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聊天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聊天群- 第3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嗣昌则暂时还不用操心农事方面,他领着家丁先赶去了包头,视察地形,统筹人力,准备趁着寒冬到来之前,先大干一场。

    至于卜石兔那边,从洪承畴先前派出的夜不收回报,似有不甘,但光凭他自己,还不敢来侵犯河套地区,似乎在游说其他部族,暂时未有东来的迹象。

    杨嗣昌对卜石兔不放心,就把他爹杨鹤派给他熟悉草原事物的家丁都派了出去,作为他的使者,前往西边各部族去探听口风、动静,实施他向皇帝所献策的拉拢敲打分化之策。

    而此时,在京师的崇祯皇帝,正在接见军器局局长毕懋康。不用说,从他们的笑容上看,就知道是有好事,只听毕懋康带着欣喜禀告道:“陛下,臣严抓钢铁锻造,目前已经打造了三百多把自生火铳,其点火率达到了七八成之多!”

    崇祯皇帝一听,不由得大喜。明末虽然有了燧发枪,但除去炸膛的因素之外,哑火率也奇高,这导致大明军队中始终没有推广燧发枪。之前和毕懋康讨论之后,知道是击火装置的问题,如今看来,毕懋康严抓质量,点火率有七八成之多,算是合格了。

    他还没来及说话,毕懋康又在禀告道:“臣根据陛下所说流水线作业的想法,把燧发枪的打造进行分解,如今也已经熟悉起来,相信以后一把燧发枪的打造,能比以前早完工不少时间。”

    崇祯皇帝听到这个,却不是很满意,过去了这么久,才打造了三百多把自生火铳,这效率,还是比自己想象中的慢。要知道,军器局也是有足够的人力工匠可用的。

    这么一想,他便站了起来,对毕懋康吩咐道:“走,朕亲自过去瞧瞧!”

    毕懋康是知道皇帝的本事,知道皇帝过去,搞不好就能崩出个奇思妙想,就能改进方法。如果他是普通的大明官僚,可能心底不会欢迎皇帝去指导工作。毕竟这是找出不足,是件丢脸的事情。可毕懋康是技术型官员,热衷火器制造,如果皇上能指出改进火器制造,对于他来说,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因此,一听皇帝要过去看看,当即大喜过望,这次带过来的样品,也不让呈送御前,直接去军器局看就是了。

    崇祯皇帝自然不会摆谱驾临,而是如同去京营一般,轻车简从,就效率很高的到了军器局,由毕懋康陪同,详细介绍了一道道工序流程和相关说明。

    这时候,不管是佛朗机炮还是火铳的枪管,多是锻造为主。一般是事先确定重量,而后根据重量分为单筒结合式锻打和双层复合式锻打。不过因为铳管较长,还需要进行多节结合,如此一来,特别是质量更佳,也更科学的双层复合式锻打铳管的工时消耗,自然也就多了。

    铳管质量的好坏,是否容易炸膛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工序,就是多节结合,也就是锻接铳管。锻接不密的铳管,就容易在这结合处炸裂。明末火器的炸膛,多数原因就是如此而来。

    检验这一关的手段,是往铳管中灌入开水,而后观察接口处,如果有漏水的地方,则要重新烧热锻打结合。如果质量把控不严,可以想象,都能漏水的铳管,能不炸膛么?!

    不过崇祯皇帝参观军器局打造火铳的一个最大收获,是知道了此时铳管钻膛的实际操作。

    这个操作是把铳管吊在钻架上,要用墨线吊准,不能又丝毫偏差。铳管固定在木架上下方,上方放入带有钻头的钻把,钻把上系有皮条,由人力拉动皮条,通过皮带传动钻把,进而转动钻头,实现对铳管内壁的镗铣。

    这么一来,就需要两个人拉着皮带对钻,另外还有一个人在旁边用铁夹提着钻根,以便使钻头自由旋转。

    就这么钻,钻到一半后反过来从另外一头钻,一直到钻通为止。而且钻通的地方,还要注意吊线以保证不致错位。到这还没完,用完短钻之后,还要用长钻再钻。自由经过这么多工序后,才能保证铳管笔直。

