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风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时风韵- 第1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不相见,却不想李易直接闯入行辕,让他一阵无语,按律擅闯行辕者,杀无赦,他却无法决然。

    脸色冰冷,端坐在中军大帐帅座上,道:“你可知擅闯之罪?”

    “斩首。”李易非常冷静,背着手直面曹友闻,毫不在乎虎视眈眈的左右卫士。

    一旁曹友凉脸色一变,急道:“大兄,直阁虽有冒失,却情有可原,还望大兄三思。”

    李易对曹友凉投去感激的目光,却昂然道:“多谢三将军,太尉绝不会处置在下。”

    曹友凉脸色一变,曹友闻却一怔,讥笑道:“前次在忠义军恻,不去救援,仓皇撤离,此大罪,今未经通禀,擅闯都统制司行辕,死罪,你还能有侥幸?”

    “大兄息怒,都监必有要事。。。”

    曹友凉尚未说完,曹友闻的凌厉目光扫到,把他下面的话吓了回去,却听曹友闻道:“你们都下去。”

    “大兄。。。。。。”

    “下去。”曹友闻的脸本了下来。

    曹友凉本就敬畏曹友闻,眼看兄长脸色不善,心下先自怕了,不由遗憾地看了眼李易摇了摇头,挥手引两名卫士下去。

    李易自知曹友凉维护之心,当然报以微笑,这个朋友他是交定了,至于曹友闻,虽忠义之士,他却仅有保全之心。

    曹友闻凝视李易,冷冷地道:“好,有胆识。”

    “多谢太尉。”李易风淡云轻地一笑,知道曹友闻也不是迂腐之人,明白当时军情不容救援,颇有几分诙谐地道:“太尉,可否容我自便几句?”

    曹友闻并未应允,反倒是冷笑道:“我知都监妙语,但今日你再巧舌如簧,也也无济于事,坐观适当可战死,怕我不拿你,制阃也不会放过你。”

    李易一阵无语,撇了撇嘴,道:“太尉所言不错,在下是担忧制阃平生事端,才不迟劳苦来面见太尉。”

    曹友闻一怔,洒笑道:“不吃劳苦,好说法。”却见李易背手傲然而立,再想时当可战死,心下一阵黯然,冷然道:“好了,我不追究你擅闯行辕之罪,你走吧!”

    李易会心一笑,曹友闻语气微软,说明其还是深明大义的,适当可战死,责任并不在他,自己走对了一步,当下朗声道:“太尉高义,我却要求太尉,为我说句公道话,一旦失去拱辰军,我当成朝廷皇家宫观的经师。”

    曹友闻不想李易竟如此直白,他虽知战场形势,不容李易救援,却深恨李易不顾袍泽之情。

    站在大局上,他非常理解李易,也很赞同,但在感情上,却无法容忍,甚至有时认为,李易若火速增援,即便战死,也全了忠义名声,成为一段佳话。

    李易平静地看着曹友闻,淡淡地道:“我想太尉必在想,拱辰军若能飞蛾投火,也全了一段佳话。”

    曹友闻一惊,不想李易竟看穿他的心思,惊讶地瞪着李易,却不知如何去说。

    “拱辰军出战两指挥,五百余人,战马五百余匹,回归后扩充两指挥马军,新编马军一指挥,现拥有战马三千余匹。”

    “直阁且住,本帅并非再听直阁叙功。”曹友闻毫不客气打断李易,面色极为冰冷。

    李易心下忽然生出失望情绪,曹友闻虽名满蜀川,为羌蕃敬服,却在大事上,仍拘于情感,绝非统帅全局之人。

    盛名之下。。。他轻轻叹了口气,有几分失落地道:“太尉,错了!”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95章 不让

    (全本小说网,。)

    李易真的很失望,但他还是强忍,道:“在下与时知军约定出兵,并无有任何失约。战前,我曾向时知军示警,劫营成功后,立即分散入山,遣回白环堡,以防虏人马军追击。”

    “后再次劫寨,吸引追击探马赤军回援,并设伏歼灭,仁至义尽。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塔都万夫队的出现,实让人难有回天之力,以我数百人新练士卒,又有降卒、战马累赘,对抗数千久经沙场凶悍之徒,结果必是两军皆休。”

