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曹魏- 第6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刚一看,曹操脸上的表情倒是没有变幻多少,但是,当他翻看的多了,眉头便紧紧的皱起来了。

    “你要问的,便是此事?”

    曹冲点了点头,说道:“正是此事。”

    曹操将左伯纸放下去,方才他已经翻看了一些,大体也知道曹冲递过来的这些左伯纸上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些左伯纸的正主,都是曹家夏侯家的人,写的内容,则是这些人占据土地的问题。

    “宗亲将军们立下汗马功劳,占用些土地,并不算什么。”

    占用一点土地当然不算什么,但若是占用的多了呢?

    这些宗亲的作为,实际上也就是土地兼并了。

    有一点需要明白的是,为何历代王朝的盛世都是发生在王朝初期,而不是发生在王朝后期的?

    这个原因有四点。

    第一点,便是皇族的颓废,是一个自然的趋势。

    创业的皇帝无论出身如何,都需要有出色的政治、军事等能力,“老经世故,明了社会情况”,“不至受人愚弄”。

    后世,尤其是王朝稳定以后的历代皇帝,由于政治制度的需要,更多地生长于深宫之中,“何不食肉糜”的情况较为普遍,对于社会、政治的理解过于平面化且缺乏历练,也导致了后世皇帝缺乏王朝初期皇帝的创造能力,守成而已。

    因而盛世不大可能出现在王朝后期。

    第二点,便是人口的增长。

    以康乾盛世为例,康熙六十年统计人口只有两千七百万,不到三十年后的乾隆十四年,已经激增到1。77亿,十年后,1。94亿,盛世后期,乾隆四十八年,2。84亿。

    这个增长是十倍有余的。

    由此可见,王朝初期盛世期间的人口增长其实是王朝在中后期背负的巨大包袱。

    面对一个人人张口要饭吃的局面,守成也确实不易。

    盛世期间的生产力发展通常与期间人口的激增不匹配,人均生产能力随着人口增加逐渐降低,人口红利一旦消失,那么王朝的中后期就要为过剩人口的影响买单,盛世难现。

    第三点,则是王朝后期,中央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降,这一点,不管是汉,唐,明,清都是如此。

    第四点,正是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的坏处,曹冲可是知之甚深的。

    曹冲知道土地兼并的坏处以及后果,但是宗亲有功的将军们,是魏国的根基,曹操要动都有些难度,更逞论他这个太子?

    为了提前将隐患消除于未然,曹冲深吸一口气,说道:“宗亲功臣占有些土地,自然可以,但若他们占有的土地一点点变多,那会如何?”

    “这。。。”

    曹操愣了一下,再思考一阵之后,马上说道:“不会如此,孤可以颁布法令下去。”

    曹冲则是摇头,说道:“发令也只在父王活着的时候有用,千百年后,谁会遵从父王的发令?”

    曹冲说得话虽然难听,但确实是这个道理。

    “即便是给宗亲一点土地又能如何,宗亲都是自家人。”

    听到曹操这句话,曹冲知道曹老板可是还不清楚土地兼并的坏处。

    从这个角度来看,后世的朱元璋倒真是一个狠人,贵族出身的曹老板在某些方面还是不如朱重八的。

    呼~

    深吸一口气,曹冲的话也是说出来了。

    “父王,假设儿臣是个亭侯,食邑百户,世袭。也就是说儿臣有一百户农民种田养我一家,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在儿臣没犯错,没被灭九族抄家的情况下,儿臣的封地会越来越大,而且儿臣的家族为了发展,有一些农民日子苦,作为儿臣封地的子民,有困难肯定找儿臣,例如,他们这多生了几个孩子,养不起,要儿臣行行好,买几个去。再病一下,就得卖田地了,于是最后就成了没有田地,一辈子打工还债。”

    说完这句话,曹冲顿了顿,偷偷看了一下曹老板的表情。

    曹老板脸色没有多少变化,但却是在深深的思考起来了。

    “若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在大部分地区,大部分种田的农民就都属于儿臣这样的地主的奴隶了。因为他们不用担心自然灾害,不用担心子孙后代吃不饱穿不暖会生病。而农民种地,估计一半都不属于自己。这样国家收税就越来越少,很多农民没地种,天灾一来,流民灾民就更多,但是儿臣这些对于贵族来说,没有任何影响。”

    曹冲说到这里,曹操的脸色就有些变化起来了。

    见到火候还不够,曹冲继续说道:“当流民zàofǎn,贵族就会用他们库存的粮草召集兵马,拿人头立战功,获取更大的封地,一不小心的,还能利用农民的zàofǎn当上皇帝,例如高祖皇帝。”

    曹冲这一句话说完,曹老板的脸色就很是阴沉了。

    “可他们毕竟是宗亲,是自己人。”

    “所谓宗亲,若是父王老了,儿臣老了,儿臣的儿子也老了,父王觉得那些宗亲的后代与父王的第三代继任者还有多少关系,还是不是自己人?难道父王要再见到景皇帝时期的八王之乱?”

