖,等候检阅。

    玄武湖入江口原来并不适合海船行使,那年耿瓛远征ri本获胜,为了迎接其凯旋,献俘,朱允炆特地命工部拓宽,加深了这个入口。经过这次工程,玄武湖水面宽度和深度都有增加。曾经一度成为守卫京师的水军驻地。

    朱允炆批示了之后,并没有让内侍将批好的奏议送出去,第一他已经让内阁回家等待明ri的早朝,第二,他更知道,自己的这条批示,明天肯定会在朝堂之上引起一番争议。

    自己创建的这个体系,由立法院、内阁和皇事院三权对立,无行中牵制了他本人的部分权力,近十余年来的磨合。大臣们已经养成了把皇帝看g rén形印章的习惯了。虽然这也是朱允炆想要看到的,但是总觉得有些别扭。

    所知道的皇di du是一言九鼎,甚至来说。上一任皇帝朱元璋更是威风八面,到了自己这里,反而把自己限制的死死的。要不然,自己一句话就可以办到的事情。哪里要一遍一遍的发回让内阁重新议定。

    朱允炆在建文十九年就立下了规定,所有国事皆由内阁、立法院和皇事院裁定,皇帝只有驳回权和建议权,但是两个权力不能同时使用,这一点也正是造成如今尴尬局面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朱允炆想试探一下群臣到底会怎么利用自己的这个权力,特别在这种大事件之下,更深的原因,他想看看自己几个儿子的立场如何。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吧,这件事可以说已经成了定局,内阁既然让了步,再加上一些苛刻的条件,出现的反弹也不会太大。就这样。朱允炆比较满意的在御书房下榻,等待着明ri的朝会争端了。

    暂时不说皇帝心里比较满意,却说已经是亥时,后宫之中,杨蝶在书房内枯坐,大红纱罩灯的光晕笼着宽大的书案。砚膛里的研墨已渐渐干滞,架在翡翠笔山上的笔尖也已凝结。摊在面前的白纸上一个字还没落。

    刚才小维从她的寝宫出去后,并没有隐瞒什么。直言说是要去齐府走上一遭,杨蝶就知道皇帝的态度,并通过小维来一次,告诉他不要多事。

    不过杨蝶还是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通知了儿子朱文宇,自己的方向没有错,但是儿子还应该走的更正确一些。近些年来,儿子虽然一直在福州,但是从来也也没有离开过杨蝶的视线。

    在锦衣卫和内厂署理事务多年的他,知道这件事已经到了最要紧的关头,因为三十年的夫妻,他知道作为皇帝的丈夫不会干涉他太多,因为她跟着朱允炆几十年下来,都难得见他发几次脾气,这次让小维过来,已经说明他比较在意了,那表示着,再进一步就要超过了皇帝的底限。

    皇帝的底限快要探出来吧。。。。。。。

    杨蝶轻轻的想着,想着刚才小维临行前劝她的一幕,小维说:“我们身为女子,虽要为了孩子着想,却也要顾着夫君的想法,姐姐切记,皇上不但是皇上,还是我们的夫君,与其这样,还不如明随皇上一起出巡,岂不更好,我们姐妹也好久没有出去了。。。。。。!”

    听了这些话,她并没有太大的反应,等小维走了之后,杨蝶在这里沉思了一会,不由讶然失笑,和小维相处了几十年,一直没有太过注意小维的变化,没有想到从前那个天真烂漫、毫无顾忌的小维,竟然懂得说这些话,颇有当年自己顾全大局,为朱允炆着想的风采,但是自己呢?

    杨蝶不由想起了三十年前刚刚遭遇皇太孙,慢慢的相识到自己成为他得力的助手,那时的自己,不是正和现在的小维一样吗?

    怎么过了三十年,自己反而和小维的xing格调换了一番呢?