    “太尉亦是知兵名将,想必深蕴其中道理,忠义军逃出士卒,亦是证明,拱辰军即便赶往战场,忠义军亦全军覆没,明知战场不可为,将帅要做的是壮士断腕,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曹友闻心下一叹,他何尝不知李易有理,换成他,或许也会选择保存实力。

    但是,他还是道:“都监所言,你不仅无过,而且有功,是时当可不听劝谏,遭致全军覆没。”

    李易摇头,平静地道:“谁也没错,命该如此,若非塔都率军杀到,时知军或可逃离生天。”

    “都监,所担忧的不在战场吧!”曹友闻眯着眼,打量李易。

    李易点了点头,沉声道:“正如先前所说,我欲报国,断不可失去拱辰军,这是在下心血所在。”

    直白还是直白,坦诚的令人不敢相信,曹友闻曾经募兵,知一个有抱负之人,对亲自招募军队的关切。

    “我已不追究旁事,都监请回吧!”曹友闻一阵无力,实在不想去问李易,他感到这个人过份理智,谋划是很正确,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战果,却非他同道之人。

    同一件事,或许人人都会有相同选择,区别在于,别人需要细细斟酌,做出艰难选择,李易会毫不犹豫。

    “我想太尉搞错了,在下此番前来,并非全然为己,也是为太尉而来。”李易听出曹友闻逐客,却并不在意。

    曹友闻一怔,却不想李易竟来说他,虽情节老套,却触动他内心深处忧虑,不免有几分犹豫。

    李易趁热打铁,道:“太尉,在下有个请求,不知太尉可否应允?”

    曹友闻一时未能跟上李易思路,仓促道:“何事?”

    “太尉调我拱辰军进入西路,抗击虏人南下。”李易说的很平淡,口气非常之决然。

    曹友闻不觉愕然,不想李易竟请兵出战,如今西路早是一片糜烂,蒙古马队横行无忌,数千人过去无异于自寻死路。

    不过,他转念一想,却明白李易用意,是在避祸啊!一旦进入战区,赵彦呐将鞭长莫及,不仅不能逼迫他,还要小心维护,避免把拱辰军给逼反了。

    他颇有意味地看了眼李易,并未说话。

    李易冷静地道:“还望太尉立即下发调令,在下等不及。”

    曹友闻思量片刻,既然西路糜烂,时当可战死,沔州西部几乎沦丧,朝廷兵马应逐步收复。

    拱辰军前去,虽有危险,却是反攻第一步,以李易的冷静理智,或许能出现奇迹。

    “太尉还有疑虑?”李易不见曹友闻说话,心下不免有些不痛快,自己都请战了,对于曹友闻而言,百利而无一害。

    曹友闻慢慢颔首,道:“西部过于危险,你这几千人,恐怕有去无回,此事再议。”

    虽暂未应允,李易却知曹友闻意动,放下心来,笑道:“多谢太尉,在下前来,却有事要与太尉禀报。”

    他用词颇为谨慎,刻意降下身段,以他制置使司干办身份,与曹友闻并无上下关系。严格地说,拱辰军属制置使司招募兵马,仅在战时受利州驻扎御前诸军调动,并不隶属都统制司。

    曹友闻勉强一笑,道:“都监请讲。”

    李易颔首,静静地道:“从各种迹象来判定,阔端正在积蓄力量,扫平入蜀障碍。我看,他们今年必会大举南下,时间应在七月之后。还请太尉,无论如何都要扼守仙人关,不惜代价保住沔州。”

    曹友闻本与李易谈过沔州重要性,老生常谈却生出一份异样,李易话外有话似有所指。

    “此话如何说?”

    “若是制阃要太尉放弃沔州,退保蜀口大安,太尉当如何?”李易目视曹友闻,把话挑明白。

    曹友闻一怔,他虽意识到沔州重要,但赵彦呐却无法理解,一旦让他放弃沔州,退守大安,将会在平原上与蒙古马队作战。

    上次大安之战,蒙古军并非全力以赴,主要兵力还在关外扫荡,利州御前诸军算是雄厚,各处援军在外声援势头不弱,才能把对方生生地顶回去。

    如今,蒙古军攻伐文、阶诸州,大安外围各据点,几乎被拔除一空,阔端完全可全力南下。

    想想,一阵冷汗,举一反三,回想李易与他谈论过沔州重要,不禁多看对方两眼,看来那时李易便想到了,只是未说而已。

    此人不禁冷静理智,杀伐果断,且具有战略眼光,他瞬间对李易作出评价。

    李易并未注意曹友闻,道:“阔端全力南下,届时兵力必有十万之上,一旦离开沔州险要关口,如何能抵抗的住。阳平、鸡冠隘虽地形险要,却不足以对抗十万铁骑。”

    曹友闻摇了摇头,却道:“你若领兵西去,要如何去做?”

