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东汉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东汉末年- 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首先,刀的铸造成本要远远低于剑,为什么呢?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其外形设计。

    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剑若要铸造的长,必然要在其外形上花费更大的功夫。春秋战国时期的剑,多为短剑,能造到五、六十厘米便算是长的,原因是青铜硬脆,故青铜剑容易折断。当时人们的解决办法是加宽剑身,将剑的上半段缩窄,并通过剑脊和剑刃采用不同含锡量的方式来增强剑的韧性。

    随即,剑的铸造出现了重大突破,人们发现将剑多造成多面,可以增强剑身厚度,并有效提高剑身的韧性,而防止剑身折断。秦国的长剑皆为八面,靠近剑柄处剑身较为宽大,而剑尖略细。因此,秦国的青铜剑达到了青铜剑铸造的巅峰,其剑身长度超过了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

    到了汉代,随着钢铁产量的提高以及铁器的推广,汉代冶铁业的发展突破了青铜剑的长度限制,汉剑剑体日益轻薄窄长且剑锋更尖锐,到了东汉时期,钢铁剑彻底取代青铜剑。然而钢铁亦并非完全不会折断的神奇金属,因此,汉剑亦作多面,便有四面汉剑、六面汉剑、八面汉剑之别。四面汉剑只需将四面研磨,而八面汉剑亦即八面研磨,其所需要的手工量以及精准度,使得八面汉剑的造价之高难以想象。在那个研磨尚需要手工进行的时代,八面汉剑无疑是贵族才配装备的高档货、奢侈品。

    而刀则不同,刀是单面开刃,刀背的存在便很好地解决了刀身的韧性问题,将无数铸剑大师穷尽几百年钻研琢磨,想尽一切办法要解决的剑身易折的问题,以取消一面的锋刃的奇思妙想解决了。因此说,世界真是奇妙,换个角度看问题,便可能会神奇地解决一个困扰人类几百年的世纪难题。

    就好像世人在为银钱的运输和使用而着力于增强护卫力量,加强护卫武艺和训练的时候,成都商人的一张交子便解决了所有问题。亦仿佛近代全世界的大都市都在为遍布城市内的马粪发愁的时候,谁又会想到世界上竟会出现不用拉粪的汽车以及自行车,代替骑马或乘坐马车,而成为人类的代步工具呢?

    刀的研磨很简单,亦不需要有太多的经验,不需要像多面的汉剑一般必须要从业多年的老匠师费尽心血地计算每面的宽度,以达到最佳的配比。刀,甚至只需要一根铁条,只要将一侧捶打变窄,并磨开刀刃便可。因此,刀的制造和维护,比起剑来,要低廉得多。

    而且在使用上,长剑更注重技巧,需要使用者多年浸淫剑术,方能发挥出应有的威力。这就是所谓的:“百日练刀,千日练枪,万日练剑”。亦因此,长剑对于战场环境有很高的要求,在混乱拥挤的战场上,是没有用剑高手辗转腾挪的余地的。

    与之相比,简单而狠辣的刀则不需要如贵族一般对于战斗场地挑挑拣拣,因为是一面开刃,紧急时刻你甚至可以用一只手按住刀背上与敌人角力。因此在混乱复杂,犬牙交错的战场上,适合挥砍猛劈的刀手,往往能凭借其一往无前的气势,以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勇气,将剑术高手劈得连老娘亦认其不出,再不复儒雅高贵之气质。

    环首刀以其刀把上有一个近似圆形的环而得名,而能以环首命名,说明刀把上的这个环并非仅为装饰所用。

    事实亦是如此,这个环首确有装饰效果,刀环上的装饰有如下几种:一是雕刻花草植物纹、云气纹、龟背纹等;二是雕刻鹤、鹿、虎、鹰、骆驼等动物造型;三是想像中的神灵怪兽,如龙、凤及辟邪造型等;四是三叶蕨草、三垒环图案等。

    三国时期曹植《宝刀赋》中明确提到“建安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龙、虎、熊、鸟、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侯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王自杖之。”说的是曹操在建安年间命令有司造了五把宝刀,分别在环首的位置铸上龙,虎,熊,鸟,雀的样子作为标记。太子得到一把,曹植和饶阳侯曹林(又名曹豹)各得到一把,剩下的两把,曹操则自己留下把玩。

