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东汉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东汉末年- 第1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年的庞大势力,其影响力遍布境内各处。一个地方官员,若想要做得长久,若想要政令通行,便只有结交豪族,并通过地方豪族来推行政令,收取赋税,甚至统计户籍人口都要经过豪族的手。

    就拿阳翟县来说,以郭斌在阳翟的影响力,由赵云担任阳翟县令,掌控县中自然是极容易的。而若是由朝廷指派个县令过来,如果没有郭斌的支持而又想要掌控县中的话,可说难上加难。

    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与盘踞地方的豪族相比,朝廷任命的官员,其地位反而是处于劣势的。况且如今朝中买 官 卖 官如此猖獗,却在客观上促进了官员的流动性。因此,官员们便是有心,却也很少有人可以在极短的任期内,形成与地方豪族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相抗衡的强大实力。

    如今郭斌尚未上任,便在郡中有了如此影响力,实属不易。

    郭斌道:“长社我已经看到了,文若大才,将这贸易城经营得风生水起,甚合我意,那阳翟县中如今又是如何呢?”不怪郭斌这么问,荀彧不在阳翟,算是旁观,反倒能看得通透。况且他为人正直,眼光又极敏锐,看问题往往能一针见血,切中时弊。听听荀彧的意见,往往能有意外的收获。

    荀彧道:“子龙为人正直,处事公平,爱民如子,兢兢业业,由他掌控县中大局,正是恰当。徐元直谨慎睿智,才高当世,本非一州一县所能拘束得了的,用在阳翟一县,自是游刃有余。司马德操醉心教育,其手下研究室中人才济济,马钧之流所研究各项技术,虽终非儒门大道,却总是利国利民之术,单单一项滑轮组的应用,便着实起了大作用。”

    郭斌听得连连点头,对于荀彧的评价,郭斌心中很是安慰。不是说他不相信赵云、徐庶等人的忠心和才干,既然他将自己的根本交给这二人,自然便是全心全意地信任他们。郭斌心中极感熨帖的,是荀彧对于司马德操研究室和马钧所进行的研究的评价。

    在此时士人们的心中,工商业始终都是末技,是极上不得台面的。贾谊在《论贵粟疏》中说:“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这非但是朝廷自古以来的政策需求,更是由此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生存永远是居于首位的,人类对于摄取能量的需求,与动物并没有本质区别,这是维持生命存续的最根本条件。其次才是保暖,诸如衣物、躲避风寒与曝晒的住所等。至于尊严、荣辱,乃至礼法,这些都是在基本生存需求被满足后的产物了。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一个人穷到必须依靠要饭来维持基本生存需求时,尊严是极微不足道的。所以,对于所谓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之类的歪理,郭斌是不信的,除非这个乞丐当真是个月入过万的专业人士。

    正是因为在这个时代,生产力极为低下,农作物亩产极低,甚至连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都极困难。为了避免发生饥荒,从而形成威胁政权存续的大动乱,足够的粮食便成为每一个政权所必需的战略储备物资。

    然而,由于农作物亩产极低,为了踅取每亩农田中极为有限的剩余价值,动员更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便成了最为简单便利的手段。有人会说了,既然亩产不足,那么多开发点农田不就行了?反正此时这么多田地闲着,放火烧荒不就行了?

    这就需要算一笔账了,以如今种植农作物的方式,烧荒固然不难,可是总要播种吧?种子哪里来?对于后世的普通人来说,一袋子小麦或者小米用来做种子,或许是颇不瞧在眼中的,可对于此时的大多数农民来说,种田用的种子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这么一袋子粮食,可能便够一家人一个月的嚼谷了。

    另外,既然要播种,总要挖个坑埋点儿土吧?如今铁质农具已经基本普及了,可是普通老百姓所用的,多还是木制的耒耜,所谓的铁质农具,不过是在农具的尖头上包一层铁皮罢了,哪里有如今这种全是镔铁所制的全铁农具?这种品质优良的镔铁,用来打制刀剑都嫌奢侈,更不用说用在农具上了。

    工具的落后,便会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在这个生产劳动多依靠人力的时代,既要赶上农时,又需尽可能多地开垦农田,还要量力而为,以免过多开垦而造成青黄不接,一个人的生产能力便总是会受到极大限制的。