    一轮鲜丽的红ri,将紫禁城内照得一片辉煌。奉天殿偌大的广场内异常静谧。从丹墀到奉天门中间的道路两旁,肃立着盛装仪卫,一个个纹丝不动,如同石雕。油亮的铺地方砖,洁白晶莹的汉白玉栏杆,紫红sè的高高宫墙,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琉璃瓦,金碧辉煌的奉天大殿,屋脊上栩栩如生的行人走兽……在丽ri晴空下显得格外壮观,威严肃穆。

    乾清宫大殿站满了早朝的文武百官。太阳露脸不久,宫殿内便显得燥热,躬身鸽立穿着长长朝服的大臣们一个个汗流浃背。

    建文皇帝登基不久,便将朝会的制度进行了改革,每月一、三、五、七、九为朝会时间,其余时间由立法院制定轮流休沐,而朝会的时间也改到由巳时开始。

    但是今天不知道皇帝出了什么心思,朝会竟然到了近午时才开始,正是太阳正猛烈的时候,大臣们在外面晒了半天,才能进入到乾清宫内。

    置身庄严肃穆的乾清宫。面对冷面冰颜的建文皇帝,几位大臣奏事之后出现了短暂的静场,旁边的侍卫窥伺建文皇帝一眼。似是领悟到退朝的旨意,便上前两步,挺起腰板抬起头面向群臣高喊道:

    “有事奏本,无事——”

    话音未落。礼部尚书谢伦急忙步出朝班,双手捧着折子,朗声奏道:

    “启禀上位,臣有本参奏!”

    “谢伦,你又有什么本要奏?”

    朱允炆的上眼皮动了动。一双显得疲惫但依然严厉的眼睛俯视着谢伦问道,同时略微摆动了一下手。侍卫就走下丹墀,从谢伦手中接过本折,双手放在御案上。朱允炆瞥了一眼,并没有去翻阅,等着奏臣的回话。

    “皇上,臣驳回内阁昨ri提交之《迎靖海使齐泰礼仪筹备书》,臣以为。。。。。。。”

    “这议案不是已经决定了吗?”朱允炆打断他的话说。“靖海侯劳苦功高。为国家在海外奔波数年,朕拿国士待之,还有甚要说?”

    “万岁容禀!”谢伦躬身请罪,却坚持说道:“按照大明律,除非国战、开疆拓土之功劳,在外将士不能领兵入京。且所带随从不得超过二百,这是洪武年间就定下的铁律。请皇上同意臣的请求,并同臣一起驳回内阁此过分之举。”

    包括内阁大臣们在内。乾清宫大殿内的所有朝官都十分震惊。

    最感到意外的是朱允炆,尽管他已有了心理准备。昨天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同时,便预感到必然要对簿朝堂……现在,果然爆发了。

    宫殿内一片肃静。文武百官不约而同地用目光搜寻站在前排公侯位列中的内阁大臣。

    杨荣似乎觉察到那同时shè来的目光组成的锋芒,群臣虽鸦雀无声却似议论纷纷嗡嗡营营。抬眼窃看御座,建文皇帝那与实际年龄不符的脸面上正升腾起一种浓浓的不愉。

    心里苦笑一声,饶是他混迹官场数十年,也不知道谢伦走的是哪一门的邪路,内阁虽然名誉上统领百官,而内阁大臣也大都是六部尚书中选拔上来的,但是现在的尚书们,为了跻身内阁,只要是稍有空隙,他们便会直扑过来。

    这谢伦,属于那一路的人马呢?杨荣心里一边迅速的翻动着谢伦的履历,一边却是不动声sè的慢慢的站了出来,先向皇帝行了一礼,然后施施然的向谢伦反问道:“靖海侯发现海外澳洲,其子又称环绕世界一周,这难道不是功劳吗?”

    “报纸上说的,相信谢大人也看见了,澳洲物产丰富,却无人居住,只有一些未开化之蛮子在哪里,已经被靖海侯收复,划为了我大明疆土,而地图工部也正在制作中,这些谢大人认为算不算是为我大明开疆拓土呢?”

    谢伦语气一窒,被杨荣多年位居一品的官威压了下来,他虽然有些底气,但是却也不敢直言顶撞。

    此时,谢伦的履历在杨荣的脑海中也涌现出来。

    洪武二十九年中应天府举人,翌年丁丑登榜二甲第五名进士,授官中书舍人。建文三年,二任为翰林院侍书;复黄淮为中书舍人。建文四年三任为翰林院编修。建文五年四任为翰林院侍读。建文八年五任黄淮为左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建文十一年,六任黄淮右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然后就外放云南布政使,其中倒是有明升暗降之嫌,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