    可是若要说环首刀的环首只有装饰以及标记的作用,那便大错特错了。

    环首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它既可以起到平衡配重的效果、又可连接绳套,挂在手上,使握持更加稳定,还能坠挂饰物和刀穗。

    所谓平衡配重,简单说来,便是调节环首刀前后的重量。刀刃长,前段重量便更大,若无环首的配重,横握之时,刀头便容易下垂,使用者便要花费很大的力气用来保持刀的平衡;而若有了配重,便会轻松许多了。最简单的实验,便是拿一支钢笔试一下,两指捏住中间便觉得钢笔很轻,而若仅仅捏住一头,便会吃力很多了。在现代机械的使用中,塔式起重机便能很好地诠释这个原理。

    至于连接绳套挂在手上,则好理解得多了,这是为了防止战斗中被震掉兵器,亦是为了持刀时方便射箭。

    为什么呢?弓箭兵一般不会再携带长兵器,其周身唯一的近战武器通常便是一把环首刀。作战之时,若将刀用绳子套在手腕上,在换作弓箭射击时,便可将刀把松开取箭,方便而快捷。

 第七十九章 厉兵(下)

    至于勾镶,则仿佛不太为人所熟知了。(全本小说网,https://。)

    勾镶是一种汉代常见的,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此种兵器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一般配合环首刀使用。它的样子有点怪异:中间是一个巴掌大小的圆角方形薄铁板,铁板中间有一个竖起的铁锥,后面有一个握把;上下各有一个铁条,其顶端均弯起如钩状。

    汉代刘熙《释名·释兵》说:“钩镶,两头曰钩,中央曰镶,或推镶,或钩引,用之宜也。”

    此种兵器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战斗时一般用左手的钩镶将敌方长兵器钩住,或者用于格挡敌方武器,同时右手环首刀攻击敌人。还可以用身体抵住勾镶,向前推送,以盾中间的铁锥刺伤敌人。因此,勾镶的作用较单纯防御的盾要积极得多了。

    要说郭斌为了给他的部曲换装,却也是费了很大的心思。

    先说皮甲,从郭斌一到伏龙山,开始以打猎换取生活物资之时,便有了保留虎、熊等动物皮毛,以之用作皮甲的想法。到后来,戏志才给郭斌出主意时,亦将收购牛皮以备制作皮甲提了出来。因此,伏龙山庄的仓库中,除了粮食,最多的便是在各地收购的牛皮和猪皮。

    环首刀的装配,却并未有什么波折。

    郭斌受自己印象中“古代禁止携带兵刃。”的思想的影响,并不敢明目张胆地为手下配备环首刀。直到与戏志才一番交流,才知道汉代自始至终并没有禁过民间携带兵刃。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帝)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谪,铸以为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因此,史学界普遍认为,秦朝对兵器的生产、发放、收缴、管理,有着一整套严格而规范的管制制度。

    汉承秦制,因此许多研究者认为,汉朝的兵器管制亦是很严格的。

    元狩四年;汉武帝“举凡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没入其器物。”这是汉武帝时,为增加国库收入,对抗匈奴,而实行的盐铁官营的策略。用现在的话来说,便是国企了。可见汉朝对铁器生产的控制,的确是非常严格的。

    《史记·高帝纪》记载:“(高祖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

    意思是汉高祖下令,商人不得穿锦绣绮罗等名贵织物,不得持兵刃,不得骑马、坐车。这是极度贬低商贾社会地位的做法,是汉代“与民休息”,“重农抑商”的国策的体现。于是,便有人得出了汉代不得携带兵器的推论,实在是大谬不然。

    汉高祖下诏令,不允许商人携带兵刃,言外之意,“只要不是商人,便不在禁止之列。”因此,汉高祖的这道诏令,反而证实了汉代并没有禁止携带兵刃的法令。

    而诏令中所说的“操兵”,恐怕专指“剑”。因为就像“戈”、“钺”可以代表帝王无上的威严,“剑”也是士大夫展示身份以及修身养德的代表。《淮阴侯列传》中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辱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可以看出,“好带刀剑”,确实是彰显逼格的一大利器,就像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带着搪瓷杯子一般高端、大气,而且很上档次。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意思是说:若不具备“信、廉、仁、勇”这四种德行,就不配传兵论剑,(剑)象征着“道”,内可以修身养性,外可以应对突变,君子以之比于“德”。