    大魏王朝税收的主要承担者是自耕农。

    宗亲一般关系网复杂,有足够的金钱拉帮结派,逃税简直是家常便饭。

    同时这种情况下,人治社会更是黑暗,官官相护极其普遍,官员与宗亲往往又是一体两面。那么变成大地主的宗亲就可以不择手段霸占自耕农的土地。

    自耕农运气好,那也是“因病致贫”、“子孙不才”後迫不得已卖地给地主;但更多的情况则是地主变身地头蛇强迫农民贷款、暴力霸占田产、私吞军屯田亩、勾结粮商炒作市场逼迫农民破产,反正有得是手段。

    自耕农因此越来越少,那么税收、劳役、兵役就无法维持。

    同时,佃户往往人身依附于地主,地主可以说是掌握了佃户的身家性命,一手遮天的地主阶级肯定会越来越狠的剥削佃户。

    宗亲地主在中间吃着两头的血肉,一面吃得佃户绝户,一面吃得国家垮台。

    一旦遇上天灾**导致大量农民连“慢慢饿死”都成了奢望。

    马上就要饿死了,那就只能铤而走险了,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魏王朝,于是便覆灭了。

    曹冲的这一句话说完,曹操脸上的黑云更是堆积如山了。

    直到最后,在曹老板嘴角才挤出一句话。

    “既然后果如此严重,但这些人,恐怕很不好处理。”

    这一下子,曹老板居然又把问题甩回来了。

    曹冲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第二百四十六章 帝国(九)

    (全本小说网,HTTPS://。)

    “便是不好处理,儿臣才来问父王要如何处理的。全本小说网;HTTPS://。m;”

    曹操轻轻的点了点头,说道:“此事确实棘手,但是总是要把事情给解决了的。”

    曹老板将手上厚厚的左伯纸放下去,低头沉吟了好一会儿,终于是开口说话了。

    “既然是宗亲兼并土地,我可以一个个约谈,并且杀鸡儆猴,立下法令大理寺在彻查下去,在此之后抓到一个人,便严加惩罚,轻者罚官,重者流放西域,如此三管齐下,此事定然会有些改观。”

    即便是曹操,也不能说是根除,只能说是有所改观。

    能说出这些话来,看来曹冲之前的一番话是让曹老板明白了许多了。

    “可即便如此,也只能解决掉二十年的土地兼并问题,无法更长久的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曹操侧眼看了曹冲一眼,问道:“看来太子心中是有些想法的,不妨直说出来,孤其实那种心胸狭隘之人,连自己的儿子都嫉妒?”

    你当然不是了。

    曹冲在心中偷偷吐槽。

    但今日本来就是我来问你的。

    曹冲转念一想,觉得曹操要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还是太难了一些。

    若曹冲没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如何解决土地兼并的。

    就像是在麦克斯韦方程组出来之前,很少人知道电与磁的联系是如此紧密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出来之前,没人能够从牛顿经典力学中解释微观世界的规律。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便是他可以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

    比起这些人,曹冲是真正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是一个知识的二道贩子罢了。

    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上,各朝各代都有做过努力。

    不过有的是收效甚微,有的是积重难返,到了王朝末期,土地兼并绝对是一个吃人的老虎。

    对于现在的曹魏来说,这个问题虽然萌芽了,但毕竟不尖锐,若是预防得体的话,还是大有可为的。

    唐朝为了抑制土地兼并,采用了均田制。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是: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加倍或两倍授给,以备休耕,是为“倍田”。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桑田为世业田,不须还官,但要在三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榆、枣树。。。。。。。。。。。地不足之处,可以向空荒处迁徙,但不许从赋役重处迁往轻处。土地多的地方,居民可以随力所及借用国有荒地耕种。园宅田,良民每三口给一亩,奴婢五口给一亩。因犯罪流徙或户绝无人守业的土地,收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受之用,但首先授其近亲。地方守宰按官职高低授给职分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各六顷,不许买卖,离职时移交于接任官。

    但是此制度在到唐代中叶,遭到彻底破坏。

    唐均田制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的日益激烈,大土地私有制的迅速膨胀,打破了均田制的原有格局。

    唐中期实行的均田制,与前期相比,虽然是最为完备的,但是它却放宽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甚至连口分田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买卖,这就给土地兼并的发展,大土地私有制的发达,开了方便的途径。

    同时各级贵族、官僚、地主受得大量永业田,使他们拥有的私有土地数量远远超过一般农民,这也助长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这样,均田制的实行,不仅不能根本抑制土地兼并,而且在客观上扶植了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对于唐朝来说,均田制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却不能抑制土地兼并,但均田制却是有可取之处。

    而宋朝是一个比较奇葩的朝代,与前朝后朝不同,宋朝并不抑制土地兼并,而是鼓励工商,即便是百姓没了土地,也可以去经商,大大缓解了土地兼并带来的恶果,宋亡不在于土地兼并,而在于重文轻武,但是其鼓励工商业这一点确实值得借鉴的。

    至于大萌帝国的灭亡,除了小冰河纪这个原因之外,土地兼并定然是占了其中一定分量的。

    在明朝,皇帝设置皇庄,诸侯王本身就是大地主,就连太监也有自己的土地,连皇帝都带头兼并土地,大明帝国的土地兼并情况可见一般,即便是猛人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全国范围内清查土地。

    结果是这两次都失败了。

    而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便是摊丁入亩。

    所谓摊丁入亩便是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所以无地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的赋税负担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农民的负担则相对减轻。

    同时,政府也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进步。

    明代行一条鞭法,清代继续施行,部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部分丁银按人丁征收。

    到乾隆时通行全国,摊丁入亩后,地丁合一,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收和稽征手续。

    “摊丁入亩”对土地兼并的抑制,使大量自耕农生存下来,为清朝的统治注入了强心剂。

    可惜野猪皮早在入关之初,他们的皇室、贵戚和大大小小的官吏就疯狂地圈占汉人土地,土地兼并由此一发而不可遏止。

    后来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他们对土地的兼并更加狂妄之极。或购买、或奏讨、或投献,手段多种多样。

    而这些也是直接爆发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因。

    结合唐宋明清抑制土地兼并的的政策,再结合现今魏国的国情,曹冲的话也是说出来了。

    “若想长久长久解决土地兼并,必须要做到以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