    李易望着曹友闻,玩味地道:“不瞒太尉,我领兵西去,最大的目的是保命。”

    “嗯。”曹友闻一笑,并不介意李易的坦白。

    “其二,西路虽遍地残破,却是大有为之处,蒙古人残暴,民众逃出深山,无时不盼望王师,我军西去必能振奋民心,聚齐各地山寨民兵,在沔州侧翼形成钉子,让阔端南下有所顾忌。”

    “其三,朝廷缺马,西路多山,我正可处处设伏,以我之长击蒙古人之短,夺取战马,以战养战。”

    “有点道理。”曹友闻点了点头,不能不承认,李易的想法具有一定道理。

    李易风淡云轻地笑了,又道:“我还是担心,太尉不能守沔州。”

    曹友闻脸色一变,却知李易何意,决然道:“沔州要地,我自然明白,都监无须再说。”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96章 放飞

    (全本小说网,。)

    “这样便好。”李易不求曹友闻谅解,却需要对方其能顶住赵彦呐,对他把风雨遮挡,这也是没有办法得到事情,当自己力量没有达到自保的地步,借助外力成为必然选择。

    原本,他从中调和将帅,现在却不得不怂恿曹友闻,去坚持正确战略,成与不成,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曹友闻对他冷淡,却同意其率兵西进,并答应支付其数月钱粮用度。

    李易不再奢求,当天便南下回到军中,召集众人宣布全军西进,并建议暂时把军中家属留在石门。说实在的,他非常厌倦家眷随军,太影响行军打仗了。

    可惜,他刚刚提出,别遭到反对,甚至连呼延信也不赞同,甚至引发小小的风波。

    “大半士卒携有家小,让他们把家小放在沔州,自己单独远征,恐怕会让军心不稳。”不要说呼延信和上官平,就算是王孝仁也不同意,并说出弊端。

    李易大感为难,打仗他不怕,处置军规他也不怕,关乎军中家眷,却让他头疼不已。

    此非原则性问题,却影响甚深,搞不好真会让士卒哗变。不禁苦笑道:“二哥看,是要把家眷带上。”

    “不带不行。”王孝仁笑咪咪地,目光狭促。

    李易摇了摇头,如今是生死大战,女乐供军制度被破坏,大军西去多是残破州郡,哪里能满足军汉需求,头疼啊!

    他不得不妥协,一个几乎全军都反对的非原则性问题,他也不想过份坚持。带上就带上吧!到时候见机行事便是。

    拱辰军除负伤士卒,暂时留在石门养伤,其余兵马三日后开拔。一时间,纷纷扰扰,部队行军以营为单位,各自保护随军家眷,好在骡马和驴子不少,倒不用担心掉队,劳累是免不了的。全军将校、士卒已有三千五百余人,开拔颇有声势,只是一些士卒难免心生胆怯,毕竟是进入成州、阶州,那可是蒙古军的天下。

    好在李易治军严格,军法森严,对待士卒又颇为优厚,才未起大的波折,在同谷县南部,依山傍水扎下营寨。

    营寨选择颇为独到,一旦遇到蒙古军进攻,可以撤入山区,茫茫大山,蒙古军骑兵根本无能为力,只要留守部队扼守险要,凭你来上万人,也无济于事。

    无事时,士卒可入山打打野味,改善伙食,山溪间能捕捞鲜鱼,却是一块好地方。

    李易却不能轻松,他来的目的是为了打仗,为了寻求机会,打量洒出斥候,打探蒙古军动向。

    到了四月下旬,逐渐对蒙古军在各地的军情,有了比较直观印象,作战部署也比较成熟。

    赵彦呐对李易率军离去,非常的愤怒,他刚要以时当可阵亡事,向李易发难,却不想对方来个金蝉脱壳,还是曹友闻发布的军令,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中年文士依旧神闲气定,道:“制阃,李易在天水军用兵,可见其诡诈,坐视时当可全军覆没,虽情有可原,却见其决然。如今,他得了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