    因此,在人口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扩大农地规模虽确实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而将手工业和商业人口尽可能的转移到农业上来,便成了古代政府缓急之间所能采取的最可见到成效,也是最简单的措施。

    这种自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社会最初形成时便固有的社会矛盾,便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而这种重农抑商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便会形成全体国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和对手工业和商业的轻忽。

    所以说,像郭斌这种极端重视并努力扶持工商业发展的态度,在这个时代是极为不可思议的,甚至称其为叛逆都不为过。而像荀彧这种极正统的文人,能够以如此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工商业,对待在手工业和技术上的研究和发明,在此时也是极少见的。单从这一点便可看出,荀彧确是一个极重实际效果,而不会夸夸其谈的所谓纵横家之流。

    当然,荀彧的这个态度,也是逐渐形成的,其转变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阳翟县的生产力,便是在整个大汉王朝辖下,亦是远远超出同侪的。在郭斌的授意下,司马徽的研究室中除了滑轮组和缝纫机的研究外,重点便都放到了新式农具的研究上了。

    不负众望,最先有突破的是耧车。

    在前世,郭斌自小便生长在农村,每当农忙时节帮着父母拉耧耕田便成了伴随他整个童年的活动。郭斌家里的耧车是用铁管焊接起来的,前后各有两个控制平衡并有把握方向作用的把手,上方有一个盛放种子的斗,斗的后下方有个可以调节大小的漏洞,使得种子可以漏到耧车中空的脚背上。

    耧脚使用类似于三角形犁铧的铁制劐,这种劐类似三角犁铧,但较小些,中间有一高脊,约10厘米长,8厘米宽。入地8厘米深,而种子经过耧脚撒落下来,因此能在土中种得很深,并使产量大为提高。用这种耧车耕种之后,地块松软,就好像以小型的犁翻过地一般,省却了犁地(亦即松土)的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耕种效率。

    当然,这种耧车并非阳翟县独创,早在西汉武帝时期,赵过便发明了三脚耧车,亦即耧脚共有三只的耧车。这种耧车的好处是在耕种时可以同时种下三排种子,并可以保证农作物的行间距始终保持统一,极为方便和实用;而其弊端,则是较为笨重,若非用畜力,则需多人共同工作。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笨重而极费人力的耧车渐渐被束之高阁。

    还是随着郭斌与塞外加强交流,阳翟县中牛马数量极速增加,有了充足的畜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的条件下,这种三脚耧车方被再次研发了出来。而不必过分依赖人力,单位亩产量便能获得极大提升的成果,才是荀彧逐渐改变对对工商业态度的根本原因。

 第二百六十九章 消息

    在长社城外的庄园中休息了一夜,郭斌便带领大军往阳翟县行去。全本小说网;HTTPS://。.COm;

    阳翟县是郭斌的根本,如今也成了整个颍川郡的行政中心,因为伏龙山庄和阳翟县中各种企业的迅速崛起,这里也以极快的速度成长为颍川郡的经济中心。郭斌一走便是一年,阳翟县如今亦是大变样了。

    一路上最为显眼的,便是一条直通长社的硬化路面了。这条马路采用阳翟县特有的公路规格,中间是一条复式的轨道,两边则是硬化的水泥路面,这种配有轨道的公路,已经成为阳翟县的特色公路。

    公路两旁,每隔十米便种植一株树木,因地域的不同,所植树木种类也各自不同。沿着这条公路急速前行,只用了不到半日的功夫,便抵达了阳翟县外。在城东北跨过颍水的石桥畔,十几个人立在路旁,焦急而期待地盯着路的尽头。

    渐渐行近,只见打头的赫然便是赵云,而紧紧跟在赵云身后的,便是徐庶、司马徽、陈到、管亥等人。郭斌兴奋地在极远处便跃下战马,展开身法疾奔过去,伸手拉住想要下拜的赵云和司马徽的胳膊道:“终于回家了!”