    不过到这其实还没完,还需要用小锉插进膛内来回转动,使铳管内壁光滑,这才算一根铳管完工。

    一把火铳耗时用工最多的就是这铳管的打造,在这个时候,要用一个月时间才能打造一根合格的铳管,而且就这时间,还是熟练工才能达到。

    崇祯皇帝看完整个流程,立刻就觉得这种铳管的制造,不但浪费大量人力,而且还耗时这么多,绝对是需要改进的。而改进方法对于后世穿越过来的人来说,有一个很简单的改进方式,那就是用蒸汽机带动钻头来钻铳管,就能由三个工匠减少到一个人,而且还能日夜钻,效率的提高自然就不用说了。

 621 线膛枪(第三更)

    (全本小说网,HTTPS://。)

    等毕懋康全部介绍完毕之后,崇祯皇帝踱步到钻架上,而后指着那钻架道:“毕卿,朕觉得,你不妨考虑把这个钻架进行改进,动力的驱动……就是由两人拉动改为水力拉动试试。”

    他所提的,其实是水力机床。这个简单一些,等蒸汽机造出来后,再用蒸汽动力来替代水力,那就更方便了。

    毕懋康自然是见过农田所用水力,崇祯皇帝这么一指点,他自然就容易联想起来。他是技术型官员,对于这水力的运用,自然也是一想就明白的。不过他略微有点犹豫道:“陛下所言极是,但军器局这里并没有河流可用……”

    崇祯皇帝一听无语,看来做技术的,脑子也是一根筋,便打断他说道:“又不是让卿大规模地应用水力,只是让卿试验看看这个做法是否能成功,能有效减少人力的浪费,能加快自生火铳的打造。卿完全可以让工匠人造一道水力驱动出来试试的。”

    毕懋康一听,稍微楞了下,而后一拍自己的额头,露出很不好意思地笑意,而后双手作揖,真诚地回道:“陛下说得是,微臣实在是糊涂了!”

    崇祯皇帝也不以为意,笑了笑后,让人拿过了一把燧发枪,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甚至还看了看铳管。又板起鸟嘴按下扳机,试了试开枪的感觉。

    毕懋康一见,便又在边上介绍这个自生火铳的性能,介绍着各种参数。崇祯皇帝听完之后,微笑着对毕懋康说道:“以后就叫燧发枪吧,做得不错。不过如果射程再远一些就更好了!”

    毕懋康一听,连忙回答道:“陛下,这自生……燧发枪如果要再加大射程的话,这铳管还要再加长,加厚,发射用的火药添多。如此一来,打造就更为困难。而且就算打造出来,可能燧发枪的重量,还有发射时产生的力道,都不是单个兵卒所能把控了。”

    明末这时候火铳的长度,重量等等,其实已经经过历代的改进,早已有一套成熟的规定。毕懋康以为崇祯皇帝不知道这些,就细加解释了一番。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只见崇祯皇帝摇摇头,笑着说道:“朕不是这个意思,朕的意思是你看看,安排人在这个铳管内壁拉出膛线来,旋转型的那种。这样软一些的铅弹塞实后发射出来时,是旋转地飞行,比起滑膛会有更强的动能,也更具有稳定性。如此一来,不但打得更准,还能打得更远。”

    毕懋康一听,又是楞了一会,仔细想想,以他的学识,还是难以理解,不由得有点忐忑。自己号称火器第一人,精通火器,可皇上一来就指点了几个地方,前面自己还能听得动,也知道怎么做,只是没想到而已;可眼下这个,皇上说了还不明白,这……这还真是惭愧!

    这么想着,他就有点好奇地问道:“陛下,这真能打得更准,射得更远?”

    “呵呵,毕卿也不用问朕。”崇祯皇帝笑着把手中的燧发枪递给了他,而后又说道,“毕卿自己做出来比较试试,那不就一切明了了!”

    毕懋康一听,也跟着笑了,这确实是个最让人信服的方法,不过他看着手中的燧发枪想了一会,却又皱了眉头说道:“陛下,可要在铳管内壁刻下旋转膛线,怕是不容易。增加了这么一道工序的话,怕是所耗工时要更长,成本也将高很多。”

    崇祯皇帝一听,不以为意道:“没事,先做着试试,做出来后再评估成本到底增加几何?而后和普通燧发枪再比较一番,看性能提高了多少?到那时候再决定这种线膛燧发枪是否要打造,是否要装备军队。”

    毕懋康一听,明白皇上不是直接下旨,只是先进行试验,等有结果了再决定,这样自己身上的压力就小多了。

    这么想着,他心中顿时松了口气,立刻恭声回答道:“微臣遵旨!”