    因此,刘邦的那道诏令,实际上确实是为了极力贬低商人地位所发,而并非禁兵令。

    《汉书·王莽传》记载:“禁民不得挟弩铠,徒四海。”意思是说,禁止民间私藏弩和铠甲,否则将其流放四海偏远之地。

    此处是王莽对携带兵刃的明确禁止令,然而所提到的仅仅有“弩”和“铠”,而并未提到刀枪剑戟,其实历朝历代亦是这么做的。

    因为弩是单兵携带的可以造成伤害最高的武器,是现代社会狙击步枪一般的存在,乃是国之重器,不允许民间私藏是可以理解的。而“铠”的禁止,则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了。

    在冷兵器时代,一件皮甲就可以抵挡得住大部分弓箭的射击,亦可以挡住轻兵器(如刀、剑)的劈刺。而铁甲,则可在一定距离之外抵挡弩箭的射击,并可以很好地挡住重兵器(如马槊、长刀)的攻击。因此,铠甲可以给士兵胆气,使之可以无所畏惧地前进,攻击。

    张梁之所以如此看重郭斌庞大的家产,是因为他可以给士兵换装皮甲。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为何要单单强调他的十三副铠甲呢?为何不说十三把大宝剑?或者说十三匹马显得更有钱一点?因为那十三副铠甲是违禁品,是私藏的,是不被明朝政府所批准的,所以才可以作为他起兵之初最重要的财富之一。

    因此,可以看出汉代对于民间携带刀剑,是宽容的。可是与此相对,汉朝对于铁器的流通和出口是极其严苛的。凡产铁的郡县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

    并且,汉朝严禁铁器流入异邦,吕后曾禁止铁器输往南越,《汉书·昭帝纪》中亦记载汉昭帝之前曾有“马弩关”。

    因此,汉朝兵器之利,独步天下。《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二十二》中记载:“汤(即张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意思是说:“胡兵(指的是少数民族军队)要五个人才能当汉朝士兵一个人用,为什么呢?是兵器、弓弩粗糙,不够锋利。现在听说颇学得了汉朝的工艺技术,却还要三个人才能当汉兵一个人用。”

    可以看出,汉朝兵甲之利,是汉朝士兵能以一当五的重要原因。

    汉朝的士兵身穿铠甲,手持弓弩、钢刀,与身着裘衣、手挽木弓,连箭头都是石头或骨头做成的匈奴人打仗,打不过才真是怪事。而匈奴人亦通过各种方法学习汉朝的先进技术,终于从“五打一”,进步到了“三打一”。

    由此可见,所谓的“我要打十个”,在汉朝,对于身怀武艺的将领来说,似乎亦不是神话。

    因此,郭斌的自以为是,闹了一个大笑话。还好郭同学脸皮之厚,便似阳翟城西城区新建的城墙之拐角,在知道自己闹了个乌龙之厚,脸不红心不跳地向何进求了三千柄军用环首刀(当然是要付钱的),并以最快的速度列装。

    (作者的话:新人新书,毕竟有许多不如意之处。在下努力摆脱小白文,意欲竭尽所能还原历史的细节,故多有诘屈聱牙,文字晦涩艰深之处。亦多有查阅资料,似论文般推演论证之处。在下也承认,本书似乎不太适合小学生阅读。另,这几天查阅资料颇多,故刚刚实现了几天的每日两更又遇挫折,望各位大大海涵。关于秦国青铜剑的详细资料,央视十套的《探索发现》节目曾为其做过专题,名字叫做《复活的军团》,好多年前的老节目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第八十章 夜战(一)

    神秘莫测的星空中只见一弯新月,低垂的夜幕下,阳翟县仿佛进入了梦想的狮子,就连西城区的建筑工地上亦再没有嘈杂而沸腾的人声,只城中某处会隐约传来一两声犬吠,随即便被浓重的夜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