    众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在城外一番纷纷扰扰后,众人终于回到了阳翟县衙之中。

    待众人坐定,郭斌看着下面,文有戏志才、郭嘉、荀彧、司马徽、徐庶,武有赵云、关羽、张飞、陈到、管亥,还有镇守在长社庄园中的何曼,可谓是人才济济了。若真是在几年后,董卓进京,祸乱天下时,以自己的这一番家业,就算称王称霸难度不小,可自保应是有余了。

    而唯一的缺点,就是颍川颇尴尬的地理位置了。它处于豫州的最西面,西北便是司州,靠近京师洛阳;西南紧挨着荆州,东北面是兖州,正东面是徐州,东南接扬州。可谓四通八达,交通中原的枢纽之地。在太平年月,这里自然是豪富仅次于几个像洛阳、临淄这样的极大规模城市,可在战争年月,这样的四战之地,却是极不好守御的。谁都知道富庶之地财富聚集,在没有朝廷压制的时代,谁不想来咬上一口?

    只是如今是灵帝中平二年,亦即公元185年,距离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还有近四年的时间。如今想这个问题,怕是还有点早。尤其是对于郭斌这个拖延症晚期的患者来说,事情若非到了火烧眉毛的关键时刻,他是绝不会着急的。因此,这个事情他也只是想了想,却也无法与人说知。与其如今自己为难,倒不如留待日后再说。

    郭斌正出神间,却见徐庶起身,对众人道:“主公,刚收到来自京师的飞鸽传书。”

    众人听了,俱是精神一振,郭斌身体前倾道:“哦?京师有什么消息?”

    徐庶道:“郭全传来消息,朝中对于策封蒲头为鲜卑大单于一事,几乎没有异议,想来这几日之内,朝中便会派遣大臣,前往塞外宣旨。”

    郭斌听了,点点头却没有说话。朝中一直有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类的说法,挑唆起鲜卑族中的内部纷争,正是朝中诸公的愿望,只是不得其便罢了。如今,郭斌将这么好的机会拱手送给他们,他们哪里会有不同意的?

    对于朝中的众位大臣来说,这是郭斌拱手送上来的功劳。想当初,延熹九年,也就是公元166年六月,鲜卑大单于檀石槐联合乌桓、南匈奴等数万骑入塞攻略缘边郡国,汉廷命匈奴中郎将张奂督幽州三州军兵及度辽将军、护乌桓校尉等营兵进讨,鲜卑方退回塞外。

    经此一事,汉桓帝深感鲜卑势强难制,便派遣使者欲策封檀石槐为王,并欲与其和亲。岂知,檀石槐竟不肯接受,反而抄掠汉地更甚。这件事,鲜卑部中自然津津乐道,成为檀石槐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桓帝却一直耿耿于怀,引为平生的奇耻大辱。

    如今,就是这样一件连先帝都未曾办成的大事,却给当朝诸公给办成了,这非但是显示当今天子超过先帝的证据,是当今天子皇帝位合法性的重要佐证,更是当朝诸公能力强于先帝朝的证据。如今众人虽心知肚明事情的来龙去脉,可十年之后,五十年之后,乃至百年之后呢?

    况且,若是蒲头竟真的能接受朝廷策封其为鲜卑大单于的安排,那么就相当于向天下之人昭示,汉家朝廷乃是鲜卑人的宗主国,没看到鲜卑一族大单于的册立,都需要大汉朝廷的策封吗?因此,这件事在政治上的象征意义之大,无异于一场酣畅淋漓的外交胜利。只这一项功劳,便足够当朝诸公吃一辈子的了。

    郭斌何尝不晓得此事的重要意义?可是他固然极得天子刘宏的信重,如今却毕竟年纪尚轻,以弱冠之龄而为一郡父母,这是古往今来都极少见的情况。若是自己不知道好歹,想要独吞这天大的功劳,那只有被当朝诸公厌恶的份儿。

    所幸郭斌够聪明,他将这事情的决定权交到朝廷手中,等若将功劳交到了当朝诸公的手中。那么自己虽未曾进京,却也在当朝主公的心中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谦虚谨慎,敬老尊长的年轻人,总是会得到前辈们的好感的嘛!

    况且郭斌在京中也不是没有人,无论是大将军何进,还是帝师杨赐,又或者卢植、蔡邕等人,在朝中都是极有影响力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