    崇祯皇帝又信步走到存放燧发枪的仓库,看着三百多把燧发枪就陈列在那里,心中高兴。不过新军已经开拔,至少第一次战事是用不上燧发枪了。等明年战役结束后回来,就应该能多一拨燧发枪部队了。

    他这么想着,便对跟在身边的毕懋康说道:“朕会交代给茅总教习,让他从京营中选拔军士出来,而后购买燧发枪进行训练。等卿这边产量上去,成本下来,那就是大规模列装军队的时候了。”

    毕懋康一听大喜,军器局眼下已经走上革新之路,要自负盈亏。这打造出来的燧发枪可是兵仗局的拳头产品,能被认可,那以后的路就顺畅多了。

    他这么想着,立刻声音洪亮地回应道:“陛下放心,微臣一定尽快改进打造流程,提高燧发枪的产量,降低燧发枪的成本,同时也定会严控燧发枪之质量。”

    崇祯皇帝很满意,离开军器局后立刻去了兵仗局。自从上次对郑芝龙描绘自走战船的前景后,他就已经吩咐兵仗局打造蒸汽机了。刚才在军器局又提到了蒸汽机,就顺道过来看看情况如何。

    让他微微有些失望的是,蒸汽机的打造并不顺利。崇祯皇帝便要了图纸,又查看了整个流程。随后指出了图纸上的几个设计错误,而后强调了这蒸汽机的重要意义,并下旨调动熟练工匠先全力打造一台出来看看。

    以大明此时的技术,不计成本,手工打造一台蒸汽机出来并不是难事,最多密封性不够,功率低一些,成本高一点而已。

    等他回到宫中时,内侍来报,说辅臣周延儒已回来,等候觐见。

    崇祯皇帝一听,瞧了一眼御案上早已放着的那个奏章,而后淡淡地吩咐,让周延儒觐见。

    没过多久,周延儒便到了文华殿觐见。崇祯皇帝能看出来,他比起年初,气色更好,似乎还胖了一点,显然这出去一趟,过得舒心,享福了。

    底下的周延儒,确实精气神都不错。而且他心中期盼着,一会皇上能嘉奖自己。

 622 复社

    (全本小说网,HTTPS://。)

    见礼完毕之后,周延儒便大声向崇祯皇帝奏了起来,讲他奉旨出京之后,如何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最终不负皇上之托,没有引发各地民乱,却凑集了粮食已经运到了通州张家湾。恳请皇上另派人前去张家湾清点粮食,核实数目。

    在他奏报的言行间,不外乎突出了重点,就是他不辞辛苦,为完成皇上之托,简直是快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步了。

    说完之后,他站在底下做谦卑状,可挺起的胸膛,眉目间飞扬的神态,却逃不过崇祯皇帝的眼睛,知道他心中在想什么。

    崇祯皇帝也不言语,只是拿起御案上的那份奏章,往御案一角一扔。边上的轮值太监高时月立刻上前,双手捧起那份奏章,走下去转交给周延儒。

    见此情况,周延儒微微一惊,不知道皇上这是什么意思。纳闷之余,便伸手接过,展开看了起来。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之下,刚才的自得之心一下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光洁的额头,也隐隐冒出汗珠来。

    原来,这奏章上记载的,是他奉旨出京,办差过程中做过的大小事情。包括他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赴宴多少次,什么级别的宴席,有什么人陪同。参与诗词茶会多少次,作诗多少首,红颜知己有几个。盐引发下多少,凑集粮食多少等等,稍微重要点的事情,都有记载。这些事情,有力地证明了周延儒刚才所说奉旨出差多辛苦是有多扯淡。

    崇祯皇帝在上面,看到周延儒看完了,便淡淡地说道:“江南之地,结社之风盛行。周卿乐衷其中,其乐融融,看来是很赞成啊?”

    周延儒捧着奏章的双手有点抖,弯腰低头,不敢做声。

    崇祯皇帝见了,嘴角微微一撇,略微露出一丝冷笑。这周延儒是典型的明末酸儒那一套,喜欢诗词书画,喜欢众星捧月,喜欢风流生活。年纪轻轻已是辅臣,去到了地方上,被众人围捧,整天搞些虚头巴脑的事情。

    此时见周延儒不说话,崇祯皇帝便又说道:“礼部尚书徐卿比周卿还要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